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坛学界还是要有点掌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3 20:5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坛学界还是要有点掌故



中国当代文学界、学术界为什么给人了无趣味的感觉?一个简单的判断是中国当代文学、学术界有生活,却没有掌故。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接触中国当代文坛,所知中国当代文坛、学界趣事相当多,但中国当代文坛没有掌故,我们不敢触及一点个人生活。比如一个著名女作家和一个知名男作家间的婚外情,文坛可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这个掌故不进入文字,这就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大的短处,古典文学不是这样,我们只要看看大量的笔记和诗话就可以明白,中国现代文学也不是这样,我们只要举出徐志摩、林徽因以及张爱玲的例子即可。文坛、学界有它自己的生活趣味和情调,一本正经是1949年后的状态,连延安时期都不是这样。今天的中国文坛、学界为什么不好玩?因为我们没有面对真实生活的勇气,不要说老百姓的生活了,就是作家学者们自己的生活,我们也不敢面对,文坛学界没有掌故,就是一个死的文坛,一点活气没有。晚清民国间,笔记掌故极盛,其实是社会生活丰富的表现,也是自由开放心态的结果。今天中国文学、学术水平都很低,有个人的原因,但关键是整个社会没有生气,没有自由蓬勃的活力。
最近读《安持人物琐忆》,感觉非常有兴趣,这些文章,我在陆灏时代的《万象》杂志上多数看过,但集中再读一次,还是感觉生气盎然,这就是掌故的好处。这本书,我看可以成为中国现代掌故的经典,它是一本有生命力的书,因为它写出了一个时代真实的文人生活,远比我们读文学史要丰富得多,学习文学,可以不读文学史,但不能不读文坛掌故,不能不熟悉文坛掌故。
最近见到几位老朋友,都说起这本书,感觉都好,后来看陈丹青在广州的一个演讲,也提到这本书,认为极好。但也有一些朋友,怀疑本书的真实性。我和他们说,不准确处难免,但绝对是真实的,以我个人对中国现代文史掌故的粗浅了解,陈巨来提到的多数掌故,我还可以从另外渠道再寻出来,可见至少是一种真实的传说,由此也可以见出本书绝不是信口开河,我举一个潘伯鹰的例子说明。
陈巨来记当时上海十大狂人,其中有潘伯鹰。当然,文坛掌故,要找一些有趣的事来说。陈巨来道及潘伯鹰新婚妻子:“见其妻张夫人,貌亦楚楚,而风骚特甚。余领会潘得病所在矣……”另外还说到潘伯鹰签名的方式等等。潘伯鹰1957年出版《黄庭坚诗选》,曾送给厦门大学李拓之一本,我在旧书摊购得,有潘伯鹰的签名,确实如陈巨来所说,题名的风格非常独特,其中还有几处校改,都是同行专家才看得出的错讹处,以后如果再版,我愿意将此书送给出版社参校。这个黄庭坚诗集的选注,可以和钱锺书《宋诗选注》相比,文字生动有趣,又有见识。陈巨来提到潘伯鹰的再婚妻子,我们可以看吴宓的日记,也可以看《吴宓诗集》,再与陈声聪《兼于阁杂著》中对潘伯鹰的回忆对读,足证陈巨来记忆之好。
《吴宓诗集》中有一首《贺潘伯鹰张荷君女士新婚》:“十年相望后先行,人海文林共此生。怜我滋兰终玉碎,喜君织芰订鸥盟。同心伉俪绸缪乐,两戒河山去住情。书法诗篇名世久,虞初鸿著盼完成。”(见该书第500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诗写在1958125日。吴宓早年和潘伯鹰交往很密,他主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时,曾盛赞潘伯鹰的一部小说《人海微澜》。《吴宓诗话》中对潘伯鹰更是推崇,可惜中国现代文学界对潘伯鹰早年的小说创作还少有深入研究,倒是旧书界对他早年的几本小说极为重视,网上一本线装的《蹇安五记》要卖到几千块一本。
好文学史不如坏掌故书,虽然此言不可完全当真,但掌故的生命力一般比文学史长,却是事实。晚清民国,中国文学史著作不可胜数,但再版的极少,而晚清民国掌故笔记,稍有名声的,基本都重印过,而且是过几年就再版,我常常想,与其写大而无当的所谓学术著作,还不如留心文坛学界的掌故呢!

(本文已刊《南方都市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5:38 , Processed in 0.0658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