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责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4 12:1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法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责任


时间:2011-11-03        来源:驻法国使馆文化处        作者:朱晓云






  2007年6月27日,联合国《2007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中指出,世界必须为城市化做好准备。2008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将首次超过世界总人口的一半,达到33亿;而到2030年,将达到50亿。报告还特别指出,中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今后10年内,将有8.7亿中国人生活在城市中,同时,87个城市将拥有75万以上人口。
  20世纪70年代,法国与其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一样,经历了城市化的过程,“城市政策”的概念随之产生,并在80年代得以发展。在城市政策的广泛内涵中,“文化政策”一直占据着特殊的重要位置,它伴随着文化民主化(意指文化的普及和人民文化权益的扩展)的进程而产生、发展,它融入城市化的浪潮而丰富、成熟,这种独特的发展历程使法国城市文化政策与生俱来地被赋予文化性与城市性两种品质。地方政府借助文化手段拉近市民与城市的距离,营造城市和谐氛围。与此同时,城市多元环境也为推动文化民主化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平台。了解法国城市文化政策的发展,借鉴其在利用文化构建城市和谐方面的经验,对于正在迎接城市化浪潮的我国有积极意义。
  法国的城市与城市政策
  法国共有人口6410万,作为一级行政单位而存在的城市(镇)共计36782个(其中214个在海外省),这些城市的地理、社会、人口情况千差万别,大城市如巴黎拥有人口215万,但与此同时法国90%以上的市镇人口低于2000人。大城市为便于管理,内部划分众多社区,而资源有限的小城市则选择与周边城市联合,在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上以统一的城市联合体的形象出现。到2007年,法国已有2573个城市联合体,覆盖了本土91%的城镇和86.7%的人口。因此,谈到法国现代城市建设,不能完全从行政区域划分的角度去看待,城市概念的外延已经扩大到大城市的社区和中小城市联合体。7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城市功能逐渐细化,社会资源区域化分配愈加明显,形成了所谓“好社区”和“落后社区”之分,两极分化逐渐成为城市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由国家和地方共同参与制定和落实的,旨在推动城市落后社区(即社会资源贫乏,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社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和解决居民社会融入问题的“城市政策”由此产生。纳入“城市政策”范畴的文化政策在具有保护文化遗产、鼓励地区文化创新等基本内容的同时,又被赋予了“为城市服务”的内涵,从而超越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地方延伸的概念。
  “建设城市文化”主语之争
  城市文化管理应由国家总揽还是地方主导?这个争论了近20年的问题,直到1975年,文化部与各地方政府签署“文化发展协议”时,方才尘埃落定。该协议以一系列文化项目为基础,明确双方的投入比例和责任,标志着国家与地方在城市文化事务上的关系由国家监管变为平等合作。1977年,大区文化事务局(Direction régionale des affaires culturelles, 简称DRAC)的建立又从机制上对这一关系加以确认。DRAC是文化部在地方,尤其是各大区的代表,其职责主要包括督促国家的文化政策在地方的贯彻执行;落实国家对地方文化项目的资助;为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提供咨询指导等。与此同时,拥有了更多主动性的地方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比例也显著增加,到1987年,1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文化预算平均占到其总预算的11.4%,而斯特拉斯堡和里昂更是达到18.5%和17%。据统计,近十五年来,地方政府的投入已经占到法国整体文化支出的70%。根据当地人口、社会和环境的现实,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改造中的文化元素逐步被视为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
  文化民主与城市和谐
  文化的民主化是法国国家文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59年文化部创立之初,首任文化部长马尔罗就将在各地建立“文化之家”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然而,自上而下的文化普及在当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被他称为“现代教堂”的新型设施也没有起到“灵魂驿站”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文化民主化渐渐成为各地方政府的必然需要和自觉行为,从文化设施建设,到文化活动组织,再到日常文化氛围营造,全方位的立体文化网络在各个城市逐步建立。
  1、政府引导完善公益性文化设施
  除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外,融演出、教学、交流为一体的文化之家、音乐中心、音乐学校是每个城市,甚至大城市的社区必备的文化场馆。地方政府通过直接拨款;与国家共同拨款;向社会募集资金等多种形式完成文化场馆的建设。经营则通常交由非盈利性协会组织来承担,并签订协议保证文化设施的公益性质。例如,卢瓦尔大区政府为在辖区内修建电影院,曾向社会非盈利性协会公开招标,该计划可享受政府30%的补贴。标书对影院的性质作出了明确规定:影院或者是由法国视听委员会确认的“艺术与实验电影院”(专门放映先锋试验性影片、高质量但票房不佳的艺术影片、反映某个法国观众极少接触到的国家人民生活的影片、经典老片和实验性短片的电影院),或者是建在人口少于30000人的农村地区。此外,应标者还需承诺影院不以盈利为目的,且以发展当地电影文化为关切。
  2、鼓励社团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活动
  如果说拥有足够的文化设施只是让大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第一步,那么如何利用这些设施,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则是决定城市文化政策成败的关键所在,也往往是困扰城市管理者的一大难题,法国的实践在两个方面给了我们启示。
  首先,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培养居民的文化参与习惯。法国大多数的城市都设有文化之家、音乐中心,定期邀请艺术团体或艺术家举行小型音乐会、展览、艺术讲座、艺术培训等。较之私营文化机构明显低廉的票价和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使市民有条件也有愿望接受文化熏陶,进行文化实践。在一些多族裔居民混居的社区,其音乐学校中还特别开设少数民族,尤其是非洲、亚洲、阿拉伯民族音乐课程。使孩子们通过艺术实践,亲近艺术,体验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其次,依靠社团组织,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组织文化活动。如果说地方政府为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资金保障的话,那么文化活动的组织则主要依靠当地社团。社团组织在法国有着牢固而广泛的社会基础,据统计,全法共有各类社团87万5千个,参与结社2000万人。社团组织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虽然社团大小不同,所能支配的资金数量有别,但因其非营利的性质和根植当地社会的特点,而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主体之一。法国地方政府与社团成功合作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之一就是里昂国际舞蹈双年节。
  这一拥有26年历史的里昂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正是萌发于一个舞蹈爱好者们创办的舞蹈之家当中。1980年,里昂的五个年轻编舞自发创办了法国第一个舞蹈之家,并希望将之发展为纯粹为舞蹈艺术服务的基地。这个创意很快引起了里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的注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废旧的剧场作为活动场地。第一个演出季的巨大成功超出所有人的预期,里昂舞蹈资源的巨大潜力令市政府喜出望外,很快舞蹈之家获得了来自市政府、省政府以及文化部的资助,媒体和艺术界人士也迅速将目光投注到这个新兴的民间艺术组织上来。1984年,经过几年的实践,舞蹈之家经理Guy Darmet提出了舞蹈双年节的创意,希望进一步将里昂变为舞蹈之都,这与市政府把里昂打造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在市政府大力扶持下舞蹈双年节由此诞生。Guy Darmet担任艺术总监,而舞蹈之家则理所当然地承担起组织工作。从产生到如今每届600多名各国艺术家,150多场演出的规模,越来越国际化的舞蹈节一直保持着鲜明的里昂城市特性,当地舞蹈团体、艺术家与保罗·泰勒,摩西·卡宁汉姆等国际舞蹈大师拥有同等的展示平台;舞蹈节对城市给予足够关注,舞蹈与城市,舞蹈与建筑,舞蹈与环境都曾是它表现的主题;33个演出场地遍布里昂各个社区和周边城市;1996年开始新增的彩妆大游行则不啻于里昂的狂欢节,无法入选舞蹈节的团体、舞蹈爱好者和普通百姓都可以在游行队伍中自由展示,被业内人士誉为舞蹈节的“节外节”。既不曲高和寡,也不流于市井,民间性与专业性的和谐共存,使里昂国际舞蹈节在林林总总的艺术节中别树一帜,更成为里昂竞争2013年“欧洲文化之都”的绝对砝码。
  3、“市民待遇”增强居民城市荣誉感
  “城市的访客”还是“城市的主人”?居民对于城市或所属社区的归属感通常从心理上直接影响他对于周边环境的态度。法国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格外注意从细节入手维系城市与市民之间的联系。市政府每月出版并向市民免费寄送文化快讯、城市简报等刊物,以便其随时了解当地文化动态。市民使用市属文化设施,参加市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可享受费用减免,此类优惠条件所体现的“市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辖区内居民的市民荣誉感,加深了人与城市的感情,同时也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城市空间与文化元素
  如果说传统文化设施的高墙仍旧在某种程度上疏离了市民与文化的距离,那么所谓“墙外文化”(hors mur)则是法国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所在。近年来,法国对合理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在促进文化建设,构建城市和谐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跳出固有的剧院、博物馆、文化中心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活动场所的概念,文化、艺术可以渗透到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
  1、历史古迹服务现代艺术
  城市文物古迹的意义不只在默默地诉说昨天,与今天的碰撞反会愈发明晰岁月的痕迹。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如音乐节、现代艺术展等,选择在有悠久历史的建筑中举行,其中一些为追求环境与作品的鲜明对比,更多的则希望触摸到两者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荣军院教堂里的古典音乐,波尔多城堡中的葡萄酒文化节,凡尔赛花园里腾起朵朵焰火,方尖碑周围林立着现代雕塑,而在阿维尼翁教皇宫的庭院里,则永远上演最先锋的戏剧……很难说清是古迹的厚重让作品拥有了更大的艺术张力,还是现代艺术的锋芒毕露重新点燃了古迹寂寞多年的生命之火。
  2、造型艺术构建城市景观
  “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此类呼声不绝于耳,但实实在在地让艺术回归生活,才真正体现一个城市开阔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文化自信。说“巴黎处处是艺术”,并非溢美之词。因为走在巴黎的街头,当代最有影响力的造型艺术大师的作品触手可及。除经常在露天展出的现代艺术临时展览之外,巴黎市政府也会为一些特殊的城市景观和建筑向艺术家发出邀请。市政府下属,由现代艺术家、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组成的城市艺术委员会对所有在巴黎城市公共空间安置造型艺术品的计划进行审查。2001—2007年间,巴黎市投资的最重要的一处现代艺术景观就是为配合城市轻轨建设,邀请包括弗兰克·盖里在内的九位世界著名艺术家和建筑师在轻轨沿线设计安装九个现代雕塑作品。该项目共耗资400万欧元。
  3、城市规划营造文化空间
  文化建设强调户外公共空间作为居民与城市互动的载体,对于密切两者关系,增加不同背景居民之间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法国文化部曾对文化活动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做过专门分析,其中提到,居民在参加群众性文化活动尤其是户外活动时,会由于当时特殊的热烈气氛和心情而对周遭景观有不同平日的认识,同时人在这种环境下的参与感也会更加强烈,对活动地点的印象也会更为深刻。发掘和利用城市文化空间的最行之有效的做法当首推艺术节。每年大大小小上千个艺术节遍布全国各地,持续时间多则十天半月,少则一个周末,也都是当地重要的文化事件。城市正规的文化设施数量有限,通常很难集中满足所有活动需要,开发城市可利用的公共空间势在必行。于是市政府、市中心广场、街心花园、小教堂、学校等等都被征为艺术节的领地。与此同时,根据当地地理、社会环境特点,建设标志性的城市景观,也是法国很多有一定实力的中小城市的梦想,尽管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拥有协和广场、凯旋门或埃菲尔铁塔。地标式景观的建造通常与一系列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紧密相连,它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区别于其他的有形标志,也从心理上强化了当地居民对城市的感知与认同。
  表面看来,法国城市化的阵痛已经结束,城市建设日趋理性,人口流动相对稳定,然而以2006年巴黎郊区骚乱为代表的城市问题在近年来频繁显现,使人们不得不承认,直到今天,法国依旧在为城市化的后果买单。法国的城市文化政策不是形成于朝夕之间,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新的问题与挑战层出不穷,其自身也在不断自我修订与完善。1990年,由法国文化部与城市规划部牵头,联合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启动了名为《文化,城市》的大型调研行动。至今已经进行三期,分别以《城市郊区社会关系》(1991—1995),《文化,城市和社会活力》(1996—1999),《学习,传承和城市创新》(2000—2004)为主题对法国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矛盾和一些带有实验性质的做法进行比较深入地研究。如果说国家不同,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也必然会有所差异,那么本着严谨务实的态度和以民为本的精神,根据每个城市的不同特点,有侧重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政策,则应该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道路。(2008年7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6:23 , Processed in 0.0754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