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围棋看语文学习的思维过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4 08:5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围棋看语文学习的思维过程                                                                                覃永恒
    语文难学,学了很多年,也不见多大成效,有人认为是“分析、概括”惹的祸,认为分析把文章肢解,概括又使文章抽象,剥离了血肉。其实“分析、概括”本身没有过错,只是离开了感知和想象去进行分析、概括就如同在盆里栽树,永远不能参天耸立。没有感知作基础和不能在想象中进行的分析、概括,只能是事倍功半。
    围棋棋手的棋感来自于棋力,也就是计算、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的积累。一般来说,棋力越强,棋感就越强。如何计算、分析、综合、判断?你看到哪一个棋类的棋手把这些过程都摆出来吗?如果要像列数学算式那样摆出来,才能计算、分析、综合、构思,那棋力水平永远都只能停留在入门阶段。棋力水平很高的人一般都能下盲棋。盲棋就是不用棋盘,不用棋子来下棋。我说我下到哪,你再说你下到哪。棋盘和棋子在哪里?在脑海里。下盲棋需要超强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现在有很多小朋友学下围棋,围棋学校的老师说,围棋“五级”(下围棋要由九级升到一级,然后进初段)是一个坎。有的小孩子到了五级就升不上去了,主要原因是没有发展想象力,没有养成在想象中进行计算、分析、综合、判断的习惯。没有把分析、概括能力放到想象中去发展,就谈不上棋感的进一步发展。
    语文学习也是感知想象和分析概括交汇作用,即左右脑并用的过程。比如,学习比喻,单单是对比喻句的理解,学了很多年,这个问题在很多学生那里还是问题。为什么?因为理解比喻句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感知想象进行分析概括的过程。感知、想象、分析、概括的能力没有得到增强,思维的质量没有得到提升,就不可能产生全面而准确的理解。看看下面这个比喻句: “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理解这个比喻句必须带领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进入语句的情境,并比较概括出本体喻体的相似处。必须能够在想象中听到“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嗅到“缕缕清香”,并不断在感知和想象中去捕捉、分析、比较、概括,才能把握本体“缕缕清香”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清淡悠远的特点。
    不仅理解比喻句不能离开感知、想象去进行分析、概括,创作比喻句也一样。写不出新颖独特的比喻句,主要原因是感知、想象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且不能充分分析、概括以把握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小时候心算能力强,数学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很多同学数学学不好,不是单纯地不会分析、概括,而是不能运用想象来推进感知、分析、概括的发展。感知、分析、概括的过程由于不能在想象的世界里得以充分展示,这种种能力就永远停留在原初阶段,就像下围棋永远停留在入门阶段一样,不能朝纵深发展。
    语文学习本身更注重感知、想象,分析、概括如果没有感知作基础,不能在想象的世界里得到丰富发展,这种分析、概括永远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永远派不上大用场!因此,语文课堂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读、写、听、说活动中进入想象的世界去感知、分析、比较、综合、概括……
                                       (此文发于《教育时报》2008年 10月 15日“课堂”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2:04 , Processed in 0.07543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