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请给孩子一个善良的理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王君
第二单元的教学终于结束了,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应该说,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很成功的,因为“感动”至始至终萦绕着我们的课堂。甚至有好些堂课,我们都是在泪水中结束的。我很安慰:我觉得自己通过教学和学生一起经历了灵魂的洗礼。我们如此深刻地感受了爱、同情和怜悯。我们通过文字经历了凡俗人生的生活,我们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的人们(其实这些平凡的人才是生活的主流人群)的心灵世界。这个单元的教学,是至情至性的教学!
但是,我总觉得自己的心中沉甸甸的,课堂教学的成功并没有带给我太多的快乐。我觉得压抑,我似乎欠了学生什么,但到底是什么呢?我无法理清楚心中烦乱的思绪。
直到看到了一篇学生的日记,我才恍然大悟。这个孩子的日记有一个让人心惊肉跳的题目——《我不做善良的人》。在文章的结尾,他写道:
善良,你到底值多少钱?如果善良的人的命运都如阿长,如老王,如信客,如《背影》和《台阶》中的父亲,那么,我决心:今生不作善良的人。
文字如弹!我大悟于我那说不明道不白的压抑了。是的,这个单元的教学,我欠了学生一笔帐,那就是关于善良的价值。
这个单元催人泪下的人物和故事冷冰冰地陈述了一个事实:在生活艰辛的煎熬中,在人情冷暖的摧残里,“善良”如过时商品,价值一贬再贬。
一、善良和失意孪生。
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篇篇都称得上美文,但都是让人不能不洒辛酸之泪的美文。其美,是惨痛之美,是扼腕之美。五篇文章中的主人公,都浑身闪耀着善良正直勤劳的光芒。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挣扎在温饱线上,但是,对人生,对他人,对家人,对命运,他们无不坚韧宽厚。他们不埋怨命运的不公,他们默默地把生命的苦难咽进了肚子里。没有诅咒,甚至连埋怨都不多,他们是最容易满足,最柔顺最可爱的一群人。但是,他们无一不贫困。长妈妈终于没有给鲁迅留下一个完整的名字一段完整的人生,终其一生也还是一个老妈子。《台阶》中的父亲艰苦奋斗了大半生,除了一幢高台阶的房子,他依旧一无所有——地位和尊严没有如期而到,甚至连最基本的健康也失掉了。朱自清的父亲终于没有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自我安慰中突围,而只给我们留下“老境颓唐”的背影。老王就更不用说了,这位劳苦一生依旧穷苦不堪的老人悄悄地死去,就连埋在什么地方都没有人知道。年轻信客的命运似乎好一点,但是他一生最大的辉煌不过就是村小的校长,生活在“乡村中属于中等”,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稍微高一点罢了。而他的坟墓旁边,还埋着一位老信客——应该算作是他的老师吧,一位同样善良的老人,只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误,而葬送了一生的名节,永远背着沉重的骂名不能安眠。
这些,难道就是善良的价值?善良的人们,难道就只能拥有这样的一种命运?
二、善良和智慧决裂。
孩子们是在笑声中学完《阿长与山海经》的。虽然我竭力引导孩子们去理解在愚蠢和愚昧之外的人物大麦一般淳朴的心灵,引导孩子们去感受一位农村普通农妇的爱。但是,我相信,若干年后,就如当初的我,孩子们想起阿长,进入他们的记忆的,可能不是她为鲁迅买《山海经》的一幕,而是那个让人笑掉大牙的要脱下裤子对付长毛的细节。而《台阶》中的父亲,挣扎一生却反而丢失了幸福,还有老王,他甚至根本就不会思考关于幸福的问题吧。当贫苦和愚昧相连,招摇于街市的必然只是愚昧嘲笑善良的幸灾乐祸的脸!
这就是善良的中国劳动人民!他们的善良不仅没有能为自己挣来幸福,他们甚至根本就不懂幸福。“智慧”在不远处冷眼于这些仅仅有着一颗温柔的心的人们。愚昧麻木让贫苦的人们身上应该美丽无比的善良之光锈迹斑斑。
三、善良和冷漠对峙。
善良是一个多么温情的字眼啊,但是在这一单元的课文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善良的变异和善良的无能为力。因为生活的压力,朱自清如此善良的父亲也变了,变得“触目伤怀,情郁于中”,已是知天命之年,却“家庭琐细也往往触他之怒”,甚至“待我也渐渐不同往日”。这是善良的人们在贫困的命运面前的折腰,善良无法抵挡生活的艰辛对人性本身的摧残。《台阶》结尾儿子对于父亲命运的一声无奈无力的长叹,《老王》之中人们对于老王眼瞎的侮辱性的猜测以及对老王之死的冷漠,无不折射出善良之美早已沦丧在艰辛的生活中,人们甚至已经认可了善良之人悲惨命运的合理性。最让人心酸的是《信客》。尽管作者在结尾尽量用温情一些的笔调来叙述老来信客得到的尊重,但是,留在我们记忆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依旧是两代信客所承受的误解和责难。
播种善良,收获的却是暴虐怀疑和冷漠,善良,你怎么会如此软弱?
我不敢探讨下去了,真的不敢了。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向学生灌输的所谓的美好的东西,在我们的教材中,怎么会是如此不堪一睹?
我理解那个孩子的决定。当金钱和地位成为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善良、正直、纯洁的价值必然沦落。
就是在今天,无数个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一句常用语不就是:“你再不努力学习,考不上好大学,没有一个好的工作,你就去当棒棒吧(擦皮鞋吧、买烧烤吧……)!”我想,如果这些家长读过这一单元的文章,他们也许会说:你再不努力学习,阿长们老王们就是你以后的样子。
但是,阿长何罪?老王何罪?棒棒们何罪?擦皮鞋的何罪?他们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平和而安静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基石。
然而,善良不能改变贫苦,善良不能改变麻木,善良更不能消除冷漠,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们一份什么样的教育?
多么希望教材的编写者们能关注这些幼稚而惶惑的心灵。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在不自觉地展示了善良的狼狈之后,能给善良一席尊贵的地位。而我们语文老师,更要含泪告诉孩子们:善良是人性之光,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品质。在一个健全的社会,善良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名片。
语文教材,请给孩子们一个善良的理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