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部支教者的别样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0 09:5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部支教者的别样人生





     2007年,张海青、杨云夫妇在油菜花之乡门源。

  西部支教,是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开展的一种志愿服务,鼓励发达和较发达地区的人才,参与到西部教育中,促进西部教育的整体提升。

  在金坛,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曾经舍弃苏南地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毅然前往祖国的大西北,投入到支教的队伍中。克服了西部生活的种种不适之后,他们尽心尽职地做好工作,带去了先进的理念。虽然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在东西部的交流过程中,也有他们的印迹。

  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我们也发现,所谓支教,其实并不单纯只是支教者影响受教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受教者也同样能够让支教者有所收获。这才是东西部交流最重要的意义。或许,对国家而言,支教是一项公益事业;但对个人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一次别样人生的体验!

      张海青与西宁学生合影。


      张海青与西宁学生合影。


      张海青与西宁学生合影。


     “夫妻双双把教支”

  2006年7月底,两位年轻的物理教师———张海青和新婚妻子杨云坐上了发往青海省西宁市的列车,同行的还有十多位前往西宁支教的其他金坛籍教师。30多个小时之后,他们踏上了西宁这片位于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在蓝天与黄土之间开始新的生活与教学。

  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西宁市城南新区的华罗庚实验初中西宁分校。当时,西宁城南新区刚开发规划没几年,各项基础设施都亟待发展。为了引进先进的教育与管理理念,当地教育局前往江苏、山东等教育大省进行考察,一眼看中了“华罗庚”这块牌子。2004年,金坛与西宁两地联合办学,由西宁当地出资,金坛分配教育与管理人员,在西宁市城南新区成立了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面向西宁市区、各州县招生。

  和金坛不同的是,西宁分校是包含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一所完中,高中教师几乎都是从金坛过去的,前后有五六十位。2004年至2006年,每年都有一批金坛教师前往西宁,张海青和他的妻子是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前往西宁支教的金坛教师。

  “当时,我也没想过要去那么远的地方支教,早就听说那边条件艰苦,不是谁都愿意去的。但是如果我这次不去的话,那边的高中就可能没有金坛的物理老师了。”因为新婚不久,张海青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让同为教师的妻子杨云一同去支教。杨云是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夫妻俩到那边可以互相照应,同时也可以一起体验西部的生活。

  虽然同属中国大地,但对于习惯了江南水乡生活的张海青来说,西宁绝对是一块陌生的土地。西宁的市区海拔有2000多米,属高原半干旱气候,虽然是青海的省会城市,但生活条件也无法与金坛相比。
     张海青在金银滩草原。


  “一开始的高原反应让人气短,连上课都需要慢言慢语,爬楼梯就更不用说了。”张海青这样形容当时的状况。半个月之后,他们才适应了高原的气压与干燥的空气,但饮食依然很不适应,食堂的米饭有些夹生,炒菜又麻又辣。直到第二年,张海青和其他金坛老师迫于无奈,开始在公寓里大家五个人一组轮流做饭吃,学校也比较照顾他们的生活,在时间上对他们的要求尽量宽裕一些。

  西宁分校的高中生并不多,2005年开始只招收了一个班的高一,40多位学生,到高二分为文理两科,另外还有一个民族班(主要是藏族)。这些学生主要来自于西宁市区,部分来自下面的州县,还有一些是牧民的孩子。西宁的工业较少,旅游业也很分散,放牧是许多青海牧民世世代代的选择。

  “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因为不想回家放牧,便想认真读书,能够考上大学。但等到读书考试的时候,他又吃不下那个苦头,这时候他最需要就是老师的鼓励了。”张海青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考上大学,但他们的基础都太弱了。
  “读书是件苦差事,十年寒窗苦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了的。”而当地的学生也十分缺乏竞争意识,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只需要学到一些知识就够用了,所以不整天逼着他们读书,其余活动他们都兴趣广泛,而且积极参与,特别是在体育及各项文艺活动上。

  西宁是一座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的城市,藏传佛教影响深远,并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张海青记得有一次考试,一大早,他意外地发现民族班的学生读书读得很用功,这是少有的景象。结果他过去一看,原来他们都是在读经书。“可能在他们的生活中,读好佛经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念好书。”

     杨云在日月山。


  由于当地的学生、家长对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缺乏一些认识,而当地的教育部门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希望这些外来的教师能够为西宁的教育输入一些新鲜的血液。

  第二年,张海青和杨云偶尔趁双休日的时候,到西宁附近的州县游玩。那里有着纯净的蓝天和优美的风景,当地人热情、纯朴而又豪爽,就像门源热烈开放的油菜花(门源是全国著名的小油菜产地,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常常让他们忘却思乡之苦。

  2008年7月,到了离开的时候,20多名金坛籍的教师都要返回金坛了。临走前,一些学生偷偷地为老师准备礼物,一个男生还自己动手折了满满一玻璃罐的许愿星送给张海青。张海青一再叮嘱学生们要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

  离开那天,两个班40多位学生坚持去西宁火车站送别金坛的老师。男学生帮忙拎包,一些女学生则眼含热泪,把这些来自异乡的老师送上火车。从一开始的陌生到相互了解、融合,他们建立起了浓浓的师生情。就此一别,不知何时再见。这段西部支教的生活不乏辛苦,但却成为了张海青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和经历。
      心中的“青春驿站”

  吴震现在的身份并不是教师,而是一家企业的翻译。他的西部支教经历得从他大学毕业的时候说起。

  生于1981年的吴震是金坛薛埠人,1999年,他考取了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应用电子专业。吴震属于比较有自己想法的那种人,毕业之前实习的时候,他已经在昆山一家台资企业担任产品开发部助理工程师。2003年7月,吴震回校拍毕业照,偶尔得知学校有去西部支教的名额,他也没和家里人商量,先斩后奏,跑到学校团委报了名。当时,苏州大学共有97名学生报名支教,经过一系列的审核,最后成行的有25人,吴震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作为一名有就业岗位的毕业生,为何会选择去西部支教?专业不对口不说,放弃昆山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大好前途去大西北吃苦受罪,实在难以想象。吴震的回答却很简单:“以前听说西部大开发只是一个单纯的词语而已,但现在我就是要将这样的梦想变成现实。”

  吴震是家中独子,当成行已成既定事实之后,他才向父母坦诚了一切。所幸,吴震的父母都是通情达理之人,经过吴震和他们的一番恳谈,他们心中虽有万分不舍,但还是给予儿子鼓励和支持。

  2003年8月,吴震踏上了西行之路,前往陕西省的革命老区延安市黄龙县职业中学做一名支教志愿者。第一站,他们到达西安。吴震和同伴们先是在西安的一个部队进行适应性培训,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并根据当地的教育状况和志愿者本身的专业素质进行合理分配。擅长物理、英语和计算机的吴震被分到延安市黄龙县职业中学,这在当地是一所有着近三十年历史的中专院校。

  在这里,吴震看到了如“希望工程”宣传照中的小女孩那样一双双明亮清澈、求知若渴的眼睛。在两年的时间里,吴震尽量将江苏前沿的信息传达给这里的老师和学生,还积极参与促进东西部的联合办学。后来,吴震所在的黄龙职业学院与江苏靖江高级中学开展了联合办学,黄龙职业中学的学生在当地完成三年的学习后,可以再转到江苏靖江中学继续学习两年,这样能够使黄龙的学生学到更全面的技能和知识。而且,很多黄龙的学生在江苏学习后,还被介绍到苏沪一带工作。

      黄土高原最具特色的窑洞。

  黄龙县虽地处西北地区,但是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却很高,达到了66.7%,被美誉为是陕西的一叶肺,也是全国著名的核桃之乡。说到黄龙县时,虽离开那里好几年了,但吴震的眼里还是闪烁出了光芒。在支教生涯结束回到苏州时,他曾经找到苏州的旅行社,希望能开发黄龙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一直未能实现。不过吴震说,他还是希望大家多去看看民风淳朴的黄龙,去看看那里的战役旧址,感受革命前辈们当年浴血奋战、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怀。

  当年取得父母支持的时候,吴震曾答应他们两年后回家。2005年6月,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黄龙这个他心中的“青春驿站”回到江苏。之后,他在泰兴职业中学当了一段时间的英语老师,也曾在苏州做过外贸助理,最后他还是选择回到家乡金坛。目前,他在直溪镇的健尔康公司任中英文双语翻译,虽然工作很忙碌,但他一直惦记着要抽时间回黄龙县看看。因为那里有着惦记着他和他惦记着的人,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随他同行,实现他的红色旅游———黄龙之旅的梦想。

  事隔多年之后,吴震也做过一系列的设想,如果当初没有参加西部支教志愿者活动,他现在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他说:“如果当初我选择留在昆山工作,也许我在物质上所得的不逊于现在,但是我的精神上面就会空缺了一块,那样我的人生经历也会暗淡了许多。更重要的是,此次西部之行让我有了别样的收获。”现在,吴震仍然和那里的老师、学生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关注着那些来到江苏学习和工作的学生。



       吴震体验陕北风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0:25 , Processed in 0.10228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