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修身是中国式励志的主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9 01:0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修身是中国式励志的主题2012年02月27日

来源:凤凰网读书



曾国藩讲,“穷以修德,困而著书”。我写《吃透曾国藩》是被病所困--白癜风,要治这个病首要的就是减压,我调整工作状态,努力让自己闲下来,写书算是一种清闲地休养。通过写书,我不但系统梳理了自己对曾国藩的认识,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有了自己的认识。
今天“励志”已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图书分类。然而,一个令人诧异的现象是,这些书中被冠之以“经典”的,几乎都是外国人写的。但依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这些西方励志书读时颇为之激动,但看过就忘。而真正给我激励和安慰、真正贴近心灵,给我以深刻影响的则是《论语》等中华传统经典,还有曾国藩,它们照亮了我的人生。在这些书里对“励志”有不同的叫法:修身。《大学》讲,“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周易》、《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这些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都是讲修身。正是在这些修身思想的滋养和激励下,我们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圣贤豪杰辈出,而曾国藩正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曾国藩的成功之本在于修身。当年他考中进士后,去拜访理学大师唐鉴,请教了两样事:一是读书之法,一是检身(即修身)之要。并按其指点,奉行终身。他还有一句名言:“拼命报国,侧身修行”。他把修身与做官、带兵、治家的实践相结合,与人生的苦辣酸甜、成败起伏相结合,最终树立起伟大的人格,取得了不起的成功。
但如梁启超在评价曾国藩时所讲,其“事功或已磨灭,而精神不敝,传之后世,遭际时会,此精神复现为事功矣。”曾国藩的价值不在于他取得怎样的成功,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彰显和传承的以修身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
100年前,正是民国元年,中国传统教育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分科,首先分出来的,就是国文课和修身课。自立、勤学、好问、专心、孝亲、习劳、反己、诚实、宽恕、守信、忠义、尚武、有恒、自省、慈善、博爱、公益,这些都是修身课里的章节。直到1933年这门课被取消,修身便被我们从生活中删除了!我们说,对待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遗憾的是,我们恰恰把精华丢掉了。
当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重新需要靠个人奋斗去开创美好生活时,我们渴望汲取精神上的力量,这时西方送来了卡耐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论语》之类的传统经典则成为少数人的雅好。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大国,她的青年却要到西方人那里寻找人生的信念和奋斗的精神,真是天大的荒唐,这何止是一国软实力的缺失啊!
当然,这些西方励志书有其积极的意义,如强调奋斗、创新,借鉴心理学的成果,贴近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情境,另外,很多普适的价值观也同样打动人。但我认为,西方励志是有其局限的,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文化符号。励志书籍最终的意义在于影响人的思想、思维方式,而思想是基于语言文字的,基于一定的文化符号的。首先,在励志案例的选择上,西方人知道诸葛亮、李白、司马光、岳飞、苏东坡、徐文长吗?知道马云、赵本山、许三多吗?他们没法运用这样亲和的案例。另外,必然还需要大量的励志格言,我们的文化中这样的格言、谚语、诗句、俚语、成语太多了,都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经过无数岁月的淘洗,极其厚重、透澈、都是能刺穿灵魂,印在脑子里的。他们却不知道。
二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孔子讲,“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从这句话,我们看到中国人也喜欢赚钱,但在财富之外,还有爱好的生活。庄子则认为,人生最高的目标是“逍遥游”,是自由!总之,中国人对成功的理解不是单极化的财富、权位,而是更加丰富多元的;另外,如作家周作人所讲,中庸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极深,中国人对事业的关注点在于长久,而不在于有多强大。曾国藩就经常告诫子弟“无好小利,不求速效”,不能急功近利,慢不要紧,关键要扎实、稳定,这样才能长久,人生不是看谁先成功,而是看谁笑到最后;还有,中国人强调“内圣外王”,内在的修养提高了、能力提高了,外在的事功自然就会有好的发展,也会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西方励志所忽视或欠缺的。
三是表达方式。励志应当是一个内省的过程,好的励志书应当尽力引导读者展开思考。中国古代书籍本没有标点,读者第一步要做的是句读,自己得把句子断开,不尽力去理解和思考是做不到的。而且,一般书中对于各种事理点到为止,留给读者充分的涵泳体会空间。而西方励志则过于依赖案例,这固然使阅读变得轻松,却局限了思考。
今天,“中国式某某”的提法似乎有些泛滥成灾了,但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式励志”是最契合传统精神的,也是最亟需提倡和光大的,这本《吃透曾国藩》算是一次抛砖引玉的尝试。
孔子强调正名,我不揣浅陋,先为“中国式励志”正一下名。它应当是基于中国传统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中国化的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以修身为主题,实现成功人生的思想体系。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理念、修养、实践。而这一切,我们的祖先已经讲了几千年,我们应当把它重新找回来!
谷园
二〇一一年十月九(2012年2月21日改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4:46 , Processed in 0.0651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