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惟有茗者留其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5 15: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惟有茗者留其名
                                                                                     古清生
  
  国人近年又热饮茶,沉睡已久的茶文化也渐次复苏,世事更迭,沧海桑田,探究传统的茶文化,便发现隐于茗事间的中国人的精神,诸多是宁静淡泊,指向自然,也往往是一种人生姿态。千百年来,茶叶逐渐南生北饮,广为普及,以至漂洋过海,只是那茗间真情率性历久不变,有多少盛世豪杰或草莽英雄如同过客,惟有茗者千古留名传芳。
  饮茶而传世者,首推是神农炎帝了,神农尝百草历百毒,饮茶而解,民间与方志皆有多样传说,一是神农困卧山中,有茶叶飘落于碗,浸泡于水,神农醒来饮,神情大爽,遂发现了茶,以后每遇毒衔茶解之。另一传说,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能见腹中肠胃与吃食,为察各种草木性质,神农吃进各样草木,细观其变。待吃进茶叶时发现,此叶如帚,在胃间旋动,把肠胃清扫个干干净净,人顿时神情舒坦,脑清目明,身轻如风,神农给这枚叶子取名为茶。传说的想象力,不亚于传说,不服也不行。
  茶圣陆羽,终身执著茶事,他是湖北天门人,是一个遗孤,由竟陵龙盖寺高僧智积和尚收养,悉心教育,以《周易》卜卦,占得《渐》卦,卦辞言:“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就择了二字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字鸿渐。(《文人与茶》,陈瑜著,华文出版社)陆羽少时即与智积和尚习得采茶与煮茶术,对茶产生浓厚兴趣。
  在唐朝的时候,茶风日渐繁盛,文人墨客以茶会友,但是,唐朝的茶跟今天是不相同的,那时候的茶须加入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盐等等烹煮,主要讲究它的药用价值,陆羽著《茶经》开始倡导煎饮法。陆羽是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年间游至浙江湖州专事研究茶叶的,五年后隐居苕溪著《茶经》,此间被湖州刺史颜真卿召去编篡《韵海镜源》,这功夫是辽阔了视界,予《茶经》以许多文化注入。
  陆羽生性执著,两次拒从唐德宗赐官之命,他一生就得意于只身往来野山雄川,问茶探水,煮水烹茗,以茶交天下朋友,然后吟诗著文。所以,今天到得诸多山林茶园,都说当年陆羽是来过这里的,拎了一把茶壶,煮水烹茗,喝得好生惬意,忘情不返或大赞其茶,只是陆羽传了《茶经》,他一生的诗文大多散佚,就了无对证了,感觉是不论去了中国哪方山水,都像是循了陆羽足迹跋涉,有茶踪者,皆有陆羽,每遇此境,心中是暗生愧意:就是不论怎么走吧,为什么都走不出陆羽?因此敢问世间饮者,谁能比过茶圣?
  唐朝诗人卢仝著《饮茶歌》,他的声名仅次于陆羽,旧时的文人墨客,茗间高隐,都称卢仝是茗中亚圣,而且好以卢仝自居,想来是他的人文关怀情结感动了人,他赞茶,且关怀采茶人:“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然而,卢仝的茶名远扬,可能得益于他的“七碗主义”,大碗茶卢仝,他的豪情与牛饮,只有酒界诗仙李白可以相比,卢仝的七碗茶是: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饮茶歌》
  
  饮茶能饮到此般甘畅淋漓的境界,卢仝茗中亚圣的地位也就可以当仁不让了。卢仝又称玉川子,他的家乡河南济源还有一个玉川泉,那是他曾经汲水煮茗之泉,关于这一点,现代人不论怎么饮茶,条件优越的达官新贵,也是难以追随的。现代都城,我除了在杭州河坊街旁的古井巷尚见到水井有水可饮以外,就只在山西洪洞县的苏三狱中见到井了,那井不及电线杆粗,石板凿的圆井口,井沿有索痕,但那井中决非善水。
  今天的都城,饮水都是来自自来水管,没有人去命名一个玉川水龙头。我在丰台住时,搞到了一包上品的西湖龙井,约有一斤,一时间兴奋得不得了,巴不得喊来半城北京人来共享,但是丰台水硬,泡的西湖龙井还不如茉莉花茶末子京华8号芳香,只好矿泉水,买的是西山兰台矿泉,碰巧了,茶之色香味极佳,尔后相继换过几种矿泉试泡,只有西山兰台矿泉水适宜。当然,北京还是有好水的,那要自己去取,比如从北京植物园沿山径往上走,到樱桃沟,那里有一股好泉,宜于泡上品好茶。如果开车去怀柔、密云的白云深处,也是有甘冽好水的。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得“忧先天下之忧而忧,乐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他的名诗《斗茶歌》一样有“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的佳句。范仲淹的贡献,还在于他将宋朝时斗茶的盛景作了传神的表述: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辉煌。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
                               赢得珠玑满斗归。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宋朝斗茶,当是有茶的历史以来的茗事盛景,坊间也有多种传纪表达,不过多不及范仲淹写得如此大气浩然,恢宏壮阔,斗茶的宋朝是远去了,今天的茶文化还在复活的道路上,蛮让人怀想宋朝,亲近宋朝,要是能够回到宋朝去,吟茗中歌谣,当是一大爽事罢。
  摆谈茗事,我想,宋朝有一个人是应该提及的,他便是秦桧的曾孙秦钜。那已经是南宋了,十万金兵南下,欲图江南再下杭州。金兵势如破竹,过黄州,抵罗州,罗州知府李城之正值卸任,又年过七十,时任罗州通判的秦钜统领三千茶商兵据城抵抗十万金兵近月,后出懦将开城出逃,金兵方趁虚而入将罗州拿下,秦钜当即命令部下点燃国库,自己换了一身白衣白裤蝶般跃入熊熊烈火,以身殉职,十分悲壮。罗州城一夜被摧平,今天的湖北蕲春县师范学校建在了罗州府遗址上,前年我去,还依稀能辩出护城河,那里生长有野趣盎然的莲藕和芡实。宋朝建有五大收集转运茶叶的商务榷,罗州府为其中之一。那时候,秦钜年届四十,正当壮年,文武双全,因为老秦桧的连累,他虽是才华横溢,满怀报国之心,也只能任一个小官通判。由于秦钜的抵抗,金兵失去进取江南的最佳时机,南宋后来才有百年安生,宋史中有《秦钜传》一卷,正史中为一小小通判作传,这是别列。关于罗州之战的细节,秦钜部下幸存的一本战时日记有详细记录。
          宋朝有趣的人物还有一个也是不能省略的,他就是宋徽宗赵佶,这个皇帝多才多艺,偏又悬御笔著下一部《大观茶论》,细到连茶叶工艺也有描述,皇帝写茶书的事,在中国历史中大约只有他一人了,他还写了一首《宫词》:
  
                            今岁闽中别贡茶,翔龙万寿占春芽。
                            初开宝箧新香满,分赐师垣政府家。
  
         皇帝大人是说,这一回是要跟大臣们一起享用新贡好茶了,不过,他却独霸了均窑,把均窑定为官窑,只给他烧制茶壶杯盏,禁止民间收藏均窑瓷器,这个玩法多少有悖茗苑清境,略显霸道,大约与宋朝盛行斗茶有关。斗,就是要把道理放到一边去吧。
  皇帝中间,喜欢茗事的还有康熙和乾隆,康熙给一味野茶“吓煞人香”取名碧螺春,使碧螺春和它的揉制工艺流传至今,成十大名茶之一,康熙皇帝也沾了碧螺春的光,搞得人喝碧螺春,连带想起了他,看来题词真的很重要。据说龙井茶是因为乾隆皇帝夹入书页,夹成了扁叶,以后才统一定型为片茶的。乾隆写过许多描述龙井茶的诗文,他观察细腻,文笔精雅,合乎他的有文化的皇帝的身份。乾隆皇帝最令茗中称道的是在他八十五岁逊位时,有一个老臣含泪相劝时的对话,臣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答: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当然就是茗中君子了。
  茶起南方,《茶经》载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么说,茶的兴盛,是从四川开始的,传北方后,贵族皇室的品茗斗茶之风,才大助茗事,相继让陶瓷业也兴旺起来。“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但终究茶是源于青山幽谷,它喧染传达的是民间情趣,俗世之雅。苏子曰:欲将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既源于山水,方清待布衣草民。所以茗中茶联,是有广泛传播的,画家郑板桥的茶联端是茗中翘楚,他的多数茶联,是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又多题于茶亭楼阁,为佳茗添香增色不少。“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此联题于江苏镇江焦山吸江楼。“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这是四川青城山天师洞的茶联。郑板桥的茶联,又是以茶言志,或借茶抒情:“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黄泥小灶茶烹陆,白雨幽窗字学颜”,“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一生都不糊涂的郑板桥,说是喜欢竹子,难道他不是更喜欢茶吗?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5:03:39 | 只看该作者
百草茶为灵



斗茶图


阳春三月,新上市。
茶,最初被人们广泛利用只是作为饮料。然而进入世间的几千年,它浸润了人类社会太多的品格趣味、冷暖炎凉,也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味和功用……
文人雅客乃至佛门助推饮茶,唐代《茶经》为茶史划时代
茶作为饮品,从来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不过是百姓生活的一种日常消费品。而比起“沉默的大多数”,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客则给茶赋予了更多的品格与趣味。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最初的清谈家多为酒徒,如著名的“竹林七贤”。后期的清谈家则出现许多茶人,他们以茶助清谈之兴,把饮茶与精神恰到好处地结合到了一起。
道家修行长生不老之术,要炼“内丹”,实际就是作气功。茶不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浊,疏通经络,帮助修炼,所以道家也爱喝茶。
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是禅宗。禅宗始祖达摩倡导的禅法是“大乘壁观”,就是用面壁打坐的方式让精神集中、思想专一以参悟禅理。据说达摩自己就曾面壁十年才终成正果。史书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惟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玄学家、道士、禅宗佛门,对饮茶习俗的兴起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真正集唐代以前茶文化之大成,奠定了饮茶的高雅品味的,还要推人称“茶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
唐开元年间,今湖北天门县龙盖寺住持智积法师收留了一个三岁的孤儿,就是后来的陆羽。陆羽少年聪慧,博览群书,有文采,好深思,“耻一物不尽其妙”。
陆羽托身于佛寺,茶与佛教有难解之缘。智积法师是一个喜茶且擅长品茶的和尚。有一则传说称,因陆羽善于煮茶,智积非陆羽的茶不饮。后来陆羽脱离佛寺云游他乡,智积便断了茶。这件事让当朝皇帝代宗知道了,有些不信,便召智积进宫令人奉上名茶。智积喝了一口便放下不饮。代宗又秘召陆羽进宫,由陆羽煮茶再让智积品尝。智积一饮而尽连声称赞说:“这真像陆羽煮的茶啊!”
《茶经》刻印于唐建中元年(780年),虽然全书只有7000字左右,内容却涵盖了茶学的各个方面。全书共三卷十章,其中介绍了茶树的起源、茶的名称演变及饮茶的功效,采茶、制茶以及贮藏茶叶的各种工具,茶叶的种类、采制方式和品质鉴定,煮茶、饮茶的各种器皿,煮茶方法和水的品评,以及全国的名茶产地并品评高下。
《茶经》的出版,在茶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从那以后,文人雅客品茶论茶之风更进一步地兴起。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名叫赵佶的皇帝,即大名鼎鼎的宋徽宗。赵佶身为皇帝,骨子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人雅客。除了在书法绘画等方面卓有建树外,他还是一位高明的茶艺专家。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一书,是中国古代惟一的由皇帝撰写的茶书。赵佶还曾放下皇帝的架子,亲自为臣下烹茗调茶。或许他的确是真心认为,烹茶品茗是高尚高雅之事,于皇帝之尊严并无妨碍吧。果真如此,也真不枉了他一世茶情。
唐宋是诗词的时代,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饮茶的脍炙人口的章句。比如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汲江煎茶》是这样写的: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陆羽在《茶经》中第一次把饮茶与人的品行修养联系起来,称“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而后来的一些人更进一步引申说“茶以芳冽洗神,非读书谈道,不宜亵用。然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亦未宜评量”,就实在显得过于“矫情”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5:04:1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叶最早走向世界,在欧洲一度被视为奢侈品
19世纪之前,认为茶树原产于中国,是一个世界公认不成问题的事情。1753年,世界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把茶的学名定为“Thea sinensis”,意即原产于中国的茶树。
不过进入19世纪以后,这个事情似乎变得模糊起来。1824年,英国军人勃鲁士少校在东北印度的阿萨姆山区,发现了一株高约13米、径围约1米的野生大茶树,由此便推断印度是茶的原产地。
经过一些调查与争辩,特别是随着现代基因技术的发展,事实又渐渐被澄清起来。上世纪80年代,来自日本的两位科学家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分析表明,中国和印度茶种染色体的数目相同,在细胞遗传学上被认为没有差异。又经过实地的调查研究,他们认为茶的传播是以四川、云南为中心,往南推移,向乔木化、大叶型发展;往北推移,则向灌木化、小叶型发展。
如果说,野生茶树的起源还存有疑义的话,那么,茶树的人工栽培与利用是起源于中国并向世界传播,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则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述。由此还可以看出,中国人使用茶最早是作为药用的。
神农是一个神话传说人物,或许不足为训。据学者考证,秦代以前,对茶叶最早的生产和利用局限于巴蜀地区。早在周武王时,蜀人就已经把茶当作贡品献给了武王。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汉统一中国以后,巴蜀的封闭环境被打破,巴蜀的茶叶、茶种便通过水陆两途向外传播,饮茶风习也在中国逐渐流行。
中国茶叶向域外传播也是源远流长。
隋文帝开皇年间,茶叶开始向日本输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日本最澄禅师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国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宋代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之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诸国。
欧洲人对中国茶叶的最早记载是《马可·波罗游记》,说“秦国有一种植物,煮饮其叶片,而称为中国茶,被视为极珍贵的物品。”
明代末期,荷兰商船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西方的大门。1636年传入巴黎,1650年传入伦敦。茶叶深受欧洲人喜爱,被视为高级奢侈品。
1708年,东印度公司从广州带去广东、福建的茶籽,在不丹和加尔各答的植物园种植,开创了印度的茶树种植史。
19世纪,由于大量从中国进口茶叶、丝织品、瓷器等,英国的对华贸易出现了严重逆差。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的对华贸易逆差额每年达到200万-300万两白银以上。为了弥补这种贸易逆差,英国东印度公司大肆向中国销售鸦片,这就是当年鸦片战争的起源。
海外各国对茶的称呼,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我国的影响,在发音上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从海路传播出去的南亚各国、中东及欧洲部分国家,发音近似于我国福建沿海地区的te,ti音。从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去的国家,发音近似于我国广东、华北的cha音。
从日常饮料衍生出社交功用,甚至成为某种社会职能的中介
饮茶是一件高雅的事。茶的清香醇和,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受。然而,茶来到世间,又怎能不沾染上俗世的种种世故甚至丑陋呢。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5:05:00 | 只看该作者
坐,请坐,请上坐

,泡茶,泡好茶
很多人都知道上面这副对联的故事。传说郑板桥有一次到镇江金山寺去游览,寺里住持看他衣着简朴,以为不过是个普通的游客,便随便地说了声:“坐、茶。”郑板桥没理会他,却挺仔细地欣赏起墙壁上的书画。和尚心想,这个人大概不是一般的俗客,就稍微客气地又招呼说:“请坐,泡茶。”当他得知来人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时,立刻眉开眼笑,毕恭毕敬地逢迎说:“请上坐,泡好茶。”当郑板桥要告辞离开的时候,和尚拿出纸笔请他为金山寺题副对联。于是郑板桥就写下了上面的句子。
连一向提倡众生平等的佛家,也有和尚不免在以茶待客上分出三六九等,可见俗世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茶原本只是一种日常的饮料,在待客中开发出了它的社交功能。后来,各种茶肆、茶坊、茶铺等盛行于市井,茶作为社交与娱乐的媒介,其饮用解渴的功能反而降为其次了。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茶馆业在唐代开始兴起,到了宋代就更加发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汴河两岸茶坊、酒楼林立,反映了当时京都汴梁服务业的兴盛。明清的茶馆更为普遍。
茶馆作为市井百姓的社交场所,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有的茶馆专供各行各业谈生意之用,称为“市头”;有的“皆士大夫期朋约友,聚会之处”;更有一些借茶馆之名,行妓院之实,被称为“花茶坊”或“水茶坊”。小说《水浒传》中给西门庆和潘金莲“拉绊儿”的王婆,就是开茶坊的老板娘。
茶馆的社交功能进一步发展,更产生出了某种社会评判与裁断功能。在官府治理社会能力不足的一些地方,民间盛行一种“吃讲茶”的风俗。看过电影《让子弹飞》的观众,一定对此留有深刻的印象。老百姓之间发生纠纷,双方各有各的道理,就相约去茶馆,请出双方公认的仲裁人,根据事理和社会公德标准劝解调停。“吃讲茶”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为公众舆论所系,具有较强的威慑力,往往胜过官府衙门的判决。然而,如果一个地方被黑恶势力控制,他们往往把“吃讲茶”当成欺压百姓的工具,就像电影《让子弹飞》中呈现的那样。
杯中乾坤大,茶里世故深。小小茶叶来到世间,见证的是社会人生的冷暖炎凉,其中的故事,没有人能说得尽道得完。
(王鸿良/文 本文写作参考了董尚荣、王进荣所著《茶史》,俞明所著《茶史漫话》等,特此致谢。)
链接
喝出健康 茶多酚抗病养生获公认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日前在一次公众讲演中说,在用现代科学研究茶叶后,我们确实发现它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功效。茶多酚最有潜力的几个方面:第一是减肥;第二是降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第三是抗癌。
很多研究认为,茶叶之所以能抗癌,头一个功能就是因为它具有的抗氧化性。英国人做过一个广告,比较不同食品的抗氧化功能:两杯茶的抗氧化功能相当于一瓶半红葡萄酒,12瓶白葡萄酒,12杯啤酒,4个苹果,5个洋葱,7杯橙汁。
茶叶的抗癌作用最早是日本人在1982年提出的,认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可抑制癌细胞的繁殖。现在累计有4000多篇研究茶叶抗癌的论文。日本政府在1999年启动了一个用饮茶预防全民癌症的两阶段计划。他们在2002年做了一个调查,调查了8522人,其中419人后来是癌症患者。跟踪了10年,发现女性每天喝10小杯茶,至少发生癌症的时间可以延迟7年,男性可以延迟3.2年。
茶多酚降血脂、减肥的效果已经在日本获得肯定和公认。研究发现,每减少1公斤的脂肪,需要消耗7000千卡能量;普通人散步45分钟可以消耗能量125千卡;如果我们每天摄入500至600毫克的茶多酚,连续吃12周,就可以减少大约1.5千克的体脂肪。这500至600毫克茶多酚相当于我们喝了8至10克的茶叶。
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5 13:22 , Processed in 0.2349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