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许知远:中国教育的溃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2 02:1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知远:中国教育的溃败

 第三排的短发女生说:「我二十一岁,为什么活得却像是四十一岁?每天都被很多压力裹着,论文、GRE、考研、找工作......」因为情绪激动,她的语速急促,像是迫不及待要把胸中的积郁释放出来,她的单薄身躯承受不住了。

  这是北京大学的一堂讲座课,我是这堂课的讲演者,台下是新闻学院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多出生在一九八七年前后,在九十年代后期度过青春期。这二十年经济扩张、物质丰裕、资讯发达、中国日渐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也是意识形态死亡的二十年。

  我们曾本能的相信,这种环境将孕育出更独立、更自由、对世界了解更宽阔的一代人,而他们将把中国社会带入一个新阶段。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这堂课程像是这一代人困境的某种缩影。在讲课环节时,我发现他们对世界所知甚少,十五年前我读书时被认定为必须知道的人类历史和重要人物,他们几乎都很陌生。

  而在交流环节时,他们都抑制不住的表达自己的受挫感,他们感觉到社会的巨大压力,不相信个人的意志与力量,感到自己一直在遵循别人的要求而生活。诗歌、爱情、理想主义,这些青春必要的元素,在他们的生活普遍性的缺席。

  接触的时间短暂,或许我的观察不可避免的带有偏见。两天后,我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了关于义乌工商学院的「超级毕业生」的报道。这所学校的副院长是个狂热学生创业支持者,学生最普遍的创业方式是在淘宝网上开办自己的小店,他们中最成功的一位叫杨甫刚,他二十四岁,刚毕业不久,却已月收入四万元,还雇用六位员工,其中一位还来自名校武汉大学。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此刻,他是这所默默无闻的学院的奇迹和希望。如今,这所学院正变成一所淘宝创业家的乐园,宿舍里堆满了纸盒子、接不完的电话,年轻人大部分时光都消耗在网上----他们是一群网路世界的小商小贩。副院长贾少华则对记者说:「延续培养精英的老思想,那是误人子弟。」

  北京大学和义乌工商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两个极端,却陷入同样的困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彻底缺失了。大学失去了独立性,不仅屈服与政治压力,也臣服在社会压力之下。而年轻人,这些代表着国家与社会未来的新血液,一方面缺乏灵魂上与知识上的引导者,缺乏保护和鼓励,另一方面被提前推入赤裸裸的达尔文主义式的竞争中,被挤压和驯服,用自己的青春热情和创造力来交换生存哲学。他们没有被当作一个个人来看待,而只是巨大的经济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齿轮。

  我理解那个北大女生的感慨。即使在中国最知名的学府,教育理念也很少被提及。这所大学担负着盛名,却早已交出了原则和信念。行政化与商业化,这两个趋势正扼杀掉它的生命力。它本应是中国最精英大学,为这个国家提供最杰出的头脑、最富批评性的观念、最具理想主义的青年。但它对于这一使命,视而不见。那些费尽心机考入这所大学的青年,在短暂的虚荣心被满足之后,发现了无穷的失落。

  他们渴望在这里被启发,被引导,被激发出生命中最灿烂的东西,并寻找到自己最想走的道路。当这一切都没有时,他就只能成为流行观念的俘虏。他要成为别人希望的自己,他要和很多同龄人在同样的社会标准进行同样的竞争,于是竞争就变得残酷无比,他越发迷失了自己。

  我也理解贾少华的感慨和杨甫刚的选择。是啊,这样一所学院,既没有传统也没有现实的师资和学生的竞争力,它唯一的优势在于它背靠这个出名的义乌——全球小商品的集散地。与其让学生在校园里无所事事的四年、或者学习那样僵死的知识,不如让他们及早进入社会。但很显然,贾少华误解了「精英教育」。中国大学从未给学生提供过「精英教育」,僵化、刻板、陈旧,不是精英教育。而他提供的解决之道,或许不再刻板、陈旧,却只是一种带有新的毒性的解药。

  他使教育彻底庸俗化,事实上,他的方法没给学生带来任何新的价值,学生们只是提前变成了小商贩。他们的成功也是如此脆弱,就像《南方周末》的记者潘晓凌总结的:「最低的运营成本、最充裕的时间,再加上青春无敌的精力,这些全天粘在电脑前的超级学生们拥有难以复制的竞争力。」但是,义乌已有太多这样的勤奋小商人,或许他们的很多父母都是如此,那揦这所学院的存在还有何价值,另一座有个学院名字的批发市场吗?

  在某种意义上,二十岁左右的这一代人,或许是最不幸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物质、资讯过分丰沛、精神与价值却如此匮乏的年代,也是一个技术手段不断增悤的年代,目的和意义却消失了的年代。

  来源:亚洲周刊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02:17:0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如何扼杀创造力



该文根据大卫•布鲁克斯《社会动物》中提出的理论,对中国教育弊端做出了深刻检视


如今中国的经济可能受到世人的青睐,但中国的创造力却另当别论。中国的建筑学、美术、音乐和电影都是舶来品,许多中国企业只不过是美国企业的翻版。中国最好的学校出产世界上最好的考生,而美国最好的学校出产世界最具创造力的人才。

大卫·布鲁克斯在其著作《社会动物》中把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学习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知识收集(研究),内在化(熟悉资料),反省和检视(复查和讨论)以及对这些知识的整理和掌握(论题的系统阐述和论文写作)。

然而,布鲁克斯指出,这并非一个线性过程,意思是说学习者“(游走)在潜意识内外,使意识和潜意识过程协调配合——首先掌握核心知识,再将知识愉快地消化,再有目的地设法加以整理,再让头脑整合信息,再不断重复这个工程,直到某个不可思议的顿悟突然出现他的意识中,再借助这种顿悟形成最终的知识”。

布鲁克斯接着说,‘该过程可不容易,但每一点努力,每一瞬挫折和苦斗都让知识形成的过程迈进了一小步,到最后(学习者)将以新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世界。’

但是,是什么让我们的大脑将随机事实和知识的混沌之海,变成平静的认识之岛呢?信不信由你,是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最终成为有创造力的思想者。大卫·林登在他的著作《意外的想法》(The Accidental Mind)中解释了情感是如何组织我们的记忆的。

‘我们都有大量生活经历,而且会永远记住其中很多经历。我们有许多机制来决定把哪些经历存储下来(911那天你在哪里?),把哪些抛弃掉(一个月前你晚餐到底吃的是什么?),一些记忆将随时间而褪色,还有一些将由于一般化(generalization)而扭曲(你能清楚地想起自己第十七次剪发吗?)。我们需要有一个信号告诉我们,“这是个重要的记忆,存下来,放在醒目位置”。那个信号就是情感,当你心怀恐惧、高兴、爱慕、愤怒或忧伤之情的时候,这些情感会将你的经历标记为特别重要…这些情感就是赋予你个性的记忆。这种由情感标示记忆的功能’比其他功能更有益于大脑。

这意味着记忆最终是情感体验,并且事实上学习者必须在激动地情况下才能获得知识。美国那些最好的学校就是这样的,因为它们鼓励自己的学生要好奇、有兴趣和充满喜悦。中国最好的学校却以反着干赢得了声誉。

思考是我们运用记忆理解新的外部刺激的有意识努力,创造力是对思考的过程进行人为控制,从而创造一种记忆和刺激之间的融合体。换句话说,思考实际上就是运用先前的情感体验理解新的情感体验,而创造力是将新旧两种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全新的、完全原创的情感体验。

美国最好的教育机构通过提供轻松和安全的学习环境赋予学生创造力,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读书和发展逻辑思维分享高雅的人类情感体验,而读书和发展逻辑思维对于共享通过讨论和论文写作的方式获得的集体情感体验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让美国许多学校的学生们体会到快乐、绝望、挫折和成功,正是这些情感的沉浮将创造性学习过程编码到神经网络中,让它如此充满变革力。

中国的学校是个充满压力和毫无生气的地方,这些学校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而强迫他们记住一些事实。神经系统科学家知道,压力对大脑将经历转化为记忆的能力具有阻碍作用。心理学家懂得,单纯以考试成绩为指标奖励学生会导致紧张、作弊和失去学习兴趣。但最终来说,从创造力的视角来看,中国学校最具危害性的举动,莫过于它们通过非情感体验的学习,将情感与记忆截然分开的那种方式。

不管中国学生试图在课堂上表现出怎样的个人情感,这些情感很快就会被浇灭。正如我先前写到的那样,从第一天到校起,提问的学生就被噤声,试图表现个性的学生就受到惩罚。由于他们学到的都是与实际不相干而抹杀个性的,抽象化而晦涩的知识,故而进一步加剧了情感与知识的脱节。如果说其中有情感的话,也是痛苦。但是痛苦如此始终如一和单调乏味(怒声斥责的老师、苛求的家长、机械的记忆、长时间的坐在狭窄的教室里),以至于它最终不再是一种情感。

为了理解中国教学法的后果,让我们考察一下俄国记者所罗门·舍雷舍夫斯基(Solomon Shereshevskii)的事例吧,他出生于1886年,能够回忆起所有事情。大卫·布鲁克斯在《社会动物》中这样描述他: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给舍雷舍夫斯基出示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个拥有三十个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复杂公式。然后他们把纸放在盒子里,将它封存十五年。当他们取出之后,舍雷舍夫斯基能够精确地回忆起来…舍雷舍夫斯基能够记起来,但他不能提取精髓。他记住了大量随机事实,但他不能将它们组织成重复性样式。最终他不能搞清隐喻、明喻、诗歌,甚至于复杂的句子’。

舍雷舍夫斯基的神经有缺陷,这令他的大脑难以区分优先次序、综合和控制自己的记忆。由于不能控制记忆,他就不能确切阐述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他同今天的许多中国学生一样,能够经历,但不能感受。

中国的学校正在制造舍雷舍夫斯基之国,虽然这些舍雷舍夫斯基一样的学生们拥有照相式记忆和瞬时记忆,但他们永远不可能拥有创造力。

来源:译言

http://select.yeeyan.org/view/189333/20425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32 , Processed in 0.14565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