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术教育:从“纯美术”到“大美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8 08:2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术教育:从“纯美术”到“大美术”


    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活动日前已经在无锡落下帷幕,美术课教学问题仍然深受关注。新时期,美术课经历了怎样的教学改革,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又有哪些新问题值得深思呢?
    新理念: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兴趣
    “美术教学讲究情趣性、表现自由性、评价多样性”,本次评选活动的现场说课诠释了美术教育的新内涵,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中小学美术教育正从“纯美术”向“大美术”迈进。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美术教研员周正强老师分析,以往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多弊端,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美术教育过于专业化,大量的国画、素描等教学并不适合普通学生,却是为少数走美术专业的学生服务。其次,教学内容缺乏美术的文化含量,并且脱离生活实际,显得枯燥乏味,不容易引发学生兴趣。教学方法上,传统的美术课以老师为主导,老师画,学生模仿,并不是画他们发自内心或是喜欢画的东西。在评价机制上,往往以简单的“像”与“不像”为标准,作品千人一面,缺乏个性。
    “美术是情感的产物,不是机械的操作,相信每个学生在美术上都有自己独到的创意和思考,鼓励学生用美术的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专家指出,美术新课标的理念,就是要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兴趣,让他们永远喜欢美术,让美术伴他们成长。在内容上,不仅是国画、素描等,还包括国内外的民间艺术(剪纸、木刻、泥塑等),服装设计,建筑艺术,现代艺术,全面体现“大美术”概念。
    新面貌:民间艺术走进课堂
    在“大美术”概念影响下,中小学美术教育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和艺术,显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本次评选活动中,泥人、园林艺术、民族服饰、花馍、皮影、扎染等出现在了课堂中,令人耳目一新,难怪有人惊呼:“现在的美术课和以前比大不一样啦!”
    近几年,无锡美术教育倡导“民间艺术进课堂”,市一中、市北高中、锡山高中、天一中学、五爱小学、江阴实验小学有陶艺制作吧,宜兴丁山小学开设紫砂工艺制作课,前洲实验小学、省锡中分校有锡绣课程,厚桥实验小学的版画制作有声有色,连元街小学学习濒临灭绝的无锡纸马……
    作为主要的倡导人,周正强说:“合理地开发利用民间的工艺美术,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以《小泥人》一课参加此次评选活动的五爱小学刘继华老师感慨:“学生一旦走进民间艺术,一旦对本土文化有了认同与自觉,那么他们在学习中感受、体验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最大快乐。”
    新问题:美术教师要提高文化素养
    作为新课程改革实行后参加人数最多的新教材、新教案的展示,本次评选活动显现出了很多新的趋势。专家们表示,本次研讨会所尝试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模式,使课改实验更加理性,不但对今后的课改实验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也暴露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何改变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死板的教学方法,教师们的领悟各有不同。周正强分析,有的老师过于强调一堂课的完善性,形式色彩较浓,缺乏师生活跃思维的碰撞,课堂显得不太生动;有些老师矫枉过正,课堂上过于追求手段的多样性,花哨而不实用;有些老师喜欢“大而全”,一堂课信息量过大,反而导致教学结构不紧,内容相对松散。随着中小学美术教育理念的改变,对教师的职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不是光靠几笔画就能胜任了。有专家指出,“大美术”概念中,文化占了很大比重,但有些教师文化功底不扎实,在课堂上甚至不能准确表达出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点,美术教师的文化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23:45 | 只看该作者
美术教育之怪现象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由经济基础决定。然而,对经济效益的热衷,同时也给艺术教育带来了一些让人不愿意看到的怪现象。

    以美术专业为例。美术收藏市场的繁荣,使很多学生对美术专业的前景有所看好,加之对艺术本身的兴趣以及其他众多原因,美术便成为了他们的求学目标。我国目前阶段的正规美术教育只集中于高校。当一个学生决定将对美术的爱好成为自己的专业技能的时候,只有经过高考这唯一的途径才能进入正规教育体系。美术高考这一环节便成为了一些人追求利益的契机,一系列考试周边产品得到了繁荣,尤其以培训班为最。由于我国的高等院校的专业考试都是由学校单独命题和组织的,各个学校的专业要求有所不同,所以针对不同考试要求的培训班便应运而生。然而,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一些美术培训班的所谓“教师”绝大多数是纯艺术专业(如油画、国画、版画等专业)的毕业生。这便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内部循环:考试→本科学院教育→毕业→成立美术班(未正式就业)→招收更多考生。最后造成更多的新考生加入到这一循环中来。

    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因为,相对于其他艺术类专业,美术属于纯艺术专业,毕业生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那些没有找到合适职业的毕业生,就担当起了“引路人”的角色。然而,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们所教的知识,只可能是流于表面的“应试常识”。那么我们不仅要问,在这个内部循环的怪圈中,最后又能有多少人逃出它的束缚,进行真正的艺术创作?如果仅仅把自己的考试经验来教考生如何应付考试,那他们在学校的所学又有何用武之地呢?这难道不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吗?

    以上只是涉及了考前的美术教育,然而,进了美术院校之后,学生们将面对的是更多的困惑。随着艺术市场的火爆,艺术品的价格成为艺术创作的最大诱惑力和风向标。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艺术市场的繁荣看似必然的趋势,但在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背后,存在不少问题。很多画家暂时放弃自己的艺术探索,而热衷于在自己的画布上绘制流行的风格和符号。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同时导致了一股股照搬照抄之风,一些人向国内外成功的艺术家抄袭,用别人的绘画语言和形式来包装自己的作品,去参加各种展览和拍卖会,很多作品毫无个性和创造性可言。

    在令人炫目的天价和艺术宠儿的偶像效应刺激下,无数学艺青年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一夜成名,自己的作品也能像所谓成功艺术家那样价格水涨船高,出人头地、身价百倍。一时间,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被替换为以金钱来衡量了。他们不再读书和思考,不再有对学术的憧憬和独立的价值判断,不再有艺术创作的激情,唯市场的风向标是瞻。市场改造着他们从事艺术的原始动机,他们在精神上已经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其作品被异化成一台真实的印钞机。他们逐渐迷失了艺术感悟和审美的判断力,他们的眼睛不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真实感受的窗口,而是一味去迎合市场口味,迎合某一种美术批评。归结为一点,单纯为了市场而艺术就是丢掉了艺术家的独立身份,必然导致艺术的原创性大打折扣。很难想象,一种仅仅培育美术技能而不培养独立的美术创作和审美眼光的美术教育是成功的。

    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不能归咎于“经济”,也不应该归咎于“市场”,而应该摆正我们自己对待艺术、对待教育的心态,避免急功近利的现象发生。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24:45 | 只看该作者
错误美术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我不爱画”
  很少有孩子天生不喜欢画画的,那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变得不喜欢画画了呢?我觉得这里出问题的,往往是家长而不是孩子。孩子们最初的涂鸦很随意,随便涂涂抹抹、点点画画,就算完成了一幅“作品”,而且会很高兴地拿来给爸爸妈妈看。而父母们呢,却往往对这些“瞎画”的东西很不以为然,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去发现孩子“瞎画”中的兴趣点和潜藏的能力。“你画的都是些什么呀?乱糟糟的。”
  “要画就好好画,别乱涂乱抹的。”
  “他哪儿会画呀,不过瞎涂涂罢了。”
  “都是他乱涂的东西,跟废纸一样,都扔了都扔了。”
  这些话我们是不是都很熟悉?家长如果对孩子说的话和做的事情缺乏兴趣、缺乏理解,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
  有些不愿意等待的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他们按捺不住地自己动手,迅速画出个太阳或者房子,要求孩子照着画。还有些父母为了吸引孩子,把家里挥洒得到处鲜艳卡通。
  父母们这些“好心”,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弄得孩子对自己本来很有兴趣的事情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有些碰巧被行家说是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家长却对他的“潜力”的实质毫不知情。孩子的天赋再高,也在父母的误区里变得黯然无光了。
  旧的美术教育,使我们中的很多人觉得画得“好”就是画得“像”,似乎只对那些“跟真的似的”视觉艺术作品有兴趣。当孩子们的画比较抽象,因而显得不那么“像”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发急,开始批评孩子的画,斥责或者嘲笑孩子,看不到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这对孩子的发展和自信心是很大的摧残。孩子的天赋和灵性渐渐地被消磨掉,孩子的兴趣渐渐地被抹杀,而家长还一无所知。
  “我不会画”
  成都一位3岁女孩的妈妈给我写信说:8年前,她的小侄儿只有5岁时,曾经与她有一段对话,让她刻骨铭心:
  “维维,明天是你妈的生日,你妈属马的,你给你妈画匹马做生日礼物吧。”
  “我不会画。”
  “为什么?”
  “老师没教过。”
  这位妈妈当时就想,如果我有孩子,决不能重蹈覆辙!
  可现在8年过去了,她发现她所在的地方,美术教学还是那么传统。
  岂止是她所在的地方的美术教学有问题,在我们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幼儿园也好,中小学也好,这样的问题举不胜举,这样的教学现状使更多的家长陷入困惑。
  “我不会教”
  有位2岁多孩子的妈妈非常疑惑地说:到底我该如何帮助女儿?我实在是不知道。我小的时候对绘画不感兴趣,照着实物或书本,怎么也下不了笔。
  还有位妈妈说:画画,我是最头痛的。小时候上画画课,经常被自己的画弄得灰心丧气。如今更是画不成画,毫无美感可言,指点孩子画画更加没有可能了。
  这位妈妈为什么对画画课感到最头痛?是什么样的教育使她“经常被自己的画弄得灰心丧气”,认为自己毫无美感可言?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错误的美术教育的结果。我们曾经接受的艺术教育是个误区,它让我们把技法当作美术本身,把“画得像”当作美术好的标准。于是,如果我们不能对着一个东西画得很像,就觉得自己不会画;于是,我们看不懂那些抽象的艺术作品,也没法欣赏孩子们的涂鸦;我们不能像孩子们那样,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更不用提用画笔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了。到了我们的孩子这一代了,同样的问题还在继续。
  家长表面上赞美着孩子的画,实际上却觉得孩子的画很乱、很难看。
  有位妈妈惊喜地告诉我,她发现她的孩子特别喜欢梵高的画;可她也诚实地告诉我,对于梵高的作品,她除了觉得难看以外,实在没有什么别的感觉。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25:41 | 只看该作者
分析中国大学美术教育

    我国大学美术教育和欧美的差距在哪
    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提出了“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把‘教室’改为‘车间’的创举”,这一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教育方法在工业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定论。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薄弱环节,恰恰在这一点上。所以当有了现代设备和美术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之后,还更应有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这为我国大学美术教育与世界美术教育接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美术教育的模式与问题   


  欧洲的美术教育在文艺复兴后期,逐步地从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教育演化为公共课堂教育,这一点在英国是最为典型的。新中国建立以后,美术教育开始了质的变化和进步。苏联的学院派科学教育方式在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当今中国更是一个充满市场活力的发展中国家,美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蒸蒸日上。大学扩招后,许多都迅速地建立自己学校的艺术院系,然而其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又很不规范,更为重要的是在课程设置的表面现象背后,其潜在的不尊重艺术教育规律的主观性做法,大打折扣地降低了我国美术教育资源能量,浪费了学生家长所支付学费投入的回报率。   

  艺术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征,就是“创造”二字。这种创造又是启发其他学科,打破惯性思维模式的重要诱发因素。我国现有的各类大学的教育管理方法,无视艺术教育的特征,眉毛胡子一把抓,大大地降低了大学美术教育在下一轮中国教育竞争中的实力。   

  尊重艺术教育的规律,科学地划分“纯美术”和“艺术设计”教育的不同教育方法,同时创造适合美术学习的学习条件,就成为当前中国美术教育的首要问题所在。我们现在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真正地重视我国的美术教育。

   从英国看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模式   

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是把“教室”改为“车间”的创举,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荷兰、比利时是这样,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丹麦是这样,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也是这样。  

   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薄弱环节恰恰在这一点上。我国还仍旧是自己原有的纯美术教育的书本知识和课堂化演化模式,认为这就是“现代化”,好像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和现代化结合,唯一的途径就是走进电脑机房。德国魏玛的“包豪斯”,英国维驰武德的陶瓷工厂,我国河北西柏坡的革命圣地,云南的“西南联大”的铁皮房子,无一不是靠先进的思想战胜强大的对手,因此我们在纯美术教育上要强调的仍然是“农耕文明”中情感表现的暖洋洋的人与人间的“情”和“艺”,这一点优势中国比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优越。中华民族五千年始终如一地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这是可继续创新的宝贵财富。

    但是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方面,时代要求我们多学科结合,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将创造纳入到生产的轨道,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艺术设计人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家长所交的学费才能真正地在有效的知识培养中得到回报。“纯美术”教育要为学生创造相对独立思维的空间,为“艺术设计”教育制作实践场所的设置,以及提供加工设备的配备,才是我国美术教育中要尽快解决的两个方面,这就是尊重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美术教育距离的重要途径。

    两种美术教育的不同结果    
方法和制度是实现目的的保证。上面我们罗列了我国美术教育和欧美发达国家在美术教育上的差距,这里我们再来看两种方法所培养出来的不同人才。印度留学生在表现宗教题材时,对健陀罗、麻莵罗、笈多王朝、孔雀王朝等文化符号的熟悉程度及情绪表现把握得很好;阿拉伯留学生也即如此,而欧美留学生在艺术中融入科学知识的广泛程度,乍一看从传统美术的角度不好理解,但当你不带成见地去理解时,你就会感到现代知识在美术及艺术设计中的融会程度是惊人的。

    这一点也是我国新一代留学生所不及的,他们在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相当薄弱,要么是生搬硬套的照搬,要么是生物本能的“自我解放”,要么是没有文化语境的空洞自嘲和自虐,总之看不到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自然科学的熟知与渴望,这尤其体现在自我表现的心理描写上。   

我国面对纯美术或是艺术设计的学生,不管其平时水平如何,只看他考试时的一张素描和色彩写生,这就是断章取义式地一锤定终身,这样也给投机取巧者提供了方便。实际上,我国现有学习美术的考生多数都是文化课考试无望的分流者,这给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制造了困难,而且进校后的教育更是存在着前面叙述过的种种问题。方法和制度,使得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从互联网上剽窃他人成果,因为我们的教师根本不看学生的创造过程,只看结果。所以当有了现代设备和美术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之后,还更应有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这就为我们大学美术教育与世界接轨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者:岳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12:28 , Processed in 0.0913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