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世纪中国书画的精气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6 17:5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世纪中国书画的精气神

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之际推出的“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系列展——潘天寿、李可染、黄胄艺术展”,日前结束了为期三个多月的展出,留给观众和画界的,是意犹未尽、余味绵长的回味与思考。
花鸟、山水、人物,杂以书法、篆刻、文献等,三位大家的艺术人生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20世纪中国画美丽而艰辛的蜕变蕴藏其间。在中西融汇、古今碰撞的百年间,他们直面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笔墨与生活等时代课题,为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美术史树起中国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在现当代转型时期的三座高峰,影响之深远,至今日不绝。
在20世纪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足音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始终是他们人生与艺术的有力支撑。
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正值列强入侵、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五四运动的春雷,惊醒了神州大地,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迅速成长,带给年轻人理想与信念。潘天寿一心通过振兴民族艺术来振兴民族精神。他认为:“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因此,他坚持中国画创作及中国画教学的民族性和独立性,一生孜孜于传统文化之传承与发展。李可染青年时期以创作抗日宣传画投入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事业,兼习中西绘画的他,认识到“早在六朝时期,中国就有了独立的山水画,这比西方的风景画早出现了一千年……谁丢弃了它,谁就是最大的傻瓜”。从上世纪40年代初,他深入水墨领域钻研,终以山水画“为祖国山河立传”。黄胄原名梁淦堂,小学时取“炎黄之胄”之意改名以励志,青年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生与新疆结缘。他将赤子情怀置身于美丽、勇敢的少数民族同胞和生活劳动场景间,尽情挥写国家和民族历经坎坷与磨难之后重新焕发精神的时代风貌。
20世纪中国画蹒跚前行的脚步中,他们始终立足传统,并以开拓、革新的姿态推动着中国画各科的发展。
潘天寿极为重视传统,却并不守旧。他认为,继承是手段,重点是革新。“中国人从事中画,如一意摹拟古人,无丝毫推陈出新足以光宗耀祖者,是一笨子孙。中国人从事西画,如一意摹拟西人,无点滴之自己特点为民族增光彩者,是一洋奴隶。两者虽情形不同,而流弊则一。”他以奇崛的构图、沉雄的笔墨赋予传统花鸟画现代审美情趣和个性化语言,开一代新风。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最深厚,突破难度也最大,李可染以“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将西画的素描造型技巧和光影效果融合在传统笔墨语言中,别具一格的“逆光山水”于层层积染中绽放异彩。20世纪的中国人物画以对西方写实主义的借鉴和对中国社会的真实描绘,变革力度最大。黄胄认为“学画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是守不住的,一定要攻。”因此,他一直坚持“必攻不守”的治学精神,将速写与水墨相融,并不断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完善风格样式,为中国人物画创作开拓出彩墨华章的新天地。
在20世纪中国画努力向现代转身的过程中,他们始终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对于平凡事物和现实生活的精神诠释,充盈了中国画的气血,也与观众之间形成了心灵共鸣。写生是他们面向生活的最直接的手段。西学东渐将西方绘画对景、对人写生的方式带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指导思想,也深深影响着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思路。潘天寿深感这是“造艺之本”,1955年开始,他几次赴雁荡山写生,尝试着将近景山水与山花野卉、杂草丛篁结合在一起,山水之境扩大了空间又不失花鸟情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意喻相融。李可染1954年与张仃、罗铭同行的首次长途写生,促生了中国画界的写生热潮,也带来了山水画形态的转型。两年之后,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8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200幅,从“对景写生”到“对景创作”,冲破了传统中国画程式的藩篱。西北新疆一带是黄胄主要的创作生活基地,几十年间,他始终秉持老师赵望云面向生活的写生传统,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将个人情感与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熔为一炉,以“生活之路”拓展了中国人物画的现实主义道路。
三位大家的身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曾经历过战乱,却都未舍丹青之志;他们都曾经历过“文革”并遭批判,以至于潘天寿在悲愤中长辞人世;创作与教学是他们毕生的事业,潘天寿和李可染以各自的教学思想完善了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黄胄则参与创建了中国画研究院、筹建了炎黄艺术馆……
风吹雨打中是什么成就了累累硕果?高远的追求赋予了他们坚韧的精神和激扬的情感。对于他们来说,书画不是遣兴之私物,而是为公之学,关乎天下与民族。因此,在西风劲吹的时代背景下,在传统文化遭到批判的岁月里,在中国画饱受争议的环境中,虽然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所要解决的艺术问题,其艰巨性、复杂性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画画家所不能与之比拟的,但独立的思想和高尚的人品,让他们拥有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终承传统之学,开艺术新境。其间付出了多少艰辛?又承受了多少苦难?这是今人所不能想象的,却是最需要今人反思与学习的。那里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永远珍惜,尤其是立于天地而不散的精气神!(徐红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3:48 , Processed in 0.1161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