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诞辰”古今演化辨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7 09:4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诞辰”古今演化辨察


作者:邢福义
文章来源:国学网
浏览:41 次

按辞书的解释,“诞辰”即“生日”,名词。“诞辰”用于地位崇高、值得尊敬的人,其出现,自然比适用于所有人的“生日”为晚。据现在掌握的文献,最早见到的“诞辰”,应是唐中宗李显所题“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全唐诗》卷2);而“生日”,则在东汉班固所写《白虎通·姓名》就已见到了:“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实,故以生日名子也。”



    但是,语言是发展演变的。据笔者的观察,在现代汉语里,“诞辰”有的时候已经演化为“诞生”的同义词,在特定结构中用作动词。本文讨论“诞辰”一词发生演化的两个结构模式。所据语料,引自我们单位制作的《人民日报》语料库。这是一个大型语料库,录入了从1981年到2012年3月的《人民日报》,延续时间31年。



“诞辰日”



    “诞辰日”由“诞辰”和“生日”并合演化而成。几个问题,需要辨察。



    第一,这个说法,有足够的事实来支持吗?王力先生说过:“我们尊重的是事实,也就是实事求是。清朝人讲‘例不十法不立’,我再加一句,‘例外不十法不破’,也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事实不足,道理不直,就有毛病。” (见《语言大师王力与玉林》,《玉林日报》2009年5月25日)检索上述语料库,可以见到使用“诞辰日”的例子共73 个,包括“黄帝诞辰日、妈祖诞辰日、李大钊诞辰日、林肯诞辰日、莎士比亚诞辰日”等等,已经远远不是“例不十”了。下面是检索见到的第一个例子:1983年1月1日,是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120周年诞辰日。(1983年2月5日)仅仅检索2012年1-3月,便可以见到三个例子:孔子的诞辰日那天,就是苏州的阅读节。(2012年1月6日)∣有不少人建议设置植根中华文化土壤的……中华师表日(孔子诞辰日)。(2012年3月1日)∣颁奖仪式定于2013年3月3日唐弢诞辰日进行。(2012年3月22日)可见,“诞辰日”的使用频率不低,而且有越来越高的走向。



    第二,既然“诞辰”就是“生日”,“诞辰日”便等于说“生日日”,这个说法通吗?通与不通,要看怎么理解语言事实。语言现象往往不是二加一等于三的绝对化关系。“诞辰日”是以“诞生日”的语义角色出现的,即“诞辰日”等于说“诞生日”。可以认为,“诞辰日”中“辰”的意义已被弱化而脱落。词语结构中,类似情况是存在的。比如,“国家”、“窗户”和“人物”,只指“国”、“窗”和“人”,“家”、“户”和“物”的语义弱化脱落;又如,好些地方称弟弟为“兄弟”,“兄”的语义弱化脱落。“诞辰”是文言词语,不在群众口头上经常使用,现代人大多数对“辰”字涵义的理解相对模糊,因而使用“诞辰日”说法时,只管语用的需求,而不考虑其原本表示什么意思。正因如此,出现新兴的演化模式,形成约定俗成、积非成是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诞生日”是个现成的说法,为什么要另起炉灶,造出一个“诞辰日”?实际语言运用中,的确“诞生日”和“诞辰日”的说法都存在,但是,“诞生日”的使用数量少于“诞辰日”。“诞生”是书面语词,比“出生”庄重得多;但跟“诞辰”相比较,“诞辰”文言味更浓,显得特别古雅庄严,更能形容人们内心的崇敬高度。



    第四,“诞辰日”的使用,跟语言结构的组配状态有没有什么关系?考察可知,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有的时候,如果用本义的名词“诞辰”,会影响句子中词语组配的匀称美。比如:现行的世界读书日是英国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诞辰日与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逝世日(2011年3月14日)。这里“读书日—诞辰日—逝世日”对称呼应,要是不用“诞辰日”,说成“读书日—诞辰—逝世日”,句法的美感便会丧失。其次,如果用本义的名词“诞辰”,对于现代人来说,会觉得缺了点什么,感到极不自然。例如:孔孟旅游区,今年10月孔子诞辰日开放。(1987年7月30日)∣他的名字屡屡见诸报端,诞辰日受到隆重纪念。(2002年4月8日)——这两例如果分别说成“今年10月孔子诞辰开放”和“诞辰受到隆重纪念”,都会使人感到有点站不稳。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诞辰日”的使用,跟现代汉语的语用需求相关。



“诞辰多少周年”



    《咬文嚼字》2003年第8期设立专栏,刊登了8篇短文。认为“诞辰多少周年”不能说的,有2篇;认为“诞辰多少周年”和“多少周年诞辰”都不能说的,有2篇;认为“诞辰多少周年”和“多少周年诞辰”都能说的,有4篇(其中一篇为笔者所写)。该栏目的“编者附言”写道:“本刊的态度是赞成两说并存。”但是,到了2011年4月份,笔者又看到一份关于语言文字规范的规定,其中仍然把“诞辰多少周年”判为病句。为此,笔者感到有必要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面对语言事实。数据证明:现今文章中,“诞辰多少周年”的说法,远远多于“多少周年诞辰”。数据来自对上述语料库的全面搜索。以孙中山来说,“孙中山诞辰多少周年”和“孙中山多少周年诞辰”的说法都有。但是,31年的《人民日报》上,“孙中山诞辰多少周年”一共出现278次,而“孙中山多少周年诞辰”仅出现10次。再以鲁迅来说,“鲁迅诞辰多少周年”和“鲁迅多少周年诞辰”的说法都有。但是,31年的《人民日报》上,“鲁迅诞辰多少周年”一共出现132次,而“鲁迅多少周年诞辰”仅出现6次。



    第二,面对词语原义。无疑,古文献里“诞辰”都用在“生日”的意义之上。本文开头举过李显的用例。同类例子不胜枚举。但是,上一部分的分析已经有力地证明,经过漫长时间的擦磨,在现代汉语里“诞辰日”的说法中,“诞辰”已经动词化,不再等同于“生日”。同样,在“诞辰多少周年”的说法中,语言使用者也把“诞辰”视同了动词。比如:今年是鲁迅逝世60周年和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诞辰130周年。(1996年2月25日)这里,“鲁迅逝世60周年”和“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诞辰130周年”对举使用,“逝世”映衬出了“诞辰”的动词性。



    第三,面对语用导向。为什么“诞辰多少周年”的说法多于“多少周年诞辰”?其重要原因是句法组织的类化。比如“海南建省多少周年、西藏通车多少周年、茅盾去世多少周年”等等说法常见于举行庆祝活动、纪念活动的场合。类化开来,“茅盾诞辰多少周年”之类说法便出现了,流行起来了。那么,既然可以把“诞辰”和“诞生”当作同义词来使用,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统一使用“诞生多少周年”?这里也有一个数据:31年的《人民日报》上,“鲁迅诞辰多少周年”一共出现132次,而“鲁迅诞生多少周年”仅出现15次。诚然,“诞辰”更适合用于特别值得尊崇的人物,因而在“诞辰多少周年”格式中使用频率压倒了“诞生”。



    语言学家不是语言的指挥官,而是语言的解说员。语言学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尽可能全面地观察语言事实,不要拘泥于古法。事实上,关于“诞辰”一词的使用,语言学家们已经在顺应语言的发展观和群众观了。比如,在语言学界权威刊物《中国语文》上面,近年多次看到这样的标题: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2010年第4期)∣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2011年第3期)。这里,用的都是“诞辰多少周年”的模式。古人云:“论必据迹”。(欧阳修《或问》)“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颜氏家训·勉学篇》)重温朴学名言,可以得到启示。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7:30 , Processed in 0.0712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