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2-5-31 23:53:25
|
只看该作者
《我的阅读视野的几次转变》
蔡朝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e23f601008rau.html
(以下文字由溪流根据现场听闻记录)
1
其一:害怕人多的场合,两股战战
其二:性格特点,不善于掌握话语霸权
其三:谦虚地接受知识和真理
我的阅读经历几次转变,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我毕业于浙江师大中文系,一直羞耻于毕业于师范大学,因为中学教师整体层次太低,刚上网时在新浪读书沙龙,羞于告知他人自己是教师,怕别人叫自己是阿啃老师。
目前的新看法是不要过多指责中学教师的低素质,而是思索为什么比其他做文化行业群体素质低,不明白事理。我找到了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如梁卫星等人,通过读书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层次。我们教师的劳动是非常枯燥,没有层次,我们的老师就是体力劳动,从衣着、行为上就体现出自己是一个做体力活的,一般而言,面容苍老的,层次不高的注定是老师。所以辞职的教师挺多。
如何提升自己,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我能够做的就是我读书我写作我表达,努力超越我自己,一个人的精神层次变了,生活肯定会发生变化。如果我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变了,我怎么去做肯定会发生变化。在认识《教师之友》这一群体之前,我给自己的教师生涯所有的文件起名为“教书混饭”。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买书藏书。我会把已经买过的书再买一遍,如《知识分子》,因为重版,又买了一遍。
因为读书,有底气,不再耻于毕业于杭师院中文系。大一时特别喜欢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老师对我很好,我就很喜欢他,并非因为他的学问。我们学院有很好的文学氛围和足球,我们足球队踢败了其他系队。
大学读书时对我影响较深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李驰东,诗歌写得很棒,另一个是姓朱的同学,读西方经典发现了西方人性萎缩的历史。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喜欢读书可是件困难的事情。杭州虽然学术环境不浓,但是书店很好,如有个三联书店,每到周末就骑自行车去购书。那时的书特别便宜,有1元书,有7毛书。因为环境和朋友的影响,我就爱上了买书和读书。
去年在教师之友发表了一篇关于阅读的文章,以前读书只看古典文学,高中时只读三本书,当时我做班级图书管理员,有了借书的便利,就利用“职务”之便接触到了这三本书,喜欢到与哥哥一起按格律作诗。读大学时古典文学学得好,就得益于这三本书。包括我教书时古典文学教得好,也是吃这一老本。
这是我阅读的第一阶段,我的世界只有古典文学。
附《南山路》
李驰东
每次进入这座城市
洒满肉体花瓣的城市
我都在躲开你
有时一种近乎羞怯的爱如此表达
你和我青春的所有梦想有关
在记忆中逐渐报废的它们
甚至能在一个大雨之夜把你漂起来
我不止一次感到混乱青春的秩序
就像我已经踏上通向黑夜的漫长旅程
躲开你
也许是一颗星,你孤寂的存在
使你倾向于呼吸和打开
接纳那些被露水打湿前额的人
我已无须任何光辉,因为你就是光辉
2
读大学时,开始接触西方文学。接触并非从西方古典开始,而是从现代文学开始。特别喜欢《百年孤独》,它向我打开了一扇让,一扇通向世界文学的大门,大门打开了,里面丰富的世界就向我依次走来。由此喜欢和崇拜马尔克斯,然后大量地阅读了西方小说,读福克纳、卡夫卡、阿斯图里亚斯、乔依斯、爱伦坡、博尔赫斯……。与此同时,我开始关注当代中国的小说,先锋派,马原、徐星、刘索拉、吕新、孙甘露、格非、扎西达娃、苏童、余华、北村等等。这下我明白了我国先锋文学的师承。
读完后开始写小说,自我感觉有马尔克斯的味道。结果有个高年级的写小说的家伙跟我说,很象苏童,我晕倒,因为我最鄙视苏童,竟然说我象苏童。不过自己最得意的小说是《黑暗中的谶语》、《虚拟之城》。
四年很快过去,我恐怖于去做中学教师,当时想考研究生,结果没考取,英语只考了三十多分。然后就被发配教书,这一教,就是10年了。
第二次转变,我从文学转向了思想。
3
我开始转型,是从大学时开始的,虽然我96、97年才记下这句话:余英时令我耳目大开。当时主要读了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马尔克斯的中篇《一个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同时,我开始关注当代中国文学,切入点是先锋派小说:北村的《施洗的河》,它使我开始对基督教产生兴趣,去思澄堂听布道,买了《圣经》,把施洗者的呼告贴于床头:天国近了,你们应该悔改!我一路读先锋小说,最喜欢三位:马原、北村和余华。
这种跟西方现代文学的对照阅读是很有意思的,我从格非那里看到了博尔赫斯的影子,从余华那里看到卡夫卡和川端康成的影子,而扎西达娃的《野猫走过漫漫岁月》,我敢说就是一次对马尔克斯的翻版。所以有文学批评家说我们的先锋派基本上只是把西方现代派给演习了一遍。2001年时,马原和格非分别出了一本书,《阅读大师》和《塞壬的歌声》,均谈到西方现代派小说对他们的影响,多少印证了我当年的直觉。不过我认为当代最棒的还是史铁生,他有深刻的沉思。
4
当然我也读书一些经典,如雨果、罗曼罗兰、茨威格和帕斯捷尔纳克,诗人有荷尔德林、叶芝、里尔克等。如果说现代派文学叫我看到存在的深渊,那么,雨果这位浪漫主义作家,则给了我人道主义精神的滋养。我喜欢《九三年》等热血上涌热泪盈眶的书。
大学三年级时,我开始关心文艺思想。这时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李泽厚和刘小枫。
后来,喜欢上了当代一位杂文家和小说家,王小波。因为他用无厘头的方式,完成了颠覆,实现了启蒙。他并没有多少高深的思想,依靠的无非是英美的经验主义理发,但是他强调一个常识,而这恰恰是我们国人所缺少的。这也导致我比较喜欢罗素。
后来,喜欢上了当代一位杂文家和小说家,王小波。因为他用无厘头的方式,完成了颠覆,实现了启蒙。他并没有多少高深的思想,依靠的无非是英美的经验主义理性,但是他强调一个常识,而这恰恰是我们国人所缺少的。这也导致我比较喜欢罗素。
◆对话
△关起捕鱼:
你喜欢王朔吗?虽然他已老去,一如崔健。
▲阿啃:
不喜欢王朔,因为他真正破坏了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
△网友:
为什么现在不喜欢王小波?
▲阿啃:
因为我读到了更好的文章,王小波相比而言不是一个深刻的一个作家,喜欢他只是因为他是第一个不合体制的自由撰稿人,但他的写法以退为进,以嘲笑的中吻写作.再有他没有悲悯意识,这不让人尊敬
△网友:
平时怎么上课?
▲阿啃:
课前五分钟自由演讲,无师生互致问候,一堂课主要是我讲,公开课时也注意让学生参与活动.
△网友:
如何找到生活的一个支点?
▲阿啃:
这世界不是仅有我一个人,一个人无法改变世界,要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真正做一些自己能做到的有意义的事情.
△网友:
对高考作文的思考?你接手的班作文水平如何?
▲阿啃:
高考作文命题内容、方式不欣赏,它会让学生习惯于说假话.
曾经辅导过一个作文基础差的同学,教他用杨朔的手法写作文,有很大可能得高分。
△网友:
如何看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阿啃:
伪问题,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
△qywx32:
1、你是一个很爱阅读的人,写的作品虽然我看得不多,但是能找到的全看了;虽然短小,但按钱锺书的看法,吉光片羽,弥足珍贵。我的问题是:你觉得你的阅读在中学教师中有普遍意义吗?你对教师阅读的期待是什么?或者你想借自己的阅读对我们的阅读环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你的工作是教师,这样的阅读应该怎样和中学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请说出具体的结合的维度,并举出一些例子。
3、每个人的阅读维度是不一样的,就我个人而言,很多的阅读经验与爱好,甚至一些行文、生活方面的爱好跟你大体差不多,但你的有一些观点,或者说你所批评的,就有我所喜爱的,甚至我个人具有的。比如苏童,我就挺喜欢他,读他的小说不着眼于词句,而是着眼于整篇的体悟,相对于北村、格非、余华等人,他似乎更如挂角羚羊、留爪飞鸿,请问你是不愿与苏童作深刻的交流,还是存在着阅读前的偏见?再如王小波与杨朔,你觉得读他们,后来对他们进行批评,是你阅读与思考的不断超越,还是“变化”?
4、现在“第三条道路”或“自由主义”主题的阅读也还是一股潮流,他们充当“叛逆”者或曰“盗火者”的形象,请问你有这种倾向吗?你觉得自己的关怀的热情与“叛逆”的革命两种成分,哪一种更多一些?你认为他们,比如林贤治、以赛亚·伯林,讲得就全部正确吗?你认为李欧梵的文章如何?
我的问题还有很多,也有很具体的,就不一一问了,如果阿啃在现场的话,可以回答,也可以在这里回帖。真想跟你做一个面对面的交流。或者干脆第三期就放在杭州或南京得了,这样,我们很多人会近一些,也可以请傅国涌到场设坛布道呀。
▲阿啃:
1、我想中学里面,喜欢读书的,恐怕不会特别多吧,中学里面毕竟不是闲闲书话,不过我发现,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一个两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有很多例子的。所以我觉得,读书毕竟是一件小众化的事情,这些不多的人里面,阅读的层次和角度也各自不同。所以我更觉得读书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我读书,仅仅代表我读书而已,什么“普遍意义”这样的词我就不敢说了。说到对中学教师的阅读期待,我同样不敢有。昨晚助理问我,现在读书主要读点什么,我说还是兴趣。就是为了一个乐子。
2、你的工作是教师,这样的阅读应该怎样和中学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请说出具体的结合的维度,并举出一些例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把教书当作混饭的职业,所以读书和教书,分得比较开。教书是职业,读书则是我自己的个人爱好,跟我喜欢玩电脑游戏差不多。
但是读书毕竟会带来自己思想的变化。比如我对教材里面的课文有了选择,有了自己的看法,不迷信。对教参也颇有异议,我在课堂上会把我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比如人教版高一第一册,对《我的呼吁》《宽容序言》《名人传序》《我有一个梦想》这几篇课文特别重视。
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刚好我们附近一个学校,发生了学生斗殴伤人事件,我就从学生的暴力开始,叫学生讨论如果一个人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怎么办,然后联系到“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样的思维习惯,从而引出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我觉得这个思想资源,是我们所稀缺的,正如史怀泽《我的呼吁》里面敬畏生命的思想,我觉得都是很可贵的,就特别重视。
另外我做过一些诸如编校报/主持人文讲堂等事情,都尽量能够推荐一些我认为好的作者和作品,给学生阅读。
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经常举行一些读书会之类的事情。这些书,有些是我推荐的,比如我推荐他们读奥威尔《动物庄园》,果真有同学读了,还很震动。因为我的学生毕竟初中时没怎么读过书,《小王子》他们也是第一次才知道。这本童话很多同学后来都爱上了。不过学生自己最喜欢的郭敬明和安妮宝贝,还有一些玄怪小说。我并不明确反对他们读,只是有机会的时候推荐一些更好的。毕竟,对高中学生来说,读书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考试自然也是要关心的,这没有办法,不过我并不放很多时间在诸如做练习之类的事情上面,从我自己中学时学语文的经验看,我都是不太爱听课的,但是读了许多课外书,结果语文成绩还不差。
3、每个人的阅读维度是不一样的,就我个人而言,很多的阅读经验与爱好,甚至一些行文、生活方面的爱好跟你大体差不多,但你的有一些观点,或者说你所批评的,就有我所喜爱的,甚至我个人具有的。比如苏童,我就挺喜欢他,读他的小说不着眼于词句,而是着眼于整篇的体悟,相对于北村、格非、余华等人,他似乎更如挂角羚羊、留爪飞鸿,请问你是不愿与苏童作深刻的交流,还是存在着阅读前的偏见?再如王小波与杨朔,你觉得读他们,后来对他们进行批评,是你阅读与思考的不断超越,还是“变化”?
我很高兴我们身上有许多相似点。其实我之前从兄的很多帖子,就发觉了我们身上这种相似点,这是很开心的事情。呵呵。
前面说了阅读是个人化的,所以我们在看法上有所不同,很正常。苏童这个人,我本来也是很喜欢的,他的“枫杨树”系列什么的,我都曾经很喜欢。但是后来,我读了他的《肉联厂的春天》《紫檀木球》《蛇为什么会飞》等小说,就彻底对他失望了。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应该不断的超越自己啊。比如史铁生就是不断超越的。
现在我有两位网友,也还是十分喜欢苏童的,比如有一位跟我谈到苏童的小说叙事,我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对于苏童,恐怕我有偏见在里面吧。但是当代小说我现在真是不感兴趣了。缺乏更为超越的纬度,比如我从雨果/帕斯捷尔纳克等作家里看到了某种高贵的东西,但是中国当代小说很少使我有这样的感觉。我只从史铁生和潘婧的小说里看到过。倒是散文,这两年出了好几本。比如高尔泰的《寻找家园》。
王小波的确是我以前入迷的。我还写过《当王小波成为一种流行》这样一篇文章,我认为那些“王小波门下走狗”基本上没有理解王小波,他们学习王小波的笔调也不象,更不用说王小波的启蒙意义了。
我当初把王小波当作一个有启蒙意义的作家,同时他的经验主义证明了他的理工科的思想背景,我读文学出身,阅读视野还很狭窄,1994年第一次读到王小波,就被他俘获了,成了他的fans,有许多年。现在我觉得王小波最大的问题在他采取的是一种以进为退的姿态,他似乎在批判,可是他批判的是多年以前的事情,很安全。当我读到萧雪慧/王怡/傅国涌这样的文章,就发现了王小波的局限。另外,王小波的笔下一直有一种智力的优越感,而我现在觉得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也许应该更加谦卑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