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年度校长
郑瑞芳:回味本命年的幸福
入选人物:郑瑞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本刊报道:《郑瑞芳:让孩子更像孩子》 2010年2月23日
办学感言:
抬头看到书桌前那串红红的,一颗颗硕大山楂串成的糖葫芦,眼前不禁浮现出2010年,教师《春晚》的谢幕曲,在“冰糖葫芦”的歌声中,二百多名教职工,手持学校食堂自制的糖葫芦,台上台下遥相呼应,老师们眼中溢满了幸福的泪花……
作为校长,我的管理定位是:把附小当成一个温馨幸福的家来经营。为每位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人大附小“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作为附小人的责任和光荣,成就幸福成长的教师团队。
回味过去的一年,附小教师在培训提升中享受幸福;在价值实现中体验幸福;在校际交流中分享幸福;在办公文化中感受幸福;在展示评价中创造幸福;在感恩他人中传递幸福;在人文关怀中品味幸福。这不正是串串幸福糖葫芦吗?举在手中甜在心里,让教师享受事业的幸福与快乐,今天采撷其中一串,品味人文关怀的颗颗幸福:
虎年春节本想让老师们休息一下,过年不发短信了,就提出如果要发就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去。没想到却激发了老师们创作拜年诗的热情,有的老师甚至全家齐动员,营造了家庭其乐融融的景象。因爱国诗人屈原属虎,所以今年又被称之为“诗人之年”。在这个特别的春节,我校教师首创了一个别样的拜年文化,不经意间创造了人大附小独有的校园文化。
学校游泳馆建成后,全校91位班主任,只有15位老师会游泳。如何调动老师学游泳的积极性呢?为了给老师学习游泳更大的动力,我提议给予一年内学会游泳的老师奖励,得到了领导班子一致通过,引起了老师强烈地反响,随后学校掀起了学习游泳的热潮。一年来,已有162位老师得到了奖励。它的含金量不仅在于学会了游泳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奖励一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品质;一种享受成功,自我欣赏的快乐……可以说,这个奖励价值连城,意义非凡。
身为校长,咱也不能落后,身教重于言教。回想起学习游泳的过程我心中充满无限感激、涌起感恩的涟漪:
真要感谢我的首席教练刘彦老师,没想到,48年前的这天离开了妈妈温暖的羊水,48年后生日的这天竟然又回到水里度过。这天,全体领导齐聚水艺芳,共同见证鄙人本命年里的巨大成就——蛙泳展示。水池里大家把斟满红酒的杯子高高举起,在声声祝愿中一饮而尽。接着开始畅游,电教老师记录下了这一珍贵的时刻。感谢我的兄弟姐妹真情陪伴!42岁学会开车,48岁学会游泳,觉得自己真的挺了不起的。
学校不时营造一些小浪漫,为老师过难忘的生日。三八妇女节、首创附小男教师节、附小教师的十年“春晚”都为老师们带来了别样的惊喜和感动。根据每位老师的属相购置的十二色夏季运动服,这些都在不经意间创造了附小独有的学校文化。
今年,我亲自给每位在工作日过生日的教师手写祝贺信,这在当今电脑盛行的时代,被称之为奢侈品,感动得老师们流下幸福的泪水。
上学期期末在工作意向调查中,做教师的幸福指数90%以上的达到77%;做人大附小教师幸福指数90%以上的达到96.2%,其中144位老师幸福指数为100%。这一切成为我本命年的最大幸福。
评委意见:
被“让孩子更像孩子”这句话感动。一个内心真正有孩子的校长和学校是让人敬重的,她昭示着一名校长和一所学校教育的立场。在我看来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儿童立场应当是所有小学教育人的根本立场。
——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顾泳 点评
陈小平:追寻生命福祉的教育关怀
入选人物:陈小平(江苏省常州市北环中学校长)
本刊报道:《每一所学校都能找到自己的翅膀》2010年3月2日5版
办学感言:
提升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个老话题,但又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绕不过的问题。北环中学在全体教职员工通过几年的努力下,逐步由维持生存到成长发展,从薄弱走向优质,以自身的发展向党和政府交出了自己“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答卷。
作为校长,我始终心存教育的梦想,我梦想追寻生命福祉、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关怀。为此,北环中学确立了以“和”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思路,把建构管理创新文化、建构教师自主文化、建构效能课程文化、建构学生自治文化作为战略重点。几年来,“和”文化改变了北环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教师第一”、“教师是天”这些口号很嘹亮、很动人,但真正要把它们内化为学校的行动很艰难,尤其是对学校的管理团队来说,无论是在心理上、思想上、实践上异常艰难。因为这要求整个学校管理必须发生深刻变化,即必须让学校由制度管理走向文化领导,唤醒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和专业自觉意识,逐步提高教师的能力,从而培育人、发展人。几年来,我和学校的管理团队虽然在坚守学校文化领导的过程中也曾有过犹疑,但看到一位位教师走向成长、充满职业尊严和幸福的欢笑时,我们知道必须坚持下去。
学校在学科组内部教师之间形成了专业的合作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在学科组逐步走向实践性的学习共同体过程中赢得了殊荣,使得生活在这个学习共同体的每一个老师拥有了幸福与尊严,这也集中体现了北环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因为在北环,“和”是一种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儒家哲学;“和”是一种追求,追求一种共生、共荣、共发展的境界;“和”更是一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思想。
看多了“德育的目的很德育”,更看多了“德育的过程并不德育”;看多了“素质教育的旗帜”,更看多了“素质教育的无奈”;看多了“教育的社会政治自觉”,更看多了“教育的生命自觉的缺失”……我不禁梦想着给学生一种教育关怀:反对任何形式的生命奴役、生命盘剥,拒斥身为物役、心为形役的生命扭曲,她崇尚扎根于生命深处的对生命自由、生命高卓、生命尊严的诗意祈望与眷注。
正因此,北环中学开展由班级管理走向班级文化建设、以班级为基地进行的学校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旨在让主人权利和地位回归学生。这是传统学校德育走向现代学校德育的革命,这是支持北环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发展的革命,这是促进北环每个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每次听到来自全国各地到我校学习班级文化建设经验的领导与老师用“震撼”、“原来德育工作还可以这样做”来评价我校班主任的经验介绍时,听到来校参观的教师总是不停地赞赏北环教师与学生脸上充满自信与幸福的表情时,我拥有了校长的尊严和幸福。在北环,“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和”是一种能力,是赢,是多赢,是持续的赢。
评委意见:
学校没有强弱之分,能区分的是领导者的能力和水平。一个“三年校本研修行动计划”就让一所弱校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顽症”;一个“和文化”更让一所弱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陈校长的团队告诉我们:办教育靠的是文化引领,而非物质也!
——吉林省抚松县仙人桥镇中学孟凡杰 点评
曹衍清:正视教育的“功利”
入选人物:曹衍清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校长)
本刊报道:《一个时代的教育背影》2010年3月9日5版
办学感言:
教育是否具有功利性?我认为教育的功利性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必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功利。即使是道德行为,其目的也是实施者为了对自己有功有德、同时于受施者有利有益。所以,教育同样不能拒绝其“功利性”。
需要分析和区别的是——教育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利性”?教育应该追求谁的“功利”?
在我看来,教育所追求的功利的本质应该是让教育的受施者——广大的学生受益(虽然在学生受益的同时,教育的实施者完全可以也应该受益)。但现实的情形往往正好本末倒置,或者置本于不顾,将教育的“功利性”个人化、世俗化,而这显然不是教育“功利性”的正常体现。
正本清源,教育“功利”的“本”和“源”在于学生,在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教育的“功利”体现在他们的升学、心理、情感、智力、能力等方方面面。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开、素质教育逐渐深入的大背景下,仍然还有诸多不和谐的音符在干扰着主旋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不但包含着传统的、保守的因素,同时也有不少看似积极的、革命的因素。在教育的“功利性”问题上,这种看似积极、革命其实却显露出违背教育原理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忽略甚至否定教育的“功利性”,教育的理想主义盛行,脱离社会现实;二是少数人将教育当成个人或单位的“名利场”,将教育的功利较多地指向教育的实施者而非最广大的学生。因此,出现了许多弄虚作假﹑虚张声势﹑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形。
社会总在发展,教育总要进步,对此我们始终充满信心。应当看到,在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关注到教育的真正的“功利性”的问题,教育的价值观逐渐发生着走向“本”和“源”的变化。我工作的深圳,这种变化令人欣喜。历经30年发展、走到关键节点的特区教育,近些年来在追求学生的“功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城市的发展既要依靠人的发展,更要促进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就是教育的“功利”所在。
且看深圳教育的“功利”是怎样的:
关于教育均衡发展,“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提升民办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深圳下一代提供公平、优质义务教育,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功利”在于奠基更多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于特色办学,“在保证基本教育质量基础上发展办学特色,形成多样的办学类型和风格,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估评价标准,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此“功利”在于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关于成长教育,“制定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此“功利”在于保障学生的健全发展。
实实在在的“功利”,旨在学生踏踏实实的“发展”。教育需要这样的“功利”。少一些口号,多一些探索;少一些理念,多一些实践;少一分个人的功利,多一分学生的“功利”……务实,这是去除当前素质教育浮躁症之亟需。
评委意见:
一个“另类”校长。缔造过“黄高神话”,创造过“湖北看黄冈”的高考奇迹,出任过特区教育管委会主任。丰富独特的教育履历,痴心不改的教育情怀,多次领衔中国教育长跑,一生折射出中国教育的时代变迁。曹衍清不仅仅可当选为“年度校长”。
——湖北省黄梅县独山中学吴再柱 点评
王建国:追求理想教育的大目标
入选人物:王建国(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七中学校长)
本刊报道:《十年努力一件事》2010年3月23日5版
办学感言:
回顾秦皇岛市第七中学10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一所学校要办好,首先要形成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办学指导思想,有适合自己学校并能引领学校发展的办学价值理念,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教育思想体系需要校长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它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起主导作用。
办学目标的实现要靠办学思想的引领,重点在规划,关键在管理和落实,我非常喜欢海尔首席执行官总裁张瑞敏的一句话:要想让时针走得准,必须要控制好秒针的运行。管理过程包括:计划、决策、指挥、组织协调、总结与评价,只有管理过程的细致到位,才会有最终结果的完美无缺。因此,为了落实学校发展规划,每年的学校工作要点都要紧紧围绕办学目标和办学规划制定,各部门工作计划要按工作要点进一步落实。这样一路走来,小目标一个个的实现,最终会达成学校大目标成为现实。
办学对校长而言是一件非常艰难又幸福的事情。在我担任秦皇岛市第七中学校长的13年中,有几件事让我终生难忘:
1997年, 35岁的我,就任第七中学校长,面对学校搬迁以及刚到新环境的种种压力,我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和老师交流、探讨,得出一个结论:教职工永远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校长不是“官”,校长在学校排“老三”,不仅要让自己的服务对象满意,更要让他们感动,要努力给教职工和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
2003年学校办学规模扩大,近1/3的老师来自外校,社会在关注七中文化是否要被稀释,我们加大了对新来教师的培训力度。得出结论: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至关重要。
2010年按照国家教育均衡发展要求,我校8月下旬完成兼并一所薄弱学校的工作,成立西校区,实行一校两址一体化年级部管理的办学体制。面对教育资源整合后的社会质疑、家长不理解、交通安全、中午用餐、新校区环境建设、学生管理等诸多问题,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同舟共济、直面困难与挑战,确保学校工作顺利开展。得出结论: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勇气。
今年9月9日,我有幸作为河北省唯一代表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与总书记亲切握手的那一刻,我激动、兴奋、幸福的心情难于言表。走出会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感到一种由衷的幸福和满足……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奖励,更是对我校全体教职工工作的认可,是对秦皇岛市第七中学学校文化建设、教育质量和办学成绩的最大肯定。
我很珍惜被评为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年度校长”的机会,它将会鼓励我对教育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将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把握时代特点,紧密围绕育人教育核心目标,进一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理想的教育而努力。
评委意见:
“十年磨一剑”,坚持才能创造奇迹。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教育生态中,最终、最重的就是要坚守教育本真。而王建国正在用自己扎实厚重的教育行动诠释着真正优质的教育——当每位老师都能清晰准确认识到“学校是什么”时,解放了教育自身,也解放了学生。
——山东省威海市神道口小学丁莉莉 点评
赵丰平:办最好的学校、做最好的教育
入选人物:赵丰平(山东省昌乐二中校长)
本刊报道:《我就是“大马力推土机”》2010年6月8日5版
获奖感言:
作为一个从教29年、做了12年校长的老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追寻着一个梦想,那就是要当最好的老师、办最好的学校、做最好的教育,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让每一个教师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让学校成为学生最向往和留恋的地方。
每当被问起做校长最大的感受时,我总是用曹禺的一句话回答:想想忍不住要哭,想想又忍不住要笑。做校长难,做一个好校长更难,我想一个真正的好校长应该有3个“大”的追求:追求大视野,追求大思路,追求大完美。大视野是作为一个教育家对教育本质的准确把握,大思路是作为一个改革者对教育未来的大胆探索,大完美是作为一个实干家对教育实践的精益求精。惟有如此,校长才能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课堂看课堂,才能做具有战略眼光的称职校长。坦诚地讲,我还不是一个好校长,但我一直走在成为好校长的路上。下面把自己认为一个好校长要承担起的两个使命与大家分享,与大家共勉。
第一,呵护学生成长,捍卫学生成长权利。学校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更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作为一个好校长,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谐、欣赏、期待、激励、进步、快乐的氛围,“教学生3年要为学生30年着想,教学生6年要为学生终生奠基”,给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能力底子、打好终生发展的精神底子、打好健康强健的身体底子。有了这3个底子,学生就有了保证终生身心健全发展的基石。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老师和校长都无法取代,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解放学生,释放蕴含在学生身上的巨大能量: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的思想在辩论、表达中自由流淌;解放学生头脑,让他们的思维天马行空,任意驰骋;解放学生的眼睛,让视线能够走出书本,仰望星空;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孩子敢于动手,乐于动手;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维护学生成长的尊严和权利,让学生天天做自己的主人,天天体验自己成长的感觉、自己成功的快乐。
第二,把每一个教师都变成深刻的思想者,让老师享受职业幸福。这个标准看似很高,但其实只是一个起码的要求。我经常说,教育家和教书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有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追求。作为校长,应该努力维护老师自由思想和自由教育的权利,让每一个老师都能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都能思考教育的价值和教师的根本,让每一个老师都能做“梦”,并为之倾注一生。美国年度教师马伦说,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孩子创作故事,知道如何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知道如何编辑错误,帮助孩子实现一个完美的结局。我想,读懂孩子故事的勇气、力量和智慧就来源于老师们独立的思考吧。
其实,在很多场合我都说,我只是一个建筑工人,是一个为梦想搭建舞台的人。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我为他们搭建的舞台上人格健全、精神卓拔,把每个学生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我希望我的老师,能在我为他们搭建的舞台上尊严地工作、阳光地生活,在点亮别人生命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灿烂开放。
评委意见:
文字介绍的,远不及实地考察的。昌乐二中考察归来,常常浮现许多动人场景。让每一块墙壁说话,学生永远是话语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故事,故事的主角自然有丰富的人生。“271高效课堂”,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时间分配,更是一种对学习方式、学生个性的深层解读。亲临其课堂,便可知什么叫做激情的课堂,什么叫做高效的课堂,什么教育生成的课堂,什么叫做生命的课堂。
——湖北省黄梅县独山中学吴再柱点评
袁正芳: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快乐的种子”
入选人物:袁正芳(深圳市南山区桃源小学校长)
本刊报道:《教育要培养“快乐的种子”》2010年6月22日5版
获奖感言:
我真诚地说声“谢谢亲爱的孩子们”,是你们的快乐成长成就了我的事业;我还要向我的同事们说声“谢谢”,是你们的快乐工作为教育事业增添了光彩。入选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2010年度校长”是我个人的殊荣,也是深圳市南山区桃源小学的殊荣,因为我在桃小和谐的校园里和大家快乐成长,快乐分享。
20多年来,我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深深体会到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 6至12岁的学生对万千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感性地模仿,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处于不可取代的绝对权威的位置,因而很自然地就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为此,为人师者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成长为核心,奠定学生人生的快乐基础。
作为一名获得“全国杰出德育工作者”荣誉的校长,我一贯重视以德育人。在长期的一线德育工作中,创设了公民养成教育的“快乐循环链,即“体验快乐,分享快乐,创造快乐,传播快乐”,提出“以真求德,以善养德,以美育德”的德育目标,促使师生双向快乐成才取得显著效果。因而有幸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作经验介绍。
作为一名全国创新型校长,我一贯坚持科研立校,教育创新。我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移民城市和谐校园建设研究》,并创建了具有广泛效应的“快乐种子教育”实践体系。注重行动研究和实践:努力创设“和谐校园,快乐成长”的校园文化,打造“志存高远、以教为乐、多才多艺”的教师团队,提出“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快乐的种子”的教育理念。在实施“快乐种子教育”过程中,我创设了桃源小学“导学、自学、互学、乐学”快乐课堂的学习模式,构建了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的4大快乐支柱:“快乐体育,快乐阅读,快乐童画,快乐创意”,走出了一条以“快乐种子教育”为追求的特色办学之路。
怀着把教育当善事做的情怀,我提出并创建了新型的家校关系——“同事+伙伴+朋友”。为全体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急需服务,得到广大家长的高度称赞,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家长关心、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家校、社区连接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整合所有资源,为创办优质学校服务。我倡导的教师“好书共分享”活动连续举办5届,不仅改变了教书人不读书的不良现象,也有效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该活动还传播到社区和全国姊妹学校。我设计的“快乐阅读考级制”的考级证书也获得国家专利。
怀着对教育家无限憧憬的校长,我敬业乐业,勤于学习,先后参加教育部全国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加拿大UCC大学、香港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管理注重“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近3年来,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全校教师注重自我充电,继续学习,10多位教师先后取得研究生、本科学历;打造了5名各学科的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1名广东省的骨干教师,多名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竞赛中获得佳绩。一批批学生走上各级领奖台,每一个学生都在成为“快乐的种子”。
教育塑造人,教育者也在塑造教育。“快乐种子教育”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由思想力和行动力造就的“润物细无声”的“卓越”教育。学生不一定人人精英,但教育要让其具有最大可能。好的教育也因此能够令每一个受教育者心怀感恩。我们要记住的是:追求第一,我们更要记住的是:尊重唯一,每一个个体都是唯一。我们实施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快乐的种子,这是我们永远的不懈的追求。
评委意见:
生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追求幸福。因此,“快乐种子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一是体现了校长对生命终极意义的理解;二是校长提升了教育之于人的作用。长远来看,这样的教育并不仅仅是获取生存机会的手段,而是帮助人实现幸福人生的一个途径。
——湖南省岳阳市新路口小学 刘圭点评
刘金水:携良知和使命前行
入选人物:刘金水(山东省章丘四中校长)
本刊报道:
《“传奇校长”刘金水的治校关键词》2010年8月31日
办学感言:
闻知自己入选《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2010年度校长”,倍感欣慰,感慨万千。步入校长岗位25年的风雨历程,历历在目。从当初被逼学当校长,到成为区域内治理薄弱学校的行家里手,到打造创新品牌名校的引路人,到全省素质教育的排头兵……一路探索、一路坎坷,一路思考、一路创新,辛苦并快乐着,收获着前行着。
当校长是艰辛的。每到一所学校,要尽快熟悉情况,确立思路,推动工作,就要事必躬亲,以身示范,尤其是到薄弱学校任职。办学进入佳境后,也需躬身示范,“沉下去”调研,做到思路与探索的与时俱进。校长不仅姓“教”,还要姓“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校长要姓“钱”,要筹集经费确保运转,还要勒紧腰带举债发展;校长要姓“关”,要争取领导、社会、家长的支持,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遇到大事责无旁贷,遇到难事要勇往直前,遇到险事要挺身而出。因此,不少校长戏说,“当校长一年就过瘾,两年就干够,三年就烦了。”
当校长是承受着高压的。高考的巨大社会压力,首先压在普通高中校长的头上。质量上不去,你就要让贤;质量下去了,你就要被辞职。思想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网络媒体缺少净化的社会环境和独生子女为主体的教育对象,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危难度。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矛盾与不安定因素,严重影响着校园的安全,中小学又是未成年人集聚的地方,安全大于天。一旦出现问题,校长就会有活不出来的麻烦。
当校长是尤其需要思路和思想的。通常说:“将帅无谋,累死三军。”校长则是更需要思路和思想的头衔。教育是引领人、发展人、塑造人灵魂的职业,是科学,是艺术,更是操着学生前途和民族未来的事业,需要求真、创新和献身。教育是有规律的,要探索规律、研究规律、按规律办教育。任何时候学校都需要质量和升学率,但不是靠“水多泡倒墙”,需要向科学规范的管理要质量,向教师素质的提升要质量,向更新观念、改革教法、提高效益要质量。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既要立足现实,立足国情、省情、校情,更要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前瞻性思维,创新性探索;既要为学生升学和学校眼前利益负责,更要为学生终身和民族未来负责。要把学校办成名校,既要高质量,还要有特色。特色的选项、开发与创生,更需要校长的理念、睿智和思想内涵。因此,有思路思想的,会得心应手,大展宏图;没思路的,则白受难为,如坐蜡台。
当校长又是富有成就感的,是值得献身的。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好学校,就能把薄弱学校变优,把优秀学校变成名牌学校,甚至能带出多所好学校,能影响一个区域甚至全国。本人先后在四所学校任校长,从落后偏僻的农村初中,到基础严重薄弱的农村高中,到管理薄弱的城区高中,到地市级重点中学。凭着热爱和激情,凭着前瞻性思考和创新型求索,凭着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这些学校都由弱变强,由后劲变先进了,普通学校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重点,重点学校变成了品牌名校。目前任职的山东章丘四中,在全国还有了知名度。想到这些,就会忘却艰辛,收获幸福。
评委意见:
不得不承认,在巨大的办学内外部压力前,许多中学校长不得不在各种“率”和“分”前折腰、妥协乃至放弃自己的理念与理想。但是教育的理想与现实是否真的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呢?刘金水的“传奇”显然已经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坚持不懈、努力探索普通高中创新教育的思路、机制与模式,让自己的理念、理想得以实现,让章丘四中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成果益丰,同时学校办学成绩也得以提升。这似乎也印证了那句话,对于一位校长来说“信念”也许比“理念”更重要。
——上海市海滨第二中学 徐谊 点评
刘炳昭:不让任何师生成为“角落人”
入选人物:刘炳昭(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五中校长)
本刊报道:《刘炳昭:我们的课堂不能亚健康》2010年9月21日5版
办学感言:
时代发展的需求,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不断探寻教育规律,在新的教改实践中务必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教育改革,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如何把握教育的走向?如何定位校长自身的角色?如何实现教育家办学的理想?
所有这些问题,静心思考之后,不妨从温总理对教育家提出的“热爱教育、懂得教育、终身从事教育”这三条标准中去寻求答案。
回想我校办学的初始阶段,“效率”曾经是我们不遗余力、不惜代价的最高追求,提出了“创名校、出名师、育名生”的“三名”办学目标。这使得学校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并产生了巨大的办学效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负面的东西也在逐步地暴露出来: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越来越不均衡,许多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部分名师出现“高原现象”;学生中间厌学情绪明显,两极分化加大;“培优策略”诱发的生源大战促使地区的校际竞争加剧……问题的出现,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效率”究竟是不是我们办学的唯一追求?追求“三名”是否就应当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
人们常讲:“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就没有社会的话语权”。任何学校都无法回避升学率去谈学校的发展和改革,而这种“效率”究竟是不是我们办学的唯一追求?求得所谓高质量的同时,往往伴随的是学生主体价值的被忽视,使课堂处于“亚健康”状态。追求“质量”是否就应当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有没有可能让师生在追求成功的漫长过程中,同时享受到教与学的幸福和快乐?学校的‘GDP’能不能以绿色的方式实现增长?有没有可能让更多的师生得到健康发展……
在苦苦的探寻过程中,学校“着眼于师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逐步生成。“创‘健康课堂’,享受课堂幸福,建绿色家园,提升生命质量,促全面发展,育世纪新人”成为我们继“三名”之后的又一个更高层次的全新追求。由此,我们从关注课堂改革开始,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关注课堂改革从健康的文化引领开始,构建健康的文化氛围。
为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实现师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学改革和校本教研模式的打造过程中,我们逐步构建适于改革的生态环境:建立了与专家对话、与同事对话和与自我对话的3个平台。与之相呼应,我们还为教师们建立了自我展示的平台,使教师们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宣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并提出 “不让任何人成为角落中的人”。
我们对“健康课堂”的追求,与其说是在寻求继“三名”之后的又一次高峰体验,毋宁说是在守候这份绚烂之后的平淡;与其说是在进行教育创新,毋宁说是在回归返朴——回归教育的本真,回归教育的终极意义。
评委意见:
课堂教学到底要不要模式?如果要,那么要一种什么样的模式?这种模式要如何形成?刘炳昭校长领导的大港五中,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很好的回答,如“多元互动,健康成长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自下而上的教学改革路径以及三个层面的校本“多元互动”等。大港五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像一股清风,为我们寻找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天津市教科院 陈雨亭点评
崔振喜:课改是特别的人生阅历
入选人物:崔振喜(河南省郑州市第102中学校长)
本刊报道:《学校应追求更道德的教育》 2010年9月28日5版
办学感言:
作为校长,我与同事已经度过了近10年的课改历程,但是2010却是最令我难忘的一年。我由衷地感到,课改是一种变革,课改更是一种成长,还是一种特别的人生阅历。
作为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郑州市一年一次的教育工作会议都会引起多方关注,但2010年年初的教育工作会议却显得不同寻常。此次会议只有三项议程:一是主管教育的副市长讲话,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及明天教育工作的设想;二是教育局翟幸福局长布署了明年的全市教育工作;三是播放了我校一节课堂实录,并由主管教学的业务局长田保华进行了点评。把课堂搬到全市的教育工作会场,郑州市教育局的举措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一种大胆的教育实践创新,也是一种对教育的回归。
有了教育工作会议的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如遇东风,势头更劲。4月份,我校承办了“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课博会”。会前一周,在郑州中州国际饭店召开了一次极高规格的新闻发布会,全国有30多家媒体参加并给予报道。教育走向社会,让社会解了教育,成为2010中国基础教育界的一个亮点。在这次“课博会”上,十多个学校呈现了68节不同形态和理念的鲜活课堂,让参加会议的全国代表享受了一顿教育大餐,对大家都是一种视觉的冲击、观念的冲击、教育理念的冲击。
我们学校从2002年开始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改革,先后与东北师大理想信息学院合作,承担国家“十五”课题“信息环境下的学与教”。随后又与全国中小学计算机中心合作,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课堂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丰富学生的教学资源。再后来又参与中央电教馆“十一五”课题“白板环境下的学与教”的实验,并获得预期的效果。在这一系列的课改实践中,郑州市教育局的领导总是我们的支持者和扶持者,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设施一直处于全国的先进行列,也成就了一批优秀的学子和教师,也为郑州教育探索也了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今年郑州市投资2亿多元全面普及白板及多媒体设施,在全国空前的。这就是教育的功德,也是郑州教育之大幸。作为一名校长,在推进教育改革必须赢得上级领导的支持,必须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我是幸运的,我也是幸福的。
最近,我读了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的专著《学校的挑战》。他说: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却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的,上级的支持、家长的理解也是一种教育的挑战。因此,我要感谢郑州市教育局翟幸福局长,没有他的强力支持,就没有102中学的今天,他的支持不断激励着我们的课改发展。
回首2010,我们收获的是太多的成功和喜悦,我们倡导的“道德与安全、自主与合作”的教育理念让课堂充满了笑声和自信。我们构建出了适应自己学校的教学环境,师生能够在网络的环境下自主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位八年级的家长,在去年10月因不放心学校的课堂改革而走进学校听课,从此竟迷恋上了我们的课堂,与自己的儿子同班上课到今天。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经历却在享受着共同的课堂文化,家长与子女也因这共同的课堂文化实现了无障碍的交流。
在我们学校的校园内,你总能得到许多的感动与收获,学生友善的笑脸、热情的问候、阳光的个性的总是让更多来学校观课的领导和教师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快乐和自尊,文明热情和礼貌无不让人们享受到人情的价值。
评委意见:
是改革让学校焕发了青春,是追求“道德的教育”让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围绕“道德的教育”,他着眼于人性的挖掘却又能立足于师生的自主发展;他注重师生关系的融洽,却又能营造竞争与合作的氛围。弱校变成名校给我们的启示:“只有尊重人性,教育才会发展”。
——吉林省抚松县仙人桥镇中学孟凡杰 点评
张基广:我有一个梦想
入选人物:张基广(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
本刊报道:《办一所“我们”的学校》2010年12月14日5版
办学感言: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问我们:哪一种生活可以过?作为校长,我有这样的办学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学校里写满美好的故事——
从春到夏,学校里几十株枇杷树都会开花结果。阳光下,一串串澄黄的枇杷就像是一盏盏点亮的黄灯笼,引得孩子们馋得直掉口水,仰起脖子看不够,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伸出小手去摸一摸。每年“五月琵琶正满林”的时候,我会请校工就把枇杷摘下来,分到全校的每一个班去,全校一起过“枇杷节”。每天,学生在放学的路上,或者晚餐的餐桌上,津津有味、喋喋不休地谈起今天学校里的故事,而父母们兴味盎然的听着笑着和着享受着……
我有一个梦想,学校里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
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唱歌,但你可以让他上台参与合唱,他就会高兴无比;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运动,但你让他有运动项目,拿不拿奖项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中小学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因此,办学的第一个要义就是——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少。校园属于孩子,有参与才能有归属,有归属感的喜爱让校园成为孩子的学园和乐园,让每一个孩子得到真实发展。
我有一个梦想,学校是鼓舞人心的学堂——
好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以学定教,真正地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好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课堂是师生的真实对话,是师生共同度过的课堂生活。好的课堂是生活的课堂。要把书本知识变为学生现实生活未来生活所需的街头知识,为学生所用,为生活所用。好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任何学科都蕴含着美与诗意,真正的课堂是心灵唤醒心灵,智慧引发智慧的。好的课堂是育人的课堂。知识靠传授,技能靠训练,过程与方法靠体验,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靠无形的浸润,渗透与熏陶。
我有一个梦想,学校成就更多的好教师——
好的教育通过好的教师在实现,作为校长,我致力于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好教师。教师有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拿着一本书让学生读它记它;第二种是教学生,凡学生需要的都拿来给他;第三种是教学生学,引导学生自己求知,自己做人。好老师对权威和陈规从骨子里透出蔑视,对童心和善良充满敬畏。好教师从不向学生强求什么,而是在春风化雨间让学生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着自己的故事
我有一个梦想,学校真正成为“我们的学校”——
让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共同参与建构工作目标和工作环境,建立开放式的沟通渠道和管理渠道——校外实践基地、家长督学、家长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团体和组织,使诸方都能在友善和合作的精神下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形成一种普遍认识,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分子,进而相信每个个体的努力都将带来学校教育的改变与改善。
面对教育,就犹如面对我们熟悉的故乡。我常怀着无可名状的情感,我常欢喜常伤感。当许多况味涌上心头时,我发现自己无法了解的秘密还有太多,在每扇门的后面都有一片天地。但不论何时我始终怀有一个梦想,办一所好学校,办一所“我们的学校”。
评委意见:
一个校长能在课程建设上有思考,并且有行动,这样的校长一定是学术型的校长。张基广就是这样的校长。他所在的学校的核心的课程,追求的“我们的”,而不是大家的。这样的课程必将改变他的学校,更重要的是会改变他的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很欣赏张基广这句话:“一个职业可以把人折磨得筋疲力尽,一种职业也可以把人打造得诗意无限,教书就是如此。”当教育生活变得得诗意无限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也许就更有希望了。
——江苏省南通市二甲中学凌宗伟点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