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教育报:打造一个没有择校的城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5 21:2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教育报:打造一个没有择校的城市


    江苏盐城曾经“择校”成风:老百姓花钱、找关系,挤破头也不一定能让孩子上到好学校;为“条子生”所困的领导和校长感叹“权有多大,罪就有多大”。

    盐城市从清理改制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入手,一方面由政府投入,推行集团化办学,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校际、城乡均衡,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短短3年,盐城市基本实现“零择校”目标,成为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没有“条子生”和“缴费择校生”的城市。

用3年时间刹住择校风

    2010年前的盐城,是不折不扣的择校重灾区,全市择校比例高达70%。纵横交织的关系网把每个人都绑到择校的战车上。

    孩子能不能上好学校,不仅要看成绩,还要看家长的财力和人脉关系。拼财力、比关系、打招呼、批条子……“择校热”催生了种种不理性的心态和行为,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

    2010年,盐城市委、市政府狠下决心治理择校,以行政力推的方式迈出治理择校的关键一步,即清理“国有民办”改制学校,同时开始科学划分施教区,以大路大河为界,合理确定各学校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

    当时,盐城全市共有31所改制学校,几乎囊括了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在“非公即民”的硬性要求下,这些改制学校一律收回公办。

    “治理择校的关键在于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盐城市教育局局长常逢生感触地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多次在大会上承诺“不打招呼,不批条子”,并对各级党政机关下了死命令:不得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递条子,权力再大、金钱再多、人脉再硬也不能干预招生。

    在划分施教区过程中,盐城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领导都曾出面听取意见,协调各方关系,光是各级座谈会就开了40多次。方案几经修改后向社会公布,每个施教区的界限和范围都写得清清楚楚。家长对孩子上哪所学校心知肚明,因为学校必须无条件接纳施教区内所有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

    由于一切公开透明,老百姓参与监督,并可随时举报违规入学现象,这使得盘根错节的“关系市场”一下子冷清了下来。

    “前年刚划施教区时,还有人到处找人托关系;去年找的人就少了,今年几乎没了,都知道找了也不管用!3年来,老百姓认可了,各级干部也慢慢认同了。”盐城市教育局初等教育处处长陈静说。

  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两年前这个时候,家住盐城实验小学附近的周先生正在为女儿上学发愁。尽管家门口就有好学校,但由于家里收入不高,也没什么关系,孩子上盐城实小几乎是天方夜谭。

    让他惊喜的是,当年赶上全市划分施教区,他理直气壮地把女儿送进了盐城实小。“没找一个人,没多花一分钱。要不是划区招生,我们无论如何也遇不到这样的好事情!”现在,每天下午在校门口等女儿放学成了周先生最幸福的时刻。

    划分施教区只是形式,如何让老百姓接受,愿意就近入学?盐城市教育局副局长郑英舜认为,关键在于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距。为此,盐城市采取集团化办学,按照就近组合的原则,让优质学校领衔带动薄弱学校发展。

    目前,盐城市区共组建了11个教育集团,涉及近50所学校。集团内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原本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达到的均衡目标,现在基本实现了。”盐城市教育局副局长崔成富说。

    “只要能满足家长对优秀师资的需求,家长就会认可你!”田家炳实验小学副校长丁祥荣说,以前学校每年最多只能招3个班学生,中途还有很多学生转学。2010年集团化办学后,领衔校盐城一小先后派来16名业务骨干,现在每年能招满6个班学生。

    教师交流也让偏远的农村学校焕发生机。记者在距离盐城市区50公里的北龙港初中采访时发现,盐城第一初中支教团队的到来,让这所乡镇中学成了家长眼中的“香饽饽”。校长朱东明告诉记者,去年回流了40多名学生,今年春季开学又回来一部分。

校长安心办学不再是梦

    “吃饭有门卫,走路有警卫,门口像排队”,这个段子说的是3年前盐城校长们的生活。“择校热”让他们炙手可热。但说起过去的“风光”,他们却都有一肚子苦水:

    “以前到了招生季节,总有一段时间要东躲西藏,晚上回家到了门口要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先看看有没有人守着。”

    “各种各样的条子,方方面面的招呼,你要不要考虑?解决这个,不解决那个,你就会得罪人。”

    现在,这些烦恼没有了。对于治理择校两年来的变化,校长们有同样的感受:现在没有一个领导给他们打电话、写条子,可以安心做校长该做的事情了。

    “真正为校长松绑、让学校回归本位的做法,是人、财、物由政府买单。”盐城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王洪恩说,以前作为“国有民办”性质的学校,盐城一小欠银行贷款9000万元,光是利息每年就要还500多万元;改制后,贷款、利息连同每年1000万元的教师工资完全由政府财政承担。此外,还有生均经费和各种专项补助。虽然现在没有择校费了,但学校平时并不差钱。

    择校时代,校长姓“钱”,姓“关系”,唯独不姓“教";现在,学校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所有校长都姓“教”,把学校办出质量、办出水平成了他们的自觉追求,也成了衡量校长业绩的唯一标尺。

    “治理择校的最终落脚点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这个方向上,我们现在只是破了个题。”盐城市副市长朱传耿向记者描述了盐城教育的未来图景:所有学校都建得一样好,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都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改革者说

    盐城市副市长朱传耿:让百姓享受优质均衡成果

    改革之初,部分群众对实行“划区招生、就近入学”还有抵触情绪,但我们坚持从领导干部做起,不打招呼,不递条子,带头将子女送到施教区学校就读。我们以政府名义,每学年对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考核评估,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我们打算再用3年时间,逐步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让百姓享受教育优质均衡的成果。

    ■校长说

    盐城市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李建国:能集中精力谋划学校发展

    在领衔学校的带动下,集团内教师流动,管理联动,教研互动,使得原本薄弱的成员学校实力不断增强,教师素质、学校形象都有了可喜的变化。现在,施教区内的老百姓不再为孩子读书发愁了,因为家门口的学校一样优质,学生高兴了,家长放心了,社会满意了。对于校长来说,干扰少了,精力多了,能够集中精力谋划学校发展。

    ■教师说

    盐城市日月路小学教师葛小燕:集团内交流让我进步很快

    在来盐城二小交流前,我很少有机会走进这样全市知名的学校。刚来时,我发现,这个学校的校本研修怎么搞得这么好,每个发言的教师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这两年,跟着市学科带头人的师傅,备课上课、参加学术沙龙、进行校本研修,现在我也能上公开课了,另外还学会了排练节目、营造教室文化这样的工作。集团内交流让我各方面都有了很快进步。

    ■家长说

    盐城市盐都区北龙港社区家长孙小芹:现在农村学校不比城里差

    如果像以前那样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除了孩子上学和生活花费,我还要去租房子陪读,平时做的小生意也做不成了。这样算下来,初中三年至少要多花10万块钱。现在家门口学校来了盐城第一初中的老师,我们打听过,他们在城里学校都是好老师。有了好老师,农村学校一点不比城里学校差,女儿现在成绩好,动手能力强,性格也和城市孩子一样活泼大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4:24 , Processed in 0.07748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