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常生活类新闻摄影
瞬间的视觉表现
南国早报 唐辉吉/文 日常生活类新闻摄影,是发生在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表面上看不出有多大的新闻价值,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琢磨从中发现新闻,找准最佳拍摄角度,同样做得很精彩。 面对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件,我们不去深入采访和认真思考,缺乏新闻敏感,看一眼就走,就不能从中发现以小见大的好新闻,也无法将日常生活类新闻摄影做成都市报的文化大餐。读图时代,我们如何做好日常生活类新闻摄影,从一些生活小事件中挖掘出“一图胜千言”的好图片,实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办报方针,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新闻影像的视角,完美地表现新闻摄影视觉语言。 一、抓好日常生活类新闻摄影的独特视觉语言 视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物体的影像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感觉,也是人在观看事物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视觉审美享受。我们欣赏大自然,人的思维随着感官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产生一种“形神合一”情景交融的视觉。 众所周知,客观事物本身是没有视觉的,因为视觉在本质上只能是人看到物体的审美感觉。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那些惊险的、恶劣的、时尚和美妙的一些事情发生,它随着事发现场情景的发展变化,事态中的景象刺激着人的神经,使人感到或惊慌或感动,从而出现不同感情色彩的视觉。我们如果能运用文字语言、影像视频、绘画和雕塑等不同形式塑造或者记录下来,这些视觉便成为新闻摄影和其它门类的艺术作品,让读者在欣赏过程中自然产生美的视觉。 我提倡重视日常生活类新闻摄影的视觉表现,倡导摄影记者在抓拍新闻时,选择适合表现新闻事件中的各种人物形态的视觉语言,将新闻图片拍出具有一定视觉感染力的好作品。如何从日常生活新闻摄影作品,表现独特的视觉语言,我们通过阅读清朝诗人王国维的作品《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描述,他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沁人肺腑,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在文学创作中的文字语言,给人一种真实情感的视觉。他认为情感的真实性,是视觉的本质也是目的,对情感的描写要“沁人肺腑”;对景真实的描写要“豁人耳目”。这些都必须具有 “见者真、知者深”的词语,目的是实现真实的视觉,来不得半点虚假。 在文明社会的今天,读者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对新闻视觉语言的表现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新闻摄影要重视图片视觉的表现,让日常新闻摄影更贴近百姓生活,源于百姓生活,记录百姓生活,让我们的新闻摄影影像达到真实可信,使新闻图片中情景交融的独特视觉审美特征得以体现,从而促使传播在社会上更加深入人心。 由于日常类新闻摄影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街头巷尾处处都有,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常而又不平常的事件常不经意间从我们的视野中一晃而过。面对这些 “小”事件,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去细心琢磨,判断它的新闻价值,凭一双“火”眼去识别 “真金”进行抓拍新闻,才能拍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既有新闻价值又有社会意义的优秀新闻作品。 二、开拓新闻影像思路 让总编为你开设图片专栏 当摄影记者,靠体力和脑力吃饭,为使自己拍到独家新闻,记者深入社区,勤跑街头,理性观察,擅于抓拍日常生活中的奇闻趣事。 目前,全国都市报除了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突发新闻)、法制新闻、文化娱乐新闻之外,绝大部分图片都是表现城市里的日常生活。目前,国内一些报纸的总编,根据摄影记者的特点,开辟各类摄影题材的视觉专栏,目的是培养报社的优秀摄影记者。如《新民晚报》推出图文纪事摄影专版,聚焦百姓生活故事。其中,被发表的新闻摄影作品,打破了往日只拍摄建筑、街市景观以城市看变化的图片编辑格局。摄影记者的图片报道切入,已经转向透过镜头记录上海市各界人士的工作以及居民生活的 “人文”故事,让读者感受到和谐社会中的文明与进步。在广州,《羊城晚报》的编委,长期为摄影记者叶健强开辟“健强跑街”的摄影栏目,目的是加强城市日常新闻报道的力度,鼓励记者关注民生、民情。 北京《新京报》就特别重视新闻图片的采编,创刊之后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40多人,报纸版面重视新闻图片报道的探索与创新,为了报纸版式的美观,实行多样化的图片报道,记者拍摄图片重视摄影视觉语言的创新,开设了摄影专栏图片故事性强,人情味浓,新闻观点立场新颖,图片编辑风格独特。 三、扫街“扫”出奖牌来 有人把都市报的摄影记者外出找新闻,称之为“扫街”、“逛街”、“打街”。无论是逛街还是扫街,目的都是走向社会抓拍好的社会新闻。当记者背相机“扫街”时,不要认为没出息,因为街头有许多新闻是可遇不可求的。采访当中,凭你的新闻敏感,扫回来的新闻是“金子”还是“垃圾”。如果扫街勤,碰到的突发事件多,最容易拍到别人无法拍到的独家新闻。 2005年8月15日,我途经南宁市步行街,碰到两家店铺的员工为争停车位发生群体械斗事件。事故发生后,我立刻向110报警,然后迅速拿起相机拍摄了一幅题为《不该发生的群殴》的新闻照片。 记者“扫街”,有时也会扫出金牌来,如今在我们媒体,靠扫街扫出奖牌的大有人在。 2004年1月31日,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曲浮镇路萞村,突然爆发禽流感,当地政府发出紧急通知,命令在各个禽流感爆发点3公里的周围,对鸡鸭鹅一律实行捕杀。《南方都市报》卢汉欣得知这一信息,便来到乡下在一巷子里,他看到一位男子拿着一只鞋追杀一只公鸡,拍摄了作品《禽流感爆发》。由于作品题材新颖,人物形态生动,年度获《人民摄影报》2004新闻摄影作品日常生活类铜奖。记者 “扫街”运气好,不仅可以拍到突发新闻,还可以积累抓拍经验,街头巷尾,那些富有人情味的新闻,一旦撞到你的“枪口”上就是独家新闻。 2004年10月底,我在南宁市百货大楼门前,看见墙上贴着一幅宣传冬季床上用品的广告,如能碰到一个坐在地上讨钱的小孩,他闲暇之际深情地看着广告画中那位幸福的小男孩,感慨自己命运的不幸。我借助广告画作为新闻拍摄背景,与他形成强烈的对比。就可以拍出一幅富有人间真情内涵的日常生活新闻摄影作品。 同年12月31日,我“扫街”途经此地,果真碰到一个残疾小姑娘在此乞讨,她手中的“金盆”载着行人给她的爱心钱。等她回头凝视广告画中那位小男孩时,我拿起相机走过去,采用低角度盲摄的办法迅速连拍2张,成功地捕捉了这幅构思已久的新闻摄影作品。简洁明了的画面和对比强烈的人物形态,较好地表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人的命运就不一样的主题思想。报道这类社会新闻,写图片说明,以白描的形式交待某年某月某日,谁在哪干什么即可,忌用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渲染。写图片说明应避开政治去报道,免得惹祸招灾。聪明的读者,自然会悟出你报道的新闻价值。元旦过后9天,该作刊登在《南国早报》上,引起了各方读者的关注,有个别读者对我说:“照片拍得不错,题材人情味很浓,耐人寻味。”我拍到这幅以小见大的百姓生活瞬间,突显了日常生活类新闻摄影中具有浓郁的人情味视觉理念。 做记者无论是深入社区还是勤跑街头,只要留心观察了解我们身边的各种事件,就可以发现普通人难以发现的新闻线索,拍摄出与众不同的日常生活新闻摄影作品。
四、关注日常生活小事 表现独特新闻视觉 以小见大,是做好日常生活类新闻摄影的诀窍,应该值得我们重视。这类新闻摄影的根,源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小事。判断这类新闻,大脑里应时刻装着一把能够准确丈量新闻价值的“尺子”,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观察日常生活,要以宏观的思维去分析事物,以独特的辩证眼光去观察事物,找到适合表现新闻事件的角度,丰富自己采访到的新闻影像视觉语言。新闻采访中,有些事件表面上看新闻价值不大,新闻报道焦点糢糊,业内称为隐性新闻。这对没有采访经验的新记者来说,很难看出内在的新闻价值,也难以找到拍摄角度,容易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溜”走。如果你新闻鼻敏感,就能在短时间内“闻”出新闻,并轻而易举地拍到独家新闻。对于那些火灾、车祸、凶杀案件之类的突发性事件,连普通市民和10岁的小孩都知道是新闻,我称之为浮在 “水面”的新闻,也是最容易做的常规新闻。面对日常生活,我们要用两个“脑袋”去判断新闻。一个是“热脑袋”,专门应对突发新闻;另一个是“冷脑袋”,专门针对没有新闻线索之日,坐在办公室等“米下锅”时,有针对性地走进居民生活中去寻找新闻。 随着报业传媒的激烈竞争,摄影记者,说白了是一名新闻图片生产者。然而,通过采访生产出高质量的图片奉献给读者,才算一名合格的图片生产者。但是,高质量的图片标准何在?第一,生产(拍摄)出来的新闻图片视角独特,构图新颖,瞬间捕捉精彩,打动编辑、总编采用你的图片;第二,你的作品发表在媒体上,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他们延长阅读你的新闻图片时间,并得到媒体同行的赞赏,证明你的确拍出了一幅令人赞赏的好作品。 我的作品《抢修》,就是一幅典型的以小见大的日常生活类新闻摄影。 2004年10月13日,如果我从地下水管爆裂这个角度切入,表现马路成“河”的新闻事实就平淡无奇,因为这类新闻报道太多拍摄视角如何突破,成了我思考采访这条新闻的主要问题。为提高新闻价值,拍出新颖的新闻视觉冲击力。根据采访获悉,这条地下自来水管的直径有1米大的线索,意识到早上8点是居民用水高峰,看自来水厂如何抢修。经过细心琢磨,我决定从抢修这个角度切入新闻,表现一位修理工人为了不让国家水资源浪费,保障人民生活用水而奋不顾身。 20分钟后,抢修工程队赶到现场,一名修理工人脱掉自己的外衣,搬开井盖潜入水中,马路上只露出他抢修中一个脑袋,我仔细一看,只见他一手潜入井下抢修,一手撑在马路上。我选择低角度盲摄,将修理工人的人物形象与踏“河”而过的机动车流,人们驾车经过此地,看到修理工人头露在马路上,进行抢修的面部表情十分感人。此情此景,形成鲜明的动与静、藏与露的精彩瞬间成为《抢修》独具一格的新闻视觉语言。视觉效果让人觉得有人在马路上游泳。成功地塑造了一名修理工人爱岗敬业的献身精神。 上述事例可知,如果我拿起相机将镜头对准马路成河的新闻事实 “咔嚓”几张就走,就无法拍到《抢修》这样富有视觉感染力的作品。这幅新闻照片的新闻视觉表现得恰到好处,将人们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感人瞬间浓缩在画面上,深深地打动读者及各级评委的心,2005年不仅获第十二届“佳能杯”亚州风采摄影赛纪实类一等奖,还荣获2006年第22届全国艺术摄影展纪实类铜奖,并连续三年在全国各类摄影赛中多次获奖。
五、掌握日常生活小事的“脉膊” 让新闻图片感动受众 平时,我无论走到哪,都处处留意生活小事件,学会从小事件中摄取大题材,用心灵去发现“焦点”新闻, 挖掘具有典型新闻人物形象的百姓故事,将他们拍成专题。 2004年10月8日,报社一名女同事告诉我,南宁市江南区五一路某社区的居委会干部,每次发现小区有新产妇,都主动上门免费送去2.5公斤鸡蛋表示慰问。我刚想答应,女同事说:“我叫了好几个摄影记者,他们认为事件太小,没多大的新闻价值,都不愿意去采访。唐老师你看这条新闻可以去吗?”。我一听,觉得是一条很有人文关怀的日常生活新闻线索,很有意思,值得报道。倘若今天没有重大的图片新闻,可能还会上头版。我将图片拍回来,次日见报果真上了《南国早报》头版,得了A十B的高分。 摄影记者对待新闻线索,不能急功见利。面对生活小事,要从不同的新闻角度去审视提炼新闻,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小”事件。新闻摄影采访,时刻逼迫自己拍出独家新闻角度很有好处。否则,做好做大做全任何一条新闻,成了一句空话。 我们从事新闻摄影,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表现力。在新闻现场,要根据新闻事件大小和题材的选择,运用各种焦距的镜头视角,巧妙地借助对比、动静、色调的冷暖与光线的强弱,以及物象的大与小、高与低、虚与实、藏和露等对比手法,巧妙地“修辞”我们拍摄新闻事件的视角。只有鲜活的视觉语言,才能吸引读者欣赏发表在纸质媒体上的新闻摄影作品。 六、从几幅日常生活类新闻照片 看捕捉摄影瞬间的视觉语言与传播地位 好的新闻照片,就像一位美丽漂亮的年轻姑娘,人们爱看“回头率”就高。摄影记者,只有拍出一幅与众不同的新闻摄影作品,才能使图片在新闻传播中具有非凡的视觉震撼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享利-卡蒂埃.布列松,是法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摄影大师,最擅长捕捉日常生活新闻。他一生拍摄的作品,大都是表现世界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作品的生活内涵深刻,瞬间精彩感人。布列松拍照,不喜欢携带沉重的器材,只带一部相机配一支50毫米的标准镜头,轻装上阵拍遍全世界。作品《巴黎穆费街》表现的是一位小男孩,外出逛街为家里买葡萄酒的生活小事,布列松抓拍这个看似普通而又不普通的瞬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那位小男孩过着何以见得“富裕”的生活,幽默的人物形态和滑稽的面部表情,照片半过世纪以来成为读者百看不厌的传世佳作。 要想拍出具有一定视觉感染力的新闻摄影作品,就得研究视觉表现。从人类的情感上分,有让人震惊的视觉,有让人喜欢的视觉,形象幽默的视觉,诗情画意的视觉和品味低下的视觉等等。下面就以《华商报》记者王鹏的一幅《穿警服的就是警察?》新闻摄影作品,来分析一下什么是形象幽默的视觉特征,论证视觉效果在读者欣赏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2004年8月23日,一名身着警服的男子,在社会上行骗被巡警抓获关押在派出所接受审问时,面对警察低头沉思无语,王鹏抓住他交待穿警服行骗的犯罪事实细节角度新颖,主题鲜明地表现了身穿警服的假“警察”低头认罪的神态,幽默的视觉语言十分耐人寻味。由于这幅作品的新闻性强、题材新颖,获《人民摄影报》2004年度新闻摄影作品日常生活类银奖。 另一幅就是南方都市报记者拍摄的《顶牛》,也是一幅极其滑稽的日常生活新闻作品,作者抓住一位小车司机酒后驾车被交警当场抓住的瞬间,司机由于酒醉,他从车上下来准备接受交警的处罚,面对严肃的交警,小车司机下车东倒西歪地向交警行个军礼,作品瞬间幽默,获得《人民摄影报》2005年度新闻摄影作品日常生活类金奖。 我倡导日常生活类新闻摄影,注重视角视觉语言的表现意义。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摄影记者对日常新闻不够重视,拍出来的新闻照片刊登在版面上缺少新闻价值和视觉感染力。第一、绝大多数摄影记者认为,影像视觉的追求,是从事艺术摄影创作者的事,与新闻无关。第二、由于我国新闻体制实行工分计酬制,个别记者采访新闻,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每天拍回来的一大堆新闻图片,瞬间视角(构图)平谈,拍摄角度不新颖,图片缺乏影像张力。第三,个别记者不珍惜新闻摄影这份工作,没有把它当成一生追求的事业来做,对视觉语言的表现理解有极端偏颇和误解,不注重更新自己的新闻敏感及知识储备,,更不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上述论据证明,一幅具有视觉感染力的新闻摄影作品,除了以真实的镜头记录新闻现场,揭露社会的丑恶,弘扬正气,倡导和谐起到宣传作用。因此,记者用真实的手法表现新闻现场,拍摄出角度新、视觉新、观念新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使广大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新闻图片的视觉美感。 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因为日常生活类新闻摄影没有突发性新闻的时效性强。所以,要求我们在长期的新闻采访实践中,时刻刷新自己的新闻摄影观念,深入社区、街头,在业务上不断地磨砺、积累,不断地探讨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艺术摄影、文学、美学以及绘画艺术、哲学等其它科学知识。我坚信,日常生活类的新闻摄影视觉语言的表现,越来越受记者的重视,让读者感受到新时代新闻视觉语言的文化魅力。 作者单位:《南国早报》摄影部,唐辉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华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广西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