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 朱永新
朱教授:
您好!
也许是从上高中开始吧,我经常在问自己:“我是谁?我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有时能了解自己,有时却又觉得不知道到底是谁,所以我发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像一个人在黑暗中用拐杖走路那么茫然,那么难以把握方向,但又充满了神秘感。
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我自己吗?请您告诉我,给我一个指导!
在黑暗中摸索的人 杨阳
杨阳:
你好!
著名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说过:“我必须要认识我自己,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便能抛脱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人类进步的历程,包括了不断加深对自我认识的历程。历史上多少贤人哲士为了探寻自我的秘密费尽了辛劳,多少骚人墨客由于对人生的费解,发出过像“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样的疑问。在希腊帕尔纳斯山的南坡,有一个驰名世界的古希腊时期的戴尔波伊神托所。在这个神托所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块大石碑,上书一行醒目大字:“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爱引用这句格言教育人们,因而后世常常有人把这句话的“发明专利”归在苏格拉底门下。但不管怎么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句格言恰恰刻在神托所的大门口。如果人们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还有什么必要去求神问卜呢?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就不断地尝试着用智慧的解剖刀来解剖自身。但要真正了解自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不是有句古语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吗?可见自知不易。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甚至说:“始终有点儿什么令我苦恼,就是我自己的尺度我不认识……然而想知道这个,未免野心太大,因为准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或许不是别的,正是天才。”这番话既反映了这位作家认识自己的强烈愿望,也流露了他对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命运之不易的深深感叹。确实,人都希望对自己有所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自身的角度说,认识了自己,才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像马克思,当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擅长诗歌创作时,尽管他很喜欢诗歌,还是毅然放弃了自己心爱的文学,转向了理论思维的建树。从他人、从社会的角度说,了解自己也是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条件之一。认识自我要以别人为标准,反过来,认识别人也常常要以自我为参照。我们常常说的“将心比心”就是这个意思。设想自己如果处在对方的位置,才会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思想感情。但如果不了解自我,缺乏这种“将心比心”的能力,便很难理解和取悦他人。当然这也就会给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的和谐带来障碍。
如此说来,认识自我就那么神秘吗?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认识自我也就是自我意识的问题,就是作为主体对自身的认识、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如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尊心、自信心等。在小孩出世的第一年,是谈不上什么自我意识的。他不知道镜子中的自己是何人,吮吸小手像吮吸奶头一样地有趣,玩弄小脚像玩弄玩具一样地开心。当儿童从把自己当做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主体的人来认识时,真正的自我意识才开始发生。
认识自我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因为人有了自我意识,才会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能力是什么样的;认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结果是怎样的,从而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我们虽然可以用镜子看清自己的面貌,用仪器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血压等,但要了解自己纷繁复杂、万花筒般的心理内容,却要困难得多。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青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对于青年人来说,这种发现同哥白尼当时的革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由于这种“发现”还是比较粗浅的,青年人往往不能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产生各种不太健康的心理。如有的人过于自卑,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做事总是畏首畏尾,失去了许多良机,一无所成;有些人则过于自信,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给自己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好高骛远,结果鸡飞蛋打,灰心丧气。这对于青年人建立合乎实际的理想抱负,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无疑是一个心理上的障碍。
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历程和不断扩大接触面的需要来说,要克服这一障碍,正确地认识自己,首先要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开始。人们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总不免把自己与别人进行某种比较,以别人的行为作为确定自己的位置与形象的参照物。学校的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分数感兴趣,更希望了解自己在全班中的名次。当我们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时,就应该想想自己是否具有同样的长处或短处。恰如孔子所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如果能常常与历史上的圣哲、英雄、学者相比,与外地的同行相比,与周围的同志相比,不仅有助于认识自己,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激发自己奋发向上的斗志。
当然,仅仅观察别人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的态度是一面反映我们心理面貌的镜子。人们是肯定你、尊重你、喜爱你,乐于和你交往,还是否定你、怠慢你、厌恶你,故意和你疏远,这是不难察觉的。一般说来,如果别人尊重你、愿意与你相处,说明你有一些令人喜爱的品质;如果别人厌恶你、嫌弃你,这就可能表明你有一些令人不快的缺点,如果许多人对你的态度都基本相同,那就非常值得你注意和重视了。当然,正如哈哈镜不能真正反映你的面貌一样,别人的态度由于偏爱、成见、缺乏了解等原因,也难免会有歪曲和夸张,失之偏颇。因此,别人的态度只能作为我们认识自己的参考。认识自己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才能和禀赋的全貌,洞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就必须参加丰富的实践活动。动人的歌喉往往是偶尔唱歌时表现出来的,绘画的才能可能是随手涂鸦时显露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才能。有人擅长书画;有人精于琴棋;有人具有高超的组织能力;有人则有突出的创造才华……也许,这些才华一直没有得到表露的机会。因此,人们应当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发挥特长,暴露弱点,从而扬长避短,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再说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成功和失败的反馈,才能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水平;通过预想的目的与实际的结果的比较,才能检验自己的预想是否准确,从而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了解自己的估价能力,确立适当的自信心。所以,自我认识的获得不是上帝赐予的。行动吧,让自我认识的奇葩在与物、与人、与社会的接触中绽开。
此致
敬礼!
朱永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