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家傅佩荣:要领导别人 就不要自我为中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8 00:4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学家傅佩荣:要领导别人 就不要自我为中心


作者:辽沈晚报
文章来源:凤凰网文化
浏览:42 次

要领导别人就不要自我为中心

本期主讲:傅佩荣,当代华人世界一流国学研究专家,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哲学教授。 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你要能领导别人,首先要设法从每一个人身上学到一些长处,要能敞开心胸听取有价值的言论。

鲁国的国君鲁定公有一次请教孔子,“一言可以兴邦,有这样的事吗? ”孔子回答:“话不能说得这么武断,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话是:‘为君难,为臣不易。 ’理解了这句话,就有可能使国家兴盛。 ”孔子认为,领导如果知道自己是替老百姓做事,自己的责任非常重大,需要好好努力,“兴邦”就没有问题。儒家特别强调“谨慎”,只要是为人民服务的事情,都要郑重。孔子曾以大禹做例子,禹吃得简单,对鬼神的祭品却办得很丰盛;穿得粗糙,祭祀的衣冠却做得很华美;住得简陋,却把全部力量用在沟渠水利上,因此“禹,吾无间然矣”,孔子对禹完全挑不出缺点,因为禹一直把精力放在正事儿上。“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禹负责治理洪水,看到有人淹死,就好像是自己让他淹死一样。

如果领导者能够有这样的心意,认为每一个百姓所遇到的困难都是我的责任所在,我要想尽办法帮助他们,国家自然就会兴盛。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

领导者要把自己的快乐忧愁和老百姓结合在一起,“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天下人的快乐为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范仲淹又说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这属于很难实现的大愿:天下人都快乐了,我这个领导人再来快乐,那你恐怕永远都快乐不起来,因为天下总有人不快乐。今天的民众不需要这样的领导,只要有责任感,想尽办法用你的知识、能力、才干、德行来帮助百姓,始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任何时候都不松懈,专心尽自己的责任就好了。

既然“一言可以兴邦”,鲁定公接着问了,“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回答:“如果说的话是不对的而没有人违背,不是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吗? ”你身为鲁国国君,听不进别人的谏言,别人的话和你的想法不一样,你就不接受,完全不了解忠言逆耳的道理,这样下去国家不就灭亡了吗?所以“一言丧邦”是告诫管理者一定要谦虚,要能听取不同意见,千万不要自我为中心,太过主观。大家都只说好话,不说批评的言论,怎么改善呢?最后恐怕大家都要陷于困境了。

孟子有个学生叫乐正子,他去鲁国当大官,孟子高兴得晚上睡不着觉。别人问,你这个学生有什么优点呢,他做官你这样高兴?孟子说:“乐正子的能力不是很强,德行也不是很高,但是他有个好处,喜欢听取别人的建议。 ”一个人如果非常谦虚,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别人就愿意给他建议、帮助,天下人都来跟他讲怎样做更好,他自然而然集大成,把所有好的意见汇集起来加以实践,最后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一次孟子直接告诉齐宣王说,你当国君,不要随便指导别人该怎么做。为什么?因为古代国君是世袭的,他父亲是国君,他也是国君,但他不见得懂得怎么治国。懂得治国的是一些政治家,这时候你要信任这些专业人士。孟子举了一个例子,假设这里有一块原始的玉石,就算它价值二十万两,也一定要找玉匠和专家来雕琢才能把价值最大化。我们今天在一个团体中也是一样。你要能领导别人,首先要设法从每一个人身上学到一些长处,要能敞开心胸听取有价值的言论。千万不要听到别人讲自己的过失,就很生气,找借口去辩护,这样一来怎么会改善呢?我们应该学习古人的态度,譬如子路听到别人说他的过失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价值的言论会向别人拜谢。

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改善社会

孔子明明知其不可,还要为之,这是圣人伟大情操的显现。

今天有很多学者,总以为自己解读的《论语》是正统的,看不得别人说话,比如看见某位电视学者的观点很受欢迎,就会说:“要是孔子知道自己的话被曲解成这样,还不得气死了。”那谁了解孔子呢?孔子也为这个问题烦恼啊!孔子叹道:“莫我知也夫! ”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老师呢? ”孔子说:“不怨恨天,不责怪人,广泛学习世间的知识,进而领悟深奥的道理,了解我这儿的,大概只有天吧! ”

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怎么孔子还说没人了解他呢?其实,要了解孔子,有几个简单的办法。第一、了解孔子的志向。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使老年人都得到安养,使朋友们互相信赖,使青少年都得到照顾,这是孔子一生的志向。第二、了解“杀身成仁”的意义。孔子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觉悟人性向善,为了行善而牺牲生命是完成生命的要求,不但不是牺牲,反而是一种成全。而善是什么?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孔子的志向是建立在人性向善的观念上的。了解这一点,才能理解他的思想。

孔子居留卫国时,某日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从门前经过,说:“磬声里面含有深意啊!”停了一下,又说:“声音的,太执著了!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放弃算了。”孔子叹道:“如果我有这种坚决弃世之心,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这个人实在是孔子的知音。因为他只是听到孔子敲磬,就能明白孔子的心声,不够超脱,太执著了。这个人劝孔子,你生在一个乱世,就不必自命清高了;既然想要关怀人间,从政做官,就不要怕粘锅,不要怕跟别人做一些同流而不合污的事情;现实世界虽然黑暗,但你还不放弃,非要坚持到底。其实不必如此啊!没有人了解你,就放弃算了,自得其乐,独善其身吧!但孔子不忍心脱离这个世界,不忍心一个人独善其身,他要利用一切机会来改善这个社会,绝对不能够一个人过好日子就算了。所以,即使碰上了解自己的人,却“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办法。不能选择自己生存的时代,却可以选择自己在时代中的处事态度。在乱世里,人可以坚持原则,锲而不舍,也可以得过且过,消极无为。因为乱世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

孔子还在楚国碰到一位狂放不羁的接舆。接舆经过孔子的马车旁,唱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他把孔子比喻为凤,承认孔子的学问和道德境界是极高的。但为何要为政事到处奔走,弄得如此落魄呢?过去的已不能追悔,未来的还可以把握;赶紧收手,乱世的从政者是很危险的。表面看起来,似乎这些隐士比较聪明,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知道行不通,就接受它,把它当作自己的命运。而孔子明明知其不可,还要为之,这是圣人伟大情操的显现,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与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遥相呼应,产生共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在阅读《论语》,探讨孔子的原因。这也是儒家入世情怀的表现,始终认为只要我有能力,一定要尽我的力量来改善社会。

那么,两千多年下来,那么多人读《论语》,尤其宋朝有那么多重要的哲学家都去研究孔子,他们了解孔子吗?不一定。只能说如果没有把孔子的志向以及“杀身成仁”的道理说清楚,他们是否是孔子的知音,是值得怀疑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0:01 , Processed in 0.14602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