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媒时代的文艺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3 07:4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媒时代的文艺批评——“人民日报文艺评论专家座谈会”发言摘要
2012年02月07日 来源:人民日报
于 平(文化部科教司司长)
雷 达(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研究员)
梁鸿鹰(中宣部文艺局副巡视员)
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阎晶明(文艺报总编辑)
彭 程(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向云驹(中国艺术报社长)
饶曙光(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德祥(《当代电视》杂志主编)
施战军(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周 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对“文艺批评”进行了有热度的持续关注,观点不尽相同,但也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缺乏刚健的文艺批评,文化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将无从谈起。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导下,1月12日,我们邀请部分文艺评论家就如何加强文艺批评进行座谈,以期助力批评建设,推进文化发展。
——编  者  

  应加强三个“建设”
  于  平(文化部科教司司长)
  在我看来,当前文艺批评首先要加强价值观建设。文艺批评“失语”的状况,根本原因在于价值取向的迷乱。在社会价值更加多元、多变的今天,加强文艺批评的价值观建设,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方面,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其次,当前文艺批评要加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三大作风”建设。当前少数人信奉“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和“表扬与自我表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放弃批评,致使“红包批评”滋生、“广告批评”盛行,使得文化的引领功能大为弱化。第三,当前文艺批评还要加强话语权建设。话语权建设不是雄辩术建设,不靠“言必称希腊”也不靠“言必道先秦”,不靠“概念牛角”也不靠“体系虎皮”,靠的是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学风。在此必须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来加强话语权建设,并真正实现自己的公信力。
  培育健康有力的批评精神
  雷  达(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研究员)
  在我看来,文学批评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创新。创新的核心是要找到与时代审美前沿相契合的新的形式和新的语汇。在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那里,我们似乎有现成的美学原则和理论方法可以使用,但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被刷新了多次。这就要求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谱系,自信地提出一些新的美学原则和理论。
  文学批评不是文学作品的传声筒、发布台,它有自身的使命、尊严和独立价值。文学批评带给文坛的应该是一种审美评判者和阐扬者的清新声音。无论哪种批评方式,都不能无视其存在,这样才能有碰撞、摩擦、论争,才会显出其内在的分量和力度。当下,不少批评者满足于技巧的圆熟,满足于操作程序的流畅和制作的精致,再加上商业利益、体制化生存方式的需求的驱动,使得思想文化界和文学批评界日益沉迷于各种操作与“社会资源交换”的活动中,缺乏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批判精神。如果这种风气不能扭转,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指望有什么突破和创新,更不可能在世界思想文化的格局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和产生重要的影响。
  播洒更多光与热
  梁鸿鹰(中宣部文艺局副巡视员)
  文艺评论是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文艺评论应以其积极而睿智的姿态,担负起正确文艺观念的先导者、正面思想价值弘扬者的职责。文艺评论不应仅仅满足于阐发既有的文艺现状、赞美可贵的创作气象,而必须把提升文艺原创水平、改善受众审美和延伸有益精神思想作为重要旨归。从这些意义上讲,文艺评论更是富于启发性、引领性的智者的事业。因此,我们有理由要求评论家更为主动地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培养理性思考的自觉,具备艺术体悟的敏感,练就思接千载的表达。
  我们要营造有利于实事求是、健康说理的良好氛围,倡导当代文艺评论的原创思维、问题意识和前瞻姿态,鼓励文艺评论工作者站在时代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上,发现和揭示事关文艺健康生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文艺繁荣发展播洒更多光和热。
  扬长避短 研究问题
  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全媒体时代正以不可逆转之势进入我们的生活,让传统媒体的执业者在享受种种便捷的同时,担心来势汹涌的新媒体的蚕食甚至取代。目前我还看不出这样的“末日”在哪里。我始终认为不同媒体间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共存共荣的关系而不是也不可能是替代的、你死我活的排他关系,对文艺评论这种文体的生存而言尤其如此。新媒体上的种种文艺评论或准评论,固然有自由、率性、风趣、活泼、尖锐的一面,但终究是一种“自发的、公众的、民间的狂欢”,因而难免带来情绪有余而理性不足的特色。而传统媒体恰可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它毕竟是一种有组织、有选择的行为,因而理论上它完全有条件、有可能扬新媒体之长、避新媒体之短。比如传统媒体特别是文艺评论的文风太刻板、太平稳,缺乏率真、缺乏个性、缺乏体温等不足都恰是新媒体之所长,这些不足除非是传统媒体主观上不想改,真要改难吗?传统媒体应该实实在在地研究问题、改进工作、做好自己。文艺批评更是如此。
  增强评论可信度
  阎晶明(文艺报总编辑)
  当代批评最缺少的是可信性。有两种批评文章最大量地出产着:一种是没有体验、没有温度、格式固定的学术论文。这种批评缺乏现场感和介入能力,也缺少对批评对象的整体了解和把握;一种是过度顾及人情因素,简单理解作家对批评的需求,竭尽所能地一味说好的批评,这种批评难以见到批评标准的坚守、批评智慧的显现和文学立场的表达。一切都似乎是廉价推出、顺手而为。也有一种批评,试图以特立独行显现其特殊存在,这就是被命名为“骂派批评”或“酷评”的批评现象。这种批评有一时之响,但并没有增强批评家和作家之间的交流,引导读者欣赏方面也未见成效。这其中同样有一个批评的可信度问题。我们都对李健吾的批评文章欣赏有加,知道他批评过同时代的一些著名作家,但读李健吾,更应读出他对批评对象的充分尊重,出语批评前的反复斟酌,落笔批评时审慎严谨。他不是对作家作品不以为然,而是希望能更好更理想。当代中国批评家,应当坚持坦率真诚的批评态度,营造交流对话的氛围,融学理与艺术感受为一体,以美的形式传达批评立场和真知灼见。
  报纸批评的定位与坚守
  彭  程(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做好报纸文艺批评至少应在这样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密切关注当下文艺创作动态。既要从宏观着眼,关注文艺现象和思潮,及时评判,把握其发展脉络及趋势,又要从微观入手,对那些优秀的、重要的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作品,做出准确透辟的评说。发挥文艺批评对于文艺创作的规范、导向作用。第二,以追求和拥抱真理为旨归。要坚守文艺批评的价值观、审美理想和职业操守,评点臧否作家作品皆出于公心,胆识兼具,秉持客观、公正、严谨的批评原则,不为人情因素、利益诱惑所左右,力避无原则的吹捧和炒作,倡导真诚、善意、锐利、富有建设性的文艺批评。第三,追求严整的学理性和表达的大众性的结合。要更加晓畅地传达那些经由深入扎实沉潜的研究而获得的真知灼见。第四,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提供充分表达的平台,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自由争论的批评氛围,推进建设健康的文艺批评生态。
  艺术批评要与文艺发展匹配
  向云驹(中国艺术报社长)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07:55:2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当代文艺学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原创

2012年02月07日
来源:文艺报
  中国当代文艺学近些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受到西方文艺学理论和文艺学方法论等的影响下,中国当代文艺学在传统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上更为丰富与多元。近些年来,有学者一再呼吁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创新与原创,这促进了学人们对于中国当代文艺学发展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从中国当代文艺学的资源问题思考创新与原创,如何继承中国文论传统?如何借鉴西方理论与方法?如何拓展与创造中国当代文艺学发展的新体系与新思路?成为诸多学者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在思考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原创与创新过程中,我们也思考当代文学批评的原创问题,当代文艺学是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当代文艺学的原创必定会影响当代文学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的原创也必定会促进当代文艺学的发展,中国当代文艺学与当代文学批评的互动是一种必须与必然。
  进入21世纪后,由于市场化进程的发展,由于大众文化的盛行,文学的商品化色彩愈重,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当代文学批评,作为评价与介绍当代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几种类型:一是由文学杂志或出版社组织的商业性批评,呈现出对于文学作品的广告效应,在推介文学作品过程中,往往注重对于作品的褒奖夸饰,常常避免或掩盖作品本身的短处,使文学批评简单化地变异为广告宣传,甚至弱化了文学批评的文学色彩。二是由朋友之谊催生的友情批评,大多呈现出温情脉脉的色彩,碍于情面而往往不能道真言,在对于作品的推崇介绍中往往对短处轻描淡写。三是由关注政治或文化而进行的政治文化批评,在注重文学作品的政治色彩文化内涵的剖析中,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治文化价值,而忽略对于文学作品文学形式文学手法的研究。四是以关注艺术形式为主的审美批评,强调对于文学特性的关注与探究,强调对于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进行表达的研究,呈现出以审美的视角展开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
  在当下的文学批评中,我们更赞成文学批评的审美视角的批评,注重从文学本身的特性出发展开批评,注重突破世俗化的视野以较高的视阈观照与研究,从而使文学创作注重文学的本性,在越来越世俗化的社会中保持文学本身的某些崇高性。
  文艺学是基于文学理论基础上对于文艺的理论概括,是关于文艺的历史与发展的学问,是对于文艺创造本身过程、接受、评价等方面的理论探究。中国当代文艺学原创的提出与追求,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艺学常常仰人鼻息步人后尘,而缺乏本国本民族文艺学的原创追求,从20世纪中叶对前苏联的追随,到20世纪80年代后追慕西方,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中国文艺学的传统。
  中国当代文艺学原创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文艺学学者们的某种焦虑,呈现出改变文艺学发展一味追逐他者的惯性,呈现出努力创造中国当代文艺学体系和话语的企望。在中国当代文艺学原创的思考与追求中,应当也思索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原创。在近些年当代文学批评中,商业性批评、友情式批评、政治文化批评等,常常已形成了某种模式,也形成了一定程度对于文学本体的疏离。在当下不断世俗化的社会语境中,应更注重文学的审美批评,注重从文学特性出发的关注与研究,在关注文学内涵时,更关注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表达或抒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原创追求与中国当代文艺学原创密切关联,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运用具有原创色彩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在独特的视角与观照中,呈现出文学批评的原创性、独特性,而非人云亦云甚至拾人牙慧式的批评,呈现出具有独特视角、独特见解的原创性批评。
  在我们提倡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原创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文艺学原创与文学批评原创之间的互动,打破以往文艺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间的隔阂与隔膜,从某种角度说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现实资源,文艺学是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基础,倘若一味注重当代文艺学的原创,而忽视当代文学批评的原创,忽略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文学批评资源,那么当代文艺学原创将缺乏动力与活力。
  当代文学创作的多元性注定了文学批评的多元性,我们可以允许商业性批评、友情式批评、政治文化批评等的存在,但是我们应该强调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审美批评,在努力突出文学的审美批评过程中,注重倡导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规范,在将文学批评对象置于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中进行观照,在注重客观公允的文学批评过程中,在对于文学批评对象情感内涵等方面的把握中,注重客观深入地对于文学特性进行评说,反对主观武断地溢美或棒杀,反对孤立地对于文学作品一味褒奖。
  曾经有人认为“批评——这是愚蠢者评判聪明人”,但是高尔基却认为:“为了使批评家有权注意作家,他必须比作家更有才华,更清楚地了解历史和自己国家的风习,一般来说,他在智能上比作家更高。”(尤·鲍列夫《美学》,冯申、高叔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89页)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也有作家对于批评家的批评不屑一顾,认为批评家是一群发出嗡嗡声音的苍蝇。无论说批评家是苍蝇,还是雄鹰,文学批评应该强调原创,而非步人后尘的人云亦云。
  文学批评的原创并非追求怪异之途,并非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并非骂别人不敢骂的人,隔靴搔痒的批评固然为人唾弃,惊世骇俗的言论也必须有的放矢。文学批评的原创大概应该注意如下几方面:
  一、仔细研读作品,注重独特感悟。文学批评是以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等为研究对象的,文学作品的研读是根本。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中,由出版社、新闻媒体组织召开的诸多文学研讨会,让一些大牌批评家常常疲于应付,他们往往没有时间仔细研读作品,有的拿来一部长篇小说随意翻翻,有的甚至上网看看别人的评价,就匆匆披挂上阵了,在不菲的出场费的诱惑下,他们往往应景式地随意说说,在信口开河中有时破绽百出,在天马行空中常常离题万里,似乎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却王顾左右无所适从;好像深邃深刻深入肯綮,却言不由衷腾云驾雾。如此的文学批评,又怎么能有文学批评的原创呢?文学批评必须以仔细研读作品为本,在仔细研读中,注重批评家的独特感悟,在抓住独特感悟过程中不断使感悟理性化理论化,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比较客观地分析评价研究对象,才能真正道出批评家的独特见解。
  二、把握作家整体,注重知人论世。对于一部作品、一位作家的研究,必须有一种整体的观照,就事论事的研究往往缺乏判断的基础。对于一部作品的研究,应该放在该作家创作的轨迹上审视,该作品是否提供了新的东西,与该作家原先的作品比较是否有新意,是否延续了该作家原来的某些特色。虽然,英美新批评强调独立地研究作品本身,反对对作品以外任何因素的研究,但是文学创作与作家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家的生活与心态,作家的环境与素养,作家的文学观念与追求,等等,都会对于一个作家的创作产生影响,甚至制约作家某一部作品的创作,只有知人论世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真谛。在文学批评时,应该努力从整体上把握该作家的创作轨迹,再将一部作品放在该作家创作发展脉络中进行观照与研究,才能在知人论世中把握作品的价值意义和缺憾。
  三、强调文学视阈,注重整体观照。文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相关,但是文学有其独有的特征,作家以怎样的艺术形式、艺术技巧予以表现,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研究注重文学内涵的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而忽略文学形式、文学技巧的审美研究,我们常常注重对文学作品反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的阐释,而忽视作家如何进行反映与表现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的翻译,让我们了解到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区别,了解到我们以往的文学研究大多为外部研究,使我们强化了对于文学的内部研究。文学批评同样如此,不仅应注重批评的外部研究,也需要注重文学的内部研究,在强调文学视阈的研究中,注重文学的整体观照,努力将作家作品置于文学史发展的背景中,从而评说作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
  四、选择理论方法,注重问题意识。20世纪80年代呈现出文学研究的新方法热,新批评、原型批评、文艺心理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接受美学批评、现象学批评、阐释学、解构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为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界所接受,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囫囵吞枣式的模仿后,在传统的社会学批评、历史学批评、美学批评的运用中,使我们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丰富了、生动了。文学批评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批评理论与方法,在注重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中,揭示文学批评对象的特征与价值,在好处说好、孬处说孬中予以评价,从对于作家作品的评说中揭示出具有普遍倾向与意义的问题,在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中对于当下及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某些具有启迪意义的见解。
  虽然我们提出如上的见解仅为文学批评的常识性问题,但是在市场经济大众文化的背景中我们常常被左右着而忘却了基本常识。我们提出中国文艺学的原创,是因为我们的文艺学长期步人后尘缺乏原创;我们提出中国文学批评的原创,是因为我们的文学批评常常众声喧哗缺乏原创。人们历来注重文学创作的原创,反对文学创作的一哄而起鹦鹉学舌;我们也应该倡导文艺学的原创,努力创造中华民族的文艺学体系与理论;我们也应该提倡文学批评的原创,努力在鞭辟入里深入肯綮的批评中,为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添砖加瓦。(杨剑龙)

2012年02月07日11:05 来源:文艺报
  中国当代文艺学近些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受到西方文艺学理论和文艺学方法论等的影响下,中国当代文艺学在传统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上更为丰富与多元。近些年来,有学者一再呼吁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创新与原创,这促进了学人们对于中国当代文艺学发展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从中国当代文艺学的资源问题思考创新与原创,如何继承中国文论传统?如何借鉴西方理论与方法?如何拓展与创造中国当代文艺学发展的新体系与新思路?成为诸多学者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在思考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原创与创新过程中,我们也思考当代文学批评的原创问题,当代文艺学是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当代文艺学的原创必定会影响当代文学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的原创也必定会促进当代文艺学的发展,中国当代文艺学与当代文学批评的互动是一种必须与必然。
  进入21世纪后,由于市场化进程的发展,由于大众文化的盛行,文学的商品化色彩愈重,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当代文学批评,作为评价与介绍当代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几种类型:一是由文学杂志或出版社组织的商业性批评,呈现出对于文学作品的广告效应,在推介文学作品过程中,往往注重对于作品的褒奖夸饰,常常避免或掩盖作品本身的短处,使文学批评简单化地变异为广告宣传,甚至弱化了文学批评的文学色彩。二是由朋友之谊催生的友情批评,大多呈现出温情脉脉的色彩,碍于情面而往往不能道真言,在对于作品的推崇介绍中往往对短处轻描淡写。三是由关注政治或文化而进行的政治文化批评,在注重文学作品的政治色彩文化内涵的剖析中,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治文化价值,而忽略对于文学作品文学形式文学手法的研究。四是以关注艺术形式为主的审美批评,强调对于文学特性的关注与探究,强调对于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进行表达的研究,呈现出以审美的视角展开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
  在当下的文学批评中,我们更赞成文学批评的审美视角的批评,注重从文学本身的特性出发展开批评,注重突破世俗化的视野以较高的视阈观照与研究,从而使文学创作注重文学的本性,在越来越世俗化的社会中保持文学本身的某些崇高性。
  文艺学是基于文学理论基础上对于文艺的理论概括,是关于文艺的历史与发展的学问,是对于文艺创造本身过程、接受、评价等方面的理论探究。中国当代文艺学原创的提出与追求,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艺学常常仰人鼻息步人后尘,而缺乏本国本民族文艺学的原创追求,从20世纪中叶对前苏联的追随,到20世纪80年代后追慕西方,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中国文艺学的传统。
  中国当代文艺学原创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文艺学学者们的某种焦虑,呈现出改变文艺学发展一味追逐他者的惯性,呈现出努力创造中国当代文艺学体系和话语的企望。在中国当代文艺学原创的思考与追求中,应当也思索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原创。在近些年当代文学批评中,商业性批评、友情式批评、政治文化批评等,常常已形成了某种模式,也形成了一定程度对于文学本体的疏离。在当下不断世俗化的社会语境中,应更注重文学的审美批评,注重从文学特性出发的关注与研究,在关注文学内涵时,更关注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表达或抒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原创追求与中国当代文艺学原创密切关联,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运用具有原创色彩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在独特的视角与观照中,呈现出文学批评的原创性、独特性,而非人云亦云甚至拾人牙慧式的批评,呈现出具有独特视角、独特见解的原创性批评。
  在我们提倡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原创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文艺学原创与文学批评原创之间的互动,打破以往文艺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间的隔阂与隔膜,从某种角度说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现实资源,文艺学是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基础,倘若一味注重当代文艺学的原创,而忽视当代文学批评的原创,忽略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文学批评资源,那么当代文艺学原创将缺乏动力与活力。
  当代文学创作的多元性注定了文学批评的多元性,我们可以允许商业性批评、友情式批评、政治文化批评等的存在,但是我们应该强调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审美批评,在努力突出文学的审美批评过程中,注重倡导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规范,在将文学批评对象置于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中进行观照,在注重客观公允的文学批评过程中,在对于文学批评对象情感内涵等方面的把握中,注重客观深入地对于文学特性进行评说,反对主观武断地溢美或棒杀,反对孤立地对于文学作品一味褒奖。
  曾经有人认为“批评——这是愚蠢者评判聪明人”,但是高尔基却认为:“为了使批评家有权注意作家,他必须比作家更有才华,更清楚地了解历史和自己国家的风习,一般来说,他在智能上比作家更高。”(尤·鲍列夫《美学》,冯申、高叔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89页)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也有作家对于批评家的批评不屑一顾,认为批评家是一群发出嗡嗡声音的苍蝇。无论说批评家是苍蝇,还是雄鹰,文学批评应该强调原创,而非步人后尘的人云亦云。
  文学批评的原创并非追求怪异之途,并非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并非骂别人不敢骂的人,隔靴搔痒的批评固然为人唾弃,惊世骇俗的言论也必须有的放矢。文学批评的原创大概应该注意如下几方面:
  一、仔细研读作品,注重独特感悟。文学批评是以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等为研究对象的,文学作品的研读是根本。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中,由出版社、新闻媒体组织召开的诸多文学研讨会,让一些大牌批评家常常疲于应付,他们往往没有时间仔细研读作品,有的拿来一部长篇小说随意翻翻,有的甚至上网看看别人的评价,就匆匆披挂上阵了,在不菲的出场费的诱惑下,他们往往应景式地随意说说,在信口开河中有时破绽百出,在天马行空中常常离题万里,似乎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却王顾左右无所适从;好像深邃深刻深入肯綮,却言不由衷腾云驾雾。如此的文学批评,又怎么能有文学批评的原创呢?文学批评必须以仔细研读作品为本,在仔细研读中,注重批评家的独特感悟,在抓住独特感悟过程中不断使感悟理性化理论化,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比较客观地分析评价研究对象,才能真正道出批评家的独特见解。
  二、把握作家整体,注重知人论世。对于一部作品、一位作家的研究,必须有一种整体的观照,就事论事的研究往往缺乏判断的基础。对于一部作品的研究,应该放在该作家创作的轨迹上审视,该作品是否提供了新的东西,与该作家原先的作品比较是否有新意,是否延续了该作家原来的某些特色。虽然,英美新批评强调独立地研究作品本身,反对对作品以外任何因素的研究,但是文学创作与作家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家的生活与心态,作家的环境与素养,作家的文学观念与追求,等等,都会对于一个作家的创作产生影响,甚至制约作家某一部作品的创作,只有知人论世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真谛。在文学批评时,应该努力从整体上把握该作家的创作轨迹,再将一部作品放在该作家创作发展脉络中进行观照与研究,才能在知人论世中把握作品的价值意义和缺憾。
  三、强调文学视阈,注重整体观照。文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相关,但是文学有其独有的特征,作家以怎样的艺术形式、艺术技巧予以表现,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研究注重文学内涵的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而忽略文学形式、文学技巧的审美研究,我们常常注重对文学作品反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的阐释,而忽视作家如何进行反映与表现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的翻译,让我们了解到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区别,了解到我们以往的文学研究大多为外部研究,使我们强化了对于文学的内部研究。文学批评同样如此,不仅应注重批评的外部研究,也需要注重文学的内部研究,在强调文学视阈的研究中,注重文学的整体观照,努力将作家作品置于文学史发展的背景中,从而评说作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
  四、选择理论方法,注重问题意识。20世纪80年代呈现出文学研究的新方法热,新批评、原型批评、文艺心理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接受美学批评、现象学批评、阐释学、解构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为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界所接受,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囫囵吞枣式的模仿后,在传统的社会学批评、历史学批评、美学批评的运用中,使我们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丰富了、生动了。文学批评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批评理论与方法,在注重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中,揭示文学批评对象的特征与价值,在好处说好、孬处说孬中予以评价,从对于作家作品的评说中揭示出具有普遍倾向与意义的问题,在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中对于当下及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某些具有启迪意义的见解。
  虽然我们提出如上的见解仅为文学批评的常识性问题,但是在市场经济大众文化的背景中我们常常被左右着而忘却了基本常识。我们提出中国文艺学的原创,是因为我们的文艺学长期步人后尘缺乏原创;我们提出中国文学批评的原创,是因为我们的文学批评常常众声喧哗缺乏原创。人们历来注重文学创作的原创,反对文学创作的一哄而起鹦鹉学舌;我们也应该倡导文艺学的原创,努力创造中华民族的文艺学体系与理论;我们也应该提倡文学批评的原创,努力在鞭辟入里深入肯綮的批评中,为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添砖加瓦。(杨剑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22:28 , Processed in 0.4451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