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汪曾祺绝笔《铁凝印象》:担得起“清新”二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8 18:4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汪曾祺绝笔《铁凝印象》:担得起“清新”二字2012年05月15日

来源:文汇报 作者:苏北



何镇邦对我讲,《铁凝印象》是汪曾祺的绝笔。
前几天,一个小型聚会上,汪先生的公子汪朗也在,何镇邦说,1997年5月8日早上九点多钟,汪曾祺给他家打电话:“文章写好了!你过来拿!”
这“文章”就是《铁凝印象》,为什么叫何镇邦去拿?因为这篇文章他是为何镇邦写的。1996年秋,何镇邦和山东《时代文学》议定在该刊上开设一个新栏目,由何镇邦主持,名曰:“名家侧影”,每期由几位作家同时聊一位作家。专栏从1997年第一期开始,前面已经分别介绍过汪曾祺本人和林斤澜、艾煊等作家。当年的第四期拟发铁凝专栏,于是何镇邦就向汪老约稿,请汪老写一写铁凝。
汪老爽快答应。他对何镇邦说:“能写,马上投入!”何镇邦后来说,老头儿夜里四点多钟就起床写,一口气写到八点多钟,一气呵成。写完就叫何镇邦去取。
稿子写在300字的稿纸上,共八页,有两千多字。我找出初发《铁凝印象》的已发黄了的15年前的《北京晚报》(1997年6月16日),稿件最后的落款是“1997年5月8日凌晨”。《北京晚报》在编发此文时还加了一段编者按。按语写道:“5月16日,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不幸去世。此篇是汪先生生前留下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汪先生五十多年创作生涯戛然而止的句号。我们特此刊出,以示怀念。”
在汪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的这个五月,我重读《铁凝印象》,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
汪先生在文中说,铁凝的小说有“清新秀润”的特点。他写道:“河北省作家当得起‘清新’二字的,我看只有两个人,一是孙犁,一是铁凝。”这样评价,是中肯的。
在《铁凝印象》中,汪先生还用了一大段篇幅描写铁凝,他说铁凝“有时表现出有点英格丽·褒曼的气质,天生的纯净和高雅。”铁凝“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精精神神,清清爽爽的,好像是刚刚洗了一个澡。”对铁凝的欣赏和怜爱之情溢于言表。汪先生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我很希望能和铁凝相处一段时间,仔仔细细读一遍她的全部作品,好好地写一写她……”可是这个老头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个愿望太“奢侈”了,没想到仅仅过了一个星期,这个老人却撒手人寰了。
其实,早在几年前,汪先生就评论过铁凝的短篇小说《孕妇和牛》,说那篇小说“俊得少有”。是很“糯”的一篇小说,或者说,细腻、柔软而有弹性。汪先生对铁凝的作品是熟悉的。
铁凝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说过,她认识汪先生大约在1984年的四次作代会上。她说,汪老“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头发也不留呀!’”铁凝说“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见面别有情致,这样的回忆同样充满了深情。
铁凝在这篇同样是发表于《北京晚报》上的文章中说,当我们今天思念这位老人时,是他那优美的人格魅力打动着我们。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是不能没有如汪老这样的一些让我们亲敬交加的人呼吸其中的(《汪老教我正确写字》,《北京晚报》1997年8月15日)。这样的回忆也依然打动着我们。
关于汪老,铁凝先后写过三四篇怀念文章。她曾到京郊汪先生的墓地给汪老献花。铁凝后来深情地说:汪老的名字被标明的位置是“沟北二组”。以汪老的人生态度,他早就坦然领受了这个再平常不过的新身份。2010年的5月,铁凝又往高邮,凭吊汪先生纪念馆,参观汪曾祺故居,并在汪先生童年生活过的老街上徜徉……这些深情的文字和人生印迹,都见证着两代作家之间的珍贵友谊。
关于书画的遗作,一般认为,汪曾祺最后的书画作品是《喜迎香港回归》,一幅画面淋漓饱满、枝头著满盛花的紫荆花。其实,这个记忆是错误的,这里需要补正一下。汪先生的书画绝笔在扬州高蓓女士手中,是一幅丁香花的国画,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条幅。
1997年5月11日,高蓓以《扬州日报》记者的身份采访汪老。那天上午,高蓓还没到虎坊桥,汪先生就已穿着西服到楼下等候她——这是汪先生和师母对年轻人一贯的作风。之后接受家乡人的采访、拍照,忙乎了半天,中午还得留饭(尽管吃的是炸酱面!)。如此种种,都在高蓓的《最后的采访》中(《新闻出版报》1997年6月24日)留下记忆。
2007年5月纪念汪曾祺逝世十周年暨第三届汪曾祺文学奖在高邮举行并颁奖,我和高蓓有幸忝列获奖作者之中。在活动结束的第二天,与会者到扬州游玩,同游者有汪家三兄妹和作家凸凹,在瘦西湖的春祝寿楼,我们登台眺望,窗外是如画的风景。这时高蓓来了兴致,将特地从家里带来的汪先生的《丁香》取出展示给我们欣赏,使我们大饱眼福。画面上的丁香四五枝,枝头浅紫、淡红的碎花布满枝叶间,左首题款“高蓓饰壁,汪曾祺丁丑五月”。右上角还有一枚闲章,不太清晰,好像不是“人书俱老”那枚。也不似“珠湖老人”。印太浅了!十分模糊,实在不能辨认真切。
不过这幅《丁香》让人眼热。这应该是汪先生画作中的佳品,画面蓬勃,彩色饱满。工笔处十分细致,看得出老头子是下了工夫的。
高蓓是有福的,在无意中得到汪先生书画作品的绝笔,内心的既疼又爱,从高蓓的回忆文章中可以看出。这两幅作品,我想,高蓓也会十分珍爱的。
今年5月16日,汪先生离开我们整整十五个年头了。这些年来,他的作品被一代一代的人阅读,很多人喜欢他的作品。近听人说到一个叫狄源沧的老先生(1926-2003),一位很有名的摄影家,他和女儿都十分喜欢汪曾祺。老先生在世时,曾写过一首诗:喝茶爱喝冻顶乌,看书只看汪曾祺,不是世间无佳品,稍逊一筹不过瘾。“冻顶乌”是一种台湾名茶。老先生话说得绝对了一点,但人生趣味可以理解。还有一位老兄,读了汪先生的作品,在豆瓣网上留言:吾爱汪夫子,书痴复情痴。吾爱汪夫子,儒雅天下知……汪先生为什么这么迷人?真是值得好好研究研究。
汪曾祺二十岁在昆明西南联大开始写作,一生颠沛,洒脱的性情不改。而这一文一书一画,却成了汪先生半个世纪最后的绝响,让人心中不甘。
2012年5月2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7:32 , Processed in 0.06657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