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诗人王小妮?不,老师王小妮
2005年至2010年,在一所非著名高校(海南大学)的人文学院,王小妮用了6年时间教授戏剧影视专业的写作课、诗歌欣赏课,有了这本《上课记》。这本书是今春读书界和媒体的一个谈论话题。
任教之前,王小妮更为世人熟知的身份是诗人。作为任何一名中文系出身的人必知的当代著名诗人,王小妮的名字与朦胧诗、与吉林大学的“赤子心”七人诗社联系在一起。
2005年8月,王小妮站在这所非著名高校的讲台上,她多了一个称呼:小妮老师。
1.世上最好的倾听者
她的丈夫、著名诗评家徐敬亚在《我的诗人妻子王小妮》中说,“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倾听者。”诗人的倾听姿态一直延续到她的老师生涯,读完这本《上课记》,世人也必说:她也是这世上最好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几年来,一茬一茬的学生在王小妮的眼底奔涌。她亲身经历着“教得心痛,学得反胃”的大学教育现状,看着一个一个小兽被过早地扭曲的过程,“他们不避讳我,当我是个倾听者,做不做某老师的线人,学生助学金分配中的奥妙和不公,学生社团中的猫腻……一般我不会直接说我的意见,满心的意见。”
常常会有超越一时一事的大悲哀撞击胸口,“当一个人用了心力,滔滔宣讲两个小时下来,听者想的说的做的,恰恰和刚刚宣讲者的‘布道’背道而驰,甚至他们根本没想到这两者该有什么关联和冲突。”
即便在看到更多的上行下效后,她亦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告诉这些小兽们什么是底线,只因底线是一个人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凭证,“我自己已经这么老了,这么多年始终被外在的力量摧毁着,又始终感受到自己依旧在,并没有被毁掉,靠的正是纯洁气息的不断补充和滋润。”“我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重申个人的洁净观,让他们感受到一个自由多元而无强制的小环境。我告诉他们我的底线,只是表述上有差异而已。”
从2006年到2010年,5年,她完成了这些琐碎的记录。她希望这些所谓的记录,不仅是某人某校某年度的记录,也许它能启动更多的人了解关注我们后面的一代,她期待能有更多的对中国当代大学教育的关注,“应当有人写得出真实的‘办学记’‘保研记’‘晋升记’‘考核记’‘评估记’‘申报课题记’‘论文辅导记’。写写这些被习惯的常态,不会比走近学生更难。”
2.平实中见到的陡峭
诗评家陈超对王小妮的诗有过这样一句评价,“王小妮的话语总是在平实中见到的陡峭”。如果将这句话沿用到王小妮的这本《上课记》,莫如说,《上课记》的“平实”之处在于它大部分时间不动声色的细节记录,而它的“陡峭”却又恰恰隐藏于这细节之中,读来心痛。
比如2009年大一新生的班长对同学们说,“很多人我还不认识,从现在开始,你们都来认识我,不要我一个个认识你们。”这一刻,王小妮被“雷”了。
一个大二的班级,女干部对学生们说,申请贫困生助学金的举下手。17只手长时间地举着,默不作声。但只有13个名额,怎么办?下课后,班长说,申请助学金的留下来。王小妮注意到,留在教室里的,恰恰是一些朦胧僵硬的面孔,很多还叫不出名字,那是平时沉默着的。王小妮心痛不已,“如果一个人家徒四壁了,他是不是就不再需要任何保护,他就随时可以‘被裸露’,被要求长时间举手给别人看清楚?”
大一的第二次课,一个男生抢在响铃前跑上讲台,“同学们都听着,报效祖国的时候到了,请大家踊跃写入党志愿书。”王小妮对此耿耿于怀,“在心里我不断想,这些孩子心中的‘祖国’和‘报效’究竟意味着什么?”
她介绍老家在河南的学生田舒夏读《中国在梁庄》,还书的时候田舒夏说这本书不是她喜欢的,她期待读到优美的文字,在这本书里没有。美和真实,她觉得它们二者有冲突。王小妮一时没想出什么书才合她的要求。她想,这肯定和以往的教材只选虚妄美文有关,可见教材害人多深。
3.一首教育诗,比十个春天还要多
从诗人到教师的缘起,是2002年春天王小妮与崔卫平的一次聊天。崔卫平对她说,你能做老师,因为你能循循善诱。王小妮心中的某种东西被无意间启动了———“我想试试,在后一代人身上,理想主义还有没有最后的空间,在21世纪中国,一个偏远的海岛上,一个最平常的教育机构,一些平民百姓的子女,是否能让他们在十八岁的时候见到那闪光的片刻出现。我也需要从他们身上得到动力,每次课都准备最新资讯和对于作业的各种想法奔跑着去和人讨论。”“多数人都会认为这两个理由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让这徒劳发生。总不能什么也不做,任由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人随着现实的惯性,被一路推搡着跑。”
当年鼓动她做教师的崔卫平不吝对《上课记》的赞美,“诗人王小妮转而从事教育,她把自己的工作变成了一首教育诗。她在课堂上所发现的诗意,比十个春天还要多。”
王小妮的学生来自全国至少20个省市,家庭所在地是县城以下、父母是农民或常年在外打工的学生经常占到一半以上,一个班里有十几个学生需要助学贷款。但再普通的大学,背景和基础再薄弱的学生,都有那么多闪光动人之处和充满各种可能的可塑性。关于“梦想”的作业,一个叫梁毅麟的学生这样回答:“保持正直、清醒和善良,到死。死时能向自己微笑,不对任何人怀有愧疚。”在“关于梦想”的上课笔记中,王小妮摘录了不同学生们的80多个梦想,她珍惜它们。
在写作课上,她提示孩子们不要展示所谓文采,要诋毁和清除“好词好句”,直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原本的感觉,并在这其中生发对语言的敏感。王小妮笃信,没有新感受的不断发现,文学当然是死路一条。
王小妮后来在课前安排十分钟的时间谈新闻,讲时事,“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所有事件,都关乎我们活着的背景和未来。”王小妮还是一个绝佳的朋友,她定期请学生们到家里来,有点主题沙龙的味道。
他们应该保留着小兽的激情和敏锐,尽管它常常被教育的成见所扭曲。在王小妮看来,即便最后以鸡蛋撞墙的方式走向自己的人生,他们也应该是精神的尖顶锋刃。
王小妮所给予孩子们的,也许到日后他们才能领略得到。但这并不妨碍王小妮以圣徒般的品质对待自己的每一名学生。有人打击她说,不管你做什么最终都会白费,他们走出校门,很快会被社会吞没,丧失自我,随波逐流。王小妮说,“我不相信人人如此。”
访谈
珍视小动物身上的纯洁干净
记者:为师几年,你最初的理想主义现在还在吗?在这几年中,最初的这份动力有没有什么变化和调整?
王小妮:还在,并逐渐在90后身上发现人的本性里是很接纳和需要理想主义的。
记者:你说,你能体会到“教得痛心,学得反胃”的大学教育现状。能具体说说你的痛心在何处吗?
王小妮:写这句话的时候和现在有变化,原来以为他们很难进入和理解,现在觉得他们是以他们的方式在理解着——— 并且是进行时。沉淀下来,我要矫正自己,并相信他们可以期待。
记者:印象深刻的,除了你的思考,还有你笔下的诸多学生。在他们身上,你珍视的是什么,你无奈的是什么?
王小妮:珍视小动物身上的纯洁干净。曾经很多无奈,今天想这些无奈多数源于强加给他们的外来因素,生活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无可逃避地得承受什么,这是宿命也是历练。
记者:你说,给你什么样的学生,你就教什么样的学生。但不同的孩子,由于禀赋、出身等不同,总是有不同的潜力的啊。在你的心里,是否有偏爱和轻重之分?你希望你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王小妮:个人以为不能有偏爱。但是,我要注意不强加,有些孩子是要和别人保持距离的,要尊重他们的个性。他们都成为独立的他自己就很好,不见得要赞同我的观点,不见得要喜欢诗歌。
记者:你的书中对来自农村的学生着墨更多一些,谈谈他们的精神和物质现状吧。如果一个贫寒的学生更紧迫的是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物质需求,梦想和精神的价值在哪里?
王小妮:物质的时代使很多家境窘迫的学生有更强的自尊,他们的独立性如果依赖于生活现状的改善就很难不内心纠结,他们中间有人将受惠于此,也有人会受害于此,前者就是保持得住梦想和精神的。物质现状:有人会算计今晚吃个荤菜还是只吃素菜。
记者:我看过一个段子——— 小学:“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初中。”初中:“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高中。”高中:“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大学。”大学:“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着工作。”工作:“你在学校的时候是不是光顾着学习了?真傻×”,你怎么看这个段子?我觉得挺写实的。
王小妮:越学越傻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现实,这种贻害后代的情形居然理直气壮地任由它一直这么下去?
记者:你不担心吗,你教给学生的东西,日后可能真的会令他们鸡蛋撞墙壁?
王小妮:那该教他们怎样屈服?怎样看人脸色?怎样趋炎附势?可是我自己就不会那个,我只想在他们20岁的时候提醒他们做个真实的自己很重要。
记者:你说过,面对这些孩子,你所有的优势和劣势都是自己的年龄和经验。但我觉得,人如果不亲自经过跌倒和站起来,是难以做到真正懂得的。在这个本该随便去尝试的年龄,谁会听你的这些经验?
王小妮:是的,千说万说不如亲身经历,非常对。可是在本该随意尝试的年龄他们被限制得似乎不敢尝试,对未来充满了害怕和迷茫,我想跟他们说“在人们都这样想的时候,总有人不那么想,他要走自己的路”,我给他们一些实例,供他们现在和将来慢慢琢磨和调整自己的时候参考。
记者:跟孩子们相处的这几年,你自己有什么变化?
王小妮:越走近他们,越觉得他们不错,哪个时代都“出人”。他们使我能更开阔更客观更包容地去想事情。如果拿出“2006年上课记”和“2010年上课记”比较,我的变化会看得很明显。正在写的“2011年上课记”会更多写到这个——— 我的变化和从他们身上所学。
记者:你的书中有一种观念:个人的思考远胜文笔和辞藻,这与中学语文的教育不太一样啊。可是,一个年轻的孩子,如何才能得到思想?
王小妮:我发现他们根本不缺思想,只是他们分开了“公共思想”和“自己的思想”。思想不是外来的是自生的。
记者:说说你的诗吧,知道你的名字,还是我读中文系的当代文学时。还在写诗吗?诗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王小妮:写诗不多,但一直有写,有想法就记下来,它很重要,像有失眠症的人要时刻备有安眠药。
来源:燕赵都市报 http://epaper.yzdsb.com.cn/201204/08/1484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