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是为了“一种凭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1 15:4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是为了“一种凭吊”                   ——序《新启蒙年代:1980年代的阅读》                                    向继东
大约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种凭吊》的短文,说的是有关作家何士光的书事。上世纪80年代我做着文学梦,喜欢读何士光,他的小说大都读过,印象深刻。大概是两千年吧,在一特价书店见到何士光的小说集《蒿里行》。书是海南出版社出的,里面收了《草青青》、《青砖的楼房》、《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种包谷的老人》、《喜悦》、《日子》等十多个中短篇。这些小说我都读过了,且被感动过。见到这本书,我毫不犹豫买下了,但不是为了读,而是为了一种凭吊。今天编这样一本书,说实话,也是为了“一种凭吊”……
80年代是思想解放的年代,也是新启蒙的年代,还是思想分化、多元开始的年代。由于几十年的思想禁锢,在“读书无禁区”的鼓动下,当时读书热蔚然成风,如《走向未来丛书》、李泽厚的美学、《第三次浪潮》等等,几乎家喻户晓。一个作家,只要有一个短篇获奖,一夜之间就全国知名了。其实,文学是边缘化的,变得如此轰动倒不是正常的。就如现在,哪怕你写出了准“红楼梦”,关注也是有限的,因为它毕竟不同于政治和经济层面的活动,那样直接地揪人。但那时就是这样,征婚广告往往不忘加上“爱好文学”字样,好像如此就可以为自己加分——这就是80年代的真实图景。
记得周扬曾在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作报告,他说中国经历了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五四”运动,第二次是延安整风运动,目前正在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是第三次。我在这里引述“三次论”,并非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如“延安整风运动”研究就有不少新成果,能否算得上还值得商榷。这里引述,只是强调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之重要。80年代末,王元化先生曾主编《新启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一共出了四辑,至今还放在我书架上。每每重读这份沉甸甸的丛刊,总能勾起我对那时的回忆和无限遐想。
    在80年代,什么主义和原则,什么流派和风格,什么新论和悖论,都可以读,可以讨论。有人说:80年代是一道永远唤不回来的风景。此话确否?我以为有点过于悲观,从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来看,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肯定是发展的主流,大势所趋,谁也无法逆转,当然任重道远也是无疑的。
回想那时,文艺界从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出现了刘心武的《班主任》、韩少功的《爸爸爸》等;史学界以黎澍为代表的觉醒者,大胆质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农民战争动力论”等传统史观;理论界更是风起云涌,仅从1985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李洪林的《理论风云》一书,就可见一斑。该书几乎记录了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全过程,如《我们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我们坚持什么样的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坚持什么样的党的领导》、《“信仰危机”说明了什么》、《领袖和人民》等系列文章,都是那时争相传阅、脍炙人口的。本书组稿时,我本来约李老写一篇“我与《读书无禁区》”之类的文章,但李老晚年寄情于书画,对于为文,惜墨如金,几乎不接受任何稿约了。后来我再三坚持,李老发我一篇六万余言的《往事回忆》,其中有《<读书无禁区>的故事》一节。李老回忆说:
一九七九年春天,三联书店创办《读书》杂志,找我约稿。我写了一篇《打破读书禁区》。这篇文章引起《读书》编委们的兴趣,决定把它当作《读书》杂志创刊号的开篇文章。他们还嫌题目不够有力,杂志创办人范用就把它改成掷地有声的响亮口号:《读书无禁区》。果然一炮打响,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共鸣。这五个字一直都是《读书》杂志的旗帜,成为这本杂志的骄傲。其实这个著名的口号并非我的原创,他们改题目时也没有告诉我。我起初曾有恢复原题之意,因为这个新题容易被好事者纠缠不休,不如原题之无懈可击。但后来又决定认可这个新题,不往回改了,这是因为:
第一,改题目的编委陈翰伯、范用等出版界元老,与我虽非至交,却属知己。他们改题,与文章主旨完全一致,而且更加铿锵有力,读起来也容易上口。我应当尊重和欢迎这种修改,并引以为荣。
第二,更重要的是,此文一发,立刻引起强烈反响。这里有两个“烈”:一是热烈欢迎,一是猛烈反对。知识界是热烈欢迎,因为它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而道学家和主管思想控制的官员则猛烈反对:读书无禁区,这还了得!“小学生能看《金瓶梅》吗?”这是义正词严的神圣讨伐令。《读书》杂志专门为此展开讨论。在这篇文章激起如此轩然大波的情况下,我必须义无反顾地独自承担《读书无禁区》从内文到标题的全部责任,所以更加坚定地捍卫“读书无禁区”这个口号了。
其实那篇文章本身的逻辑是没有漏洞的。文章的主旨是反对把禁书作为政策,决无鼓励文化垃圾之意,更不曾提倡小学生去读《金瓶梅》。白纸黑字俱在,那些一看题目就兴师问罪的十字军,不久也就偃旗息鼓了……
这里特别感谢李洪林先生,得他允诺把《读书无禁区》收入此书,并专门补写了一个新的“附记”,使读者在阅读这篇旧文时,能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为本书增色不少。
还得说说本书的缘起。两年前的深秋时节,我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副社长钟永宁先生、市场读物编辑部主任肖风华先生等出差上海。旅途中,钟永宁先生谈起贵社将要推出的“亲历历史”丛书,让我编一本“回忆80年代读书生活”的书,可以放在该丛书里推出。而此书需要向作者约稿,考虑到稿费标准不高,组稿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迟迟没有响应。后来在钟永宁先生的一再催促下,才做起来。现在书已付梓,钟先生对此书的编排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文章的取舍和分类,钟先生斟酌再三,没有他的努力,还真不知道此书能否顺利出笼。还有责任编辑周米亚、谢海宁为此书也倾注了大量辛劳,在此谨致谢意。
最后还要衷心感谢支持我的朋友们。他们有的虽然写了文章,也写得很好,但出于大家知道的原因或受本书篇幅所限,有些很好的文章我们不得不割爱,有些长文还略有删节。在此一并说明,特致歉意。如有作者出书两个月后尚未收到样书,请直接与出版社责编联系。
2011年4月21日


新启蒙年代--我的80年代的阅读/亲历历史

内容提要
《新启蒙年代--我的80年代的阅读》由向继东主编,书禁初开,《走向未来丛书》、《文化:中国与世界》、《二十世纪文库》、巴金的《随想录》、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钱钟书的《围城》、老鬼的《血色黄昏》、李泽厚的“三论”、拍岸登陆的西方思潮……带来狂喜与惊奇。憋了十年的阅读能量顿时井喷式地释放且不可遏阻。疲软的神经勃然奋发,饥渴的人们大口饕餮……
作者简介
向继东,1953年生,湖南溆浦人,现居长沙,资深编辑。著有《生活没有旁观者》《思想的风景:近代思想史另类阅读》等。主编有《革命时代的私人记忆》《中国文史精华年选》《中国民间记事年选》《中国杂文精选》以及《新史学丛书》《回望文丛》等数十种。曾任《随笔》特邀副主编,现供职某省报。
目录
书禁初开
《读书无禁区》并附记/李洪林/002
《读书无禁区》触碰“禁区”/陈晓/010
那个年代,那种阅读的幸福
没错过,刚刚好/卢周来/016
诗忆/王彬彬/022
师大80年代的读书风气/格非/029
出井感言/符号/035
读书何处觅疯狂/魏得胜/042
刚有书读的那些日子/徐南铁/046
读书人短暂的幸福时光/周孜仁/050
读书太少/王跃文/056
我怀念那种“饥饿感”/罗韬/059
白加黑与红加蓝/刘诚龙/061
回忆那时的读书生活/刘兴雨/067
爱读书,但没有读书生活/谢泳/071
我的读书历程/汪秀枝/074
少年不知读滋味/易水寒/078
80年代那些云烟/赵野/082
刻骨铭心的那本书
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朱学勤/092
毫无目的的残酷/景凯旋/098
书里书外:遇罗锦童话在小城/毕星星/103
真诚,让阅读变得可爱/朱大路/109
带着《围城》漂泊/孙玉祥/114
提倡启蒙,超越启蒙/徐怀谦/119
靠什么填补鸿沟/汪强/127
《解冻》唤醒了我心中的人道主义/王志龙/132
并非怀念那“蓝蚂蚁”生活/孙丹年/138
我与《中国伦理生活的大趋势》/王重旭/146
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黄波/152
染乎世情的阅读/蔡瑛/157
奥威尔的《1984》在中国/闲田野牛/161
那个年代:老鬼与《血色黄昏》/岳建一/166
一部禁书的中国遭遇/陈晓萍/173
80年代的阅读/何小竹/179
从80年代一路读来
阅读是成长的宿命/梁卫星/192
我的阅读/林贤治/201
时代阅读与个人经验/雷颐/210
80年代的出版热
钱伯城谈80年代的出版热/黄晓峰/216
说说80年代的几套丛书/数帆老人/22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1:07 , Processed in 0.1034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