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案例研究与行动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9 17:3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案例研究与行动研究作者:刘正生
                     案例研究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例的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事例性是案例的形,反思性是案例的神。一道习题、一个片断、几个片断、一节课及课外活动的互动细节都可以作为案例的入选素材。
1.案例研究的程序
    第一种“主题先行”:“问题的提出”—“案的选择”—“理的讨论”—“案例写作”。
第二种“循事问理”:“案的获得”—“主题的提炼”—“理的讨论”—“案例写作”。
2.案例研究的要求
(1)案例研究要围绕一个事件来展开,这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就不是案例研究。
(2)案例研究是以“事”为单位的,但同时也是以“理”为单位的。从“案”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从“理”的角度来说,用这一个案就是为了说明一个理的,或主要为了说明这一个理的,即使这一个“案”本身还包含了其他的道理,但作为一个案例研究,它还是暂且只说这一个理。
(3)案例研究对“事件”有一个“概念化”处理的过程,从而使这个“事件”成为一个“案”。这个概念化处理的过程,实际也就是一个分类或归类的过程。
3.案例写作的体例
案例一般由标题、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几部分组成。一般来说,案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如《一桶垃圾引来的作文课》《我这样教“扫荡”》《写人找“模特”》等;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案例的标题,如《用语文的方式去听音乐》《学生给了我启示》《问题使教学更完美》等。案例背景一般简要介绍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交代教学案例研究的方法与主题等。案例背景一般内容不宜过长,有时可以是几句简要引言,只要提纲挈领地说清楚就行。案例描述是案例的主要部分,主要是描述课堂教学活动的情景,即把课堂教学过程或其中的某一个片段像讲故事一样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具体的描述形式可以是一连串问答式的对话,也可以用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进行故事化叙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面对的问题,当然必要时也可以适当调整与改编,以更好地围绕主题并凸显问题的焦点。案例分析是教学案例的关键,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案例分析的内容可以是对描述的情景谈一些自己的思考或用理论进行阐释,也可以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课堂教学案例具体撰写时结构可以灵活多样,并非要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过程——案例反思”、“课例——问题——分析”、“主题与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等。
案例
两个柚子一出戏
以前教过一篇叫《柚子》的课文,知道有柚子这么一种水果,但无缘相见。有一年冬天,我的邻居从南方出差回来给我带了两个柚子,当时这在东北小县城算得上是稀罕物了。我不但观察了好半天,还查了有关柚子的资料。当要和家人享用时,我蓦地想到了我的学生,想到第二天有一节作文课便萌生了一个创意:把这两个千里迢迢带回来的“宝贵资源”留下来,用它导出一出观察作文的好戏。
   第一幕:猜一猜
    上课了,我拎着两个柚子走进教室,往讲台上一放,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他们很好奇,都问是什么东西。我学着“正大综艺”主持人的腔调说:“猜——猜——看!”这下可热闹了,学生七嘴八舌猜起来,就是没人猜中。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我粉笔一挥——“柚子”两个大字赫然出现在黑板上。
    第二幕:看一看
“老师,拿下来让我们看看吧!”后排有几个同学急得站起来了。“对,要看要看,要仔仔细细地看。”说着,我把两个柚子发下去,让大家分组观察。柚子在他们中间传递着,仿佛在欣赏什么宝贝似的。
    第三幕:查一查
    观察完外形后,我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柚子的知识?”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直摇头,有的还小声嘀咕:“那谁知道啊?”“想想有什么办法?”我期待着。突然,孙丹像发现了新大陆,大声说道:“有了,查字典!”“对呀,字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呀!”有人附和着。大家如梦初醒,迅速找出字典、词典查起来,然后交流、汇报。
    第四幕:尝一尝
    我笑着问:“你们想尝尝柚子的滋味吗?”“想!”学生眼里放着光。我先把两个柚子切成两半,让他们观察了一番,接着又切成若干小块分给他们品尝。学生接过柚子喜形于色,吃状各异,笑语声声。
第五幕:说一说
柚子品尝完了,我又顺势引导学生:“今天,你们不但大饱眼福,还大饱口福,想不想回家跟家人说说呀?”“想!”“好,那就围绕着柚子,试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一说。”学生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第六幕:写一写
最后,我说:“说得真好!想不想把刚才说的永远留下来?”“想!”学生异口同声。“接下来请大家自己拟个题目,一边回忆一边写吧!”学生欣然提笔,唰唰写了起来……
[反思与分析]
两个柚子一出戏,学生个个心欢喜。
这堂作文课之所以有戏,主要在于笔者不是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教学,将教科书当作惟一的课程资源,而是利用柚子的资源,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展开教学,“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科书等)走向“体验课程”(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所以学生不但课上得高兴,而且作文也写得漂亮。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科书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在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性课程资源、社会性课程资源、人文性课程资源。它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资源上的保证,为课程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充分展现提供了背景和基础。由此我想到,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身边的任何细节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教师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将问题转化成研究主题,并进行有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类型: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型的行动研究、学校范围内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一般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三个过程。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
1.计划
“计划”阶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
要尽可能明确问题的种类、范围、性质、形成过程及可能影响。例如:
1)我遇到的是一个什么问题?是教学方法问题,还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课堂纪律问题,还是学习动机问题?等等。
2)这个问题是普遍的(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班级都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的等),还是特殊的(只有我这个班上的学生有这个问题,只有某些或某个学生有这个问题等)?
3)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是因为教学内容的原因,还是因为教学方法的原因,或者是因为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等等。
4)这个问题的存在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什么可能的影响?会不会严重地影响到教学的效率?或者只是改进之后会比较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等等。
计划一般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计划实施后预期达到的目标。目标的陈述要尽量可见可行,从小做起。比如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对“学习兴趣”这样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分解为一些可操作、可监测的目标,比如注意持续时间、课堂参与程度、提出疑难的数量、课后自学时间等等。
2)对课堂教学试图改变的因素。比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充分分析问题形成原因与过程的基础上,可能考虑到要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可能考虑到要改变教师的语言风格,也可能考虑到要改变学生座次的安排等等。一般而言,为了便于分析研究结果,一次改变的因素不宜太多。
3)行动的步骤与时间安排。行动的步骤设计是行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能适应没有预料到的效果和以前未曾认识到的制约因素,行动研究的计划是足够灵活的,具有暂时性和尝试性。因此在研究的进程及采取行动的大致时间安排上也要反映出这个特点。
2.实施
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行动及对行动的观察。
行动研究中的行动与其他研究方法(如实验法)中的行动相比,具有更大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它是在不脱离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在行动的实施阶段一方面教师应该尽量严格地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实践,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充分考虑到现实因素的变化,能够保证行动研究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适当的弹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资料。经常用到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与问卷、学生和教师的资料(如学生观察记录、学生作业和试卷;教师教学设计、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观察与分析等)。
3.反思
反思就是对行动效果进行思考、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它既是前一行动的终结,又是下一个行动的开始。反思的内容主要有  
1)整理和描述。对观察、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评价与解释。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的现象与原因作出分析与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相关关系,从而决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案例】
“如何让学生喜欢发言”的行动研究过程
——发现学生“不喜欢发言”。并不是任何老师都能发现“学生不喜欢发言”这个问题的,或者说他并不把“学生不喜欢发言”当作语文教学的一个问题;把“学生不喜欢发言”当作一个问题,是以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发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的认识为前提的。
——通过观察、调查、访谈、查阅文献寻找“学生不喜欢发言”可能的原因:原因一,可能是不好意思,担心回答不正确,回答错了没面子;原因二,可能问题设计不科学,没有可操作性;原因三,可能是没有养成习惯……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不喜欢发言的原因是已知原因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原因呢?哪些学生是因为哪一个或哪一些原因而不发言?
——针对A同学的行动方案:他不太喜欢发言的主要原因是不好意思,担心回答不正确丢面子。行动方案:挑不太难的问题请他回答;多给予鼓励;比较难的问题预先给他以提示……针对B同学的行动方案:他不太喜欢发言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习惯。行动方案:上课之前告知,这堂课你要回答三个问题;单独布置作业:每一堂课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情况都由你做好记录,并对他们回答问题的情况作评论……
——A同学在发言方面的改变,对这种改变的分析与判断;B同学在发言方面的改变,对这种改变的分析与判断。
——总结与反思:对A和B同学的行动方案是否有效,有多大的效,是一些什么原因带来这样的效果,哪些方面效果不明显,为什么,对原有方案是否需要作出修改和调整,这种修改和调整试图达到什么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1:58 , Processed in 0.07438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