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十年代中学生》策划与展览回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 17:0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八十年代中学生》策划与展览回顾





2011年4月30日,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学生》摄影展终于顺利开幕了……

《八十年代中学生》策划与展览回顾





这是一个潜心准备了两年多时间的展览,也许有人会怀疑,一个展览需要这么长时间准备吗?当然,好的展览都需要很细心很耐心的打磨,当年吕楠的《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在798映画廊的首展也应该算是筹备了两年多时间。
从2008年底开始,我和任曙林开始筹划此次展览,2009年4月,我们挑选出了作为展览和出书的159张作品。之后是整理文字和编辑图片,请评论家以及作家撰写评论。这期间,作为策展人,我也深刻体验到了任曙林作为一个优秀摄影家的人格魅力。——所有被邀请的评论家和作家都无一例外无条件地为任曙林撰写了评论和相关文章,其中包括陈丹青、关迺炘这样著名的艺术家,以及鲍昆、顾铮、林路、巴力、舒阳、李楠等著名的摄影和当代艺术批评家。
2010年7月,任曙林完成了他个人的,带有传记性质的,三万多字的文章。当他把文章拿给我看时,我确实有震惊的感觉,震惊于任曙林出色的文笔和细腻而深刻的感悟力。
原定的展览时间是2010年的12月。爱普生赞助打印的事也谈好了。但当我们把任曙林准备了两年多的图片电子文件交给爱普生影艺坊制作时,却发现原来的电子文件有很多问题。打出来的样张很不理想。于是我和任曙林当机立断,所有159张底片重新电分。电分时不做任何剪裁,连底片的齿孔也一起扫描和保留下来。
重新电分和修图的时间很长,历时四个多月,一直到今年(2011年)三月才算完成。这里我要感谢为任曙林提供电分帮助的数码专家吴家凯(罗德刚),他和他的团队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技术为后来的打印成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电分期间,为了给正式的展览预热,去年12月,我们策划了一场《八十年代中学生——任曙林/钟立风音乐影像展》,重新编辑的任曙林“中学生”作品第一次全面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采访和媒体刊登接踵而来,也为今年的图片展览奠定了非常好的宣传和人气基础。
2011年的3月至4月,是打印的阶段,爱普生影艺坊的数码打印专家冯喆为此次展览制作出了159张高质量的收藏级照片。
为了让观众看到最完美呈现的《八十年代中学生》作品,我们决定展览作品也全部采用收藏级装裱。在著名装裱专家刘子孝的“燕北工坊”,我们挑选出了用于装裱的木框类型以及颜色。蓝色、绿色、红色的木框让这些20大多年前的“中学生”照片焕发出一种怀旧但又富有活力的质感。
从4月22日开始,进入了长达一周的布展期,其间我们多次改变布展方案,听取多方意见,最后砍掉了一些会干扰整体效果的活动和布展方式,增加了诸如“中学生诗歌墙”、“1980年原始照片展”、“任曙林八十年代原始资料文件展”、“任曙林八十年代纪录片”等内容,最后还从北京171中借来了20套课桌椅。这20套课桌椅立刻盘活了整个展场的氛围。
在布展期间,我把任曙林的作品和布展情况不断发在“微博”上,几张“中学生”的经典照片被迅速和疯狂地转载。——这使我再次深刻体会到了“微博的力量”。
2011年4月30日,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学生》摄影展终于顺利开幕了。开展当天的盛况是近几年摄影界少有的。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1日。预计还会有更多的人慕名前来。
也许,这个展览真的会创造一个摄影展览观众人数和摄影作品收藏的奇迹吧?!




在开幕式上,原171中的老师于大卫,今年已经73岁了,他送给了任曙林一幅字——“留青春掠影,抒岁月豪情”。

任曙林在开幕式上动情地说:“这部作品拍摄于上个世纪,那时我还是青年。当这批照片真的挂在了墙上,而且还装上了框子,我却感到它们将要离我而去,心中有那么一点惆怅。从此,它们将不再属于我,它将属于在座的各位,属于今天不在座的更多的人,这不也是自己当初的愿望吗?想到此,我心中释然。”

任曙林和当年的“中学生”们合影。

这位老兄就是31年前,《贪》——这幅作品中的小同学。

当年“星期五沙龙”的几个兄弟也难得的凑在了一起,左边的女士是他们的“师傅”狄源沧先生的女儿。

独立纪录片导演闫非(左一)一直在跟踪拍摄此次展览,图为他和于大卫老师(中)及任曙林合影,背景是“八十年代中学生诗歌墙”和“任曙林1980年制作的原始照片”。

限量只有50本的《八十年代中学生》(32开,316页,特种纸印刷)。因为时间的原因,展览开幕时只印刷了这50本“限量版”的带编号的“样书”,不作销售,只是由任曙林签名送给了所有为此书撰写了文章的作者,以及一些曾经给予任曙林无私帮助的朋友。正式出版的《八十年代中学生》还在与相关的出版社商谈,相信不久就会面市。

老朋友相聚合影:左起:贺延光、杨浪、李晓斌、陈长芬。前面这个最酷的小孩儿是贺老师的小公子——贺雅哥。

老哥俩儿——著名摄影家翁乃强和著名摄影学者龙熹祖。

久违的朋友——著名摄影家于健鹰和巴义尔。

著名摄影家陈长芬。

很少参加摄影活动的著名摄影家高波也来看展览了。

左起:著名摄影家摄影家徐勇、齐鸿、王彤。

云南摄影大侠——冬瓜(右三)也来到了展场,他在介绍他的朋友给任曙林。

展览现场还摆放了不少任曙林八十年代拍摄中学生时的资料文本。

展览开幕当天,我的很多中学(北京师大附中)同学也来了,合影留念之后,晚上在一起聚会。

展览开幕前第一位在留言本上签名的观众——来自天津的那日斯 ,也是蒙古族,而且这个名字其实跟我的名字在蒙语里是一样的,都是“松树”的意思。那日斯是一位建筑设计师,喜欢摄影,喜欢收藏。他现场收藏了任曙林的三张作品。

著名出版人老六(张立宪,也是我的大学同学)在和杨浪、任曙林聊天。他在今年第一期《读库》中刊登了“八十年代中学生”作品,引起很大反响。

4月23日,还在布展中,这位老外误闯进展厅,转了一圈,见到几幅打开的装裱好的照片,便兴奋地想要收藏。4月24日下午,在离开北京前,他又来到画廊,一定要交订金,最终预订了两张任曙林的作品。(图为这位老外在他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前留影。)

开展前,著名影像收藏家朱勇来到映艺术中心,跟任曙林聊天。朱勇是第一个收藏任曙林作品的收藏家,2006年,华辰第一次影像拍卖,朱勇以3万多人民币的价格收得任曙林的一张“80年代中学生”照片。此次展览,朱勇将收藏一套完整的《八十年代中学生》作品(159张)。

青年摄影家曾翰代表《城市画报》来采访任曙林,同行还有另外一位摄影师杨弘迅

色影无忌影像频道主编海杰在采访任曙林。

《八十年代中学生》还同时参加了“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图为任曙林在现场接受“人民网”记者的采访。

开幕前,一班摄影“新锐”来798映艺术中心,虽然展览的正式开幕是4月30日,但这布展期间仍然有很多摄影人提前来到画廊。图为“老锐”和“新锐们”聊得火热。老锐:任曙林;新锐们:塔可、周伟、魏壁、陈哲、满异、言由。

展览现场,很多观众把这里变成了“怀旧”和“同学聚会”的场所。

“同桌的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4:36 , Processed in 0.0740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