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拍摄中学会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4 14:3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拍摄中学会生活
类别:影像视觉   作者:孙涛 原创   




摘要:我用了20天的时间走遍灾区各地,留存那些废墟的最后影像。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回访中有人问我对此的启示。我只有一句:生命无常,我们必须懂得珍惜和爱。
    孙涛

    2002年,我和三个流浪小孩———高峰、景龙和胖小儿在沈阳周边的铁轨上玩耍。我完成自己的第一个报道摄影《我们一起流浪》。2003年,这成为我进入南方都市报摄影部的敲门砖。

    2007年,为完成报社《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刊的一组图片报道,我拍摄了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的主任何喜华。他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有信念的生活。

    2005年,我在东莞拍摄《夫妻房》,平等地与工人交流,让我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2008年8月,在距离汶川大地震发生3个月后,我重返灾区,为地震造成的废墟存照。在这些凝聚着生者汗水和死者悲凉的建筑面前,我感悟到:生命无常,我们必须懂得珍惜和爱。
    图/文 本报记者 孙涛
    ●老记说图孙涛
    从初出茅庐到而立之年,6年中,我为南方都市报拍摄了40组图片报道。
    作为记者,走近人群,了解不同的人生,何其幸福!以照片为老师,在生活的历练中不断成长。
    流浪,特别的起点
    2002年6月,我还在沈阳,是个大三学生,正在为著名摄影评论家李媚所布置的报道摄影作业发愁。当时的我,腼腆得几乎不敢与陌生人交谈。
    一次晚饭后散步,我邂逅三个在铁路上以讨饭为生的流浪儿。三个孩子被我胸前的照相机吸引住,争着要我为他们拍照,于是腼腆的我和他们渐渐熟识起来。
    之后的一星期里,我跟着高峰、景龙和胖小儿这三个孩子整日徘徊在火车站和铁路附近的大街小巷。一起讨饭、一起捡垃圾、一起在火车上逃票,甚至被警察盘问,用我手中的相机真实记录下他们的流浪生活。
    作为我报道摄影的一个起点,这组名为《我们一起流浪》的报道拿到了李媚报道摄影课的第一名,并成为我进入南方都市报摄影部的敲门砖。


    平等,交流的前提

\    2005年7月,东莞最热的午夜,我独自爬上虎门镇大坂地工业区制衣厂的楼顶,等待着深夜下班的打工夫妻。这些建造在工厂集体宿舍楼顶,每间不足10平方米的简易房被称作“夫妻房”,简陋得只有一张床和几件行李。对于聚少离多、居无定所的打工夫妻来说,这里是难得的人性居所。
    加班的工人要到深夜11点才下班,我只能在他们下班后洗漱的时间内进行采访。
    一天,看到一位母亲在门口为孩子擦洗身体,我赶紧走上前提出拍摄的要求,可母亲拒绝了我。由于天气炎热,小男孩身上生出大片痱子,洗的时侯孩子痒得直哭。可母亲整日在工厂加班,连出去买盒痱子粉的时间也没有。第二天,我带着一盒新的痱子粉敲开了她家的房门。女主人拉着不让我走,要我坐下来与他们一起吃西瓜、聊天,并看我之前为其他人家拍摄的合影。从那时起,我的采访很顺利,一个星期之后,制衣厂楼顶的几十间夫妻房内大都挂上了我为他们拍摄的合影。
    信念,生活的依靠
    2007年4月,香港回归十周年在即。我接到为《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刊拍摄一组图片报道的任务。我的焦点是何喜华。

    何喜华先生是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的主任,香港特区政府铜紫金星奖章获得者,被当时的特首董建华先生誉为“香港好人”。何喜华出身富裕商人家庭,却投身于为香港最底层人帮扶呐喊的工作,26年如一日。他拿着微薄的工资,吃着最便宜的食物,出行公交地铁,住在狭小的公屋,白T恤牛仔裤是他一贯的穿着。
    在一个月里,在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会议上,在九龙大角咀的笼屋里,在深夜探访露宿者的大桥下,我与何喜华形影不离。我是第一个到他家里做客的媒体记者。我与时年53岁的他成为忘年交。
    2008年的一天,我与他坐在广州沙面后街的小酒吧里,几杯啤酒入肚,我忽然问他:“何先生,一个人真能为理想坚持一辈子吗?”(南方都市报


    何喜华说:“当然,当然可以啊。”
    生命无常,要懂得珍惜和爱


    2008年的5月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从汶川大地震一线采访回来后我的情绪跌入深谷。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想说话,我把自己关在家里一个星期没有出门。仅用一天,我写下了万余字的地震日记———《身心俱裂的八天》。在文章的末尾我写下这样一段话: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做了我该做的事;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场大灾难中的所见所闻,使我内心悲痛不已、久久难平。距离大地震发生3个月后,我终于等到一个重返灾区的机会。一想起那些工作在废墟中的志愿者、医生、解放军武警战士,我感到自己的无力。
    后来,唐山大地震影像提醒我,在大地震中毁坏的建筑,凝聚着生者汗水和死者悲凉的家庭、学校,曾经繁荣的街道……将在不久之后的灾区重建中灰飞烟灭。我想我同样也应该保留下在汶川大地震中被毁坏的建筑的影像。
    我用了20天的时间走遍灾区各地,留存那些废墟的最后影像。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回访中有人问我对此的启示。我只有一句:生命无常,我们必须懂得珍惜和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10:24 , Processed in 0.1627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