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少君:当代诗歌草根性堪比初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6 16:0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少君:当代诗歌草根性堪比初唐



李少君  海南省文联副主席,《天涯》杂志主编。写作出版有《草根集》、《诗歌读本:32首诗》、《在自然的庙堂里》等8部著作,作品被翻译成英文、瑞典文、韩文等多国语言。
昨晚,李少君亮相深圳中心书城主办的“深圳晚八点”活动,为观众献上“文化复兴与当代诗歌”的主题演讲。中国当代诗歌何去何从?诗歌在中华文化复兴中扮演什么角色?前天,李少君接受晶报记者专访,侃侃而谈。当代诗歌从“自上而下”的姿态逐渐走向民众,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又催生了诗歌创作的“草根化”,而李少君正是草根诗歌的提倡者。他认为,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将助飞中国文化复兴,当代“草根性”诗坛活跃的景象更是堪比初唐,诗歌正迎来一个美好的时代。
诗歌自古是中国文化基础
晶报:您讲座的名称是“文化复兴与当代诗歌”,在您看来,文化复兴与当代诗歌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诗坛的繁荣是否就意味着文化复兴的开始?
李少君:是的,你的说法也是我的一个看法,我认为中国文化建立在诗的基础上。孔夫子有句话叫“不学诗,无以言”,以我的理解,“言”指的是文化文明,“言”是建立在“诗”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传统诗学强调“超越”、“和谐”,中国古代就有“诗教”传统。儒家文明重实用讲世俗,那么如何获得生存的超越性意义,其实就是通过诗歌。林语堂曾说,“吾觉得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是没有宗教的,诗歌取代了宗教的作用。在我们的几大经书当中,《诗经》永远是排在第一,中国人对人生道理的认识,很多时候是从诗歌开始的。像《三字经》、以及我们从小琅琅上口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诗句。再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诗为例,这句诗其实应该反过来读,月都有“阴晴圆缺”,人的那点“悲欢离合”算什么,再说,就像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悲欢离合”也并不一定是什么坏事,那是自然的规律与循环。
诗歌教导中国人如何看待生死、世界、时间、爱与美、他人与永恒等等,使人们生出种种高远的情怀,得以寻找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平衡,并最终到达自我调节内心和谐。因此,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文人都写诗,每一个古人都读诗。诗歌学习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现在强调文化复兴,就要从这个基础做起。
晶报:您刚才提到“诗教”,把诗歌上升到宗教高度,对现代人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
李少君:对“诗教”的理解,可以分为几种概念。第一个是宗教的作用,第二个以《三字经》为例,起到教育教化的作用。第三则是一种教养,孔子对人的最高评价就是“可与言诗矣”,也就是能和这个人谈论《诗经》,在中国,懂诗代表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水平,就如在西方就是说这个人是个绅士。说到“诗教”的作用,我们都说现在是一个精神危机的时代,那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不妨多读诗,起码能缓解一部分精神危机。我常建议朋友在办公室放一本《唐诗三百首》,工作忙碌繁琐,看看古代的诗歌,人可以安静下来。此外,诗歌是具有想象力的。中国制造如何转变成中国创造?其中就涉及到文化,以及想象力的问题。诗歌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我相信诗歌带来的文化复兴会为经济发展插上翅膀。
大师还没冒出来
晶报:您曾经提到中国的诗歌发展历程,一开始是精英主导,自上而下的,到后来慢慢在城镇当中流行起来,直到现在借助互联网技术出现诗歌“草根化”。您是“草根诗歌”的提倡者,您如何看待这种自下而上的诗歌创作?
李少君:追溯到中国古代,那时的写作、阅读成本很高,竹简、甲骨文都很贵,平民百姓根本买不起。东汉发明了造纸术以后,教育成本降低了,受教育的人多了,创作的人也多了起来,所以唐代的诗歌特别多。有一个数据表明,唐代的诗歌总量是之前一千年诗歌总量的十倍。这就有点像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诗歌数量特别多,诗歌要量多才会质好。唐代诗人辈出,读诗的人也多了,形成了良性循环,全民读诗,所以才会产生李白、孟浩然。其实李白和孟浩然就是草根诗人,因为唐代诗歌就是平民诗。平民真正受到关注也是从唐代开始的,通过科考制度,平民可以进入上层领域,社会流动性很大,大家得到鼓励。这么一个文学时代,解放了文化的创造力,和我们现在互联网时代相似,我们这个时代作品鱼龙混杂,但好作品还是会脱颖而出,就跟唐代一样。大家现在都有个共识,认为诗歌创作现状有点像初唐。初唐就是一个草根性的时代,从初唐到盛唐之间有120年,我们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也就是30年,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不过,我们已经具备产生好作品的条件了,读诗写诗的人逐年增多,但是大师还没冒出来。
晶报:在您看来,当代的大师需要具备一种怎样的素质?
李少君:首先,他需要具备包容性,就是可以驾驭不同的风格和题材。像李白,边塞诗、山水诗和宫廷诗都能写,杜甫也是。但现在很多诗人只能写一种风格的诗,不会写别的类型的诗,又或者是写得不好,他们的创作还不够丰富。
晶报:那么在创作内容上要体现怎样的思想内涵呢?
李少君:他当然要有一种大视野,李白从偏远地方到京城,一路周游山水,所以他有一种大的视野。杜甫则经历了各种动乱,早期的盛唐到安史之乱,也可以说是个人经历成就了他们。但诗歌有神秘的一面,也许你经历丰富却缺乏才情,但如果没有经历是肯定写不出来的,好诗歌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可以肯定的是,首先要饱读诗书、勤奋好学,之后才是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经历。
诗歌应追求心学境界
晶报:在《诗人的失踪现象》一文中,您说到,上世纪80年代诗人向往天空,90年代就回到了大地。那么21世纪的当代诗人,他们是什么姿态?
李少君:我觉得,21世纪的诗歌又回到了向往天空。经过90年代的经济发展,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所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高了。
晶报:那您觉得,当代诗歌应该追求怎样的一种精神境界呢?
李少君:我觉得人生要有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也可以是对人生、对社会的理想和追求。这种追求来自中国文化中的超越性,有人说,中国的超越是一种内在超越,就是内心的超越。中国有种说法叫做境界,是指像登山那样,移步换景,每上一个台阶,境界就提高一层。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文学就是心学。西方人说文学是人学,人学是在它的文化背景下,提倡人的主体性。中国更多的是心学,就是你要提升你的境界,不断地超越自我。史铁生有个说法我很认可,他说,文学不是拳击,不是要打倒谁。文学有点像跳高,不断地挑战和超越。其实这个就是中国心学的概念,也是诗歌应该达到的境界。
中国诗坛需要引路人
晶报:目前网络诗歌质量良莠不齐,在您看来,网络上的诗歌写作,是否也算提升境界的文学创作?
李少君: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我的想法是,一定要有人在前面示范,形成一种风气,带领大家往这个方向走。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向上的,有坚定信念的那部分人所坚持的方向就很重要。我认为诗歌应该追求境界、追求超越,所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实践。我强调“立德”,还要“立功”,主动去做点事情,然后带领大家往好的方向走。
晶报:那您觉得当今诗坛中,走在前端的诗人都有哪些呢?
李少君:我觉得还没有特别明显的,但有些诗人的方向是对的,比如说雷平阳,陈先发。其实他们的方向不完全是传统的方向,应该说是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方向。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不等同于西方的现代性,有些中国诗人不适应西方的现代性而走向自杀,这让人感到很惋惜。我认为中国新诗的现代性,应该建立在传统的心学之上。其实也就是我这次讲座的主题,怎样的诗歌才能引导文化复兴?中国文学是心学,诗歌是心学当中的心学,文化复兴需要的正是提升价值的这么一种诗歌。
晶报:我知道您也在写诗,能不能介绍一下您近几年的创作情况?
李少君:我的产量不是很多,每年写三四十首。我写诗不着急,也不强求数量,但是比较执着,会年复一年坚持写作。古人有句话,叫“立德,立功,立言”。我总是说要主动地生活,被动地写诗,因为首先要“立德”、“立功”,为社会多做贡献,最后才是“立言”。在写作的方面我比较谨慎,私下写的有很多,但能真正拿出来的不多,迄今为止出过两本诗集。(晶报记者 彭子媚 实习生 陈婷婷)
文章来源: 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9:26 , Processed in 0.07836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