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文学的资源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4 20:3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文学的资源在哪里


  恩德(1929~1995)是当代德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德国几乎家喻户晓,它们被译成4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的发行量已超过2000万册。他的处女作完成于德国经济加速发展而文坛相对平庸的1958年,就因其“写作手法怪异”和“故事情节荒诞”,它被十几家出版社退稿,直到1960年才获出版。严格地说,他写的都是童话;但成人读者对它们的喜爱,决不亚于青少年。我在读了他五种中译本后,发现他的确是“怪异”的:在本质上,他是个哲学家。
  恩德对于“时间”,有着无穷的探究兴趣,这几乎成为贯穿他创作生涯的总主题。他的代表作《毛毛》,副题就是“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书中的“灰先生”是靠着从众人手里欺骗和搜刮来的时间,才得以存活的。“灰先生”们到处动员大家“节省”时间,把休息和娱乐,把用于亲情和人际交往的时间,统统省下来,使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变成了一台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人们一面感叹“时代变了”,一面像跑步似的生活,钱多了,物资丰富了,可人生的乐趣一点也找不到了。书中的毛毛是一个流浪孩子,她有的是时间,她最可爱的地方就是愿意认真听别人说话,而人们在诉说时,也就找到了自己。所以毛毛的存在,对于专门窃取别人闲暇时间的“灰先生”,可说是一种致命的威胁。于是,弱小的毛毛与强大的“灰先生”们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最后是毛毛胜利了,她让人们懂得了时间对于个人的可贵。这实在可说是现代或后现代社会的一部有关时间的哲学童话。书中随处可见如下的充满哲理的话:“就像你们为了看到光明而要有眼睛,为了听到声音而要有耳朵一样,你们有一颗心是为了用来感觉时间的。凡是心感觉不到的时间,就是已经失去了!”“时间一旦离开了真正的所有者,就会逐渐死去。因为各人有各人的时间。时间只有在属于那个人时,它才是活的。”而“灰先生”的话也充满同等的哲理:“孩子是我们的天敌。如果没有孩子,人类早就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了。让孩子节省时间,比让其他所有的人节省时间都难……”所以作家才选择了毛毛来阐释他那高深的哲理。
  恩德的作品中还常常潜伏着哲学的“悖论”,这与他的时间哲学一样充满趣味并诱人思索。而将悖论表现得最为丰富生动的,莫过于他的童话杰作《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他在书中创造了一个“幻想国”,其中的“天真女皇”平等看待一切事物,不管好坏,她都容忍,而决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任何事物———这是一种尊重大自然的态度,其中就已包含着承认悖论的大智慧。幻想国的巨狮格拉奥格拉曼是死亡的象征,它跑到哪里就把沙漠带到哪里;然而当它睡得死死的时候(那时它总是变成一块巨石),神奇的蓓蕾林就迅速生长,把绿色的生命蔓延到各地。小男孩巴斯蒂安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如果蓓蕾林不是周而复始地在你醒来之后死去,那它将吞噬一切而为自己所窒息。”巨狮也终于弄懂了:“我的死亡带来了新生,我的新生带来了死亡,两者都不错。现在我总算明白了我生命的意义所在。”这些话所表达的,正是典型的悖论。当然,悖论的双方不能互相证明,它们的相互交织会带来无限循环。作品中,巴斯蒂安所读到的那本《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封面上就画着两条蛇,互相咬着对方的尾巴,形成一个椭圆。这样的画面在后来的故事中不断出现,这又是悖论形成循环的典型图式。无限循环的结果,只能是止步不前直至毁灭;而要走出这种循环,只有依靠本系统外的新的力量,而这也就是对自身的“超越”了。
  悖论是现代哲学一个很基本的命题,它的牢固根基可说是建立在哥德尔的数学理论上。哥德尔通过数学的和逻辑的方法,证明了“数学的不可完全性”,强调了“一致性在自身系统中不可证”。它的意义非同小可,因为这几乎轰毁了人们关于真理的许多简单的信条。从此以后,我们所掌握的真理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其为真理,很可能有另一条与之相反的理念也被称为真理。这与儿童的线性思维(这也是过去的人类所习惯的思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恩德不是一般地对这样的哲学感兴趣,更不是将现成的哲学原理生搬硬套,而是真正将它们化成了自己的思维。在创作中,在满溢着感情和趣味的描写中,他将悖论与自己笔下的奇妙故事完全融成了一体,使我们从中咀嚼出了近乎无穷的理趣。
  恩德心中浓重的哲学情结,已改变了他心理和情感的结构,这使他成了作家中独特的“这一个”,所以,他的作品才在世界文坛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这给予我们的启迪,无疑是巨大的。
  作家当然不必都去做哲学家,但不妨按各人的性之所近,都去做一点真正与众不同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往往是文学以外的———即走出文学,然后回到文学,一如恩德走入了哲学,反倒形成了文学上的突破。总之是要经过修炼,让自己独特起来———这是作家的自我超越,也是文学的自我超越。否则,文学圈就会形成悖论式的循环而无可突破(雷同就是典型的循环),而这也就预示着危机的到来。所以,当代作家的自我修炼,也许正是当下开拓文学资源的“曲径通幽”之处。这道理其实不难明白:离开了作家自身的突破和提高,我们还到哪里去找文学的希望呢?


刘绪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0:24 , Processed in 0.0615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