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
文章作者:陈建明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小学总第217期 2012-4-1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必须借助观察才能进行积极思维,才能积累写作素材,才能写出中心明确、结构合理、立意新颖的文章。所以,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综合训练过程,及心理素质提升和发展的过程。
一、转变学生作文的心理状态
从作文心理学来分,作文有主动作文和被动作文两种。主动作文,是学生在有材料可写,有感而发的基础上写成的,这种作文容易写,也容易写好。而被动作文,是学生在没有任何写作欲望及写作需求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写作。因此,会造成“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我最讨厌作文,我希望今后各种考试都不要有作文这个项目”等被动心理。
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要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首先要解决命题问题。贴近学生生活的命题,更易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当他们面对此类命题时,不会有陌生感,会有话可说,动起笔来自然会流畅。
二、奠定写作基础,丰富写作心理内容
面对写作,学生最困惑的问题之一就是拿到题目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其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并不是学生身边缺少写作素材,而是他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冲出学校、课堂这个小天地,迈进社会的大课堂中去感受时代的脉搏,接受新鲜的事物,从中丰富积累,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
另外,作文教学必须以课本内容为依据进行作文训练。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心理学研究发现,少年儿童观察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再由有意性、目的性向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并逐步形成较全面的、细致良好的观察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了解学生观察力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三、发展各种认识能力,提高作文整体水平
学生作文内容的来源有两个:一是通过观察,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二是通过课本及书报,间接获取素材。这两方面的素材,通过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成为他们的心理积蓄,真正成为写作素材。因此,从心理学来看,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不应只是对写作方法的指导,还应包括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指导。
作文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每一环节都离不开思维这一心理活动,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作文质量。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他们虽观察了某些事物,却不能了解其意义,且找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因而会出现作文时中心不明确的现象。根据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这一特点,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逐步对学生进行思维概括性的训练。
四、重视作文中的情感因素,消除恐惧心理
文章是表达思想、表现感情的工具,刘勰说过“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可见,思想和感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思想作为人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既构成文章的内容,又指导着写作的方向。因此,没有好的思想,就不会有好的文章。但光有好的思想而没有表达这种思想的兴趣与感情,同样也不会写出好的文章。
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写作时,要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感。但这不是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大道理,而是要“寓教于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作者单位:山西忻州市五寨县前所中心小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