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之后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4 19:4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之后记
(研制美术课程标准项目组负责人  尹少淳)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无疑,这将有助于广大美术教师更好地理解新美术课程标准,并有效地加以实施。现发表该书的后记,以便让教师们对课程标准的研制情况和解读的撰写工作有个基本的了解。
    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布置和领导下,《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近一年的研制,终于在2001年7月付梓,与全国的广大美术教师见面了。回首一年的工作,真是百感交集,值得欣慰的事情很多,感到遗憾的地方也不少,的确有很多方面值得反思和总结。
    新《美术课程标准》之完成,得益于国家教育部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开拓创新的环境和条件,也有赖于广大美术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殷殷期盼和对我们工作的热情支持。当然,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我们有一个关心和热衷于美术教育事业、有着一定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研究团队。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组的组成人员是:
尹少淳 研制课题组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钱初熹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美术学博士
王大根 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胡知凡 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陈卫和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教授
米海峰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中学美术高级教师
侯令   北京市崇文区教育局美术特级教师、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陈通顺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教育》主编
奚传绩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姚今迈 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教授
欧京海 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编辑室主任、副编审
刘冬辉 人民教育出版社艺术室主任、编辑
黄丽雅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
杨建滨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
李维昆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编审、美术学博士
卢辅圣 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编审
黄宗贤 四川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美术学博士
陈寿鹏 上海市蕃瓜弄小学美术特级教师
王竹   湖北省武汉市教学研究室美术特级教师
周卫   上海书画出版社教材室主任、副编审
李小夫 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中学美术特级教师
    此外,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章瑞安处长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李绵璐教授也始终关心《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多次参加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全体成员围绕着推动美术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崇高的目的保持着高度的团结和协作精神,在人格和个性上相互尊重和包容,在知识和经验上相互补充和完善,这种有机互动性使得整体力量远远大于由每个个体的简单组合所产生的力量。同时,课题组的每一个成员又基于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认识,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经常性地就一些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正是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使得《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在不平坦的道路上顺利的推进。没有这么一种合作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完成这样一项艰难的工作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最深刻的一次改革,在这场改革面前我们谁也没有经验。
    我们都有自己的教育背景,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我们习惯于将教育现象放在我们的教育背景前来观看和考察,协调者我们认同和接受,不协调者我们否认和拒绝。但是我们所看重的教育背景并非永远是合理的,我们应该学会用一种新的教育的参照系统来看待教育的现象和教育的发展,这样我们才会发现我们的基础教育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所谓基础教育改革就是要革除不合理的地方,增加合理性,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研制《美术课程标准》之初,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要调整和改变我们自己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只有首先自己改变了观念,才可能谈得上研制一个体现新观念的《美术课程标准》。而改变观念则意味着首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所幸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一个学科的孤立行为,而是学科群的整体行为,这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在学习和建立新观念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教育部领导和有着先进教育观念的其他学者们的很大帮助。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本观念的认识。以往基础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大都肇因于没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才会改变以往过分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组织知识和知识繁、难、偏、旧的状况,而努力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来选择和组织知识;我们才会改变以往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状况,而努力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改变以往单纯注重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状况,而努力加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我们才会改变以往注重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的状况,而注重评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
    正是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根本观念应用于美术学科,使我们对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问题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并为探索新的课程资源和建构新的教材开辟了新的思路。如果要对这次美术课程改革作简单的描述的话,我们以为这样一种描述应该是简明和适宜的:
    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强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努力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让他们学会学习,并形成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工作,而是全体美术教师的共同事业,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更是有赖于广大一线美术教师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所以他们也面临着转变观念的问题。正确地理解《美术课程标准》是转变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有效实施《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前提。出于这一认识,我们组织了《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的几位同志编写了这本《解读》。具体分工是:
尹少淳--主编、撰写问题1至23;
陈卫和--撰写问题24、问题29至31、问题72至83;
米海峰--撰写问题25、问题33至35;
侯令 --撰写问题26、问题36至37、问题51至53;
钱初熹--撰写问题27至28、问题38至41、问题54至55、问题64至71;
胡知凡--撰写问题42至50;
王大根--撰写问题56至63。
    我们紧扣《美术课程标准》的精神与特点,有针对性地拟出了83个问题,并对其做了较为清晰而明确的回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既涉及了较为宏观和抽象的理论性问题,也涉及了较为微观和具体的操作性问题。采取这样一种方法来撰写《解读》,是基于我们对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思考。我们认为在这样一种相互关系中,应该遵循功能优先的原则,而结构只能服务于功能。正是考虑特殊的功能,我们才选择了问答和对话这种结构和文体。
    采用问答的方式,能使每一个问题更为明确和突出,容易使教师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迅速抓住问题的要点和关键。应该说,这种方式是比较适合美术教师的阅读习惯的。同时,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对话方式,实际上也虚拟了问答双方的存在并构建了一种交流的平台,给教师一种情景感和亲切感。这,不正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吗?
    由于时间的原因,也由于我们理解方面的原因,一本《解读》尚不足以将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而准确地解释清楚,挂一漏万和讹误的现象在所难免,所以还希望教师们结合其他文件的学习,以求自己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在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中努力去体验、感受和思考。毕竟,实践才能出真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9:43:59 | 只看该作者
美术教育:从观念出发
——参加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的一点感想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 杨建滨

    眼下,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个话题是:美术学科课程的改革—这个改革实际上是教育观念的改革。在我们进入到时代不断发展的新的情境时,找到应对美术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一如贡布里希所说:“……不论是改革家还是发明家,都在寻找独自的东西,都在为艺术上的难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各种各样的事实只能在这样的情境中才能得以理解:其前做了些什么,其后又带来了什么。”的确,“改革”的话题成为国家美术课程新标准“以人的个性发展”的出发点,催生着一个美术教育新的理念。这里,我们面对的事实是:一方面要努力去接纳改革中的创新意识;一方面要坚决地瓦解原来的陈旧观念。在接纳与瓦解之间没有其他的选择。
    我们经常看到以下的情景。这些情景让人从心里觉着别扭。
    情景一:公开课的课堂上,老师将已经准备好的图画纸发给学生—每一张纸上都预先由老师画好了完全一样的图形,然后,在老师统一的指导下,学生画着同样的东西。在此要求下,且不说谁能有点“创新”的愿望,即使谁有,也是自讨没趣;
     情景二:上课了,小学生们被要求身正形定,不要“乱说乱动”,“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你这样做”的喊声在一张张通红的小脸上振动着。好像只有这样做了,我们的教学就有了保证,教育目标就能够达到。问老师们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大都回答:别人都这样……
     我们不讨论上述情景对不对的问题。只是让人觉得这种做法多有灌输“绝对服从”的意思,这实在是对人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的一种伤害,完全失去了美术教学的有效意义。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检验我们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教学有没有效益,不一定是说教师不认真或不负责,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得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的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换句话说,这样的教学,教师越辛苦学生越痛苦,教师越认真学生越无能。美术教学的有效建立在本学科的特性基础之上。
     面对今天教育深入改革和发展的全新情景,假如我们还不致力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们思想的观念问题,美术教育肯定是很难有所发展的。因此,换脑子,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观念不换,都是废话。
     潘光旦先生早在公元1948年《论教育的更张》的文中就说过:“为何教育?……教育树人,不比工厂出货,我们不能先有一个公式,一个模式,一套做法,然后教原料就范;这样出来的东西,我们叫做货品,同样的货品,同一标准的货品。‘同样’不是‘共通’。同样的货品和共通的人品是绝对两回事。要产生共通的人品,还得以每一个人当目的,在每一个人身上用工夫,教的人须如此,学的人尤其如此。换言之,我们要承认每一个人是一个本体,是囫囵的,而不是零碎的;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囫囵的人。所谓囫囵或整体指的当然是人的性格。”其实,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常常在有意无意的在犯着一些毛病。合理合法的用学生生命和时间所提供的空间讲着一些“科学”的废话,正而八经地传授着一些过期的知识--说到底,我们对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的认识太有问题,对人生命存在的意义缺乏一个真正合理、全面的了解。可笑地是我们还总以为自己是非常负责任的!这无疑是在给学生打针,针剂下去,必然会稀释了人原来的欲望和自尊。眼下的新形势、新情况、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想、新对策,更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事实说明,我们的美术教育和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等等当代社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地学习。那种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教养,有理论、缺行动的人显然是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欢迎的!
     美术课程应该是最不强调“一致性”的课程。从美术教育本体的角度来看,他更关注人的精神、个性、感受,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等方面的东西。其教育的公平性使我们必须格外注意“面对全体”的观念—这个观念的最终体现是:(1)让所有的学生学习更好、但有区别的美术;(2)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美术学习过程。这是美术课程新标准的重要特点。就此而言,我们的美术教育或美术课程应该更多地OPEN起来: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可以认为,好的美术教学应该是问题越讲越多—不断的去启发学生的想像、感受、判断等意识,用美术自身的独特价值去构建创新的基础、去和谐多彩的人生。事实上,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对学生加以限制和规范的做法都应该慎之又慎。美术教师应该率先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一个头脑中最机敏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扼杀的事,万不能做。
     阿恩海姆通过大量事实的研究证明:“视觉也是有思维介入的。”没有理性思维介入的美术教育,观念是很难改变的。他说:“为了纠正心理学上的这一谬误,我们要为绘画或雕塑这种活动正名,它并不比解一道数学题的情感更多或更少……我已经说明,艺术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人的思维应付世界的复杂形象,从中发现自我。”美国人在给学生讲颜色时会说:红色+黄色=什么颜色?而中国教师则明确告诫学生:红色+黄色=橙色!而且嘱咐以后千万不能忘记了。不同的教育观念与角度产生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效果。当我们发现已组合过的东西不理想时,不妨拆换之后重新构成,想必大有益处。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9:46:04 | 只看该作者
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国家新课程标准


上海师范大学
胡知凡

一、
世界美术教育发展
世界美术教育发展的背景
全球化(Globalization)
指世界的压缩
指整体意识的加强
影响世界美术教育的几个因素
1、后现代主义的艺术
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分两个阶段:
20世纪初至1945年为现代主义艺术占主流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今为后现代主义时期
2、多元文化的教育
一国以内的多元文化教育
国际间的跨文化教育
3、“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BAE)理论

创造性地自我表现(creative self-expression)


DBAE: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美术制作


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Comprehensive Art Education)

4、计算机与互联网在教育中运用
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1、美术学科的学习领域在拓展
视觉艺术(Visual Art)——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新西兰

美术与设计(Art and Design)—— 英国

传统的纯艺术,如素描、绘画、版画、雕塑



传播与设计艺术,如电影、电视、平面设计、产品设计


建筑与环境艺术,如都市、室内与景物设计、民间艺术


美术作品,如陶瓷、纤维、珠宝、木制作品、纸制作品及其他材料的作品

2、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
新西兰:
在情境中了解视觉艺术(Understanding the Visual Arts in Context)
我国台湾:
艺术与人文
艺术包括: 视觉艺术、音乐、表演艺术、

人文包括:人类的文化、人事等。
艺术学习与人文素养
3、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融合
美国:
相关(Correlation),学科之间的联系
综合(Integration),多学科的统一
新西兰:
同语文、数学、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体育等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
4、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Robert
Slavin: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发展的观点,儿童通过他们的体验和相互配合主动地建立起目的的系统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儿童通过连续不断地吸取和接纳新的信息,主动地建构知识。


——Education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5、重视美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英国:
通过美术教育:①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交际和文化方面的发展;②促进学生各种基本技能的发展(交流方面、数的应用、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改善学习行为、解决问题)。
新西兰:
艺术学科培养学生:①交流的能力;②交际和合作的能力;③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自我管理和竞争的能力;⑤身体的能力;⑥信息的能力;⑦数的能力;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6、重视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
名称:美术
二、课程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四、美术课程的价值:
(一) 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 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五、基本理念:
(一)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四)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六、教学建议:
提倡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
七、评价建议: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05:43 , Processed in 0.0692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