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代欧阳询书论中的书法美学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4 21:4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代欧阳询书论中的书法美学思想
欧阳询,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原为南朝陈的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陈亡后仕唐,为初唐著名的书法家,擅长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四大楷书名家之一。其书法初师法二王及北齐三公郎中刘珉,后自成风貌,其书风劲险谨严,于平正中见险势,人们称其书体为“欧体”,又与虞世南、楮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家,与虞世南并称“欧虞”。虽然欧阳询在唐朝生活了23年,亦享名于初唐,但其书风大抵是在隋朝建立的,也因其字结体方正,易于初学者师法,遂为一代楷模,但其书风略显程式化。《新唐书》称欧阳询“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谴使求之”,又称“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唐太宗贞观元年下诏设弘文馆,敕由欧、虞教授楷法,并诏令当时的文武京官,凡五品以上而有一定书法功底者,到弘文馆聆听书法讲授。明代杨世奇评:“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得魏晋风之飘逸,欧得晋之规矩”。可见欧阳询对技法的学习、掌握是十分熟练老到的。其书论主要有《三十六法》、《八决》、《传授决》、《用笔论》等,其中值得说明的是《三十六法》,因为文中有一些与历史不符的情况,所以有人据此而断言其文为伪托。《佩文斋书画谱》在题后注曰:“诸本都附欧阳询后,今考篇中有高宗书法,东坡先生及学欧者语,必非唐人所撰,故附与宋代之末”。其实,这可能有后学转抄摘录时的讹误,其原因有二,一是在隋代有智果的《心成颂》一文,其中对结体的阐释已相当成熟,到初唐,欧阳询一代完全是有可能写出这样精到的文章的;再者,从其书理的阐释与他的书法作些比照,《三十六法》出于欧阳询均是符合自然的。至于其它几篇,争议较少。下面,就这几篇书论对欧阳询的书法美学思想作一些评述。
首先,我们要考察一下欧阳询书论美学思想形成的总体特点。我们知道,欧阳询生于南朝,隋文帝即位时,他才三十六岁,唐朝立国时,他六十一岁,享年八十有四,在唐朝度过了二十三年时间。这样历经三朝的经历,使其书法与书学思想必然会带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过渡性格,表现在书法美学上,也正如此,这是对欧阳询书法美学思想的第一个认识基点,其次,与欧阳询之前的书家前辈一样,对于书法艺术的关注,主要是重在实践上,这样一来,其书论也就自然是对实践有极大指导意义的文章。在《八决》和《传授决》中,我们可以窥见,本于实践、实用是行文的主要思想,但是要说明,这里的实用,并非是简单立场上的实用,而应该理解为艺术立场上的实用,这是对其美学思想的第二个认识基点。基于这样的两点,我们便可以展开归纳的工作,找寻他的一些重要的美学思想,我以为,其美学思想主要可以从七个方面来概述。
第一,对书法艺术创作心理、艺术构思和功能的阐释。
对于书法艺术的创作心理,欧阳询在其《八决》中,首先就提出了“澄神静虑”的观点。他说:“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数十字的表述,我们首先应看到欧阳询的立场,是艺术的书法立场,而不是实用的写字立场,这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认识。“澄神静虑”二句就是对书法主体创作心理的作的最好的规定,意即是说在书法创作之前,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境,要尽可能的排除杂念,稳定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到艺术创作中来。
这段文字的第二点是对书法艺术构思的强调,即“意在笔前,文向思后”,指出意在创作前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只有思在前、想在前,才能对所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以便于流利而高质量的表达完创作过程,才能使创作过程不停滞、不慌乱、不造作。“秉笔思生,临池志逸”是对书法艺术功能的阐释,意思是说即将展开的艺术创作会激发书法主体欲望或灵感,可以使情意勃发,浮想不断而成联翩之势,这种艺术的抒情功能,亦即是作者所能追求的高深境界,也是所有书法创作主体所要努力达到的。
第二,书法艺术形象与其审美属性之间“如形于影”的对应关系。
这种“如形于影”关系的提出,是欧阳询书论中的又一个重要观点。他以运笔时的速度论说为起点,以此来向我们揭示这种对应关系,如在《传授决》中说:“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忙”与“缓”相当于后人在书论中说的“速”与“迟”,而因“瘦”带来的“形枯”和“肥”带来的“质浊”二病,则主要是基于书法艺术形象与其审美属性的论述,说它们有“如形于影”的关系是最适宜不过了。后人姜夔在《续书谱》中有一些这方面的论述,似与欧阳询的观点前呼后应、前起后和,例如姜夔强调的“迟以取妍,速以取劲”、“专事迟,则无神气”、“专务速,又多失势”云云。
第三,在诸种矛盾的调合中,对于中和审美思想的崇尚与追求,
初唐书法整体上师法魏晋,尤其是在“崇王”风气的倡导下,大量的书家在取法上直取“二王”。但是,我们发现唐代书法追求的审美趣味已在这样整体的“崇王”、“崇魏晋”的风气和倡导下,与魏晋南北朝之追求拉开了距离,如果说魏晋南北朝主要是以洒脱、飘逸、清雅为书法审美趣尚的话,那么到大唐时期,则那种玄淡的魏晋之逸逐渐为“法”所消解,这在初唐书坛中非常明显,在欧阳询的书论中就有这样的论述。
欧阳询在《八决》中说:“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传授决》中也说:“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可以看出,这种重复的观点正是欧阳询所坚持的,纵观他的其它书论,我们可以找到,欧阳询在将肥瘦、忙缓、枯浊、浓淡等矛盾因素相提并论的同时,他非常鲜明的态度是取两极之中,所以他一方面反对“伤于软弱”,另一方面又反对“怒降为奇”,最终提倡要“合度”、“折中”,这些便是对中和之美的最佳阐释,同时,也为初唐
书坛中和之美的提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对书法艺术视觉心理的阐释。
在欧阳询的书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眼准绳,疏密斜正”的思想,这即是对书法艺术视觉心理的涉及,一句“心眼准绳”就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原则,即艺术的标准和审美评价是以人的心理感觉为主的,是具有理性性格的感性活动,如其在结体与笔画上的“疏密斜正”,并非以科学感知上的平均律和平衡为准则,以横画为例,我们发现,对楷、行、草诸体中的横画作分析,在科学的认知上,其线条并不平衡,有倾斜的特点,但如若以艺术的心眼为准绳,以艺术上的感知去看横画,则又是趋于平稳的,这样的尺度显然是以心理感受为主的,是对书法艺术作视觉心理阐释的先驱书家。
第五,书法艺术创作审美境界的追求。
书法艺术创作,尤其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无论是音乐、文学、诗歌,还是书法、绘画)来讲,都非常强调境界,重视境界追求与体悟,欧阳询作为一代大师,自然也有他自己的境界追求,他在《八决》中主张:“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合,精神洒脱。”可以说对“气宇”与“精神”的重视就是他的意境追求。
第六,对书法创作中结字规律的归纳。
对书法结字规律的总结是欧阳询对书法美学最大的贡献,尤其表现在技法美学上,这主要是通过《三十六法》进行归纳的。其阐述主旨与智果的《心成颂》相仿佛,但相比更为精妙,他强调在书法创作中要能在对比变化中去结构整体的平衡。在内容上,《三十六法》是对《八决》等几篇中结构理论作的具体阐释。从布字与结构空间的构成上讲,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比智果的《心成颂》要明晰准确丰富得多。
应该说,在初唐的书法理论文章中,对结构是倍加重视的,因为人们已开始认识到有形的结构与无形结构在书法技法表达与审美中的重要性。就欧阳询来讲,他通过几十种不同的结字方法,向我们阐明的结字中的欹正、虚实、主次与揖让等四大关系,并且将“斜正如人”作比照,把对生命力的追求与字体结构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充分展示了他和当时的人们对结构方法的深层理解和精辟阐释。囿于篇幅,我们没有办法展开叙述欧阳询对四种结字关系的具体描述,只能另外行文讨论。
第七,对书法执笔、用笔和用墨等方面的描述。
关于执笔,欧阳询在《八决》中有“虚拳直腕,指齐掌空”的论述,这是对执笔之法的基本要求。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曰:“用笔之法,指实则用力均平,掌虚则运用便易”。后人凡论及执笔,均有“指实掌虚”的要求。同样在《八决》中,欧阳询也第一次真正论述了用墨的要求,即“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概括性的指出了书法创作中对浓墨的要求,与
董其昌之淡墨迥异。
最后,是对用笔之法的概述,在其《用笔论》中有有较为详细的描述,不过虽说是论述笔法的,但实际上他全面的讲述了有关技法的美学观念,如笔法之拈、把、绁、收、徘、徊、俯、仰,线条之刚、柔,用墨之洒、淡、浸、燥等,较之前代是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的。
总体而言,欧阳询能在前人与自己书写经验的基础上,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对书法的创作心理、视觉心理、审美追求与用笔、用墨、结字的方法、规律上作一些不乏精辟的观点,是值得我们重视与肯定的。然而,由于论述文字较少,所以每一点只能作些浅尝辄止的表述,没有更深入的讨论;再者,囿于时代与个人之局限,在欧阳询的思想里,书法艺术还是以“写字”为主,这或许也正是初唐的一种时代观念的反映。所以,落实在书法理论文本中,自然就缺少理论体系上的思辨与构建,缺少自觉的书法美学思考,惜哉!

                                                                                                   王    景
                                                                          二零零五年二月四日凌晨于愫雅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7:31 , Processed in 0.0578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