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铁志:北上的“多栖”评论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6 14:5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铁志:北上的“多栖”评论人




在内地文艺青年经常谈及的著名乐评人中,最近增加了一个来自中国台湾的名字——张铁志。
其实早在两年前,张铁志就以音乐评论集《声音与愤怒》进入内地文艺圈,让人见识到他从社会运动切入并审视摇滚的独特视角。今年,在台湾《新新闻》周刊任副总编辑的他再次在内地出版乐评集《时代的噪音》,探讨音乐人在社会中的挣扎,在内地乐评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同时,张铁志还在内地多家媒体开设专栏,文章类型不一,包括乐评、时评、城市文化艺术评论等等,可谓“多栖”评论人。在一些读者眼中,张铁志与马家辉、陈冠中、舒国治、张大春等港台作家、文化学者一样,其“北上”势头日渐迅猛。
不过,若是在张铁志面前提起“乐评人”这个头衔,他多半会否认。因为乐评在他看来只是副业,他在学术上的头衔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而他的专栏文章也以时评为主。可是,持续几个月畅销《时代的噪音》使他最近在内地参加公共活动大多以音乐为主题。上周六,张铁志就来到广州学而优书店,与广州的乐迷分享他的音乐经验,也是在这次讲座活动期间,他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的专访。
写乐评切身感受音乐力量
从小在台北眷村长大的张铁志,细小的眉眼上挂着一幅黑框眼镜,外表斯文,举止稳重,给人一种谦和的感觉。但他一开口,就可以使人把他与《声音与愤怒》、《时代的噪音》书中犀利的文字联系起来。与他交谈,会发现他思考的时间很短,语速很快,但逻辑非常清晰。他用这种方式向记者讲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自己的立场。
张铁志刚上中学的年代,摇滚在台湾还是“非主流”。在叔叔的引导下,张铁志从地下贩卖的黑胶碟和卡带中认识了西方摇滚,从此他的音乐生活开始了。“当时只是当作一个兴趣,没有挖掘太多背后的东西。”实际上张铁志在大学和研究生时期主攻的是政治学,同时,他也将这种思考带入实践,在一些争取学生权益的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这种情况在他读研究生三年级之前都没有改变。
直到读研究生三年级的某一天,张铁志第一次接到关于音乐的约稿。于是,将音乐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看起来顺理成章。“我会去看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就一定会想到那个时代的音乐,从鲍勃·迪伦到约翰·列侬,那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篇章。于是我赫然发现,原来这两个东西是有联系的,起码在上世纪60年代,音乐在社会变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张铁志说。
可以说,第一次写乐评使张铁志切身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尤其是上世纪末期,英国的一群当红音乐人和乐队跳出来,猛烈批评首相布莱尔的“新中间路线”,这令张铁志异常难忘,也让他更加愿意去探究以音乐介入社会的方式。
摇滚并不天然拥有愤怒的脸
“对我来说摇滚史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它里面有反主流的东西,而这种反叛不是针对个人和道德,而是针对不公正,这个东西原本就存在于摇滚乐里,我要把它挖掘出来。”结合张铁志一贯的兴趣和教育背景,这番话由他口中说出是必然。如同读者在他的书中感受到的,那些歌手坚持信念冲锋陷阵的姿态让人激动。然而实际上,张铁志清楚,摇滚或民谣并不天然拥有一张愤怒的脸。
当然,张铁志的书也受到一些负面评价。“我之前做宣传的时候就有许多朋友跟我说,把音乐攀附于社会议题,他并不喜欢这样的取向。”而他的好友、内地媒体人张晓舟在《时代的噪音》序言中也提出,音乐并不一定要和某种立场挂钩,音乐仅仅是音乐。
相应的,音乐的社会影响力也是张铁志反思的内容。“我觉得音乐不必然具有巨大影响。在西方也不见得都有这么大影响力,只是60年代影响力特别大。在中国,崔健在80年代的内地,罗大佑在80年代的台湾确实都有很大影响力,这里有时代的原因。所以我不会期待一首歌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内地音乐圈有精彩也有急躁
近几年往来内地,张铁志也结识了不少朋友,比如人称“老六”的出版人张立宪,以及在此次广州讲座现场演出的“五条人”和讲座主持人平客等等。不少现场观众发现,原来张铁志很早把视角放在内地了。有朋友戏称,今年是张铁志的“第二炮走红”,因为2008年出版的《声音与愤怒》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捧场的多是圈内好友和一部分爱好者。而今年他在内地的第二本书才真正让他闯入大众读者的视野。
在张铁志看来,这也跟内地的音乐生态息息相关。他介绍,台湾乐坛长期流传的是小情调或者是“小清新”,他的文章在那种环境下显得很特别,容易引起注意。而内地的摇滚和民谣却很丰富很精彩,有许多先锋实验的音乐。在这种土壤之上,内地拥有了许多优秀的乐评人,比如袁越、郝舫,而他们出的相关书籍质量也很高,因此《声音与愤怒》的引进并不显得突出。
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两地听众的兴奋点不同。张铁志认为,内地的听众希望避免将音乐赋予过多的负担,追求自由。“像周云蓬的音乐打动了很多人,但影响力可能不会很大”,张铁志更将周云蓬的新作《牛羊下山》那种自由洒脱的音乐看作对急躁功利社会的反讽。而台湾原本就是小情小爱,风花雪月。“背景不同反响也不同,内地有些人就会排斥我这种方式。”
在张铁志看来,内地的音乐圈也有些急躁,比如近年来户外音乐节遍地开花,一年之内北京、杭州、昆明、深圳等地都在开唱,一个乐队巡回全国跑音乐节的情况司空见惯。张铁志直言,这是昙花一现的繁荣,很快会过去。“大家看到了这个东西一窝蜂涌上去,很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所以品质也良莠不齐。音乐节的目的和意义,要通过一两年的持续才会更清晰,现阶段有些纯粹是为了赚钱来开发的。”(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生 实习生 王铮锴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12:23 , Processed in 0.0646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