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创“冰雪山水”新样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7 10:4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独创“冰雪山水”新样式






《黄山雪雾图》
《圣灵之光》
  于志学,冰雪山水画创始人,193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黑龙江省画院荣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
《雪漫兴安》
  “金台点将”系列版面开设释义:
  昔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上以延天下士,史传宝地名为“金台”。现取法乎此,开栏点将,名为“金台点将”,记述当代书画大家、名家。少将、中将、上将,皆为将,抑或为帅,不细分,亦不论座次。入点者首论艺,尤以为中国绘画、书法创新发展贡献者优先。视角不同,观点向背,或有错点者,交流切磋。大才济济,版面有限,必有遗点者,勿为计较。以此为释,后不赘述。
  金台记:
  于志学让冰雪山水走进了美术史。
  冰雪山水让于志学永载于美术史。
  于志学不只是一个开宗立派的画家,还是一位爱国忧民、学养深厚、理论建树颇多的思想者。他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冷文化”概念,还提出了白色体系之说和“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中国画发展的太阳模型说”、“中国画的新传统主义”等一系列学术思想。
  他为探索当代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为弘扬民族艺术、丰富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金台点将”栏目点之,是以为记。
  黑宾虹,白志学
  达变识次,开宗立派
  李树森:“黑宾虹,白志学”。尽管我们知道创作不因评判而伟大,在批评家开口之前,评判已经存在了,但美术史论家王伯敏教授的这句总结,至少表明您的“冰雪山水”为中国绘画艺术,提供了意想不到的东西。它的意义,著名美术理论家、美术史家陈传席评之为“达变识次,开宗立派”。并进一步指认,于志学独创的“冰雪山水”是“独诣”和“孤行”,是独创和原创。画史上出现这种画法,新的样式,新的意境,新的宗派,不能不记载,于志学在画史上的地位不可抹煞。
  关于“开宗立派”这一评价,作为当事人,您如何看待?
  于志学:“开宗立派”的评价,有几位美术史论家说过我,包括陈传席。
  我认为不应该把“开宗”这个词神秘化,其实它很简单,世界上没有的让他有了,这就是“开宗”。“开”是开始,“宗”是由一点出发,引起千千万万的思路,开始的一点就是“宗”。“开宗”不一定伟大,“开宗”的质量、内容才决定伟大与否。这是我的理解。
  所以,我接受说我“开宗立派”的评价,源于两条:一是我创造了“冰雪山水”画,这是史无前例的;二是我有承传人,成立并发展起了“冰雪画派”。
  我的开宗,解决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问题。传统的中国画画白雪不能用白粉,用白粉就变成水粉画了,这就如同中医用药必须用中草药一样,是特定的。既称中国画,就必须符合中国画的限定条件。之前白纸画白雪,只能用“留空”,没有真正的白色,只能以纸白当白色,很被动,这不是准确的物象描写。我创造的一整套“冰雪山水”画新技法,解决了画白雪和冰的问题,弥补了传统的不足。
  改变中国画调剂
  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用光
  被理论界誉为“于家样”
  李树森:“形式”问题,是20世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冰雪山水”正是对既有的水墨材料、技法、结构进行反拨,不仅改变了中国画调剂,而且创造了“雪皴法”、“滴白法”、“重叠法”、“泼白法”、“排笔皴”以及“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等一系列技法,被理论界誉为“于家样”。
  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冰雪山水”的形式之“新”?
  于志学:“冰雪山水”画技法,提供了一种新的画雪和画冰的方法。这是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符号,呈现出新的样式,理论界称之为“于家样”。
  这里有三大革新:首先,改变了宣纸的使用。我使用“夹宣”和“贡宣”,“夹宣”一般只用于裱画时的裱褙纸,“贡宣”则是以前贡给皇上的批阅用纸,都比较厚,一般不用于画画。其次,改变了中国画的调剂。在清水中加入了矾和少量的胶,改变后的调剂画在纸上,就可以让亮晶晶的白线出现。这条白线是冰雪山水画的生命线,它使中国画从二维走向了三维。此外,在中锋、侧锋、逆锋、顺锋用笔之外,我在冰雪山水画中创造了“倒锋用笔”,笔尖向下,落、卧、滚、提。
  如此,新技法带来了新的艺术语言。比如那条白线在“重叠法”中就会出现。在第一道线半干不干的时候,第二笔按第一条线的一半往下画,这时就出现亮晶晶的一条白线。这条白线是线也是光,是光也是线,是中国画抽象光的理念。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用光——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的学术主张。在传统“用笔”、“用墨”审美内涵基础上,光的进入,使中国画由二维变成了三维。这篇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大,赞誉颇多,甚至有人指出,这比创造冰雪山水画种还要重要。
  最高境界审美标准应是“智、邃、远”
  第一位在画中用黑色画水的人
  李树森:对艺术家而言,此时,更准确或更具体地说,对您而言,画冰画雪的技法是一个选择的场所,这个场所受到双重规范的限定:一是从传统中包括唐王维,宋巨然、范宽等处继承来的雪景绘画语言;二是您特有的、属于您思想和身体反叛冲动后的风格。
  这种反叛性,从您的“文化反流”一说中可见端倪。您的“冰雪山水”的产生,以及当下已将题材拓展到南极、北极和“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当然更是一种“反叛”。能否说一下您的这种“反叛”的思想驱动力何在?内中是否包含很多艰难?
  于志学:“文化反流”概念是我提出的。从塞北到江南,我正在建设的“于志学黄山艺术园”,就是文化反流的一个典型实例。现在东北二人转、东北小品及东北菜在全国受到欢迎,这都是文化反流的实例。
  我一直坚持要“智、邃、远”。“智”是智慧;“邃”是深邃,是深度;“远”是广度,是宏观。中国传统审美讲“真、善、美”,但我在13年前提出了“智、邃、远”的新审美标准。我认为,真善美是人的初级阶段的审美,是要人们排斥假恶丑。现在的人类已发展到较成熟阶段,最高境界的审美标准也应提高。
  任何艺术探索之路,都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出生在东北,小时候的冬天经常是冰天雪地的景象。大家常见文学作品中用荒芜、苍凉来形容北方,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非常热爱家乡,从小就认为家乡的冰雪很美,立志要用绘画表现家乡山水和冰雪的美,所以经常画画。有一天,舅舅来我家,问我:你画那些白石头干啥?我很吃惊,说:这不是雪吗?
  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认识到老祖宗没有画雪的好方法,更没有画冰的技法,也认识到我要想画好冰雪,必须研究出一种新的绘画技法。自此我开始了探索的征途。
  那时候,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我调颜色时经常用胶。有一次,太过困乏,不小心把胶洒在了宣纸上,心疼,又舍不得扔掉,就想晾干了再用。结果再画时有胶的地方墨染不上去,出现了斑斑白白的效果,我一拍大腿惊呼:“这不就是雪吗?”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调剂。三年间,实验了牛奶、豆浆等大量物质,最终选中了明矾和轻胶。
  一开始的画,上不了墨。画面缺少墨气,就失掉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这个致命的问题足足困扰了我两年多。有一次去大兴安岭深入生活,我和鄂温克族老猎人拉吉米被困在了茫茫白雪的深山里。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被冻醒了,起身向四周看,在天地相接的白色世界里,有一条黑色的带子。我问拉基米那是什么,他告诉我是河。我一怔,第一次注意到白色雪地里的河水看上去竟是黑的。后来,我又考察了很多雪地里的河,发现在白色雪地的映衬之下,不仅河里的土地、石头是黑的,河水也是黑的。自此,我找到了上墨画水的方法,成为自古以来第一位在画中用黑色画水的人。
  开始只能画出一段简单的树枝,后来能画出一棵树,一片树林,一座冰山……
  从1960年开始研究,整整20年锲而不舍地探索,终于成熟了。
  “知识分子”当有忧患意识
  李树森:纵使将我关在果壳里,我仍是无限空间之王。有不少艺术家都在以此自傲,您当然也可以。但在现实中,您却选择比大多数艺术家走得更远。除了世界的“三极”,古稀之年您仍走进“人类禁区”可可西里,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新疆罗布泊和米兰古城这些惊险之地。
  您能谈谈路途中的经历,谈谈您为什么要走向这些地方吗?
  于志学:有很多人问过我,70来岁的老人了,到可可西里、罗布泊、米兰到底要干什么。我认为作为一个人要有忧患意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去可可西里那年我69岁。当时正赶上有人讨论什么是“知识分子”,其中把忧患意识作为了重要条件。那年,我听说藏羚羊因被偷猎濒临灭绝,心里非常难过,决定要去实地看看。第二年,我又去了罗布泊看胡杨。胡杨有“胡杨三千年”之称,可以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在可可西里和罗布泊,我看到了大量藏羚羊尸骨,胡杨因塔里木河干涸而大面积死掉,但成片死寂地矗立着。那种荒凉、惨淡景象,震撼心灵、撕心裂肺。
  在我们进藏路上,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她去看望正在修建青藏铁路的爸爸。车到格尔木地区时,小女孩高原反应严重,生命垂危。我毫不犹豫地把为自己准备的氧气袋和头皮针,拿出来给她用上了。小女孩得救了,我心里很是欣慰。后来,车到昆仑山口时,猛然看到一块碑,上面写着“雪山之父”。我数十年都在描绘冰雪之美,对冰雪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深厚感情。见到这块碑,非常激动,当时就跪在了碑前,对着碑说:“父亲,我来了!”在场的人都很感动。当时我想:今天即使死在这里也值了!
  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释天道惠泽万法
  李树森: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在《画山水序》中,首次提出山水画有“畅神”的审美功能,并把“畅神”作为山水画的最高追求。您的“冰雪山水”,画面冰天雪地,极静中却蕴藏着活泼泼的生机与气韵,正是“万趣融其神思”的畅神境界。您是怎样做到的?听说您多次更改座右铭,这其中是否暗含您的某些自传性成分?
  于志学:“畅神”是宗炳对山水画绘画最高审美境界的认定,而我对此有不同看法。“畅神”是心理上的作用,使人精神上愉快。我认为艺术作品只讲畅神是不够的,当下应拓展为中国哲学“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我做事喜欢提前严格规划。我对人生的规划是50岁夯实基地,就是哈尔滨,以便起飞;60岁进京,舞台搭在北京;70岁进山,现在正在黄山附近建设“于志学黄山艺术园”,百亩园林,已建设完工6栋楼,占总建筑面积的80%。进山不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是为冰雪画派建立根据地,进一步研究“冷文化”艺术形式,推进我的“文化反流”理想。
  几十年来,我的座右铭多次变换,若连起来看,很能体现出我的艺术和思想的进程。最初,我居室墙上贴的是“寻找一把钥匙,打开北国风光大门”;从前人技法中“寻”而不得,遂改为了“锻造一把钥匙,打开北国风光大门”,这把钥匙就是我创造的一整套冰雪山水技法;门开了,但画出的冰雪还不够美,找到上墨画黑色水的方法后,座右铭改为了“法在自然中”;在我的研究进入升华状态时,又改成了“万法之源,自在为本”;之后,思想又进一步沉潜,现在座右铭是“释天道惠泽万法”。
  开启“冷文化”研究先河
  主张中西绘画“并流”发展
  提出“中国画发展的太阳模型说”
  李树森:绘画实践与理论建构,这么多年来,您可谓两不耽误。从首创“墨韵白光”说,到“中国画发展的太阳模型说”的倡导;从“冷文化”的提出,再到“中国画的新传统主义”的拓展,您绘画理论的核心理念,为中国水墨理论开了一代新风。
  您能概括性地阐释一下这些美学思想吗?
  于志学:调剂的改变,使光可以全面地进入中国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画的样态,呈现出审美新内容,我在此基础上从文化角度提出了“冷文化”的概念。
  冷文化以冷逸、雄浑、犷悍、悲怆、清隽为特征,其核心是“冷逸”。我们中国的文学作品里常写到月亮,这是典型的冷文化。《红楼梦》里就有冷文化的精彩描写,八月十五赏月,贾母领着家人在后花园击鼓传花、吟诗作对,远处桂花阴里笛声幽咽,黛玉、湘云避开众人,月下联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是何种冷逸之美啊!
  “太阳模型说”,是在当年“中国画穷途末路”的大讨论环境下提出的。历史环境、文化底蕴和民族心理等因素,造就了中国画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世界上自成体系。美术不能失去民族性,而中国画的中西合璧、嫁接,其结果都不好确定。所以,我提出中西绘画“并流”发展,各成体系如同多条大河并流而行。
  “中国画发展的太阳模型说”以太阳系的模式,将中国画的发生与发展通过图式表现出来。这个模型的核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中国哲学思想、传统文化和中国画最基本的审美内涵笔、墨、光。由核心向外生发,各个系统和画种排列成有机整体。中国画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前景,可以由这一模型形象直观地被诠释出来。
  儒、道、释的哲学核心,给予中国画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还有深刻的哲理性文化作为后盾,有13亿中国人的内驱推动力,我相信,在强大的传统内核、持续的创造精神和坚固的价值观念下,中国画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落实到中国的客观现实层面,西方文化是难以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的。对于绘画,同样如此。“新传统主义时代”即是针对当下中国美术状况提出的,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反对文化上的“洋买办”,树立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
  好的创造成果要贡献给全人类共享
  李树森:西尔文·列维有一段很妙的话:当你拥有一个听众的时候,你就是在教书;当你拥有两个听众的时候,你就是在流行。通过教学与媒体,不断地将“冰雪山水”的基本技法公之于众,您似乎从来没有那种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焦虑,是否有某种更深远的动力支撑呢?
  于志学:我第一次技法的公布是在《中国美术报》,连发四期,震惊四座。有很多人说我傻,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之后又在《迎春花》杂志上以半本页面刊登技法;第三次技法大公布是在《中国书画报》,连续刊登了半年。这时,假画出现了。
  我一直在不断地丰富、提高、升华、完善。艺术水平的彰显,不仅仅是技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画家综合素养的体现。我始终认为公布技法是对的,冰雪山水画技法虽然是我独创,但不应该独有。大家共同努力,更有利于绘画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主持人:李树森
  电话:010-65363425
  E-mail:haiwaiban@126.com
  人民书画艺术网:
  http://www.people-art.com.cn
  北京九州金台书画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02:30 , Processed in 0.1695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