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理论的诗学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6 15:5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理论的诗学研究来源:中国摄影在线  发布时间:2009-06-17
     在讨论什么是摄影理论时,我曾说:只有建立在诗学层面上的理论研究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摄影理论。然而,什么才是诗学研究呢?影界朋友未必都很清楚,有人甚至会误以为诗学是研究怎样写诗的。所以有必要仔细说一说。


  诗学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发端的,而实际上情况要复杂得多。近年翻译出版的《诗学史》(百花出版社),整整两大本,是一部名著,对诗学问题讲述得相当详尽。主持翻译工作的丛书主编史忠义研究员,在看到我的《摄影·批评·文化研究》系列论文后,撰文认为我有关“摄影是一种提喻”等提法,是对诗学理论的新的发展,并且特意把该文作为序言加在了《诗学史》的前面。

    那么为什么一般性的关于快门瞬间的讨论算不上诗学研究,而把快门瞬间上升到“提喻”以后,就成了诗学层面上的研究了呢?因为现代诗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它必须是“元语言”(也就是研究语言的语言,比如语言学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元语言”)层面上的研究。现代诗学所关注的对象,是文本能指间的关系(摄影文本的能指,就是光影形,我称之为“光影修辞”)。

    在这方面,雅各布森、格雷玛斯、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的贡献最为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认为诗学就是一种文艺理论,但又绝不是以前大家所熟知的那种在简单的社会学框架内,探讨什么“艺术起源于劳动”之类问题的文艺理论。现代诗学,尤其是结构主义诗学,主要是研究文本形式规律的文艺理论。

    比如,同样是作为对“语言”具体运用的一种“言语”,为什么有的就成了诗、小说(名著)等经典文本,而有的则仅仅是日常用语而已?结构主义者认为:某些文本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文本,换言之,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乃是因为对语言的不同于一般日常用法的特殊运用。而这种特殊运用的规则又是有迹可寻的,只要找到了其中的“规则”,那么文学文本最深层的奥秘——文学性(通俗地说也就是文学所以成为文学的深层基因的DNA编码),也就昭然若揭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5:56:04 | 只看该作者
具体到摄影,我还记得前一段网上讨论过“照相”与“摄影”的区别,我也曾就此说过几句。老实讲,这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几句话说得清的。不过现在先不管那么多,仅就汉语语境中的一般意指关系看,这两个词在本义上基本属于同义词;但在转义上,这两个词还是很有些区别的。

    比如,我们可以说“摄影理论”,不能说“照相理论”,说“摄影界”但不能说“照相界”。也就是说,在人们日常的语境里,摄影是指有特定目的的不同于普通照相的特殊的照相。这恰好与诗学研究中“日常用语”与“经典文本”的对立,形成了对应的关系。简单地说,摄影诗学所要研究的,是摄影之所以成为“摄影”,而不同于普通“照相”的,光影形方面的“语法规则”。这种“语法规则”的研究必须是建立在语言学(包括符号学、修辞学)层面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具体拍摄经验上的。

    为什么摄影诗学不能建立在拍摄经验上,反倒非要费挺大的劲建立到八竿子打不着的语言学层面上去呢?这大概是一般影友所最不能理解的,许多论争实际上就是因此而发生的。这其实也正是我之所以倡导建构摄影诗学的理由所在,简言之,经验性研究虽然是有用的,如人像怎么拍,夜景怎么拍,不研究是不行的,但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其视野就太狭小了。

    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研究,在理论上是没有前途的,其无法探究文本的“内部规律”,并且也无力推动摄影在观念上的更新。对新出现的摄影现象(如“观念摄影”),也不可能做出理论上的分析和回答。其实这也正是文学、电影等其他门类的理论研究,纷纷进行“语言学转向”的主要原因。——可惜在西方学术界纷纷“转向”的五、六十年代,我们却正在大搞“思想改造”,知识分子纷纷“洗澡”。中国的学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拉大了与世界的距离。

  在摄影诗学这样一个理论的平台上,还可以把有关摄影的研究加以深化,而并不局限于一般诗学理论的金科玉律。事实上,结构主义诗学原则也早已遭到了后结构主义理论的严重挑战。比如后殖民主义理论就认为,经典文本体现的是建立在“欧洲中心主义”基础上的白人的审美情趣,是种族歧视的结果。

    而女性主义理论则认为,经典文本是以男权话语建构的,女性只是“被看”的对象而已。具体到摄影,这样的问题也俯拾即是,如为什么同样的照片(假定水平都一般),拍的如果是个大人物,就有可能成为经典作品(属于“摄影”),而拍的是小人物的话,则可能永远都只是一张纪念照(属于“照相”)?再如现在乱哄哄的人体摄影,大多拍得彼此类似,俗不可耐。这是人体艺术的某种“语法规则”呢,还是无知男人对其欲望对象的粗俗想象?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5:56:27 | 只看该作者
在今天的这个大众文化的消费社会里,“照相”与“摄影”之类的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了。娱记们拍的歌星照之类,是“摄影”吗?与“艺术”有关吗?又为什么能卖钱?大量出版的“老照片”是什么?影楼里的婚纱照或写真又是什么?是“照相”还是“摄影”?这些都是结构主义诗学理论难以回答的。

  尽管后结构主义(包括许多后现代理论),对结构主义的诗学理论给予了质疑和消解,但这仍然是在语言学(尤其是修辞学)层面上进行的,所以仍属于一种新的诗学研究。如偏重意识形态分析的有政治诗学,女性主义有性别诗学,而新历史主义又自称文化诗学……总之,离开了诗学的层面,当今的许多理论研究都将难以为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坚持认为,建构一种摄影诗学,乃是摄影理论研究的必由之路。

  一种走向诗学的摄影理论研究,其意义还远不只是用来指导中国的摄影实践那么简单。我们知道,当今西方的理论研究虽然发达,研究的领域也早已超越了文学,而遍及电影、电视乃至广告等等,但摄影却始终是其中的一个弱项。真正在诗学层面上对摄影进行研究的,应首推罗兰·巴特。他的理论研究尽管有着极大的创造性,但毕竟是几十年前的成果,有关其得失,在我与罗兰·巴特著作的翻译权威张智庭教授的对话录里,已经谈得很清楚了。

    而罗兰·巴特之后,西方至今尚未出现一个对摄影有如此深入研究的巴特式的天才。所以,西方的摄影理论,比起其他领域的理论研究来,也是相对滞后的。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从当今西方前沿理论中获取的灵感,用来在中国建构一门摄影诗学的话,是完全有可能在摄影理论方面超越西方的。而在别的研究领域,则短期内基本没有这种可能。

    不要以为只有摄影创作的水平上去了,中国摄影才算登堂入室,其实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理论研究就已经进入了其“黄金时代”。以文学为例,许多代表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都来自拉美等“帝国的边缘”,如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而欧美等“帝国的中心”,则主要是靠理论而非创作成为“文学盟主”的。这与20世纪以前的情况刚好是相反的。

  诗学层面的摄影理论研究,还可以为各种新的视觉领域提供理论资源。在面向“读图时代”的今天,图文书充斥市场,视觉形象随处可见,而这一切又必将随着数码技术的成熟愈演愈烈……我们的生活将被大量复制的“类像”所湮没,甚或是取代。而这一切都亟待一种新的理论去做出界说。传统意义上的“纪实美学”,已面临严重的挑战,在今天,“记录”已很难再说是摄影的某种本质性的功能了。而以“修辞”来替代“记录”,以“影象诗学”来替代“纪实美学”,将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理论的瓶颈。

  还有一点需要解释的是,我为什么要提倡建构摄影诗学,而对有人一再提及的摄影美学反应冷淡呢?因为在当今世界的学术界里,美学同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一样,都遭到了各种后现代理论的瓦解,用杰姆逊的话说:“美学这个学科是被现代主义同时建构并消解了的,因为现代主义为崇高赋予了种种形式,这些形式总是在审美问题刚刚开始浮现的时候就把它们迅速铲除了。”

    虽然有迹象表明美学仍有复兴的可能,但未来的美学必须要能够应对那些来自后现代理论的挑战,从而与旧的美学大异其趣。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以往的那种美学研究,其意义就值得怀疑了。所以,在中国建构一门关于摄影的诗学,才是当务之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0:54 , Processed in 0.08464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