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我们失去了什么
杨万欣
3月7日上午,我在某校九年级听了一语文课,这是校内开展春季优质课初赛活动的参赛课,也是教师紧扣学校以及全国上下开展的学雷锋活动精心设计的一节语文课。 教师从朗诵《有的人》导入自设的课题:《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雷锋精神》。接着教师按设计好的四个板块依次进行:第一板块为“品雷锋名言,感受人生意义”;第二板块为“讲雷锋故事,领会雷锋精神”;第三板块为“高唱雷锋之歌,弘扬雷锋精神”;第四板块为课堂练习“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在前三板块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引导有方,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雷锋的名言,好多学生都会背;雷锋的故事,好多学生都会讲;雷锋之歌,全班同学都会唱;有问有答,课堂气氛一直很好。但在第四板块中教师设计的“雷锋并没有离开我们,请你联系现实,讲一个当代雷锋的故事,并对其精神作出评价”这样一个练习面前,应者了了,几乎是哑然。
作为课改探索及综合性学习的语文课,作为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语文课,且不说这节课“语文”味道如何,面对这样的情景,我震惊了。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生活中那么多的英雄、榜样、活雷锋,那么多令人感动的人物、令人敬佩的道德模范,而身处城区的中学生竟然一个故事也讲不出来呢?我们的教育到底教给孩子们了什么?我们的教育到底失去了什么?
由此,我首先想到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的一段话:“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虽然这是张晓风对社会的担忧,但是每当我看到这段文字,我总在想:家长们把心爱的孩子和家庭的希望送到学校,他们对学校和老师充满了信赖和期待,而我们,可以骄傲的对他们说:我们不会辜负他们的期望吗?
由此,我又想到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几句话:“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在死教育、死书本、死学校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先死、学生学死!”
由此,我还想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诠释:什么是教育?当学生离开学校,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教育。想到了蔡元培所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想到了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也想到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中所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今天,面对教育现实中屡见不鲜的“伪教育”甚至“反教育”现象,面对教育生活中日益严重的教师职业倦怠乃至职业困惑,面对急功近利的疯狂择校和学生书包的日益沉重,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譬如发展规模的扩大、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技术的运用等等,同时也的确存在着不容忽视令人担忧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因素,但同时也毋庸讳言,对教育,我们还十分有必要重新打量,追本溯源,返璞归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真的应该反思我们的“高质量”“高分数”“高升学率”,我们真的应该反思我们的学校的“封闭管理”“准军事化管理”,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为什么英雄被明星替代、爱情被金钱收卖、善良被邪恶扭曲、正义遭权势迫害?我们真的应该反思怎样让孩子们做学合一?怎样让孩子们立德做人……愿永远的雷锋精神如三月的春风沐浴每个孩子的心田,愿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与崛起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