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0 03:2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研究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教研室

高启山

一、研究的背景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文教学观念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文学性写作”倾向,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在对待作文的态度上,我们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种“为写而写”的层面,教师的教学为了学生“写好作文”;学生的“写”——包括观察、实践、体会生活、文字表达、读书学习等,都是为了一个“写好”的目的。作文教学没有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学生的“作文”也没有真正成为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来交际、学习的工具。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作文教学;是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的过程的作文教学;是将“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的过程转化为“小学生写作需求产生的环境和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过程的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切实将“作文”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文教学。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教学之初,先安排基于学生兴趣、指向学生生活问题解决的“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在活动当中,指导学生观察探究生活、解决问题,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为表达交际而完成作文。
一、探索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内容的基本类型。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内容类型如下:
1、  对感兴趣事物现象基本情况的了解、把握。
如:“我们的长辈住什么样的房屋?”等。这类问题多以“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形式出现,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完成。
2、  对感到新奇、疑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释。
比如“彩虹为什么是圆的?”等,问题多以“为什么”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对“疑问”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知识探究性。
3、  对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比如“怎么样才能去掉铝壶里的水垢”等,问题一般以“怎么办才能达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解决了某个自然、社会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有一定的功利性。
4、  对自然、社会或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种对象之间关系的解释。
本类问题需要对多个(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观察、甚至反复试验、经过探求多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结论)如“怎样才能让爸爸妈妈高兴?”等。
5、  知识产生背景与过程探究。
如:“是谁发明了造纸术,他是怎样发明的?他为什么发明造纸术?”等。这类问题多源于课堂知识,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逐渐产生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中。
6、  专门知识实践应用。
这类内容有几种情况。(1)学生学了课外内知识,由于对其感兴趣,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课外的试验、制作;(2)教师在引导学生学过了某些知识以后,以“实践应用的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所布置的多项作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完成。”(3)恰巧学生所学知识诱发了学生对解决过去问题的兴趣。这几种类型的学习结果有一定的成品性。

7、  综合类型。
学生要解释的现象、要解决的问题、要探求的知识背景、要应用某种知识在某一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能是一种甚至几种类型的综合。
二、探索出“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基本模式流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选择学生能够在短期(一般两周)完成的“项目”,并按照分四个阶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1、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按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在教学开始,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习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案例等方式,布置研究任务、目的,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激发研究动机,选出全班同学或小组同学共同感兴趣、有能力开展研究的问题。
2、解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获取作文素材阶段。
引导学生自主地查资料、阅读、书籍、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动手操作实践、记录、比较、思考、想象、交流讨论、与所制定的目的计划进行对照,解决问题,总结整理资料,形成纪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响、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3、书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
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实物和书面材料。
4、全班交流展示阶段。
包括:研究报告或研究体会的张贴(在班内墙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时间的宣读交流、出版学生个人、小组和班内的研究报告与研究体会专辑、推荐发表等。
三、研究的指导方法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指导方法。
1、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发挥合作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个人的观察、资料查阅、试验、操作、思考要以笔记的形式做好记录,小组内各成员定期围绕共同的专题,进行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
2、教师对学生的“笔记”进行随机性的“检查”,针对笔记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这样,笔记成了“求得教师指导”的一种凭借。
3、 针对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写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写作技能训练”和个性化的指导。                  
具体操作时,重点采取以下方式:
(1)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资料笔记,与学生进行交谈,挖掘学生活动过程中没有记录的闪光点,指导学生记录下来。
(2)这对学生笔记出现的“内容与问题单一性”问题,指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并记下新的内容。如学生过于单一地记录试验的现象、数据等,教师提示学生记录以下研究过程、如何操作、态度、情感变化等。
(3)在学生进行成果加工的过程中,教师这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写作指导。
4、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产生成功感。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作文的评价者有教师、学生个人、学生小组,也有家长,还有与研究性学习开展内容相关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学生作文过程中,评价的内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研究性作文活动的态度。二是在研究性作文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研究和作文学习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作文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四、研究效果和体会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学生作文能力提高较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形成。
1、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作文时学生有话可说。
以小学语文第六册《记一种小动物》的教学为例。实验班用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了研究性活动,然后写研究报告;对比班只布置学生观察,然后课上指导学生作文。(两个班均为50人)。结果,实验班学生人均观察笔记7篇,查资料1.8篇,对比班人均记观察笔记0.6篇,查资料0.4篇;作文字数,实验班在600以上的12人,400-599的26人,200-399的12人;对比班,400-599的6人,200-399的,15人,200以下的29人。
2、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习作表达了真情实感。
四年级实验班教学《写一种工具》,教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工具进行调查,有一同学专门回到农村老家调查“镐头的变迁”。在调查笔记中,他有这样两段话:“(4月13日)听说我要调查镐头的变迁,老叔马上对我说:‘现在谁还用这个,都用拖拉机了!’是啊,农村的变化可真是太大了——镐终于可以进博物馆了!”“(4月14日)我不知道全中国的农村究竟有多少镐头,在我的老家,我发现了三种:窄刃镐、双叉镐、宽刃薄镐。他们各有个的用途。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祖辈是那样的能发明。值得自豪。但是,自豪之余,我想到了它们在种地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现代化的机器取代——我们的自豪将被外国人的发明取代。这又不能不感到一点心酸。我想对我们的同辈说——我们有责任呢!”
我们对三所学校五年级实验班共160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调查,从实验开始到第六次研究性作文实验中,作文课前,哪些学生能够先将作文写下来,结果如下:第一次:0;第三次,20;第六次;108。以上数字说明,仅仅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在研究性作文教学中,“写”已经成了全班大半数以上的学生想做、愿作,能主动来做的事情。
3、激发起了学生读书、探究生活和写作的兴趣。
下面一组数据是一所实验学校小学三、四、五年级五个实验班实验前期和实验四个月后几项调查数据对比: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写日记的人数由34人增加到158人;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坚持读课外书的人数由94人增加到166人;平时总能在生活中发现一些问题的人数由68人增加到128人。发现问题以后,能够主动思考并想办法解决的人数由67人增加到123人。
在实验班,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正在以良好的势头发展。而且,我们所期待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随着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开展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能够切实为小学生创设真实的、需要书面交际的情景,激发起学生书面表达欲望,促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从事写作交际实践,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发展。
五、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要学会探索什么。



在美国,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就开始分组做研究项目了,如作业:20世纪最让你敬佩的人。项目研究的基本程序是,小组讨论先决定写谁,然后考虑是写故事书、是编画集,还是做实验报告。因此,中美两国博士生的研究能力差距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了。

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从“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以探究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在过程中学习和开展研究性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综合能力。“以探究为中心的教育”,其理论和方法发源于美国,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全面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理论和经验,并制定本国的“以探究为中心”的教育纲要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在美国各中小学校的课程标准中均有专门要求。研究性学习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并贯穿于以后的每个年级,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如对“学前班”的孩子,要求能提出共同参与的研究内容并能就主题提出“如何”和“为什么”;对三至五年级的要求是,能针对主题将观点进行归类,至少从—种原始材料和二手材料中组织信息并提出认识;对七年级的要求是,能提出问题并评价问题,能得出可引导调查和研究的观点,以增加引用参考材料的可信度。对八年级的要求是,在所研究信息与原观点之间获得有效平衡。

美国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每个年级、每个科日的具体教学之中,而不是单独开一门课。课程的要求使美国的学生从小学起就不断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做出相应的研究成果。譬如,美国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要完成的自然课的家庭作业是:请列举三条原因说明恐龙为何绝迹;恐龙划分为食肉和植物两类,各列比十种食肉和食植物的恐龙。而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

比学了杠杆原理后,要完成的作业是:用家里现有的材料,做一个简单的机械,说明杠杆原理,并要求每个学生上台演示。

法国的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是以“综合实践”课的形式出现,且定为必修课,其目的是加强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这—课程强调多学科综合和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体到课程的实施,法国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则是以“项目研究”的形式开展的,这是一种主题教学的综合性课程,即在一个大的主题下,学生分组后选择小的课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主要程序是:查找资料、咨询专家(通过电话、访问、因特网等形式)、做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产生创新性结论(学生意义上的创造)。这种项目性研究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教师参与指导,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组织口头表述性研讨;第二阶段由学生自己选择题日,自己做实验,自己组织口头表述性报告。

研究性学习在法国的高中有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对学科已有成果进行批判性的研究,鼓励学生介入学科前沿,强调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的成绩计入学生毕业会考成绩。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观察现象、描述事物、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阐明解释、验证这些解释并与他人相互交流观点,还能学会清晰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建构恰当的科学知识体系,并形成既有逻辑性又有批判性的思维技能。

亚洲国家的教育尽管是以重书本记忆、重知识灌输为传统.但近年来已逐渐向国际教育趋势靠拢,其中日本的改革进度最快。日本在1998年底至1999年初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统一增设“综合学习时间”,其课时为小学每学年105—110课时,初中为每年70—130课时,分别占总课时的8%和9.3%,高中总课时为150、210课时,为毕业必修学分。从1999年开始,我国少数学校的高中课程中也出现了“研究性学习”,但重结果轻过程的教育传统使这些研究性学习多变成了“成果性”的追求,从而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上海有一年高考的理科综合能力考试卷出了一道综合题。题目大意如下:上海市中学生正在展开研究性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下面是学生提出的三个课题:上海入骨髓库的心态剖析;上海地区太阳能利用可行性研究;上海地区降雨酸度情况调查研究。要求:写出所选的课题名称,并简单陈述理由;简要列出你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该课题最后成果的形式。面对这道综合题,学生答题的总体水平不理想,有的甚至连什么叫“陈述理由”都不清楚,特别是对“研究计划”、“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之类更是回答得干差万别,说明学校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缺乏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而且缺乏讲授科学研究基本常识的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学习领域,并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所受到的训练使他们懂得,如何掌握问题的中心、如何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从多角度看问题,由此而发展了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向时也培养了与别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过程,既有知识的学习,更有合作意识、探究习惯、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科研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从小进行这种综合性实践活动,无疑为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是,研究方法比具体知识更重要,因而学校教育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与训练。另外,他们相信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具有独立研究能力,因而对中小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孩子都提出不同程度的研究要求。由此,美国的教育只是在理论知识的接受量上要求低于我国,而在实际能力特别是研究能力上的要求上却远远高于我国。

研究是通过问题展开的,因而仅仅动手实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思考,通过实验思考有价值的问题。美国的教育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将大的问题分解为具体的子问题进行研究。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们先是自由地研究材料,接着讨论各自的发现。在学生们寻求答案时,常常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加深并扩展了对概念的理解。

在美国的学校,小学生写长达几页的论文,中学生写几十页的论文都是极为常见的作业。美国学生在写论文方面的训练,是我国完全没有的,正是这种训练使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用正规的学术研究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研究能力的具备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当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年复一年地进行应试作文训练时,美国的学生已练就了写学术论文、调查研究报告的本领,并在确定研究主题、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组织观点、撰写论文中,掌握了比通晓所研究的具体知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研究方法,从而具备了普通性的综合能力。

对美国孩子来说,学校就是一个职业能力训练的实习场,在此.可以进行与科学工作者的工作相符合的能力训练,而从小就进行的这种训练,使美国的学生在以后的高等教育阶段能很快进入专业研究角色,并具备科学研究所要求的实际能力和基本素质。这就是为什么中小学阶段学得少、学得轻松的美国孩子,能在高等教育阶段超过—直学得多、学得艰辛的中国孩子。

美国学校提倡研究性学习,学生则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搜集资料及相应的分析之后写出研究性论文。比如,有的学生发现海獭数量逐渐变少,通过在图书馆、互联网查询资料和实地观察后知道,海獭数量减少是由于周围海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学生的环保意识由此增强。有的学生对章鱼好奇,通过各种方法捕获章鱼后,自己动手解剖、了解其内部身体结构,还用章鱼墨写出了一篇综合性论文,使自己对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都有了感性认识。

与美国学生以动手操作为主所不同的是,我国学生以书本学习为主。我国学生的这一偏向是源自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传统。由于这种偏向,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就是看他们记住了多少规则和原理,做了多少书面练习,考试成绩如何,等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深受教学方式和考试方法的影响。在我国,学生的学习始终是围绕着教师、教材和考试转,听课、做笔记、背定理、做练习则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策略。由于缺少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使研究能力无从培养。

完整的科学教育必须综合学生“动手”与“动脑”两方面的经验。因此,学生必须亲自参与科学探究,并在其中运用各种相关的技能。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的,即科学教育贯穿于探究过程之中。科学探究包括许多方法,科学家正是运用这些方法研究自然界并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因此,探究性活动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科学规律的理解。科学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各种适合的探究性活动获取信息,并在活动中形成各种科学技能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美国科学教育的课程注重指导学生学习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不仅指导学生设计“科研”的完整过程,而且对进行“科研”的方法进行具体指点。譬如,指导学生进行“集体探究”活动,其方法相近于真正的科学家们所从事的科研小组工作:集体探究活动是小组活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特定的工作。具体分工包括,材料员负责难备材料及活动结束后的清理工作:操作员负责具体操作;组长掌握时间、进行数学运算,并负责整个活动的安全工作;记录员负责用文字或图形记录活动情况;报告员负责向全班报告本组活动情况及结论。每个小组成员都按照不同的分工,具体负责某项工作。

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时,不仅指导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掌捉观察、实验、制作、测量、分类、推理、假设、预测等具体方法,而且更注重于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研究和解决科学问题。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探究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又综合训练了科学研究能力。这样的科学教育不仅能发展学生每一项能力,更能从科学家进行科研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体会每项“科研”的全过程,从而更有效地掌握各项具体的科学技能。

研究性学习在中国近年来开始受到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决策者的重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据教育部重点课题“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在对五省市18所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中学抽样调查中发现,三千余名被调查的高中生有近半数认为不应在中学开设研究性课程;而对在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年级越高赞同者越少;几乎四分之三的学生不希望研究性学习占用课外时间。实际上,在高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校基本没有。

尽管教育部对在高中开设研究性课程的要求是作为必修课,每周3课时,但真正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的学校很少,有些开设了这门课的学校也是经常不上。很少有学校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而只是从课本中找选题。

研究性学习对人的素质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才能逐渐显示出来,在高考中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这门课的教学却使师生都要付出较多的时间、精力,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没有积极性。相比较,国外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与课程教学紧密相连,而且与教学评价紧密相连,不仅有单独的课业,而且渗透到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所以,

他们没有我们所存在的上这门课值不值的问题。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科学发现往往是多学科成果的综合产物。譬如,作为20世纪生物科学的最重要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实质上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成果。当代的科技创新,更多地表现为集成创新。因此,教育应鼓励学生把多学科发展的成果运用到自已所研究的问题中。

研究性学习更易于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中进行。在美国,科学课程的整合早在40年前就已开始。这不仅出于减少课程数量的考虑,也反映了当今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与美国不同,我国中学科学教育长期以来实行分科教学,而且从小学到中学的科学课程普遍偏难。小学科学教学虽是综合性的,但教师普遍缺乏综合科学的训练。近年来,一些省市在

初中进行综合理科教学改革,但阻力较大,困难不少。

北京市海淀区是全国教改实验区,2000年9月实行科学课改革,即把初中阶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和化学课的内容整合为综合性的科学课,开始有11所学校参与,到2003年只剩下三所,且其中两所在减少了科学课课时的同时还把合并的课程重新分科并列为主课。

科学课难以推广是因为评价体系没有改,中考还是分科目考并以分数论英雄。教师们普遍认为,科学课等于科普课,中考的知识点体现不出来。如果不改革考试评价方式,那些尝试科学课改革的学生就会在解难题方面吃亏。这项改革的最初设想是,中考对这些改革的学校或单独出题,或在一张卷子中出一部分综合性的试题。然而,具体操作起来障碍重重。更突出的问题是,科学课的教师需要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而目前胜任的教师极为有限。原因是以前的教学注重的不是科学探索、科学观念,而是解题术,教师一时很难适应新课程标淮对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方法及科学认识的要求。

现代中学科学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课程的综合性和学生学习的整体观上。科学课改革的宗旨是,超越学科界限,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探究能力。十几年前,浙江省第一个尝试引进了发达国家实行多年的科学课综合改革。开始的确出现了改革实验区的学生中考成绩比非改革区的学生平均低几分的现象,但三年以后高考时,这些经过改革而具备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高考平均成绩高出非改革区学生六七分。

研究性学习所表达的教育理念是: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要学会探究什么。在发达国家,研究性学习实际上主要是一种教学方法,即在实践性的亲身体验中自主探索求知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对研究活动的参与和对研究过程的体验,这种方法被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实际课堂教学之中,使所有课程都具有综合性实践课的效果。但在我国,研究性学习是单设的课程,即其他课程还是传统教学,只有研究性课程单独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想而知,即使我国所有学校都能设置研究性课程并完成教学计划,其教学效果也远远比不上全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发达国家。



参考资料: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在法国》,《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10期。







六、从作文题看人文要求



美国的作文需要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表现自我,因而首先需要有自我了解能力。中国的作文不需要了解自己,但一定要了解社会的正统价值现。



法国没有统一的“高考”,除某些大学有自己的专门考试外,一般大学录取是依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因而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相当于我国的高考。法国的高三分为文、理、经济科,2004年的高中毕业会考的作文考试各科均有三题,可选做一题。

文科:①“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②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③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①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②“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③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①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②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③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从法国的高中毕业作文题不难看出.法国学校对中学生的人文思考能力和哲学思辨能力的要求之高是其他国家远远比不上的。            

与法国的作文题出奇的高难正相反的是,美国的作文题出奇的平易。譬如,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在入学申请表上列出的作文题:你感觉星期三怎么样? 提示:这是你告诉我们关于你自己、你的鉴赏力、你的抱负的一个机会。每一题都可以用完全真实或完全虚构或者兼而有之的方式写作—-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消遣、分析、创造、写作—-我们听一听你感兴趣的事情,听一听你的心声。

申请美国大学,一般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提交一至若干篇开卷作文。有些学校不作硬性规定,作文的题目、内容自定,任意交—篇即可。多数学校的作文是规定内容和主题,一般作文题不止一个,可任选一。

美国的西北大学除了列出作文题外,还出了一系列短文题目让学生回答,如:创造一个能代表你的人生的首字母缩写。这个首字母缩写是什么呢?它表示什么? 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素质传给了你?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物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 为什么?

从美同的大学入学作文题可以发现,美国人比较注重一个人的想象力,作文题目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非常大。另外,美国人也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作文题常常选用自我表述的形式,从而使学生能够自如地发展自已的个性特点。

对比中国的高考作文题,2003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地认识;北京卷:转折;上海卷:杂。中国高考作文题2004年全国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答;北京卷:包容;上海卷:忙;广东卷;语言与沟通;江苏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辽宁卷:平凡与自豪;湖南卷:家庭教育;重庆卷:别人对我的希望和自我认知。另外还有:

天津卷:一个木匠在森林里看到一段树根,他认为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一个艺术家却认为它是一个在艺术方面的好材料。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话题作文,文体不限。

福建卷:以下面人物和文学形象写一篇作文:孔子、苏拭、曾国藩、鲁迅、霍金、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湖北卷:10个人买镜子,有9个人都买了昏镜,因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缺点,以“买镜”为题目写一篇话题作文。

浙江卷: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仅为7.5%,与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

不难发现,中国的高考作文题,从题目设置来看,往往都要高出学生的普通日常生活内容和平时的教学要求,这样的题目很难让学生在放松状态下自然写作。

“转折”这个题目使学生不得不忙于构造转折前后的场景和编造相应的故事情节。“杂”和“忙”都是个小题目,入手要容易些,可要把这个小题目与某个大意义连接在一起,以符合主题升华的作文传统要求,即怎么把这个低题目拔出高含义来使相当多的考生深感为难。“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考题的问题在于,搞不清感情亲疏的关系也能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但这个考题却意味着翻不过这个哲理高峰就无法实现文字流畅表达的目的。

作文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使很多考生感到无从下手,写出的文章很难体现出其中的辩证关系。这是由于我们的学校教育平时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科学的训练,使学生不具有相应的人文思考能力和足够的人文素养,由此,当他们面对如此富有思辨性、哲理性的作文题目时,自然是力不从心。

浙江的“我省人文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社会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论文,好多考生写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了。人文教育的缺乏使多数学生摘不清什么是人文环境,学校的课程里既没有社会学也没有经济学,让这些没有任何人文社科基础的中学生在考场上写出需要社会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论文,实在是太难为学生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平时没有鼓励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教学要求,让他们在考场上无中生有地突然具备人文思考能力是荒谬的。

由高考作文题目反映出来的问题是,高考作文考的是什么,从表面上看考的是写作能力,即文字表达能力,从深层来看考的其实是人文思考能力。

我国高考作文题目倾向于哲理、文学、社科研究,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基础、哲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文思考能力。但所有这些基础与能力都没有在中学的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我们平时没有按高标准去训练学生的人文能力,却在高考中要求他们能高水平地展现这一能力。因而,尽管多数高考作文题都透着高深,但多数高中生因从小没有接受良好的人文训练而都不具有这个深度。

美国的作文题始终围绕的是自我,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作文题围绕的是社会价值观。在近两年我国的高考作文题中,只有2004年的重庆卷是论及自我的,却使用了自我认知这样学术化的术语,因而仍然无法使人在放松状态下写真正的自我。

中国高考作文题的特点是注重伦理性、哲理性、思辨性,一般都不单独论及个人,而是涉及社会大我与个人小我之间的关系,写作中也只能扬大我抑小我。相比,美国的高考作文往往仅限于自我评价,不用考虑流行的社会价值观。美国的作文需要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表现自我,因而首先需要有自我了解能力。中国的高考作文不需要了解自己,但一定要了解社会的正统价值观。

美国高考的作文题目需要学生有想象力,以及富有实际生活的经验。譬如,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要求学生写一篇利用铁丝、汽车贴纸、蛋糕盒和木工工具来解决问题的文章。中国的高考题是绝对不会这样出的,中国人会认为这样的题日不上档次,而上档次的考题应是富有哲理的、含义深重的,总之题目要出得冠冕堂皇。

美国的作文题紧密联系自己,让每个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话说,而且不含有统一的价值观,使学生的个性有展现的余地。中国的作文题显示出好大喜功的特点,出题者考虑的是如何在宏大、正统方面拿得出手,追求的是体现深刻的哲理性。由于题出出得不放松,学生写得自然更难以放松。

美国人出的作文题其最终目的是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包括学生的思维水平、个性特征、能力倾向等等综合素质,因而所出的作文题比较平易近人,以使每个人都能轻易地表达,并使不同层次的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我。我们的作文考察目的集中在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文思辨能力上,并事先预定一个较高的标准,使多数学生感到难以自由表达甚至难以下笔。

美国的许多大学,申请入学的申请书常常是写一篇作文,题目往往出得很灵活,既能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容易下笔,又能考出学生的多种能力,譬如:

①“用三个形容词来准确地描述你自己,并简明扼要地说明你为什么要用这三个词”。这个题目显然在了解学生准确运用词汇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了解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因为答这个题目必然要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包括自信、自傲、自卑等性格特征。

②“就过去一年你曾最热心地推荐给朋友们的一本书或一部影片,写一篇短评”。这个题目所能反映的不仅是写评论文的能力,而且从中能展示出学生的鉴赏力、爱好、志向及审美情趣。

③“评想象中的一场音乐会,或一部影片,或一场舞蹈,或喜剧演出”。这个题目的意图很明显,即考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④“写你生活中经历过的一次巨大困难以及你是如何应付它的”。通过这个题目,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克服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等等。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典型的竞争社会,战胜挫折的能力不仅仅是必备的工作能力,也是必备的生存能力。

美国的这些作文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题目长、字数多,内容主题被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所以不会产生歧义、误解。另外,美国的作文题在表述上很简单,不涉及哲理、伦理词汇,不含有隐喻.使学生不会因看不懂题而产生误解,也不会在理解词义上百般琢磨。相比较,中国的作文题目字数很少,顶多一句,时常只有半句,而两三字乃至一个字的题目也不少见。不难想象,由这些笼统而含糊的题目会生发出多少歧义。

历年来,中国的教师出作文考题始终没有摆脱八股考题的影响,总习惯于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甚至费解难懂的题目来难为学生,这种出题方式实际上是干扰了通过作文来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考试主导方向,使学生们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花费在猜测题意上而不是写作本身。

美国对即将升人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的作文,不仅题目小,要求具体,而且多涉及自我,但中小学生的作文题却很大,如美国的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我心中的美国”;四年级时所做的作文题目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到了六年级,作文的题目则是:“你认为谁对‘二次大战’负有责任?”,“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美国的小学生面对着这些“宏大”作文,不仅毫无难色,而且兴致勃勃,他们到图书馆去查阅大量的参考书、权威工具书,然后信心百倍地作着大文章。实际上,是知识性、趣味性的作文题唤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大题目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又一个的未知,面对未知,孩子们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是在满足心理欲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写作这一工具。

另外,与我国的命题作文不同的是,美国教师布置的作文常常不定题目,只定“场景”。譬如美国波特兰的一所小学四年级的三项作文选题是:

①当你乘坐的轮船沉了,你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将怎么生活?

②任选一个州,介绍这个州的风土人情。

③任选一类动物,以杂志的形式作介绍,不仅要有文字,还要有插图。

很显然,“场景”一旦限定了,每个人写的内容就基本上是一致的,学生之间的可比性必然很高,不像我国的命题作文,尽管题目都一样,但各自的内容会相差甚远,文与文之间常常缺乏可比性。

与我国的作文可以闭门瞎编不同的是,美国教师出的作文显然必须经过查参考书、利用图书馆、电脑查询等多种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才有可能完成。在荒岛上生活当然是需要想象力的,但是有关岛上的植物、动物、可利用或可制造的工具等方面的知识则是需要利用有关的工具书才能学得。至于介绍一个州的风土人情和介绍某种动物则更是需要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

相比较,我国中小学的作文题大都是小题目:“一件小事”、“我最高兴的一天”、“我最敬佩的一个人”等等。当我国的中小学生面对着小而具体的作文题目时,却是个个愁眉苦脸且毫无兴趣。写这些作文是用不着学新知识的,需要的只是把生活中的人物写得光彩照人,把生活中的事物写得丰富多彩,把生活中的经历写得曲折动人。小孩子的生活原本就很简单,而中国孩子的生活尤其枯燥单一,尽管他们竭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去仔细观察生活,却总也观察不到老师要求的程度,只好痛苦地生编硬造来完成课业,这样的作文过程自然是令人望而却步的。

对比中美两国的作文题目,发现美国的作文题多侧重生活事件及历史事件的评介,而中国的作文题则侧重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及道德问题的评判。作文的内容无疑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写作的手段,美国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心人类命运方面的世界性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展现自我意识、想象力及生存技能。中国的教师则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上,可以说,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对写作能力之外的能力是不大关心的。导致中国孩子不爱写作文的直接原因是作文题目缺乏趣味性和求知的广泛性,使学生在作文时只能进行文字的排列组合,而不能进行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的排列组合。

中国学生写作文是依靠三招:一套、二凑、三编,即考前熟背数篇不同类型的范文,考试时酌情套用;用名言和警句来凑字数并提高思想深度;适时编出情节动人的个人或家庭悲剧以打动评卷老师的心。套的方式其实是学校老师教的,为了帮学生能顺利闯过应试关,中国的语文教师普遍向学生传授有利于得作文高分的文字编织术。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说起作文来,孩子们对作文题月的类型和写作模式都非常熟悉,一位上小学四年级的男孩甚至能非常具体地描述,写什么样的作文需要用什么样的开头、什么样的结尾以及使用什么样的形容词,令人惊呼八股文的复苏。实际上,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在没有任何真实感受的情况下,按照标准的写作模式和配套的遣词用语,坐在家中闭门造车。对于这种现象的形成,学校的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今,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诸如主题精神、段落分析、结构安排之类的传统教学法把生动有趣的文字语言都变成了干巴巴的八股行文。另外,鼓励学生模仿范文,为应试而练习模式化写作,都是导致新生代八股文泛滥的根源。

值得我们忧虑的是,现行的语文考试和语文教学实际上是鼓励了不良的文风,无形中也促成了新一代八股式考生的出现。由于学生们为了对付考试,只是一味地研习、摹仿各种作文的范文,因而既缺乏用生动语言表达自己真实感想的能力,更缺乏大景阅读优秀中外文学作品的机会,缺乏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与吸收,所以当今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不高,而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及对文字的欣赏能力都普遍较差。

为应试而写的作文,大都有着八股式的文章结构,高、大、全的思想意境,似曾相识的遣词造句,结果难免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其实孩子们自己的语言很丰富,也很生动,可一写作文却总喜欢拿腔作调,或原封不动、鹦鹉学舌般地抄袭别人。其实,这是学范文学出来的毛病,以范文为榜样使孩子们在写作文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想说什么和怎样说,而是该怎样按照范文那样去说。鼓励学生多学范文的最大危害就是诱导了学生在写作文时倾向于模仿与抄袭。

近年来,我国媒体一刊登出高考满分作文,很快就会收到读者有关抄袭的举报。譬如:2001年四川一考生的高考满分作文“患者无诚信的就诊报告”,涉嫌抄袭当年第7期杂文选刊上刊发的“患者无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2003年海南一考生的高考满分作文“最美丽的鸟”,涉嫌抄袭故事会杂志刊发的“爱的误区”;2004年重庆考生的满分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沙嫌抄袭微型小说选刊上刊发的小说“我是一只想死的鼠”,该文原载文艺生活2004年第3期,抄袭相同部分达90%以上。

不仅是中学生,小学生作文也造假。一项调查显示,85%的小学生都坦言自己曾在作文时作假,一些学生甚至以自己擅长编造作文而自鸣得意。一位小学生在作文“最难忘的人”中用了许多感人的语句描写外婆患了癌症,还说听到外婆去世的消息自己泪如雨下,可老师家访时却发现其外婆依然健在。

我国学生作文的严重抄袭现象表明,学校缺乏知识产权教育,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抄袭,什么是模仿,什么是创造。学校应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相比较,发达国家的学校从小学起就向学生灌输版权意识,要求学生写作中涉及的资料都要标明出处,引用图表、照片时还要征求作者同意,由于整个社会风气都十分尊重原创者的版权,孩子们自然视抄袭为羞耻。

中国学生抄袭的普遍化,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缺乏对原创版权的尊重,一方面则是学校在希望学生作文能拿高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模仿、改编成熟作品,实际上是变相鼓励抄袭。学生之所以编造作文是因为编出来的作文能符合老师对作文的要求,而学生自己的真话在老师看来都是毫无价值且水平低劣的文字垃圾。正是脱离学生实际水平的作文要求迫使学生不得不靠编瞎话来提高作文分数。然而,作文的应试教学培养了一代说假话、编谎话的后来人。应试作文训练的过程实际上是说假、大、空话的训练过程,同时也是双重人格的训练过程。

体现在国外语文课程内容目标中的道德价值观,最为突出的是诸如“追求真理,负责任,实事求是,学术诚实,慎下判断”等基本价值目标。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都强调要分清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学会分析资料的信度和效度,以及为自己所谈所写负责等,这些要求既具有道德价值意义也具有认识价值意义。

国外学校培养学生的版权意识,而版权意识强使国外的学生以独创、原创为荣,以抄袭、剽窃为耻,从而逐渐在独立写作中发展了具有自我特点的文字表达能力。我国学校鼓励学生巧妙模仿乃至巧妙抄袭,这使中国孩子习惯于靠模仿和抄袭写作文,从而使写作能力难以提高,难以具备独立的写作能力。

抄成人达到发表水平的即成之作,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的确是投入少、产出大的便宜事,只要抄得巧妙,那埋头于判成堆作业而无暇看大量读物的语文老师是难得发现的。但是,靠抄袭的方式来写作文对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来说是毫无益处的。

写作其实就是把自己心中的所想写出来,如果写不出来,说明缺乏思考,如果写得困难,说明思维不清晰。因此,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开展思维、整理思维、深化思维的思维训练过程,而中学生写作水平低最终反映的是思维水平低、人文能力低。

国外语文教学重视写作能力的训练,是因为将写作能力视作重要的基本表达能力和人文能力,而我国之所以对写作能力重视不够,是因为仅将写作能力视作一种应付考试的应试能力。另外,中国作文教学,讲究语言修辞、文章模式、写作技巧,但忽视内容。而国外作文命题却多从内容出发,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作文命题顺应学生心理发展,使学生写作情趣大增,由被动而主动。以心理能力的发展来安排作文训练,这是国外作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我国却是亟需改善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22:29 , Processed in 0.11314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