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中考命题分析与教学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05:0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语文中考命题分析与教学对策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富霄菱



概述:本次课程将从三个方面对课题加以分析:第一,从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看中考试题的命制;第二,分析梳理近年来各省市有代表性的中考语文试题;第三,探究教学对策。其中第三方面的内容会结合中考试题的梳理与分析来展开。
纵观近年来各省市文中考试题,可谓形式多样、百花齐放,但是考题构成大
致相近,均有以下几方面内容:语言积累及运用、文学常识、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现代文阅读、写作,本次课程因为时间限制,我想就语言积累及运用、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现代文阅读、写作四方面的中考试题进行分析,和老师们共同探讨试题命题思路以及给我们教学带来的启示。

   老师们好,本次课程将从三个方面对课题加以分析:第一,从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看中考试题的命制;第二,分析梳理近年来各省市有代表性的中考语文试题;第三,探究教学对策。其中第三方面的内容会结合中考试题的梳理与分析来展开。
一、从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看中考试题的命制
    首先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课标”中语文课程学习的总目标,一共是10条,这些内容是老师们耳熟能详的,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3条通常都被我们认为是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似乎与考试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我们管制一下这几个说法,“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些内容不仅仅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而且也是语文中考命题的大方向。比如中考试题中阅读材料的选择,近年来各省市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试题材料、内容、命题,作文命题的导向,等等,都是在这样的目标与追求之下确定的。
再如第5条“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其中的探究、实践、运用等关键词更是体现了当前语文教学与测评的具体导向。
所以这个总目标就是语文教学和语文测评的指挥棒,老师们一定要对“课标”的精神进行深入地研究与领会;并且有效地运用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
二、分析梳理近年来各省市有代表性的中考语文试题
纵观近年来各省市文中考试题,可谓形式多样、百花齐放,但是考题构成大
致相近,均有以下几方面内容:语言积累及运用、文学常识、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现代文阅读、写作,本次课程因为时间限制,我想就语言积累及运用、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现代文阅读、写作四方面的中考试题进行分析,和老师们共同探讨试题命题思路以及给我们教学带来的启示。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类的试题梳理与分析。
此部分包括字音、字形、近义词语辨析、熟语、成语使用、语法知识(句子结构、修辞和标点)等。其中字音的考查内容重点是多音多义字、形声字、难读字、习惯性误读字和一些常用字。例如广东深圳卷的第1题和安徽卷的第4题
(10深圳试题)请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的读音错误的一组(3分)
A、宽恕(sh)   狼藉(j)     妖娆(ro)   锐不可当(dāng)
B、姊妹(jiě)      轩榭(xuān)   拮据(ji)     毛骨悚然(sǒng)
C、嫉妒(j)       寒噤(jn)  阴霾(mi)  惟妙惟肖(xio)
D、步履(lǚ)       取缔(d)   阔绰(chu)  中流砥柱(dǐ)
(10安徽试题)展示中国发展新貌,荟萃世界文明精华。4月30日晚,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会上,中外艺术家联mi登台,奉献了一台精采的大型文艺晚会。整台演出分《相约上海》《江河情缘》《世界共襄》《致世博》四个章节,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表现了新时代中国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上海世博会的真诚祝愿,表达了人类团结一心、携手面对未来、共建地球家园的美好心声。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荟萃(           )           联mi (           )
(3)“举世瞩目”的意思是          。“世界共襄”中“襄”的意思是         
(4)画线的两处文字,运用了一种相同的修辞方法:           
两题均体现了这样命题特点。




上面两张表格是2010年全国24个省市中考语文诗卷字形部分试题的统计表,从上面的两个表可以发现:字形题的测试中,仍然以同音字(包括形近字和形异字)的辨析为主,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往往不是字形最复杂的,而是最容易出错的常用字。这也体现出中考字形考查上的一种导向——重视常用字的规范。







从这两张统计表中我们有这样的发现:
其一,词语辨析类的考查内容以动词和成语俗语为主,尤其是成语的数量相对去年有所增加。
其二,对测试过的近义词的频率做了统计,可以发现,五年来只有“遏止-遏制”这一对近义词复现过一次。可见近义词辨析所要考查的,并非特定词语的特定意义,而更多地是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意义和使用范围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量的阅读积淀,能够形成基本的语感,并能依靠这种语感做出正确的辨析。
其三,成语的使用仍是该部分测试的重点。测试的角度主要是从成语本身的语体色彩、使用对象以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辨别成语的使用正确与否。所考查的成语多半是常用成语,而考查的词语则相对来说不大常用。
再看语言运用类试题,从各省市试题来看,整体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基本的语法知识依然是语文学科测试的重点内容。试题更趋向于在实际运用中考查对语法知识的使用,将病句的判断和修改、修辞和标点等测试内容,放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同时,语句的连贯、完整也是语法方面的重要考查点。
第二,情境写话、语句仿写与前三年相比比例提高明显。语言运用试题中对情境写话、语句仿写的考查与“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试题的考查有所差异。“口语交际”的情境写话注重在社交场合口语化的表达,而语言运用试题中单独出现的试题比较注重书面化的表达。
第三,信息提取题目增加。语言运用试题中对提取信息的考查与阅读部分的不同在于测试材料多为短小的新闻、漫画、图表或数据。材料形式多样且来源于社会生活,跟踪社会热点,这体现了中考命题对生活的关注、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重视。
从中我们会发现此类试题与前三年相比有明显的命题导向:语言运用试题则从评价的角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发挥着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2005年-2010年中考语言运用试题,从命题特点看,测试的材料来源丰富,测试内容基本稳定。随着中考语文对“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重视,部分试卷中的语言运用试题融入“口语交际”或“综合性学习”板块。因而,语言运用试题的测试形式可能会呈现出更丰富的内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教学启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重视常用字的规范;重视对汉语言知识的运用;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并能依靠这种语感做出正确的辨析;关注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化传承;关注考查形式的变化,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导向,
(二)阅读部分试题的梳理与分析
1.记叙文的阅读
现代文阅读试题内容和布局继续保持简约、综合、精美的特色,重视扎实的阅读基本功,关注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致力于再现语文阅读世界的朴实雅致和无限妙趣。
文学性文章仍然是各省市样本卷中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主流,注重对考生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的考查,湖北黄冈卷和贵州贵阳卷将现代诗歌纳入阅读考查阅读范围中;说明性文章仍然关注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注重对考生应用阅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议论性文章注重考查“把握观点”“分析材料”“理清论证过程”等能力点,同时关涉学生理解句子、词语的理解。常用来考查文学性文章阅读的“反思评价”能力点也开始进入议论性文章阅读。
下面以北京试题为例来具体解说。
    从命题材料看呈现以下特点:思想性很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审美情趣,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文采且风格别致。作者均为现当代著名作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从考查能力看主要考查下几个能力点:整体感知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形成解释能力、欣赏评价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等语文核心能力。
例如2010年试卷的第13题就是一道考查整体感知能力的试题。





完成此道试题的前提是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与结构要有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对文中叙述事件的过程有准确的感知。
再如2011年试卷的16题,此题考查形成解释能力。
16.文中两处“有点那个”中的“那个”分别指的是什么,表现了年轻人一种怎样的心理?(4分)
参考答案:第一处“那个”,指给比自己学历低的人打工,挣钱还少,感到丢人。
第二处“那个”,指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去修鞋,大材小用。
心理:表现了年轻人把人和工作分成了高低贵贱的心理。
此题要求学生对文章第二段和第七段中没有确切说出的“那个”一词加以解释。学生需要结合文本相关联的内容,理解其含义并体会出“年轻人”心中的潜台词。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教学启示:指导学生能说清楚作者描
绘的形象和叙述的事件,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指导学生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划分事件发展的主要过程,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指导从不同角度对文章作总体把握,能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
2.说明文的阅读
中考说明文的考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关注生活热点。所选材料以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具体探讨、解说当前形势下社会突出焦点问题的解决途径及方式。“世博会中国馆”“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上海世博会山东观”皆不约而同地选择世博会为测试材料的主要内容。
其二,强调环保思想。“低碳”和“物种灭绝”是环保的新课题。“今天你低碳了吗?”“地球首个生态城市、食素拯救地球”、“低碳生活处处可为”、“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低碳生活处处可为”阐述的都是低碳生活,致力于传达给学生环保的思想观念。“在鸟笼中消失”和“物种灭绝”讲述的便是即将灭绝的珍惜物种。
其三,注重鲜活内涵。试卷选料呈现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既涉及世博会、月球大会、“五个一工程”以及校园安保等热点话题,从时尚、科技、文艺等不同角度诠释了时代的内涵;又涉及地铁二号线、青奥会、过江隧道、南京云锦等题材,体现了地方特色,让考生倍感新颖亲切。
不同的说明文题型在考查能力点上各有侧重。
(1)选择题重视对文本的理解
近年来,选择题占试题总量的比例在20%左右徘徊,仍旧牢牢占据着说明性文章阅读试题的一部分。选择题测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问题知识的把握,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且考查重点逐渐向后者转移。
(湖南长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后,语意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A.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B.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
C.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D.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
[参考答案]B
(2)填空题重视考查信息提取
近六年来,填空题占试题总量的比例大约占10%左右。填空题一般用来考查事实性和归纳性知识。或要求考生提取文章有效信息填空,或要求对指定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或直接考查事实性知识。
(贵州遵义)读第①段,看看风筝在材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由“木”到“     ”,到“     ”,到“     ”。
[参考答案]由“木”到“帛”,到“纸”,到“化纤”。
(3)简答题重视深度思考
简答题一如既往地史历年来各省市最主要的测试形式,可以测试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涉及的能力点包括提取信息、归纳分析能力、理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陈述推理能力、对论点或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北京)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红香蕉苹果可以长时间保鲜的原因。(5分)
【材料】
红香蕉苹果是我国苹果的主要品种之一。它很不耐贮存,采摘后在常温下很快就衰老变质。在冷库贮存,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苹果的硬度变小,虎皮病严重,质量大为下降。而经过适量的钴-60γ射线照射后,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贮存6个月,其硬度、主要营养成分、色、香、味及外观都不会有显著变化。
【参考答案】红香蕉苹果经过适量的钴-60γ射线照射可以长时间保鲜,是因为γ射线具有可以发射出能量、穿透能力强的特性,因而,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可以杀死寄生在苹果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和害虫。
说明文的教学启示:发现教学价值,设计学习任务,实施有效指导,培养学习习惯,积累阅读经验。
3.综合性学习活动
纵览各省市的语文中考试卷,会发现综合性学习活动逐渐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成为了中考试卷的关注的重点之一。
从各省市的试题我们可以发现,综合性试题的平均赋分值为7分,试题数量平均为1.5道。综合性学习试题主要以主观表述题为主,少部分省市选择了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的方式。此外,综合性学习试题不再仅仅以文字性材料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在试题中逐渐增加了图片与表格,使得试题的呈现形式逐渐丰富了起来。此外,在能力评价方面,试题较为关注考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考生的语言表述、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及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等方面内容。
从各省市近几年综合性活动试题的选材看有如下特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科学思想教育,关注地方风土人情,关注学生实际生活。
从命题思路和题目形式看,该试题以语文活动为依托,以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试题像是主要为以下几类:
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
    开场白、结束语、续写题目……
完成材料的分析:
    提取、归纳信息;分析文字、表格……
完成实际语言运用:
    开场白、宣传语、修改计划……
解决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理解活动主题、提出个人建议……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书面的练习,一定要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展开综合性学习活动。所以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建议如下:非毕业年级每个学期至少要有1—2次较大范围参与、较长时间准备、较好效果的活动;要研究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综合性学习”板块试题的特点;要在中考前帮助学生梳理可能会在“综合性学习”试题中出现的素材;要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回答问题的方法。
4.写作
从中考试题看,写作部分试题严格遵循了课标对写作的三方面要求。
首先是感情真挚地表达自我。“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靠编故事赚取老师同情从而获得高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下的中考写作试题越来越关注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考生只有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写作题目联系起来,才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才能写出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的好文章。
(湖南株洲)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人生际遇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激励与挫折,成功与失败,都能促人成长。请你根据亲身体验.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题目:我在            中成长
其次是角度地观察生活“课标”要求,在写作过程中应“多角度地观察生
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所以写好作文离不开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大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收获不同的感受、得到不同的结论,从而提炼出充实的写作素材,呈现多样化的写作内容。观察仅仅是一种手段,“为有源头活水来”,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贵州贵阳试题)在现实生活中,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人物个体形形色色。其中,的确有许多的人和事需要我们去观察、关注、思考和感受,也有许多的人和事还需要我们去辨析、判断、评价和进行正确的价值取舍。
请以“这是值得我们去          ”为题,写一篇文章。
备选示例:观赏的风景、尊重的人群、思考的问题、发扬的风尚、明辨的道理、体验的生活、赞美的事物、改变的现实、借鉴的方法、阅读的作品、欣赏的音乐……
再有就是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课标”中要求“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并明确指出“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写作是心灵的自由表达,是思想与生活的碰撞,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中考写作试题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减少学生套题的可能性。翻开今年的中考试卷,“力求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立意新颖”、“不得套作”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各省市的写作要求中,而写作题目本身也在求新求变。试题所蕴涵的思想内容、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特别是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更趋于多元化,体现创造性。
(安徽试题)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是简单的几个对策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老师长期地执着地对学生在阅读、思考、表达等多方面的指导,才可能产生效果,所以这里提供的教学策略仅供老师们参考。
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的功夫一定要下在平时的点滴的教学中,以下几方面是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做到的。关注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以读促写,激发兴趣提升写作素养;要求学生说真话,诉真情;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05:03:45 | 只看该作者
初中语文中考命题分析与教学对策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富霄菱



概述:本次课程将从三个方面对课题加以分析:第一,从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看中考试题的命制;第二,分析梳理近年来各省市有代表性的中考语文试题;第三,探究教学对策。其中第三方面的内容会结合中考试题的梳理与分析来展开。
纵观近年来各省市文中考试题,可谓形式多样、百花齐放,但是考题构成大
致相近,均有以下几方面内容:语言积累及运用、文学常识、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现代文阅读、写作,本次课程因为时间限制,我想就语言积累及运用、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现代文阅读、写作四方面的中考试题进行分析,和老师们共同探讨试题命题思路以及给我们教学带来的启示。

   老师们好,本次课程将从三个方面对课题加以分析:第一,从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看中考试题的命制;第二,分析梳理近年来各省市有代表性的中考语文试题;第三,探究教学对策。其中第三方面的内容会结合中考试题的梳理与分析来展开。
一、从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看中考试题的命制
    首先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课标”中语文课程学习的总目标,一共是10条,这些内容是老师们耳熟能详的,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3条通常都被我们认为是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似乎与考试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我们管制一下这几个说法,“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些内容不仅仅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而且也是语文中考命题的大方向。比如中考试题中阅读材料的选择,近年来各省市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试题材料、内容、命题,作文命题的导向,等等,都是在这样的目标与追求之下确定的。
再如第5条“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其中的探究、实践、运用等关键词更是体现了当前语文教学与测评的具体导向。
所以这个总目标就是语文教学和语文测评的指挥棒,老师们一定要对“课标”的精神进行深入地研究与领会;并且有效地运用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
二、分析梳理近年来各省市有代表性的中考语文试题
纵观近年来各省市文中考试题,可谓形式多样、百花齐放,但是考题构成大
致相近,均有以下几方面内容:语言积累及运用、文学常识、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现代文阅读、写作,本次课程因为时间限制,我想就语言积累及运用、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现代文阅读、写作四方面的中考试题进行分析,和老师们共同探讨试题命题思路以及给我们教学带来的启示。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类的试题梳理与分析。
此部分包括字音、字形、近义词语辨析、熟语、成语使用、语法知识(句子结构、修辞和标点)等。其中字音的考查内容重点是多音多义字、形声字、难读字、习惯性误读字和一些常用字。例如广东深圳卷的第1题和安徽卷的第4题
(10深圳试题)请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的读音错误的一组(3分)
A、宽恕(sh)   狼藉(j)     妖娆(ro)   锐不可当(dāng)
B、姊妹(jiě)      轩榭(xuān)   拮据(ji)     毛骨悚然(sǒng)
C、嫉妒(j)       寒噤(jn)  阴霾(mi)  惟妙惟肖(xio)
D、步履(lǚ)       取缔(d)   阔绰(chu)  中流砥柱(dǐ)
(10安徽试题)展示中国发展新貌,荟萃世界文明精华。4月30日晚,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会上,中外艺术家联mi登台,奉献了一台精采的大型文艺晚会。整台演出分《相约上海》《江河情缘》《世界共襄》《致世博》四个章节,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表现了新时代中国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上海世博会的真诚祝愿,表达了人类团结一心、携手面对未来、共建地球家园的美好心声。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荟萃(           )           联mi (           )
(3)“举世瞩目”的意思是          。“世界共襄”中“襄”的意思是         
(4)画线的两处文字,运用了一种相同的修辞方法:           
两题均体现了这样命题特点。




上面两张表格是2010年全国24个省市中考语文诗卷字形部分试题的统计表,从上面的两个表可以发现:字形题的测试中,仍然以同音字(包括形近字和形异字)的辨析为主,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往往不是字形最复杂的,而是最容易出错的常用字。这也体现出中考字形考查上的一种导向——重视常用字的规范。







从这两张统计表中我们有这样的发现:
其一,词语辨析类的考查内容以动词和成语俗语为主,尤其是成语的数量相对去年有所增加。
其二,对测试过的近义词的频率做了统计,可以发现,五年来只有“遏止-遏制”这一对近义词复现过一次。可见近义词辨析所要考查的,并非特定词语的特定意义,而更多地是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意义和使用范围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量的阅读积淀,能够形成基本的语感,并能依靠这种语感做出正确的辨析。
其三,成语的使用仍是该部分测试的重点。测试的角度主要是从成语本身的语体色彩、使用对象以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辨别成语的使用正确与否。所考查的成语多半是常用成语,而考查的词语则相对来说不大常用。
再看语言运用类试题,从各省市试题来看,整体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基本的语法知识依然是语文学科测试的重点内容。试题更趋向于在实际运用中考查对语法知识的使用,将病句的判断和修改、修辞和标点等测试内容,放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同时,语句的连贯、完整也是语法方面的重要考查点。
第二,情境写话、语句仿写与前三年相比比例提高明显。语言运用试题中对情境写话、语句仿写的考查与“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试题的考查有所差异。“口语交际”的情境写话注重在社交场合口语化的表达,而语言运用试题中单独出现的试题比较注重书面化的表达。
第三,信息提取题目增加。语言运用试题中对提取信息的考查与阅读部分的不同在于测试材料多为短小的新闻、漫画、图表或数据。材料形式多样且来源于社会生活,跟踪社会热点,这体现了中考命题对生活的关注、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重视。
从中我们会发现此类试题与前三年相比有明显的命题导向:语言运用试题则从评价的角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发挥着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2005年-2010年中考语言运用试题,从命题特点看,测试的材料来源丰富,测试内容基本稳定。随着中考语文对“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重视,部分试卷中的语言运用试题融入“口语交际”或“综合性学习”板块。因而,语言运用试题的测试形式可能会呈现出更丰富的内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教学启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重视常用字的规范;重视对汉语言知识的运用;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并能依靠这种语感做出正确的辨析;关注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化传承;关注考查形式的变化,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导向,
(二)阅读部分试题的梳理与分析
1.记叙文的阅读
现代文阅读试题内容和布局继续保持简约、综合、精美的特色,重视扎实的阅读基本功,关注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致力于再现语文阅读世界的朴实雅致和无限妙趣。
文学性文章仍然是各省市样本卷中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主流,注重对考生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的考查,湖北黄冈卷和贵州贵阳卷将现代诗歌纳入阅读考查阅读范围中;说明性文章仍然关注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注重对考生应用阅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议论性文章注重考查“把握观点”“分析材料”“理清论证过程”等能力点,同时关涉学生理解句子、词语的理解。常用来考查文学性文章阅读的“反思评价”能力点也开始进入议论性文章阅读。
下面以北京试题为例来具体解说。
    从命题材料看呈现以下特点:思想性很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审美情趣,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文采且风格别致。作者均为现当代著名作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从考查能力看主要考查下几个能力点:整体感知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形成解释能力、欣赏评价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等语文核心能力。
例如2010年试卷的第13题就是一道考查整体感知能力的试题。





完成此道试题的前提是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与结构要有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对文中叙述事件的过程有准确的感知。
再如2011年试卷的16题,此题考查形成解释能力。
16.文中两处“有点那个”中的“那个”分别指的是什么,表现了年轻人一种怎样的心理?(4分)
参考答案:第一处“那个”,指给比自己学历低的人打工,挣钱还少,感到丢人。
第二处“那个”,指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去修鞋,大材小用。
心理:表现了年轻人把人和工作分成了高低贵贱的心理。
此题要求学生对文章第二段和第七段中没有确切说出的“那个”一词加以解释。学生需要结合文本相关联的内容,理解其含义并体会出“年轻人”心中的潜台词。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教学启示:指导学生能说清楚作者描
绘的形象和叙述的事件,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指导学生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划分事件发展的主要过程,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指导从不同角度对文章作总体把握,能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
2.说明文的阅读
中考说明文的考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关注生活热点。所选材料以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具体探讨、解说当前形势下社会突出焦点问题的解决途径及方式。“世博会中国馆”“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上海世博会山东观”皆不约而同地选择世博会为测试材料的主要内容。
其二,强调环保思想。“低碳”和“物种灭绝”是环保的新课题。“今天你低碳了吗?”“地球首个生态城市、食素拯救地球”、“低碳生活处处可为”、“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低碳生活处处可为”阐述的都是低碳生活,致力于传达给学生环保的思想观念。“在鸟笼中消失”和“物种灭绝”讲述的便是即将灭绝的珍惜物种。
其三,注重鲜活内涵。试卷选料呈现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既涉及世博会、月球大会、“五个一工程”以及校园安保等热点话题,从时尚、科技、文艺等不同角度诠释了时代的内涵;又涉及地铁二号线、青奥会、过江隧道、南京云锦等题材,体现了地方特色,让考生倍感新颖亲切。
不同的说明文题型在考查能力点上各有侧重。
(1)选择题重视对文本的理解
近年来,选择题占试题总量的比例在20%左右徘徊,仍旧牢牢占据着说明性文章阅读试题的一部分。选择题测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问题知识的把握,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且考查重点逐渐向后者转移。
(湖南长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后,语意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A.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B.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
C.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D.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
[参考答案]B
(2)填空题重视考查信息提取
近六年来,填空题占试题总量的比例大约占10%左右。填空题一般用来考查事实性和归纳性知识。或要求考生提取文章有效信息填空,或要求对指定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或直接考查事实性知识。
(贵州遵义)读第①段,看看风筝在材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由“木”到“     ”,到“     ”,到“     ”。
[参考答案]由“木”到“帛”,到“纸”,到“化纤”。
(3)简答题重视深度思考
简答题一如既往地史历年来各省市最主要的测试形式,可以测试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涉及的能力点包括提取信息、归纳分析能力、理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陈述推理能力、对论点或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北京)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红香蕉苹果可以长时间保鲜的原因。(5分)
【材料】
红香蕉苹果是我国苹果的主要品种之一。它很不耐贮存,采摘后在常温下很快就衰老变质。在冷库贮存,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苹果的硬度变小,虎皮病严重,质量大为下降。而经过适量的钴-60γ射线照射后,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贮存6个月,其硬度、主要营养成分、色、香、味及外观都不会有显著变化。
【参考答案】红香蕉苹果经过适量的钴-60γ射线照射可以长时间保鲜,是因为γ射线具有可以发射出能量、穿透能力强的特性,因而,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可以杀死寄生在苹果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和害虫。
说明文的教学启示:发现教学价值,设计学习任务,实施有效指导,培养学习习惯,积累阅读经验。
3.综合性学习活动
纵览各省市的语文中考试卷,会发现综合性学习活动逐渐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成为了中考试卷的关注的重点之一。
从各省市的试题我们可以发现,综合性试题的平均赋分值为7分,试题数量平均为1.5道。综合性学习试题主要以主观表述题为主,少部分省市选择了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的方式。此外,综合性学习试题不再仅仅以文字性材料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在试题中逐渐增加了图片与表格,使得试题的呈现形式逐渐丰富了起来。此外,在能力评价方面,试题较为关注考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考生的语言表述、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及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等方面内容。
从各省市近几年综合性活动试题的选材看有如下特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科学思想教育,关注地方风土人情,关注学生实际生活。
从命题思路和题目形式看,该试题以语文活动为依托,以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试题像是主要为以下几类:
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
    开场白、结束语、续写题目……
完成材料的分析:
    提取、归纳信息;分析文字、表格……
完成实际语言运用:
    开场白、宣传语、修改计划……
解决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理解活动主题、提出个人建议……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书面的练习,一定要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展开综合性学习活动。所以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建议如下:非毕业年级每个学期至少要有1—2次较大范围参与、较长时间准备、较好效果的活动;要研究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综合性学习”板块试题的特点;要在中考前帮助学生梳理可能会在“综合性学习”试题中出现的素材;要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回答问题的方法。
4.写作
从中考试题看,写作部分试题严格遵循了课标对写作的三方面要求。
首先是感情真挚地表达自我。“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靠编故事赚取老师同情从而获得高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下的中考写作试题越来越关注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考生只有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写作题目联系起来,才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才能写出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的好文章。
(湖南株洲)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人生际遇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激励与挫折,成功与失败,都能促人成长。请你根据亲身体验.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题目:我在            中成长
其次是角度地观察生活“课标”要求,在写作过程中应“多角度地观察生
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所以写好作文离不开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大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收获不同的感受、得到不同的结论,从而提炼出充实的写作素材,呈现多样化的写作内容。观察仅仅是一种手段,“为有源头活水来”,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贵州贵阳试题)在现实生活中,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人物个体形形色色。其中,的确有许多的人和事需要我们去观察、关注、思考和感受,也有许多的人和事还需要我们去辨析、判断、评价和进行正确的价值取舍。
请以“这是值得我们去          ”为题,写一篇文章。
备选示例:观赏的风景、尊重的人群、思考的问题、发扬的风尚、明辨的道理、体验的生活、赞美的事物、改变的现实、借鉴的方法、阅读的作品、欣赏的音乐……
再有就是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课标”中要求“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并明确指出“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写作是心灵的自由表达,是思想与生活的碰撞,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中考写作试题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减少学生套题的可能性。翻开今年的中考试卷,“力求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立意新颖”、“不得套作”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各省市的写作要求中,而写作题目本身也在求新求变。试题所蕴涵的思想内容、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特别是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更趋于多元化,体现创造性。
(安徽试题)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是简单的几个对策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老师长期地执着地对学生在阅读、思考、表达等多方面的指导,才可能产生效果,所以这里提供的教学策略仅供老师们参考。
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的功夫一定要下在平时的点滴的教学中,以下几方面是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做到的。关注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以读促写,激发兴趣提升写作素养;要求学生说真话,诉真情;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05:04:51 | 只看该作者
知己知彼,科学备考
          ——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复习指导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富霄菱
综合性学习是中考复习备考中的一个难点。此类试题题型灵活多变,注重能力考查,试题材料源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因为无从下手,复习中这部分内容仅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通常是综合性学习试题没少做,但它究竟考什么,备考思路和方法是什么?对于许多同学而言仍旧是一笔糊涂账。
                      梳理试题思路,了解命题趋势
纵观北京近三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综合性学习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一、热点话题设情境,班组参与做形式
07年的把阳光体育作为试题材料,以班会的形式组成试题;08年试题把捐助汶川地震作为特定情境,以学校募捐活动组织试题形式;09年则把上海世博会作为试题设置背景,以校园宣传周的活动构成试题情境。不难看出,综合性试题的设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提取概括是重点,准确理解考表达
0708综合性学习试题中均设置了图表信息概括题和口语表达题;09年试题则偏重考查对文字信息的提取与概括,及文句的续写与仿写,注重考查理解与综合分析的能力。
可见,近年北京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的核心在于考查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里有几个关于考点的关键词我们必须关注:图表概括、文字信息概括、辨析并修改语病、语句的仿写与续写、特定语句的理解与品析。所以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应着重训练与提高以上几方面的能力。
                     明确训练方向,掌握科学方法
一、概括类试题
从北京中考试题看,准确提取与概括信息是综合性学习试题考查的一个重点,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图表与文字信息的概括能力。准确分析所给材料,并根据题干要求加以筛选、综合、概括,是完成此类试题的关键,下面我们看具体的题例及分析:
109北京试题)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51日在中国上海隆重开幕。世博会是与奥林匹克运动会齐名的全球顶级盛事。此次世博会将历时184天,预计有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届时,全球前来参观世博会的观众将达到7000万人次。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上海世博会,学校学生会准备举办走进世博会校园宣传周活动。作为筹备小组的成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7.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世博会。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4分)
【材料】
从早期的蒸汽机、火车、无线电,到现代的计算机、航天器、基因技术,以及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等,这些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都是借助世博会这个平台向公众展示和传播的。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说成是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美国从此走上了世界经济强国之路。日本先后5次主办世博会,世博会成为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据专家预计,上海世博会将对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生直接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主要信息一:                                                      
主要信息二: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字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根据题干要求——“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作为介绍要点,首先分析材料层次。从内容看,材料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说明世博会在传播人类文明新成果方面的作用,中心句是这些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都是借助世博会这个平台向公众展示和传播的;第二层说明世博会对举办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心句是上海世博会将对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生直接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提取两层的中心句,再根据题干中向同学们介绍世博会这一要求,两条信息应以世博会为陈述对象,分别概括为: 世博会是展示传播人类文明发展新成果的平台。
世博会可以起到推动主办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207北京试题)20061220,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从2007年开始,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知》中提出的口号是:“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为落实《通知》要求,某中学初三(1)班准备召开走进阳光’,迎接奥运主题班会,请做好以下工作。
2.第一小组的同学收集了以下两则材料,准备在发言中用这两则材料引导全班同学认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迫切性。请你帮助他们从下面两则材料中各提取一条信息,让他们的发言具有针对性。(2)
【材料一】
       内容
范围
视力不良率
初中生
高中生
大学生
全  国
58.07%
76.02%
82.68%
北京市
62.12%
77.88%
86.42%
【材料二】
根据有关部门2005年的调查,北京市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持续增长,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却持续下降。中学生血压偏高的比例超过一半,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
(材料引自有关部门对学生体质情况的调查报告)
从材料一提取的信息:                                                         
从材料二提取的信息:                                                         
【试题解析】本题提供两则材料,材料一为图表,材料二为文字。概括图表材料首先应理清图表所列项目间的关系:本图表为学生视力不良率的一个调查表,表格纵向为调查范围,包含两项全国北京市;横向为调查项目视力不良率,并且按照年龄分为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三个组。其次分析图表所提供的数字信息:三组数字将北京市与全国的三个年龄段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形成对比,结果是北京市初中、高中、大学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初中、大学两组学生高出近4个百分点。最后要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根据对图表的分析以及题干中提示的背景引导全班同学认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迫切性,将从材料一中提取的信息概括为北京市初中、高中、大学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提取并概括材料二的信息的步骤与方法与例题1相同。首先分析材料内容并分层:本材料两句话,第一句说明北京市学生身体生长程度增长,但身体素质状况降低;第二句说明中学生身体不健康比例明显增加。其次整合内容,概括信息:材料二的信息可概括为北京市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明显
二、语言创作类试题
此类试题通常要求学生依据设置的情境和提供的资料,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简单方案的设计;多采用诸如编拟欣赏广告、宣传语,对联知识及创作赏析,心愿表述,主题访谈,话题辩论,景点介绍等试题形式。准确完成此类试题的关键有两点:对所给材料要进行准确地筛选、分析、综合,对题干要求及语言表达要求要深入领会。
1(06年北京试题)奥运艺术研究中心的设计人员选用了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青花蓝、国槐绿等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专用色彩,他们的设计理念之一是:体现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华夏文化底蕴,凸现生机勃勃的国家形象。请参考下面的示例,从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中选择一种色彩,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以上设计理念的。(50100)
【示例】
青花蓝:温润而典雅的青花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一种历史的美感。它是中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宝藏中极具代表的色彩,表现了淳朴敦厚的民俗民风,洋溢着宁静祥和的气息。
国槐绿:充满生机的国槐绿”,是自然的风采,是生态与环境的象征,寄寓着华夏儿女珍视自己的家园,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表达了绿色奥运的理念。
:                                                                        
【试题解析】本题为语言创作类试题。解答此类考题首先要审读题目,题干中设定的语境是奥运艺术研究中心为其选用的奥运专用色彩解说,因而思考与表达的角度要符合题干设定。其次分析示例,明确隐含条件与提示。
其次分析示例,解说文字的思路是先解释该色彩特有的中国内涵,再阐述色彩的象征含义,这个含义应该结合题干中提到的设计理念及和谐奥运、人文奥运内涵来阐述。
语言形式为:(修饰性短语)的(所选色彩),是(内涵一),是(内涵二),寄予(象征、表现、体现、展示)(象征含义)。
【参考答案示例】
中国红:热烈而充满激情的中国红”,是中国的象征。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生活中充满红色的装饰主题。它象征着喜庆与吉祥,代表着古老而悠久的民俗,寓示着国家蒸蒸日上、日新月异。
209年北京试题)8.在宣传周里,学生会宣传部长准备在校园宣传栏内写一条宣传语。他根据下面的材料写出了宣传语的前一句,请你续写后一句。(2分)
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材料】
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将在世博园区展演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同时展出500多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参展国也将在世博园区组织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主题演出和民间艺术展示活动。世博园区将成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百花竞放的舞台。全球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将欢聚在一起,在文化交流中增进友谊。
宣传语:展示不同民族文化                                           
【试题解析】本题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并仿照规定句式续写宣传语。作答此类试题,第一步要分析材料:材料共三句话,前两句说明本届世博会将成为世界各民族展示特有民族文化的舞台,此内容已在宣传语中概括为展示不同民族文化;那么题目要求续写的部分宣传语,内容应根据材料第三句加以概括。第二步明确仿句形式:已给出的前半句展示不同民族文化,共8个字,结构上是动词加上偏正短语的形式,根据题干要求续写的后半句宣传语形式应与之完全一致。第三步根据材料中第3句的内容,按照规定形式续写——增进各国人民友谊。
三、探究材料类试题
虽然北京中考卷近几年中没有涉及此类试题,但在其他省市中考的综合性学习试题中它们经常出现。题型有语段压缩、材料的整合与探究、根据材料设计方案或提出相关建议等等。这类试题中往往提供多则材料,解答的关键在于对多则材料的分析与综合:通过分析发现材料的共性与不同,再根据要求对材料进行整合或探究。
1就下面两则材料进行探究:
【材料一】据新华社电:奥地利作家、剧作家埃尔费里德·耶利内克女士摘得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第十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给耶利内克带来的不仅是无上的荣誉,还有超过100万欧元的巨额奖金。在被问及获奖后的计划时,耶利内克说她不打算去旅游,一个人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时间,我的乐趣不需要花钱。
【材料二】据《青年时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已决定授予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荣誉文学博士名衔。金庸先生在获授剑桥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后,随即向该校提出申请,请求到该校继续攻读博士课程,剑桥校方表示无此必要。但金庸先生坚决请求入校就读,最终得到校方同意。金庸先生告诉记者,入剑桥攻读博士课程,志在求学,而非为求学位。
1)请你从这两则材料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答:                                                                       
2)请写出你对这个问题的探究结果或解决的方法:
答: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材料整合题。要求考生阅读所给材料后,结合材料自己提出问题自行解答。完成此题首先需要分析材料寻找共性:两个材料都是谈著名学者对待名利的态度,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中耶利内克看来自己所拥有的时间的价值远大于100万欧元奖金,体现了她独特的价值观;材料二中学者金庸为求得真知,在已获得学位后坚决要求入校继续攻读,体现的是他对名利的态度。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出问题——如何对待名利和荣誉。下面要做的是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上面对两则材料的分析,此题的答案就在两位学者的态度中。
2.(09年长沙试题)探究以下两则材料,写出你的结论。
   【材料一】韩国江原道江陵市526日至30日举行2009年端午祭。江陵端午祭2005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
   【材料二】528日,来自国内外的11支龙舟队在汨罗江举行直道竞速赛。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指出,端午节不仅要有粽子、有龙赛舟,也应该有大众的祭祀方式,还可以考虑每年开展一次学术讨论会,让屈原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
结论: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材料探究题。与上一题不同在于需要分析两则材料后,给出评论意见。首先还是应分析材料:两则材料均与端午这一特殊的纪念日有关;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介绍韩国江陵端午祭历时5天并且已在2005年被评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材料二介绍中国屈原故乡的端午节仅有少量的民间几年活动,这样的状况引出了相关人士的批评和建议。接着比较两则材料:这其中可以发现对待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纪念日的不同态度,以及导致的不同结果;本是纪念中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节,却因为我们长时间以来只注重它作为纪念日的外在的形式方面的庆祝,而没有挖掘它作为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的内涵,因而我们自己的民族英雄和纪念活动,反被成为他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能将愤怒完全发泄到他人身上,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正如材料二中纪宝成代表所批评的——“应该有大众的祭祀方式让屈原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由此可以得出探究结论:保护端午文化,弘扬屈原精神。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项具有全新理念的学习活动,不仅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与传统的课堂讲授式,而且在考查内容及方式上也更注重结合实际生活,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因而在复习中不能仅将它作为一个知识板块或一系列练习题来对待,它存在于日常阅读文章、思考社会人生、表达自己观点每一个学习及交流的过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1 19:37 , Processed in 0.14178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