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岳阳:小城故事多[zt]2009-08-13
http://ygtw.wandou.com/News-Thread.aspx?id=70
初识小城 南方于我,是一个模糊而又清晰的概念,印象中长江以南便是南国。真正把我与南国拉紧的是古城巴陵——今之岳阳。初识古城是因她是我的大学梦开始的地方,对江南的最初的印象是“鱼米”二字,对小城最初的印象也仅为两字:古美。说她古,因为她已经有两千五百余年的浑厚历史了;说她美,只因她那如诗如画的秀美,山也秀丽水也灵动。
宁静与美丽是古美巴陵永不变更的情怀,小城也是永不寂寞,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扎根在这里,她的山水就是她故事的映照。很多故事已变成了历史烟云,也许还有些故事发生了却没有被人们发现,还有些故事正在酝酿之中,但从2005年的那个秋日伊始,我已在故事里了。
登斯楼,怀忧乐
老实说,相识古城之前,“岳阳”二字在我脑海里最先是定格在那篇范文正公留古至今的名记《岳阳楼记》之上:“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最初的我,向往的岳阳也只是奔着岳阳楼所藏的传世之作《岳阳楼记》而来。之前看过一篇关乎楼与楼记的文章,作者和出处已然不记得了。但作者的观点很是另类而近乎理性:大抵意思是岳阳因岳阳楼而出名,而岳阳楼只因范文正公和他那流芳万古的名记《岳阳楼记》而闻名海内外。受此影响,我对这座与武昌黄鹤楼、南昌腾王阁并称为古代江南三大名楼,又与永济鹳雀楼一起合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并无太多期待与希冀。
第一次识得岳阳楼的真容,是在南下岳阳的第二个年头。那年母校承办的“千年忧乐论坛”请来了作家王蒙在岳阳楼下开坛讲学,我们文学系的这帮人有幸被邀请作客于楼下听大师讲学论道,我也就在同窗们紧打慢敲下硬着头皮而来了。之所以一直回避着,除却上面那个原因外,其间缘由还有二:一者,与小城友人闲聊,每每我幸福地提及她时,他们都会莫名地多多少少劝上那么几句:留着吧,等毕业了再去看或者不要去看。这常常让我不解其语,困惑半晌。后来才晓得在众人心底的她已不仅仅是一座楼,而是一个梦,一个完美无暇的理想梦境。目睹了她的真容后,这个完美的梦就会被打碎,这许是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吧!二来,不知打哪时候起,在我印象中只有文人才可以风度翩翩心安理得地登楼、览物、赋诗……而我不是文人,仅是一介书生而已。
岳阳楼是巍峨的,她东依巴陵山,西临洞庭湖,雄居岳阳古城西门之上,气势雄伟。缓步洞穿岳阳门,目接“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牌坊,过怀甫亭,面迎吕仙三醉楼,侧身左转,抬头仰望,便得岳阳楼真容。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厚重迎面而来,不免千年一叹。楼虽饱经沧桑、屡毁屡修,但古朴之貌代代相袭,始终保持完好,名楼风范依然:楼高三层,青瓦素墙掩不住雕梁画柱,苍松翠竹更凸显飞檐塔顶,更难得的完全是巧夺天工的纯木建筑,竟屹立于千年而不倒,可谓天下第一奇楼。拾级而上,信手触摸那古老的栏杆,满手尽是苍桑的味道。楼宇四壁,不同朝代文人书家书写的诗作和墨宝,尽情地描绘着名湖胜楼,周遭陈列着众多书法大家书写的《岳阳楼记》和宋、元、明、清历代岳阳楼的不同模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