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拍·偷拍 与 纪实·际时2010年07月14日 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王瑞 1
手段(手法)时常掌控着一件事物的内在性质。
电影的片型分类有记录片和故事片(又称剧情片)之不同,以记录片手法摄制的故事片电影,性质还归为艺术化的表现范畴。就如以报告文学形式撰写的小说,无疑属于非纪实类的文学创作类。在摄影方面,以记录形式拍摄的宣传照片,广告照片,艺术照片,其实不算纪实照片。
曾几何时在人们的观念中,似乎提摄影就只有论艺术,不艺术的就不是好摄影。这种摄影观的效果,就是唯美意味的沙龙摄影风靡一世。之后有新时期纪实摄影反其道而行之,直至使纪实摄影泛入中国摄影主流,进而令场面风气为之一变,甚至 纪实竟然成为一股摄影时髦。一如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凡摄影而不艺术,皆一律讥斥为不会摄影。此后凡摄影若不沾纪实,却也颇为大逆不道。
矫枉过正既然已经成为几十年间颠扑不破的辩证法(变戏法?)之理论习性,便难怪常识要沦陷。忽艺术忽纪实的抽疯激辩之后是冷场,摄影评论打摆子的痼疾发作之后是倒卧,死去活来不着调,搞得圈里圈外一提摄影评论就都有点闻风丧胆避之不及了。
自打观念摄影之奇谈说法袭击摄坛以来,对激辩后更难下结论的纪实摄影争议,倒是引出了一条独辟蹊径的活路。我看,随着 观念摄影活络了起来,不仅艺术摄影有了些离经叛道的活力,难得的是纪实摄影也变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花样来了。
2
在一份美国中文报纸《美中时报》的文化广场版里,读到一篇短文《概念艺术,离中国大众有多远?》。此文标题起得很有国情式的意识形态味道,文章的三个W要素丢一落二:
星期六中午,在郑和公园对面的一家小小的钢琴吧内人来人往,由两位19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杨少云、陈建军发起的概念艺术展《若即若离》好生热闹。他们说,若即若离是指艺术与社会及大众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因为没有赞助,自费布展,形式格外简洁。这次展览由照片、油画、实物、雕塑、录象等几种形式组成。
展览中照例采用了裸体和与性有关的元素,当即有记者质疑是否非得采用这些形式才能表达概念艺术?筹展人之一的杨少云却解释说,裸体在大众看来很刺激,但在行为艺术或概念艺术领域,已经是很平常的语言,而人们只有在对此司空见惯之后,才能领会艺术家在此之外想要表达的内涵,他甚至以最近吵得很热的人体艺术展览为例,来说明裸体的平常。
11位参展人中有5位是1980年代后出生的,他们的作品相对稚嫩的同时也更有冲击力。筹展人之一的陈建军的作品拍摄他本人挂了一只木牌出现在各种场合的一组照片,上面写“我是人,但我很恶”,表达他对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性的理解;夏振华的《红色警戒》则借助人体和游戏小人表达出他从电脑游戏中悟出的人生态度。他还说,上次在清凉山公园举办的行为艺术展过于生猛,像那些美女作家一般有将艺术明星化之嫌。1980年代后出生的人即使与1970年代人相比,无论对待生活和艺术已有很大的不同,他将他们的状态概括为后体制,来说明体制对自己的束缚越来越少。据介绍,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还在筹办一个暂定名为《80年代后》的概念艺术展。相对前几次在南京举办的非商业或半商业的行为艺术展而言,这次展览的形式比较平和。
从以上信息中,此概念艺术展览的具体举办日期之年月日只能毛估,因刊登此信息的报纸是在2001年5月4日出版的,展览应属新世纪的产物。地点线索的郑和公园,也难以断定是在哪座城市,可能是厦门。WHEN和WHERE尽管不详,好在简短的WHAT信息足以引发我的好奇,其中还详述了展览中的几个相关摄影的内容:
顾小平的一组照片《你好吗》,展示他本人在各种场合与陌生人握手的照片,据说照片全部是抓拍。但被忽然打搅的陌生人相对来说表情平静,颇有点见怪不怪的样子,反映出这几年来人的精神状态的某种变化。胡杰的《麦收2000》镜头始终不变地对准一位打麦子的农民,有节奏的敲击为整个展览配上了音效。王强的摄影作品《我》由两张照片组成,据他本人说是将人的公众性与私密性摆放在一起,在人们习以为常的非典型化的情景中寻找一个凝结点。这几位30岁以上的人更注重作品与社会及公众的联系。不过,也有一些作品选用材料与表现手法故弄玄虚,缺少创见给人似曾相识之感。
见此,激发感想。随之,技痒难忍,忍不住又要发议论。
不见作品只知信息,却下笔评论,这档事我算算已经做过起码两回了。先是评过莫毅把照相机置于背后拍摄天津街头,后又评过陈勇鹏24小时定点守侯拍摄海上礁石。这回偶见不足百字的信息讲顾小平的组照《你好吗》,有如在纷纭庞杂的影象波澜中盯住了一个感兴趣的亮点,不由我不触影生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