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情景交融特征不明显的诗歌怎样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 20:4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情景交融特征不明显的诗歌怎样教学?
                     华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彭国忠

    问:情景交融的诗歌,我们学校的一线教师已初步摸索到教学的路径,但对那种没有“景”的描写的诗歌教学还很困惑。比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没有典型景物描写的诗歌该怎样组织教学?该设计怎样的问题才能迅速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应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教出境界?
                                                             山东高青县实验中学  吕茂峰
    答:少有情景交融特征的诗词,主要有这样五种:(1)叙事类,如杜甫《北征》等,可以从事件的发生、发展、演变及时间、空间的转移加以把握;(2)纯粹抒情类,如屈原《离骚》,可以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及作者情感脉动的线索;(3)创造意象类,如您所举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月显然是抒情线索;(4)议论类,如多数宋诗,可以从一般议论的逻辑性、思维的角度入手理解;(5)综合类,兼具以上两种或更多。这里结合您关心的《水调歌头》这首词谈一谈。
    月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内涵极其丰富,在不同的作品中,会涉及神话传说、民俗、天文历法、政治、人伦等不同内涵。就苏轼这首词而言,则是以月引起政治、人伦两方面的思与情。政治内涵,即所谓君臣之际,君对臣子的亲疏、信疑、用黜等,臣子对君王的爱戴、关切、效忠效力等。人伦内涵,词中指兄弟之情。而这二者又都统一于月意象;换言之,把握月意象,即可很好地进行《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教学组织。
    根据月意象组织这首词的教学需要注意四点:第一,月意象在这首词中是完整的、贯穿始终的,而非片段的、零星的。上片由问天(月)引出,到欲归琼楼玉宇(月宫)而放弃;下片由窗前之月,到月的圆缺,再到月普照人间所有人,月起月结,没有间断。第二,如何理解“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这涉及中国古代神话思维。月宫作为神的世界,它的时间坐标与人间不同。汉乐府《日出入》云:“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唐代诗人周朴《王霸坛》诗更概括为:“云间犹一日,尘里已千年。”一些涉及神仙的传说、小说、戏曲,无不如此。所以,在“明月几时有”的问天之后,词人便追问月宫今夕是何年,下文再顺理成章地说“我欲乘风归去”。第三,“见月怀人”的人伦思维模式。对于下片的思念弟弟之情,解说者多从中秋是亲人团圆的佳节这层意思去理解,这当然不错,但还不够。在古典文学中,月意象还有另一文化功能。明代焦竑《焦氏笔乘》卷一指出:“《毛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太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子美《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也。”可见,“见月怀人”实是中国古代诗词的思维惯例,或者说月意象从很早就寄托了怀人的情感。苏轼对着中秋明月,自然怀念同在外地的弟弟。第四,开篇的问天(月),继承了屈原《天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特别是李白的《把酒问月》,不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相像,而且,苏轼在性格、才华等方面,都与李白接近,那种超凡的气势也神似;他说“我欲乘风归去”,更是自视为李白式的谪仙人。也正因为此,这首词也可以从抒情主人公形象入手,组织教学;但即使如此,仍然离不开月,离不开上述几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2:41 , Processed in 0.0668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