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外作文的显异与趋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6 12:2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外作文的显异与趋同
          上海范守纲  
差异之一:一重升学,一重实用
     追逐考试的结果,使中国的作文命题研究一直处于被动和偏颇的局面。相比来说,外国的作文命题大都以社会实用为目的,立足于学生进入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联邦德国写作教材中关于“怎样叙述自己的经历”、“描写和说明物品”、“失物启事”、“说明要求”、“提供情况”、“公告、私人信件、报道”等作文题型设计(见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埃恩斯特·克勒特出版社1981年版《作文训练》等书);曰本写作教材中关于“书信和曰记”、“生活和意见”、“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作文题型设计(见曰本学校图书株氏会社昭和五十二年版《中学国语》等书);美国写作教材中关于“自述”、“按一定模式的说明文写作”、“评论”、“程序性写作”、“分析性写作”、“表述意见的文章”、“辩论与说明”等作文题型的设计(见美国威廉·W·韦斯特著《提高写作技能》,美国Prenince-Hall出版公司出版)等等,这些都明显地向社会实用写作靠拢,有意识地将中学写作训练与社会实际应用写作挂起钩来,反映了作文教学目的的清晰性。美国《提高写作技能》一书第一章开宗明义就表明“写,是为了有效地交流”。该书举出一个普通美国人杰克·奥布赖恩高中毕业想要参加工作时两周内的写作统计:写了两份广告,填了一张保险估价单,一张所得税表,写了两份理由说明,一封抗议信,一封收款信,一封家信,一封申请书。以此说明“‘写’包围着你”。
     应该提出的是,国外研究者设计作文训练题力求与社会交际需要相对应,并不只是谋求体裁形式上的契合,而是追求两者基本能力的共同点。例如,曰本“为了搞好学校广播”的作文题型设计,从发现问题、寻找根据、考虑不同意见、提出对策和方案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表述意见”的全过程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不仅掌握了“表述意见”的写作形式,而且锻炼了“表述意见”的基本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一旦逐步形成,学生就可据此举一反三,掌握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本领,以适应社会需要,并受益终身。
    反观中国的研究,作文教学的实用目的虽已引起重视,大多数人赞成写作为社会交际服务,但是还缺少系统的考虑,没有成套的落实写作教学目的的理想教材。从这一点说,外国研究者编就的以适应社会交际需要的成套写作教材的引进,无疑对中国是有参考价值的。
差异之二:一重语言形式,一重心理发展
    中国历来认为语言文字是载体,是工具,语文课就是语言课。作文教学不解决内容的问题,是解决有了内容如何运用语言表现的问题。这个认识左右了中国作文教学几十年。具体表现在作文教学中,讲究语言修辞,讲究文章模式,讲究写作方法。所谓语言“美”、结构“美”成为优秀作文的标准。而同时期国外作文命题却多从内容出发,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作文命题顺应学生心理发展,学生写作情趣大增,由被动而主动,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一样。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认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它总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的知识技能,但是,良好的心理能力则是掌握语文能力的心理学前提。心理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持有同样的观点,他为1~10年级的学生精心设计了500道作文题。这些命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1~3年级都是形象描绘的题目,如“当太阳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我的金鱼缸”等。4年级则有“假如我是一个隐身人”、“最美的和最丑的”等理想性和比较性的题目。5年级有“从一滴水看太阳”、“给国外的同年龄儿童写一封信(读了报纸上的记载以后)”等涉及从个别到一般和放眼世界的题目。6年级有“早秋也有一个短暂而美妙的时刻……(丘特切夫的诗句)”这样的题目,以引起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7年级安排了“在我们今天还有变色龙式的人物吗(读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以后)”的题目。8年级的题目有“没有目的生活就像没有舵的船(印度格言)”。9年级的题目是“在我们今天父与子的矛盾是什么性质的(读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父与子》后写)”。10年级的题目有“俄罗斯离开我们中的每一个人能够生活,我们中的每一个人离开俄罗斯就不能生活(屠格涅夫语,写在即将开始劳动生活的前夕)”。看得出,这些作文题依次安排,从思维水平说,是由浅显向纵深发展,思想感情是由幼稚走向成熟,作文题型设计的阶梯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做到同步。以心理能力的发展作为安排作文训练的理论基础,这是国外作文教学序列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
     同样以心理能力发展作为作文训练序列的基础,另一位苏联教育家达维多夫探索的则是一条新的教学思路。他认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该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他主张教学从最基本的概念“语言表达”(功能、作用、形式)开始,运用演绎的方法,依次说明它们在各种类型语言表达中的具体表现,形成语文教材体系。自然,苏霍姆林斯基也好,达维多夫也好,这种科学体系的探索还在进行之中,两种思维形式能不能结合,又如何结合,中学生心理能力发展有哪些特点,分几个阶段等等,这些崭新的研究课题正吸引着世界各国语文教学研究专家的兴趣。
差异之三:一重结果,一重过程
    中国的作文现状是重视成篇的文章,完整性成了最基本的要求,似乎片断、段落、问答、留言、通知等等都不算成“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见。实际生活中,交际需要不都是完整的“文”,更多的是写一句话、一段话,只要意思相对完整,能表达清楚,都是实际交际所需要的。
    再从文章形成的过程看,一篇文章的形成是逐步综合的过程,“结果”由“过程”而来。对此,中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有一段论述。他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于语言表达,特别是书面的,也就是写的训练,是跳跃式的,跨越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段落。一般写的教学只注重两头,一头是词句,一头是成篇的文章。”“我曾在教会学校读过书,他们很重视语言教学中的片段训练。近年我应邀去几个国家讲学,发现那些文化发达的国家在母语教学中仍很重视段落的训练。”(《张志公先生纪念文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1:17 , Processed in 0.06468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