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近龙舟故里造舟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01:1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近龙舟故里造舟人           (本文2008年5月30日发于《洞庭之声》)
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        杨声辟浪鸣千雷
这是唐代诗人张封建描写唐时龙舟赛壮观场面的一首《竞渡诗》中的两句。
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龙舟竞渡在我国至少已有了两千年以上历史。1984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将龙舟赛列为体育比赛项目,并于同年举办了“屈原杯”龙舟赛,自此龙舟竞渡项目在我国开始复兴。1991年,首届“中国岳阳汩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在南湖麦子港举行,岳阳市民对当时万人空巷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此后,一年一度在岳阳汩罗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成了岳阳人民的盛大节日。
又是一年端午至,又到龙舟竞渡时。可是,你知道那一艘艘威风凛凛的龙舟是怎样打造出来的吗?它们又是由谁打造的?在今年的国际龙舟邀请赛即将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龙舟故里岳阳的8位制造龙舟的老师傅,由此揭开了制作龙舟的神秘面纱。8位师傅年龄最大的今年已78岁,最小的也已60岁。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现在具有制作龙舟手艺的人才已十分稀缺。如何采取措施使这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岳阳地方文化特色的优秀手艺得到保护和传承,已是刻不容缓。
          8 位造舟老人
在岳阳市汴河街岳阳楼北侧附近,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今年60岁的高超平老人。高超平告诉记者,他们现在仍在打龙舟的(他们称制作龙舟为打龙舟)都是岳阳市造船厂的退休职工。1991年国际龙舟赛在岳阳举行,岳阳造船厂接到了赶制赛事龙舟的任务,工厂选出了几位解放前曾有过打龙舟经历的老师傅和10余位有丰富造船经验的工人组成了一个打龙舟的班子。“91年南湖麦子港湖里游的26条龙舟全部是我们打的!”高超平有些自豪地对记者说。他们也由此一举成名。当时省内省外都知道了“岳阳造船厂有会打龙舟的师傅”。此后每年端午前都有人来厂里订做龙舟。由于上世纪90年代的岳阳市造船厂效益已经不行,工厂经营常陷入停顿状态,所以,慢慢地每到端午节来临前,有零星上门订购的龙舟业务,工厂就干脆由他们这些当年打龙舟的一班人自行承包完成。由于1991年组织龙舟班子时,许多人就已至退休年龄,如今20年过去,这班人中或迁走或故去,“今年我们一起打龙舟的只剩下8 位老人了!”高超平叹道。
现年60岁的高超平是这8 位老人中最年轻的,也是这群人中的头儿,负有组织和管理责任。同时,在协作完成一条龙舟制作的实际工作中,高也要承担龙头和龙尾的制作和雕刻。
8位老人都住在靠近北门渡一带的岳阳船厂的老宿舍区内,应记者之托,高超平出去转了一圈,不一会儿,8位大都已头发花白的老人齐齐地聚在了一起。他们分别是章祖明,78岁;常仁炎,73岁;沈文光,73岁;章祖五,70岁;曾凡生,70岁;刘健生66岁;贺水清60岁以及高超平本人60岁。
          45至70年造船经历
“可惜你来晚了一步。今年给冷水江市打的一条龙舟前天刚刚运走了。端午节时你可以在汩罗龙舟赛上看到它。”见到记者,78岁仍耳聪目明的章祖明老人爽朗地对记者说道。
章祖明在这8 人中,是70岁的章祖五的哥哥,也是高超平和刘健生的师傅,是8 人中的技术权威。据老人讲,他在解放前才只有7、8岁时,就已给人当学徒学习造船,至今已有70年造船经历矣!老人饶有兴趣地与记者谈起了解放前的龙舟赛。他说,解放前的民国时期龙舟赛多是由民间社团组织的,虽也有“保“、“甲”一级的地方政府参与,但起的作用非常小。但那时各类社团的竞逐也是相当激烈的。
解放以后,章祖明进船厂当了工人。“刚解放以后的一段时间,由于时局的关系,洞庭湖中几乎有10余年不见有正规的龙舟赛了。”章祖明回忆说。“文革以前,大约是1966年,当时的岳阳市交通局组织了一次龙舟竞赛,那是解放以后至1991年以前的近42年间,我们唯一的一次打龙舟了。”
1991年,“中国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在岳阳南湖举行,此后他们打龙舟的活儿才多了起来。
“继91年打了26条龙舟之后,92年曾有日本的龙舟队来订做了两条运到日本去了;93年我们被银川市龙舟赛主办单位接去一口气打了8条。之后陆续有冷水江市、衡阳、湘潭、娄底、辰溪等地龙舟队或上门订做或请我们去。由于打龙舟的时间一般都集中在端午前一个月,一个月时间内,我们只能为一两家单位订做,其他的都推掉了,所以每年我们都只打了三至五条龙舟。”谈起1991年以后打龙舟的故事,8人之中的负责人高超平掰着指头,如数家珍。近20年间,经他们的手打造的龙舟已遍及湖南省内外。
“现在,我们年龄大了,子女们不乐意我们到外地去了,今年我们就只接了一条上门订做的。”73岁的老人曾凡生也对记者说。曾凡生以及常仁炎、沈文光、章祖五、刘健生、贺水清6人在他们如今的“8人团队”中是专门负责制造龙身的。据了解,6人中,几乎人人都是自15岁左右即开始当学徒学习造船的,至今造船经历最短的也已有45年。他们同样都是目前岳阳以传统手工工艺制作龙舟的坚守者和顶尖高手。
          12道工序打造出一条龙舟
据老人们介绍,一条完整的龙舟主要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是写意的,象征性的,龙须、龙舌、龙眼都极有讲究。一条龙舟的运势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龙头的气势,所以龙头和龙尾要由专门的工匠单独雕刻。龙身是龙舟的核心,主要由龙骨、底板、椽板等几部分构成。龙骨相当于人的脊椎,贯穿整条龙舟首尾。龙骨的强度和弯度决定着龙舟的结实程度和弧度。底板和椽木以龙骨为核心组成,也是龙舟的框架之一,底板和椽木的弧度决定龙舟的破水能力。
“打龙舟干的都是精细活,单是造船的工序,就有考考究的12道之多!”8人中的技术权威章祖明说,“打一艘龙舟从最初的选料、开料到最后的油漆、试水,每道工序必须先经过精心设计,各个部位的尺寸都要通过精密的计算,丝毫的偏差都将影响到龙舟的性能。”“具体来说,首先是要选好料,以樟木为最好,然后才进入扎底板、装隔档板、装大膀、钉甲筋、钉坛子、做内花膀、做外花膀、安装龙骨、打滑、安装龙头和龙尾以及试水验收行12道工序。”
           独门绝技
老人们告诉记者,1993年他们为湘西土家族打的一条龙舟在当地的一场龙舟赛事中一举夺得冠军,而且比第二名快了六、七分钟。事后,夺冠龙舟队为此奖给了他们5000元钱。近20年来,经他们手打造的龙舟在各地赛事中取得佳绩的事例很多。在问到打造龙舟有何技术关键及他们作为龙舟故里的造舟人在制作龙舟方面有何技术优势时,章祖明老人豪爽地告诉记者,首先,一条龙舟的长短宽窄及形制等都有其严格的比例和规范。老祖宗言:“前墩后圆,见船赶船”,讲的就是形制一事。其次,龙头要威武雄壮,这决非迷信,而是龙头的气势要影响到划手的心理与士气。其三,龙身龙骨的打造是整个制作中最关键的部分,直接决定着龙舟的强度和速度。其四,保证黄瓜型船底的光滑度,以减少水的阻力,也是一个技术关键。
“岳阳作为龙舟竞渡的发源地,打龙舟的技术古已有之。代代相传,积累下了许多的秘笈绝学。我们也是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许多独到技术不尽言说,而且还在不继的改进中。”高超平接过师傅章祖明的话说。
据了解,过去造一艘大龙舟,需要找到长25米以上的木材,而这样的木材现在已很难见,要到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我们早就摸索出了利用两段木材交错搭接的办法打造大龙舟。”负责龙身制作的曾凡生老人告诉记者,“我们近年做的龙舟大部分是这样搭接的。十几米长的木材较大的木材市场都可以找得到。”
高超平也告诉记者,以前龙头和龙尾也要求用整块的木料雕刻,这样的木料如今同样难找。他们如今也逐步掌握了用二至三块甚至四块木料拼合雕刻龙头的办法,而且制作的龙头和龙尾拼合得天衣无缝。这样一来,龙头和龙尾的材料就很容易找到了。“这些都可以说是我们在不继的技术改进中摸索出来的独门绝技。”
          坚守与无奈
采访中,章祖明老人曾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旧信封,从里面抽出一张折叠好的报纸,报纸已发黄变色。章小心翼翼地展开。记者看到,报纸是1991年6月9日的《岳阳晚报》,在报道当年龙舟赛时,有关于章祖明的一则小消息,大意是:“在运动员看台上,有一个船工不时在这条龙舟上敲敲,那条龙舟上看看,回答着运动员对临赛龙舟的种种咨询。……他就是赛场26条龙舟的制造厂家的老船工章祖明。”全文不足100个字,78岁的老人至今却保存了整整17年。老人心中,有着怎样的一种龙舟情情结?
8位老人无疑都对自己制作龙舟的历史与技术有着强烈的自豪感,但当记者问及“打龙舟的绝活是否有传人”时,平均年龄已超70岁的8位老人一时沉默。良久,有老人无奈地抱怨道:“现在厂里的年轻人认为学造钢板船才有前途。”“学打龙舟要先学木工,如今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学干木工活?”
谈到如今木材日渐稀少,有制龙舟者以玻璃纤维代替木料并已开始用机械制作龙舟时,沉默许久的老人们才又活跃起来。“目前有用玻璃纤维做龙头的,但做龙身不行,因玻纤不具有木料的刚性!”曾凡生老人抢着说,双手一阵比划。“用木料做龙骨时,用攀弓把两头拉起来定位后,船身结实,有刚性;而玻璃纤维即使两头拉起来,再定位后,船身还是软的,在划浪时飙不起来。”
“用玻纤取代木料,龙舟竞渡的‘味道’也就变了。其实一年一度的龙舟赛用不了多少木材。而且龙舟又是可以保存重复使用的。”章祖明老人说。
而高超平则认为,龙头、龙尾是艺术创作,是个性化的,这是机械制作无法取代的。
然而,无论如何,社会上已有人用玻璃纤维制作龙头和以机械方式生产龙身龙骨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老人们在表达出了他们对于传统材料和传统手工工艺的坚守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深深的无奈。他们已是英雄暮年,力不从心,更无奈的是,他们的一身绝技目前已渐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
            保护和传承
无疑,龙舟竞渡流传至今,它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水上竞技活动,它更是一个老祖宗交给我们,通过血脉相承的情结,它深藏于我们每个人心中,是人们心中爱国主义的有力体现。因此,有业内人士指出,我们当然可以用机械方法制作龙舟,我们也可以性能类似的材料代替木材,但有一点是不应该改变的,那就是龙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本质。而传统的龙舟制作工艺无疑是我们触摸和传承这个核心内涵和本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龙舟制作工艺本身无疑应予以保护和传承。
据报载,近年来,广东省东莞市向来龙舟竞渡活动活跃的中堂镇近年也已面临龙舟制作手艺人才奇缺的困境,龙舟制作逐渐走向频危。为此,中堂镇目前已将传统龙舟制作工艺提前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还在酝酿建立龙舟制作培训基地,设立龙舟制作保护基金等。
有关人士认为,岳阳作为龙舟竞渡的发源地,龙舟文化早已中外闻名,岳阳更应该及早发掘和整理民间各类优秀的龙舟制作工艺,采取措施予以保护。据了解,目前岳阳市区内,除岳阳造船厂的这些老职工以外,再无其他单位和个人可以制作龙舟,考虑到这些老人现在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岳阳传统龙舟制作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可谓刻不容缓。  (本报记者童南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7:14 , Processed in 0.06692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