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大与基础教育无关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5 17:44: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大与基础教育无关吗?转载▼


    可能很多人无奈地为北大打抱不平:北大与基础教育无关。果真如此吗?北大真能脱离基础教育去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吗?其实,北大想建成什么样的“顶”,必须先打下与之相应的“基础”。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北大。     因此,北大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就与基础教育脱不了干系。因为,一是生源的质量对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至关重要;二是北大的选材标准直接影响甚至指挥着基础教育的走向。生源的质量,不仅影响北大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甚至影响校园的学术质量。
    因为一流大学的学生群体是多元文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拥有64 位诺贝尔奖得主,居全球名牌大学诺贝尔奖排行榜第二位。他们是怎样看待自己与基础教育的关系的呢?该校招生办执行主任弗达先生跟我说:“我们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念:无论是课内课外,学生之间能相互学到许多东西。因此,由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组成的群体能给学校带来巨大的贡献。”所以,他考虑最多的问题是: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才“能够帮助学校营造一个学生群体,去更好地完成学校的教育使命”?
    也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多元文化的校园——由具有不同背景、特点、能力的人组成的“学术社区”。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多元文化校园对一所学校的学术质量产生的重大影响,以为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其实,学生群体间的互动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多元文化的校园既指学术思想、学术风格的多元,也指教职工和学生特点、特长、经历、能力、背景的多元。
    如此的校园才能促成人才间撞击思想火花的互动,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于创新的学术社区。
    说美国的多元文化校园可能远了一些,其实中国的教育也有过这种经历。我就一直怀念77 级、78级那个时代“藏龙卧虎、五花八门”的校园文化:我们中有十万大山来的“老插队”,有已达十年教龄的民办老师,有乳臭未干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有散步也像操正步的转业军人,有在文工团跳过芭蕾的“白毛女”,有在塑料凉鞋上钉铁掌的县城干部,有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过作品的“臭老九”,有用小楷毛笔字抄了三遍《左传》的工人,有因偷听外国英语台而失业的青年,有因不满“四人帮”而受过惩罚的“思想家”,有住在高墙深院内的高干子弟,有讲洋泾浜国语的归国华侨,有张口闭口《哥达纲领批判》的“老高三”……尽管那时大学禁止谈恋爱,文化生活还不够自由,但大伙儿聚在一起侃大山就是一种其味无穷、取之不尽的宝藏。琴棋书画、杂艺竞技,上厕所撒泡尿都能碰到几个人才。“藏龙卧虎、五花八门”的生源本身就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无价财产。
    世界一流大学追求的境界,就是营造一个多元文化的校园:使得学生在课外学到许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能遇到可以取长补短的人、可以撞击思想火花的对手。为了营造这样的环境,世界一流大学用我称之为“三合一”(高考成绩+平时成绩+综合素质)的多样化的录取标准去招收具有各种特长和背景的学生。为什么哈佛曾将365 个“高考状元”(美国“高考”SAT 满分者)中的165 个拒之门外?为什么哈佛曾招了一个无家可归而又聪明好学的流浪女?为什么伯克利收了一个锲而不舍、勤奋努力的流浪汉?为什么普林斯顿录取了一个童子军饼干卖得多的黑人女孩?……其实,道理很简单:单元的结合1 + 1 < 2,而多元的结合则是1 + 1 > 2。比如说,由11 个郝海东组成的球队,不堪一击!那么只有由郝海东、范志毅、孙继海、江津等具有各种特点和能力的队员组成的球队才能打进世界杯。
    然而,中国的高考认分不认人,以考分为录取的唯一标准,招收的学生特点太单一。即便录取的全是高考状元,由这些特色单一、特点相似(包括弱点相似)的同质学生组成的校园文化,也是不健康的,甚至形成的是1 + 1 < 2 的环境。
    可惜,北大年年与清华争夺高考状元,不仅不利于北大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需的多元文化“学术社区”,而且也给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树立了一个不良示范。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中国两家最著名的学府,你们的选材标准,是基础教育的风向标和指南针。你们选什么样的人,中小学就培养什么样的人。高考状元年年热炒不绝,屡禁不止,难道与北大清华年年争夺高考状元无关?
    据国内多家报刊的报道,许校长曾说:“都想上北大清华,说明教育出了问题。”大家“都想上北大”,而北大年年争夺高考状元,孩子、家长、老师就都去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北大继续与清华争夺高考状元,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愈发应试化,中国一代代人的创新思维就在以考为本的基础教育中逐渐退化。
    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中小学教改方案不断,但收效不大。
    什么时候北大不再与清华争夺高考状元,应试教育就不攻自破,素质教育才曙光初现。
    许校长曾在2005 年12 月4 日参观北大南宁附属实验学校时表示:“高分低能的学生在北大常常缺乏发展后劲儿。”但是,许校长只敢对考研究生的人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分数不是北大录取的最终决定因素,它只是为学生争取一个复试的名额而已。面试时北大更重在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
    虽然“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分数不是最终决定因素”,北大已有很大进步。但是,等到研究生阶段北大才“认人不认分”,才正视教育的“基础”,恐怕已经有些晚了。
    北大想对“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有所贡献,不完全在于国家增加对北大的资金投入,而且更在于北大通过自己的选材标准,对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重要的,甚至是直接的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4:59 , Processed in 0.07265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