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陈丹青的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8 14:5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和陈丹青的对话

——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作者:河西
文章来源:学术中国
浏览:2367 次

  是陈丹青在退步,还是这个时代在退步?他似乎并不是一个喜欢“与时俱进”的人,在一片叫喊着文艺复兴大好形势的喧嚣声浪中,他剃着比鲁迅还短的头发,横眉冷对这个看似热火朝天的世界。他是一个真正的独行者吗?面对权力和名利的引诱,面对学术和艺术的体制牢笼,他大胆直言,一再呼吁:“需要一个自由言说的空间,需要建立起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作为杂感家和小说家的鲁迅,首先是以一个“呐喊者”的形象出现于他的读者面前的。就像是对鲁迅的隔世回响,陈丹青在鲁迅的遗产中找到了一条语言的皮鞭,他在拷问着我们的良知,也在鞭策着自己。当他面对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不论教育还是城市建设,他要仗义直言,他绝不会退缩。在鲁迅的这些部分的写作中,“呐喊者”与其“听众”之间表现出一种紧张而又复杂的关系。同样的,陈丹青和他的读者之间似乎同样具有这种复杂关系。一方面是呐喊者的决绝和文化自觉,另一方面是听众面对体制和消费主义浪潮的两难和彷徨,这构成了一种有趣的对立关系。而在一个学术研究的专业化潮流和体制化过程中,陈丹青却用他的独立行动证明了一种体制外写作的可能性:你们进步我退步。

  我都没想过这是介入

  河西:从《退步集》到《退步集续编》,您从一个相对个人化的艺术家,积极介入公共话题,您觉得介入是否是一个知识分子必须承担的职责?

  陈丹青:没有,我都没想过这是介入。都是你们媒体弄出来的,我现在变成“接客”,今天要接5个客人,就像个老鸨,密集接客。后来有人把我选为公共知识分子,我也很奇怪。中国还没有公共知识分子,因为公共空间还没有出现。所谓公共空间,其前提就是言论自由。老百姓、知识分子应该可以以任何方式介入公共事务、公共话题,这样的空间还没有出现。所以中国只是希望有公共知识分子,所以我们有些人就被误以为是公共知识分子。至少我不能算,我连知识分子都不能算。我没有接触完整的教育。

  河西:那您的意思是这不是您本人的意愿?

  陈丹青:是的。就是媒体炒作出来,并非我的初衷。我没想到媒体一天到晚会来找我,越找越多。刚刚回国的时候,我以为找几下子就结束了,没想到没完没了,尤其是辞职的事情。我起先半推半就,后来就算了,碰到书的宣传,就得配合。出版社出了你的书,就得卖。

  河西:中国人民大学国关学院的张鸣先生的事件您应该有所耳闻吧?在接受一位财经报纸记者的采访时,您说:“每个学校、每一层楼、每个办公室,都有一个教授或副教授在跟他的顶头上司明里暗里闹隔应。”所谓的“象牙塔”的中国高校真的有这么黑暗?

  陈丹青:这不是黑暗的,也不是光明的。它就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美国的大学是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只是它们的权力结构和中国不一样,可能比中国相对公正一点,相对透明一点。然后回转的余地要比中国大得多。中国就是没有公正,一个党员教授和一个非党员教授会不一样,这就已经不公正了。事实上,这个问题后面是政治权力的分配问题。

  河西:这和中国的现状是密不可分的。

  陈丹青:是啊。所以我说我谈教育问题实际上不是谈教育问题,是个国情问题。我不懂教育。我当老师的资历也非常浅。

  河西:教育必然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传输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教育有错的话,那就是它的原罪。从一个教育大生产的角度来看,教育不可抹杀地带有政府行为的烙印,那么您觉得是否有解决之道?抑或我们所有人都去当艺术家,就不要教育了?

  陈丹青:这需要一个政治文化的改变。在西方,最早从文艺复兴之前中世纪(十三、四世纪)就开始有大学,这个时期的大学实际上是从神学院脱胎出来的,变成现代理念的大学,它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蜕变。神权在西方世界的控制相当于现在党权对现代教育的控制,其实是相似的。但现在是现代社会,我相信会推动这种变革。

  河西:您现在已经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辞职了,您是否还愿意带学生,教会他们真正的绘画技巧?

  陈丹青:不带了。今天想要学画画的人太多了,有的是真地想学画画,有的是想要个学位,我顾不过来,老师也很多,不差我一个。

  河西:辞职以后您现在的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

  陈丹青:我刚刚辞职,在北京我也刚刚有了自己的画室。还没有开始有计划地创作。时间会比以前多一些。

  河西:在什么地方?

  陈丹青:在北京。

  河西:会经常来上海吗?

  陈丹青:我父亲在上海,自然我会经常回来。我家在仙霞路,原来是在淮海路石门路,所以威海路这边是我小时候骑自行车走过1万遍的地方。

  河西:您的头发剪这么短是模仿鲁迅吗?我知道您非常喜欢鲁迅,吴冠中也说他的偶像是鲁迅,作为一个画家,鲁迅在你们心目中占据了这样一个位置,是否和你们的人生经历有关?

  陈丹青:没有。鲁迅的头发比我长多了。鲁迅也是一个大画家。我觉得二十世纪中国两个文笔最好的人,一个是鲁迅,一个是张爱玲,其实都是画家。他们写作的时候也像在画画。屠格涅夫推荐福楼拜看《战争与和平》,福楼拜看完之后对他的评语是托尔斯泰是一流的画家。

  河西:您的思想就我个人的看法还是偏自由主义,您对鲁迅的接受主要在哪个方面?

  陈丹青:自由主义这个说法是我回国才听到的。我都不知道这就叫自由主义,在纽约,这已经是个过掉的东西。大家都在那说话,各种不同的声音都可以自由发言。所以我就学坏了。等我回国之后,我发现这就是自由主义。但自由主义也是一个专业,就像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它有一套理论,在经济、政治上有自由主义,在文艺领域是否有自由主义我就不知道了。

  河西:您第一次阅读鲁迅是在什么时候?

  陈丹青:我父亲读鲁迅,读托尔斯泰,所以我的小的时候就把他的书拿来读,大概13岁左右,小学差不多就要毕业的样子。

  河西:当时的鲁迅是一个完全被扭曲的鲁迅。

  陈丹青:当然是一个被扭曲被政治化的鲁迅。但问题是他的书还是他的书。阿Q还是阿Q。

  河西:但注释还是官方化的注释。

  陈丹青:那还好,我看的都是民国版的,繁体字竖排本。同学家里有的借来借去。当时我父亲那里有一本杂志叫《文艺研究》,里面有评论《阿Q正传》,有评论《孔乙己》,当时我完全看不懂。我觉得很有意思,当时我在读鲁迅,但其实不太懂。要说我的文学功底得感谢我的父亲。当时我得帮我父亲写申诉书。虽然我只有13、4岁,但我得帮我父亲打官司,我父亲被打成右派,右派是不方便写,我来执笔,他来口述,申诉书一定要非常清晰,不能有错别字,不能有错的标点符号。我现在想起来非常非常有用。我现在看小孩子,不要说13、4岁,就是博士生写给我的文章,文理不通,到处都是笔误,所以我觉得童子功非常重要。我不能写错,一写错这官司就完了,一旦有错就罪上加罪。抄错了就必须重新写一张。我现在回想过去,那一段经历非常重要。我现在写文章必定要想好几遍才写,有任何错误都尽可能把它挑出来。这对我的写作来说是最起码的,后来当然受到木心先生的影响。

  河西:这两年中国思想界对鲁迅的关注在相对减弱,而胡适的评价却越来越高,您对胡适怎么评价?

  陈丹青:胡适的思想你要放到美国去就是民主文化的ABC,但是你放到90年前的中国当然是个全新的思想,这个体系比鲁迅的思想新得多。许多人批评鲁迅说他完全没有一个自己的思想体系,非要这么说也可以。现在比较凸显鲁迅并不是鲁迅和胡适的地位高低问题,而是胡适被禁了半个多世纪。鲁迅被捧了50多年,大家会有逆反心理,所以等他出来,一个被禁的人大家都会想听听他讲了些什么。问题是我们都不在谈鲁迅,也不在谈胡适,我们在谈一个禁忌的年代,我们在面对一个意识形态教育的后果。跟鲁迅和胡适本人没有太大关系。你真要理解胡适,你必须把他放回他那个语境里,新文学运动、共和宪政、美国和中国的关系、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国民党自身民主化问题……你把胡适放回这个语境就会很有意思,你会发现中国原来有过这么一段历史,这么一个人,启蒙式的人物。但要论才气、论性情,论好玩和有趣,那鲁迅比胡适丰富得多。但是我也非常喜欢胡适,胡适他很有担当精神,他并不是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是个好好先生,他很强硬的一派,很有立场。我2006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就是《胡适晚年谈话录》,非常好。但是他和鲁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河西:他们两个是无法简单地说谁高谁低。

  陈丹青:对,我觉得有趣的是当时会有鲁迅,会有胡适。现在谁是鲁迅,谁是胡适?没有了。非要分成左的右的、是世界主义的还是民族主义的、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的。在这两个营垒里面能找出鲜明的旗帜式的人物吗?找不出来。我们有主义之争,有勉强称得上流派之争的,但这样的人物现在已经没有了。

  河西:您评鲁迅,说他的相貌,如果是个大高个,就完蛋,为什么这样说?

  陈丹青:你不觉得是这样吗?鲁迅如果1米83,你不能想像的一件事。

  河西:那是他长成这样了。

  陈丹青:是啊。或者给你一张托尔斯泰的照片,一根胡子都没有,像我一样,马上就下去了。

  河西:但问题是你接受了这样一个形象,所以会对他的其它形象进行排斥。

  陈丹青:那我也可以不接受他。他有这个力量让我们去接受他。其实大人物就是这样的,一个图章下来就抹不掉了。

  河西:您说现在的鲁迅已经面目全非,那您觉得怎么样才能还原鲁迅呢?放回他原来的语境可以吗?

  陈丹青:还原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够被还原。交响乐里的四重奏、室内乐,欧洲有一派叫还原派,巴洛克和文艺复兴的音乐并不像现在演奏的那样,当时有当时的演奏方法,但你也很难说这个曲子500年前到底是怎么演奏的?只能是试图还原,鲁迅和其他历史一样,也都是这样的,我们所做的其实是去除意识形态迷障的过程,我们先把那些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把它洗掉,洗出来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就像一个考古发掘出来的青铜器,你洗干净了,但当时这个青铜器是什么样,你还是不清楚。

  河西:那么您认为这个洗的过程还是很重要的?

  陈丹青:这是人类的意识,你想知道到底是怎么样的。人类对于一个事物,都有想追问、想探究的心理,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地还原历史,但这个意愿一直都在。

  河西:鲁迅是个非常矛盾的个体,他既激烈地反对中国传统,同时他又研究古籍,他的性格中有偏执的一面,有猜疑的一面,有武断的一面,您怎么看?

  陈丹青:有意思啊。我不是那么倾向于胡适,就是因为胡适身上清晰的、一贯的东西太多了,太明显了,鲁迅身上有足够的矛盾、足够的冲突,胡适身行那种戏剧性不够,内在的戏剧性不够,其实也有,但跟鲁迅比就平了很多。鲁迅绝对有许多偏激的地方,他从来不谈音乐,他很讨厌京剧,他痛恨中医,对西方海归派其实也不太宽容,这都是他的问题,但我喜欢这样的鲁迅。托尔斯泰、萨特、罗兰·巴特、本雅明……真正伟大的作家都是矛盾的个体。

  河西:鲁迅对当下中国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陈丹青:很通俗的说法就是独立人格。3、40年代的知识分子和当下的知识分子比,学术上很多问题其实都过去了,他们的学术框架现在想起来其实是很简单的,现在的许多学者在学术上都超越了他们,但是论独立人格,整体性而言都不如3、40年代,而且像鲁迅这样的独立人格是很罕见的。现在我们的硬伤正好就在这儿。中国整体的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几乎就是个盲点。很难在最近10年把这种整体性建立起来。共产党他懂个屁。还在考政治。我最反对的就是考政治。我真正要反对的是这个。借这个机会我把这句话说出来。还在洗脑。好不容易我们这代人已经摆脱了噩梦。你们还在洗。这跟89年很有关系,89年之后共产党忽然明白大学生不能放手,本来支部书记整个都退出大学,89之后是空前的加强,现在实际一把手都是书记。这个问题不结束谈什么大学?国家部委、军队还是党说了算那还说得过去,但在大学里还是书记说了算真是大倒退。

  河西:完全是外行领导内行。

  陈丹青:不是外行领导内行。是外行还好点,你没有见过外行书记,以前所有艺术学院的书记都不错的。真的是南下干部,真的是兵痞子,真的是山东人晚上喝点老酒。过去文艺单位的老书记其实比现在可爱多了,他不懂文艺,他有时候说些老粗的话,但实际上他们很尊重你,他们心里是很自卑的。他觉得你是画家,你是演员,我不懂,他就不干预了。有些书记你做什么他还会拼命帮你,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现在的书记就是专家、画家和演员,他就是同行互相排挤,如果你在我手下,我就玩你一辈子。太可怕了,学术行政化最可怕的就是这个。专家就是党棍,党棍就是专家,今天学术界的所有悲剧都来自这里。以前我是痛恨外行领导内行,现在我是非常希望外行领导内行。我们服你是因为你是党的领导,大家一起喝喝酒,我画画你别管我。现在你越画得好越弄你。你休想评级,你副高评不上。现在的问题是三流人才把握权力资源。

  河西:有一些传统知识分子,比如熊十力、梁漱溟、陈寅恪,他们的思想相对保守,但他们会坚持骨气和气节。

  陈丹青:这就是古代的士。士的这种人格现在是完全消失了。士也未必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独立知识分子。但他们有一种中国方式。士可杀不可辱。这是个价值观。

  河西:在商业化社会形成之前,艺术家得依附于体制,但商业化之后,也会有问题,您觉得商业化是否会对纯艺术本身造成冲击?

  陈丹青:这又是个误会了。现在中国有商品经济,有所谓市场经济,但这都是伪市场经济。中国的商业化过程和西方的商业化过程不同。真的商业化过程是政府退出,完全交给市场,然后它有法律保护,我们这哪有?它们用了一些商业化的市场机制,但这不叫商业化。所以我们有人说商业化会慢慢改变这一切,其实改变不了。社会主义的坏处,资本主义的坏处,我们都经历了。但社会主义的好处和资本主义的好处我们都没有了。资本主义的好处就是自由,社会主义的好处就是大锅饭,我们现在大锅饭没有了,自由也没有了。社会主义的好处是稳定,坏处就是管你,资本主义的坏处就是竞争,现在我们又要竞争,又要被管。尤其是人文这一块,经济还稍微好点,经济不能乱搞,不然国家就崩溃,再腐败经济还在往前走,但人文拿到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坏处、社会主义的坏处,一样不少。

  河西:您对当代中国的一些现状的批评和您本身留学的经历是否有关?

  陈丹青:我在美国呆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些,回来之后这段经历的价值忽然显现了。在那不太觉得,打开电视看到有人在骂总统,你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在这里发现什么都不能说。在这方面我不太专业,就像你刚才说的“自由主义”,我不太懂。就是一个很感性的认识。

  八十年代:从彼岸观此岸

  河西:1980年您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这两年的时间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陈丹青:其实是一年。没有意味着什么。就是在一个单位里呆了一年。但那个时候还属于思想解放的时候,现在说法就是“宽松”的,83年就不对了,反自由化、清污运动,那我已经不在国内了。所以我对中国的了解很浅,我正好在中国最开放的一段时间。这就是为什么2000年我回来我会受不了,我发现学校里面连80、81年都不如,管得这么紧。80、81年正好是摆脱教条的时候,我们的书记就是外行,就是延安时期过来的老干部,公开讲,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现在哪个书记敢这样说话?第二天就下台了。

  河西:后来有没有回来过?

  陈丹青:九十年代回来过,九十年代回来我就是个个体,就是在马路上逛逛,里面的情况那是非得到一个单位里面才能了解里面的问题。

  河西:1982年您就去了美国,应该说中国80年代的主体对您来说其实是空白,您对80年代的反省是否更多的有一种隔岸观火的意思?是否也可以说是旁观者清?

  陈丹青:现在想起来很可爱,隔岸观火看得很热闹,但是也觉得他们的层次很低。什么寻根热啊、文化热啊,层次很浅,实际上只是试图衔接五四时代的命题,那个时代的价值观,材料还是一样的,五四时候是反封建,八十年代是反专制、反极权,内容是新的,但查建英那本书有个致命伤,就是所有人不能谈七十年代,因为七十年代是文革,也不可以谈那次事件,所以就变成八十年代的原因不能谈,八十年代的结果也不能谈,大家自动会不谈这个话题。这个体制厉害就在这儿,它会自我约束,谈八十年代,不谈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是根本谈不清楚这个话题的,你谈五、六十年代,不能不谈三、四十年代,所以我们永远是断层的,没有办法,都是孤立地看待一个时期。

  河西:谈谈您和木心的交往好吗?

  陈丹青:我们82年就认识了,83年我在纽约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他发表的散文、小说,就觉得很好。当时他是一个很密集地写作期,隔三岔五他会叫我去看他写的一些文字,就是《哥伦比亚倒影》中的文章。

  河西:当时他的生存状态是怎么样的?

  陈丹青:我们起初认识的时候都是因为画画。不过当时他已经写作了差不多20年,文革前的作品基本上都毁掉了。所有出国的人都蛮孤独的。你在国内也孤独,但不一样,你在马路上走,你看到都是黄皮肤的同胞,在国外则完全不同,那种寂寞来自于整个环境。

  河西:您觉得当时您是个文学青年吗?

  陈丹青:现在我大概还是。现在的我也许要算是文学老年了。

  河西:那您的文风受木心的影响大吗?

  陈丹青:决定性的影响。我想我没有受过其它人的影响(除了鲁迅)。我从很早开始不太看中国当代的文学作品。我只看少数几个人的东西,阿城、王安忆都是朋友,他们写完了会把他们的作品寄给我看。阿城刚开始写作,他寄来的都是原稿,大概十来天就到了,然后就给他回信。他比我大四岁,当时我31,他35。

  河西:近期残雪出版了一本新书,叫《残雪文学观》,其中批评了很多人,包括余华、格非、王安忆和阿城,对这件事您是否有了解?

  陈丹青:我看到过。在一个网上,别人给我看的。同行里面有批评也是件好事。我佩服她,我不敢这样批评我的同行。我比她虚伪一点。

  河西:就我个人的看法,残雪的文学观有她坚持的一面,也有其狭隘的一面。

  陈丹青:我同意你的看法。她批评的层次很低,我在乎的是她敢批评。但问题在于她批评的一点都不比她批评的对象更高,她的语言我就没法看,还是毛语体。

  河西:您对80年代评价不高,也没有“八十年代情结”,您说:“八十年代的可怜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惨,还说什么文艺复兴!那是瘫痪病人下床给扶着走走,以为蹦迪啊!”在您心目中,八十年代

  陈丹青:我没有什么资格来评价它高还是不高,我只是觉得八十年代非常天真的一面现在已经没有了,当时我也许会对这种天真不以为然,但现在我会觉得哪怕有这点天真也好。九十年代以来我所碰到的艺术家都太世故了,越来越世故。艺术家应该是傻逼,八十年代几乎都是傻逼,一群一群的傻逼,现在没有了。西方我所接触到的艺术家,人格上都是傻逼。

  河西:如果按照您的标准,卡夫卡、海子都也可以算是傻逼,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傻逼,他们的人生就可能会成为一个悲剧。您觉得人生更高还是艺术更高?

  陈丹青:你要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说它。从世俗的价值观来说它自然是个悲剧事件,但从他的价值观来说,他会感到快感,他可能在寻找这种悲剧感,我不知道。我不认为他是因为我们认为的那个原因去死。我想他的死和凡高的死还不太一样。

  河西:那您的意思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像凡高一样去生活吗?

  陈丹青:我没有说一个艺术家应该怎么样的。到了卡夫卡的时候已经到了比凡高高了很高一个层次了。凡高还是一个十九世纪的艺术家,卡夫卡身处二十世纪,他看世界的方式已经不一样了。

  河西:您曾说您不能代表八十年代,名人和精英不能代表八十年代,如果您来代替查建英来做这个事情,你会怎么来叙述八十年代?

  陈丹青:第一我不会要求去叙述八十年代,我不认为哪个十年可以单独提出来;第二我不会去叙述,像我们这样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向大众来谈我们的年轻时代。我不喜欢这种方式。我年轻的时候看到上一代人津津乐道在谈他们的那个时代,我会反感。你怀旧你去怀旧好了,为什么要让我们跟着你们一起怀旧?《八十年代访谈录》这本书的出版可能会对你们这一代人的意义更大一些,但对我来说,我不会去叙述八十年代。另外,假设我来做这个事情,我会要求允许叙述七十年代,这样我才能谈八十年代,你不要让我谈一天的事情,你最好让我把前天、昨天和明天也一起谈了。我在乎整体,我在乎前因后果。前因后果不让我谈,当中这件事情,我情愿不谈。

  (《退步集续编》,陈丹青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5:36 , Processed in 0.0720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