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创 “六零派” 概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3 07:3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独创 “六零派” 概念 2012年02月10日 来源:深圳特区报 钟润生


  日前,商务印书馆推出《“六零派”文学对话录》,本书为深圳文化学者、作家胡野秋与13位活跃在中国当下文学界的、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著名作家及文学评论家的深度对话录。
  受邀来到这本书中的人,生于60年代,他们包括苏童、麦家、格非、王跃文、千夫长、东西、邱华栋、兴安等。他们是书写者、见证者、体验者,也是美好浪漫生活的守护者。他们勤奋地写作,在世俗纷乱的时代里,建筑精神圣殿。这本对话录,总结他们的写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苦恼、困惑,还有爱与同情。他们见证变幻无常的世道,求证亘古不变的人心。
  本书首次提出“六零派”的概念。何谓“六零派”?“六零派”文学是一个怎么样的文学?记者怀着种种问题,采访了胡野秋。
  独创 “六零派” 概念
  记者:您在书中独创一个概念:“六零派”。此“派”为何派?
  胡野秋:此“派”既指“流派”,又隐喻“pie(夹心馅饼)”,60年代作家夹于往生代与新生代之间。
  记者:何谓“六零派”?
  胡野秋:“六零派”的字面意思,当然是指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评论家。
  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评论家注定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地位,他们出生于六十年代,起步或辉煌于八十年代,并成熟于今。从“代际研究”的角度,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作家们,被红色主流意识形态裹挟着写作。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少年亲历文革,当粉碎“四人帮”进入新时期之后,他们集体进行了最初的反抗式写作,重新唤醒了文学,但在意识形态根深蒂固的影响下,他们无法超越和客观呈现当代生活。而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少年时期同样经受主流意识形态熏陶,青年时期经历了罕见的历史大转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及西方思潮一边改变他们,一边让他们困惑、反思。所以他们的写作既有对传统文学书写的反叛,又率先建立起世界意识和人类意识,使中国文学得以和世界文学在同一语境下延续。而在“六零派”作家以前,中国的作家和世界往往是隔绝的。
  另一方面,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与其后所谓“七零后”、“八零后”乃至“九零后”又有本质不同,那些生长于新时代的作家,与过去完全断裂,他们的书写不倾向继承,更多倾向反叛,他们的写作资源往往来自于间接经验,想像是他们重要甚至唯一的武器。
  正因为“六零派”与前后年代作家的诸多不同,导致了一场注定要影响文学走向的运动,这就是当下“六零派”在体验了先锋、实验等重要的文本改革后,集体向生活、向经典、向文学传统的回归,我把它概括为“新经典运动”。
  当代文学史忽视了 “六零派”的研究
  记者:目前,在中国文坛上,最有话语权的作家可能就是你说的“六零派”,如余华、苏童、毕飞宇、麦家等等。但事实上,文学评论界,对这拨人的研究,有,但主要集中于单人的研究,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群体来考量、比较的研究、对话却很少。我注意到,你和这拨人对话时,有意识地用一个问题问所有人,有意识地把他们归拢、比较、找出异同。我觉得这本书,名为对话录,实际上可以规整到文学史的范畴,至少,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一手丰富的材料。
  胡野秋:当代文学史恰恰忽视了对最有独特标本意义的“六零派”作家的研究。当然也有少数国内评论家注意到这个群体,前几年洪治纲、李敬泽、汪政、朱小如四位先生曾经就“1960年代出生作家的创作”进行过一次非常有质量的对话,他们对这批作家创作的文学“瓶颈”与精神“窄门”进行过探讨。其后又引发了吴义勤、施战军、黄发有三位先生对同一命题的对话。双方多有分歧,但碰撞出的几处火花极有价值。可惜这个命题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下去,也许他们都有更重要的视觉中心。非常有隐喻意义的是,这几位先生中,除朱小如外,其余均为六十年代出生。他们的这种关注,本身是对“六零派”存在意义的自觉诠释。
  当然,本书收入的11位作家和评论家,肯定不是当代作家的全部,甚至也不是“六零派”优秀作家的全部,至少还有不少名字应该进入:比如作家中的余华、迟子建、毕飞宇、李洱等等,评论家中的李敬泽、洪治纲、吴义勤等等。
  记者:“六零派”出场后,应该还有其他“派”吧?
  胡野秋:本书为“文学场”书系的第一本,在“六零派”出场之后,还有《五零代》和《七零纪》即将推出。三个年代作家,将在同一年走进他们各自的“文学场”。阅读他们,就是在阅读当代文学史、作家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7:47 , Processed in 0.0700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