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师大附中“万字时文阅读”基本篇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 20:3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海师大附中“万字时文阅读”基本篇目

骆玉明: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
余秋雨:黑色的光亮
周国平: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周国平:人身上最宝贵的三样东西
张汝伦:上海的文化命运
厉新建:20世界文化遗产的终级价值与有效利用
余秋雨:关于友情
易中天:走近顾准
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傅振国:300年后汉语会消亡吗?
梁衡:读柳永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王学泰:探源溯流说论语
王学泰: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
周思源:从生辰纲的下落看《水浒传》
刘慧儒:宋江这个人
马茂元:李商隐和他的政治诗
仲大军:墨家为何神秘消失
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
资中筠:从方孝孺和布鲁诺之死看中国历史发展轨迹
许博渊:裤子的革命与文化
雷淑琼: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赏析
孙绍振:祥林嫂的死亡原因是贫穷吗——情节的理性因果和情感因果
孙郁:周氏兄弟的里与外
郭松民:可怕的伯尔曼
胡平:战后日本社会考
雷颐:白修德与40年代中原大饥荒问题
李成:有些鸟儿我们是看不见的
刘建军:《老人与海》不是赞扬现代人硬汉精神的小说
何怀宏:鲁迅与耶稣
王小波:知识分子的不幸
王小平:艺术的内丹——小波十年祭
李洁非:商君的死
赵刚:穿制服的思想——被谎言与怯懦所扭曲的良知
张鸣:提线木偶:从四个到四千或者更多
傅国涌:乔治·华盛顿:美利坚民主精神的路标
郑湧:哲学与阿Q——金克木的学术“野史”
羽戈:“非暴力”何以“不合作”——纪念甘地逝世六十周年
钱理群:孔夫子在当下中国的命运——2007年的观察与思考之一
钱理群: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震灾中的思考
钱理群:一个乡下人与两个城市的故事——沈从文笔下的北京上海文化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0:32:34 | 只看该作者
着眼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上海师大附中“万字时文阅读”调查
本刊记者  陈力勇
阅读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和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如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阅读教学的着眼点在哪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开展了历时8年的“万字时文阅读”,他们自编读本,以读促写,着眼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的老师和同学。

“万字时文阅读”新在何处?
    活动的发起人和负责人是上海师大附中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他认为,学生的阅读品质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现行教材话题组元的结构层次还不够鲜明,高三的课文,哪怕放到高一去上,也没有任何问题。这种没有层级差别的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成长无法形成真正的刺激和挑战。教材中的课文多是三两千字的短制作,虽然观点集中而明确、结构简单而精巧,便于在三两节课内完成教学,但长期的短文阅读造成了阅读者思维与眼光的局促。其次,现行阅读教学与评测模式也在一点点蚕食着当代学生的阅读灵性,长期的应试阅读,造成了学生极为功利的阅读动机——阅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后面的几个选择题、分析题,能不能拿分成为判断阅读效益的唯一标准。这样的阅读,无意中助长了功利、浮躁、散漫、肤浅、任性的阅读习性。此外,流行中的网络阅读也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弱化了思考意识,养成了思维惰性。
“万字时文阅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一种高效率、高素质的阅读状态。余党绪老师说,长文对学生的阅读品质要求很高,阅读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高度紧张,并且长时间地沉浸其中,才能理出头绪,读出思路,把握内容;时文具备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感,既和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又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冲击学生的思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上海师大附中语文组的老师把这种阅读方式叫做“极限式阅读”,余老师介绍说:“所谓‘极限’是相对学生的接受心理与认知水准而言的,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思想理念上的深度,二是文化视野上的广度,三是写作艺术上的高度。”他们的想法是,只有提供给学生具备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学生才有可能进步,而在通常的语文阅读中,情况却刚好相反,那种与学生实际阅读能力平行的材料和模棱两可的答案让学生无法体验到自己正在进步、正在成长的快乐。
在交谈中,记者发现,上海师大附中语文组开展“万字时文阅读”还有更深层的动因。余老师曾经提到,他认为中国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过于强调情感而忽视了理性,而情感无法教,也不能教,只能靠潜移默化,只有理性才是可以教授与传递下去的。“万字时文”所具备的理性光芒将照亮学生整个人生,他说:“我们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理性:如果‘感性’教育有所欠缺,也许只会让学生在情感上粗糙些罢了;但少了‘理性’教育,一个人将无法在社会上生存。”

“万字时文阅读”如何指导?
    那么,“万字时文”是如何编选出来的呢?
余党绪以及上海师大附中语文组的选文标准是:文章的文字长度在5000-10000字之间,既要有思辨性,又要具可读性,能帮助学生打破日常生活的局限,以现代的、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篇目由师生共同推荐,并通过阅读实践不断补充完善。语文组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定每个年级的基本篇目,高一时会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而选择相对感性一些的文字,如周国平《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后期则更加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和学术性,如钱理群《孔夫子在当下中国的命运——2007年的观察与思考之一》。经过8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已形成了一套初具体系的“万字时文”读本。(选文目录见附录)
一般情况下,教师较少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提供仔细的指导;与此相反,上师大附中语文组一开始就设计了详尽而可行的指导策略,他们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易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逐渐展开:
撰写摘要和读后感。高一年级阅读活动开始时,考虑到“万字时文”给学生阅读经验带来的挑战,先提倡学生写摘要,借以培养他们形成亲近文本、融入文字的习惯。一段时间以后,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写自己的感想与感悟,写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撰写争鸣文字。高一结束时,当读后感已经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方式后,教师鼓励有想法的学生就文章展开争鸣或商榷,或就某个问题开展切入角度较小的体验式研究。
撰写时文综述。每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在时间相对充裕的寒暑假里撰写5000字的综述,对一学期来所接触到的所有时文进行盘点。
“时文阅读”每周安排一篇,一般在周五下午放学前下发,学生返校后过一两天再上交作业。批改作业时,教师会关注学生有没有进入文本内核。只要学生能够触及原著精髓,哪怕只是点滴,也给予鼓励。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以各种方式进行反馈。备课组则每年都会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来研究所选篇目在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如果某一篇效果确实不好,或者师生中分歧意见太多,则予以淘汰,不再出现在下一轮的阅读活动中。有些教师还根据班级情况,针对性地推进阅读活动,如孔超琼老师把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结合在一起,每天请一位学生针对某篇时文在课前作5分钟演讲,谈谈自己的感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从摘要到读后感,再从争鸣到时文综述,学生的阅读经验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阅读能力和品质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思想和人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培育和养成。

师生家长眼中的“万字时文阅读”
    8年前,“万字时文阅读”由余党绪首先发起,备课组老师共同参与,接着便逐步推广到全校。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几位参加此项试验的老师。王学义老师从2004年开始加入“万字时文阅读”,现已成为活动的骨干。他认为,时文阅读把一些名家对生活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带给学生,用心灵引领心灵,用智慧启发智慧,既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切入点和资料的积累,又通过交流甚至辩论,培养起他们在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若干年后,当学生走上社会,他曾经读过的一篇散文,甚至只是其中的几句话,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起到指路明灯的作用。
语文教研组长石海红关注的是课堂内外的互补性,她说,如果安排合理,时文阅读能为教材学习做好铺垫和延伸工作,如为配合《合欢树》、《前赤壁赋》教学,教师补充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篇章,这样就突破了课时的局限,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提高认知水平。她还认为,在技术至上、功利至上的社会,阅读像龙应台《给河马刷牙》、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这样的文字,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冰冷的物质世界拉开距离,从而建构起个人的精神家园。
有些学生对“万字时文阅读”的反响也很好。高二(7)班蒋梦青坦言,第一次接触时文一点没感觉,只是把它作为一项例行作业而已。但慢慢地想法发生了改变,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会写下一点感悟;而对于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出入的文字,就写文字来批判它。他认为这是站着读经典最好的方式。高二(6)班语文课代表仲夏梦告诉记者,每周时文刚刚发下去的时候,因为长,大家都会有压力;但交作业时,又是所有作业中情况最好的。绝大部分同学都会认真去完成这份作业,因为他们都期待着能够与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与大家产生共鸣。
记者还采访了一些已经毕业离校的学生。复旦大学朱黎君说:“高中时期的时文阅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升平台。每一次阅读一篇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我们都能学到一种新的视野——这些知名的人文学者是以怎样的视域来考察问题的;又能学到一种新的操作方法——面对如此宏大的选题,这些大家是如何布局谋篇的,通过何种角度切入,进而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透析问题的根源。”华东政法大学戴正伦说:“每周的时文阅读,培养我们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当你习惯于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可以轻松地、不知不觉地从中获取许多有用的东西。”
为了使采访更加全面和客观,记者还特地采访了部分学生的家长。上海政法学院张可创副教授对上海师大附中语文组的这项活动大加赞赏,他说:“语文教育和高考语文成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体。当今社会文化总体偏浮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能够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实在令人钦佩。不管现在孩子能够理解多少,接受多少,但都可以借此培养起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这对于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记者的采访时间较短,在记者采访的范围内,没有发现对这项活动的负面评价。

“万字时文阅读”的实效
    “万字时文阅读”实效的最终体现还在学生,记者从学生的感悟和综述中选取了部分文字:
我认为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并不需要建立在事业、容貌、身份、财力、权利等等事物的基础上。真正的友情,是两个独立人格之间的相互理解,心灵之间的交汇。用时文里的话,就是:“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真正的友情,无所欲求,拿得起,放得下,无所谓言语的表现,即使身在远方,心也是相通的。
                                           ——高二(8)班薛慧聪读《关于友情》有感
从高一所发的时文可以看出,现代人的思想早已不似封建时代那样死板拘泥,而是转向了外界的种种,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到西方文化,再借鉴西方文化转而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哪怕是社会上的某种现状也会引发人们的思考。这样的思考过程是静谧的、璀璨的,思想撞击的火花将会引领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正所谓“我思故我在”。我们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探索,才能够不断进步。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时代同样如此。
                                           ——高二(1)班韩璐高一学年时文综述
    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离开高考来奢谈改革一定会举步维艰。即以高考而论,“万字时文阅读”对学生的成绩也起到了很大的助推力。每学期16-20篇时文,三年积累下来将近百篇,虽然看似零散,却让学生拥有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这些材料既有文化背景,又有名人分析,绝非一些在实用主义指导下为考试量身定造的名著梗概、分类精华所能比拟。当学生面对高考时,自信心的提升会促使他们对现代文阅读文本的接受度大大增加。事实上,第一次完整经历整个活动过程的2007届学生,便在高考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调查记者了解到,这一届很多学生都认为时文阅读对自己的高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万字时文阅读”在附中有着广泛认同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

记者认为,通过教师的理念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又将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兼具理性色彩和人文力量的文字,来冲击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激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便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万字时文阅读”的价值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3:02 , Processed in 0.07287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