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降低教师成长的门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16:4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降低教师成长的门槛
■四川   李镇西
收到一位朋友在博客上给我的留言——
请关注今年教育局、人社局评选市学科带头人文件,居然要工龄20年!如果您当年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样?请你为年轻教师的发展关注和呼吁此事。


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关注很久了。一直有话要说,但不知对谁说。今天,我就在自己的博客上说说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各种评优选先有了许多“坎”,比如,几乎所有职称评定的条件,都有“必须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之类的规定。注意,这是“专业论文”,那就得有“理论性”,得有“高度”和“深度”。有老师写作并发表的“教育随笔”、“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无论多么真实生动,多么有血有肉,多么贴近校园和课堂,统统不算!许多老师本来其他方面都很优秀,可就是过不了这个“论文关”。
除了“论文关”,还有“年龄关”。比如,35岁就是一道坎,好多有关青年教师的荣誉称号的评选条件,都规定候选人不得超过35岁,尽管按国际惯例,“青年”的年限应该是在40岁;好,说到40岁,这又是一道坎,参加校长助理考试的人就不得超过40岁,中层干部竞聘者也不得超过40岁;在一些地方,还有着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对过了40岁的老师,评高级职称基本上就不在考虑之内……这种“年龄关”把多少渴望上进的老师拒之门外啊!
除了“年龄关”,还有“年限关”,即对教龄(工龄)的要求,也就是上面那位朋友说的,市学科带头人的参评者,必须要有20年以上的教龄;与此类似,参评市优秀青年教师,必须要有10年以上的教龄;同样,参评“教坛新秀”,必须要有三年以上教龄。我估计这个“年限关”最早源于职称评定,多少多少教龄才能评上中级职称,然后又必须积累多少年的教龄,才能参评高级职称,等等。
除了“年限关”,还有“台阶关”——这是我临时杜撰的一个词,是想说明这种现象,在不少地方,要评上某一荣誉称号,必须有前一个台阶作为基础,比如,只有评上“教坛新秀”,而且是多少年后,才能参评“市优秀青年教师”;只有评上“市优秀青年教师”,同样需要一定的年限,才能参评“市学科带头人”,等等。又如,只有“区学科带头人”,才能参评“市学科带头人”,继而才能参评“省学科带头人”,等等。这样一个个台阶,是一个也不能越过的,一般来说必须按部就班。
还有其他我不好命名的各种“关”,比如,必须担任班主任多少年,或者必须支教多少年;又如,作为主研人员参与研究的课题获得过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一等奖;再比如,必须取得市以上课堂大赛一等奖,等等。
也不能说这些条件一点都没有道理,只要评选或评定,总会有标准。单独地看,某道“坎”也许就是一种导向,比如,做班主任年限、支教经历等等,就是为了通过制度来引导老师们勇挑重担,不畏艰苦。又比如,关于论文和课题的规定,就是为了引导老师们做研究型教师,而不仅仅做教书匠。
问题是,一旦这些条件绝对化,或者一刀切,问题就出来了。
我觉得比“论文关”更不合理的是“年龄关”和“年限关”。是的,教师的教育技能、水平、素质、水平等等,需要实践的积累,但这个积累的时间,却不可以“一刀切”。达到同样的高度,有人需要10年,有人可能8年、5年甚至3年就行,为什么一定要让所有人都熬10年呢?曹禺22岁写出《雷雨》,肖洛霍夫26岁写出《静静的顿河》,他们都创造了在一般人看来和他们年龄不相称的杰作。胡适26岁就当上北大教授,朱自清也是27岁就从春晖中学直接到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如果在今天,无论胡适还是朱自清,要评教授,年龄和教龄就过不了关。现在,我们的老师申报“市优秀青年教师”必须有10年以上的教龄,申报“市学科带头人”必须有20年以上的教龄,我觉得实在不妥,极不利于人才的快速成长并脱颖而出。
说到年龄限制,还有一点不合理。就是诸如“40岁以下的老师才能报考校长助理”以及过了40岁有些职称和荣誉就不再考虑之类的规定——也可能是不成文的规定。我曾给一些有管理欲望的年轻人说,先沉到课堂潜心教学,40岁以后再当校长也不迟。可人家说:“过了40,什么都没我们的事了!”最近我校有位年过40的老师,各方面素质非常不错,我很想推荐他担任中层干部,可按有关文件的条件,他早已超龄。还有一位女教师,也非常优秀,本来想申报省级骨干教师,可也是因为超过了文件规定的40岁,只好望而却步。
在所有关卡中,我觉得最最不合理的是“台阶关”。一个老师,如果年轻时没评上“教坛新秀”,以后要想“上进”基本上什么都没戏了!他因此不可能评上“市优秀青年教师”,依次接下来的什么“市学科带头人”等等,也不可能了。同样,如果没有区的相关称号,想评市级省级的荣誉也是做梦。
在上面种种貌似合理实则荒唐的规定面前,什么“活到老,学到老”,什么“终身学习”,什么“艺无止境”……都是苍白的!那么多的限制,上进?还有什么劲啊!
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评优选先变得如此苛刻。相比之下,我倒属于幸运的。我没评上过“教坛新秀”——当然,那时还没有这个称号,但“市优秀青年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早就有了,但我也从来没评上过。在我评上特级教师之前,我几乎什么荣誉都没有。同样,我是从班主任直接当校长的,在那之前,我连一天中层干部都没当过。而那年我已经46岁了!如果我年轻时候,也遇到这样“年限”那样“条件”,那我还不死定了?
我特别想给有关部门说的是,能否把各种评优选先的“门槛”降低一些?我尤其希望能够放宽甚至取消年龄和教龄的限制。只要达到了师德和教艺的标准,无论30岁还是50岁,无论教龄3年还是30年,也照样可以评上相关职称或获得荣誉称号!
想想高考吧!连十二三岁的小孩都可以成为少年大学生,为什么20多岁的年轻老师就不可以申报“学科带头人”呢?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可以跨进高考考场,为什么40多岁的老师就不可以报考校长助理或竞聘中层干部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6 05:41 , Processed in 0.1512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