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借鉴美国经验 推进我国西部教育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4 16:0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借鉴美国经验 推进我国西部教育发展

王向红
  美国曾经和我国一样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独立战争之后就不停的向西部开发。当时的西部,地旷人稀,教育相当落后。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的教育相当发达。在整个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教育始终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不断地进行革新,推动着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在美国2600多所4年制本科大学,中西部占绝大多数;一些代表当今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的实验室、科研院和大公司纷纷驻足西部。为了推进我国西部教育的发展,很有必要借鉴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

  一、英国西部开发时期的教育发展经验

  (一)确保教育经费充足,为教育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1.建立教育永久基金。自从1787年制定的《西北土地法》以来,新建的州都是利用原有的土地和划拨的土地,建立教育永久基金。《西北土地法》规定,每一市镇将一平方英里的土地为教育事业使用,可出租或售卖,将租金和售价作为办理学校的经费。肯塔基州(Kentucky)、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于1821年、1831年先后都有了教育永久基金。185O年从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建州开始,联邦又增加了一块一平方英里的土地,拨充市镇兴学的资源。到犹他州(Utah)、阿利桑那州(Arizona)和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成立时,由联邦拨助四平方英里的上地,并且另外也把一些盐碱地、低洼地以及留作以后开发之用的土地拨助给市镇学校。从此,阿帕拉契山以西众多的新州共获得了14500万英亩的土地,约合226562平方英里之广。若按时价每英亩1.25美元计算,共约18125万美元。由于西部各州多善于利用,兼因以后地价上涨,教育史学家估计这些拨助票面价值高达约50亿美元之巨。这宗巨大的拨助奠定了西部教育资源的永久性基础。

  2.增收教育税。联邦政府拨地给各州作为教育永久基金,在一定的时期内,人们感到教育经费是充足的;但在前进中各地人口迅速增长和学校耗资增加,土地和基金收入微薄,纵然有时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将开支节余给地方,仍然入不敷出。一些有识之士约从1825年起深刻地认识到征收教育税是正确而可靠的方法。他们热情提出“各州的财富要用于教育各州的儿童”的响亮口号。每个学区的居民一律按财产纳税,州政府对学区给予补助,最初由教育永久基金所得的收益中拨款补助,再从小量捐款以及各地方税款所得的收益中拨款补助。华盛顿州(Washington)、内华达州(Nevada)、科罗拉多州(Colorado)等大部分西部新建州、县和学区185O年前后开始征收教育税。教育税的征收是美国教育经费在开拓过程中一个重大举措,为西部教育的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通过赠地,专款专用,兴建赠地学院(农工学院)。1862年,通过了《莫尔赠地学院法》,根据这一法案“各州可向联邦政府领取国有土地,以创办及补助培养农业和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领取土地按该州的国会议员人数计数,每一议员三万英亩。”于是,西部各州利用中央政府无偿提供的土地进行拍卖,将所得资金用来创办或扩大培养农业和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伊利诺斯州(Hlinois)成立了工业大学,蒙大拿州(Montana)、阿肯色州(Arkansas)、路易斯安娜州(Louisiana)等西部州在州立大学内添设农工学院。1800年,第二次通过了《毛利法案》。新法规定“联邦第一年补助农工学院1.5万美元,以后逐年增加1000美元,直到每年补助2.5万美元为止。”在联邦政府专款支助下,农工专业教育逐渐成为显赫的高教项目。西部各州受到启发后自行筹措巨款补助,因而使农工学院蒸蒸日上。农工学院在校生初为2200多人,到1895年增加到2.5万人,到1910年发展到13.5万人,占全国高校学生的1/3。“联邦政府给予教育的各种补助中,似乎没有别的。补助象拨助兴建农工学院和以后拨款举办这类教育,获得更丰硕的成果了。”

  (二)发展师范教育

  随着西进运动的扩展,市镇范围不断扩大。西部地区教师需求量增加,而教师数量很少。市区外的儿童只能由巡回教师分赴市区外的居民点教学,有时有的教师每年分赴6处施教,每处仅教学数周而已。另外,西部帅资水平很低,农村教师尤甚。奈特(E.W.Knight)在《美国教育》(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中指出,西部许多教师是无能之辈,有的有酒癖,有的是懒汉,绝大多数不懂教学艺术而成为儿童的暴君。“他们之所以任教师主要是由于没有别种行业雇佣他们。”在这样低的师资水平下,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只尚记诵,不求索解,最好的教师不过是驯服儿童的能手。师资数量少且质量低劣,客观上要求加强、改善师资培训,传授未来教师所必备的各科知识,指导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技能。

  自1812年,奥木斯尔德(Denison Olmstead)提出成立教师养成所以后,1823年教士霍尔创立师资培训班,拉开了美国师范教育的序幕。1853年伊利诺州创办了美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院,明尼索他州(Minnesota)于186O年创立了州立师范学校。南北战争后西部师范学校更有长足的发展。连西部较落后的北达科他州(North Dacota)、艾奥瓦州(Lova)、怀俄明州(Vyoming)、俄勒冈州(Oregen)等州都建立了师范学校。各州师范学校给学生比较优厚或特殊的待遇,西部师范学校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入学,提供了比东部各州师范学校更多的补助,如给学生发放往返学校的车费。西部师范学校对学生的阶级限制不严格,只要成绩好,愿意从教的人都可入学。特别针对西部师资极不合格的状况,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实用知识,不仅会教,而且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同时必须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另外,提高教师工资和社会地位,扭转“教师如贱役,为人所鄙薄”的社会风气,吸引学生入师范学校学习。西部师范学校的发展为西部教育奠定了合格的师资基础,促进了教育的腾飞。

  (三)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美国在西部新建的州是比麻州人占了一项大便宜,这些新州人从来未因有先进的祖先而自吹自擂,遂能够从精力消耗中拔出腿。从而更有时间为子孙的幸福而努力。”这种情况也反映在西部教育上。在西部开发初期,儿童的第一节课是斧子,怎样有效地利用斧子以获取最大的收益。而东部儿童的第一节课是亚当。讲实用和效率是西部教育的一个典型的特征。重拉丁语、古典文学的拉丁文法学校及其它古典学校在西部没什么市场,西部学校重视的是实用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随着西部开发的不断拓宽和纵深发展,到19世纪上半叶,西部工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受过一定专业教育的工农业技术人员,农工学院应运而生。1862年《莫尔法》颁布后,西部地区兴建的农工学院目标明确,针对本州农业、工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重视联系实际,围绕着本地区农业、工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农工学院不仅培养了大量的适应西部农业、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且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中心,极大地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农工学院之适应专业、工业的需要,正如工程和工商管理的专门学校适应工程和工商管理一样。这些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他们受到的训练使他们能不断地接受各种新发现,因而使他们所于的工作更有效益。”

  由于农业在19世纪的美国,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南北战争以后,美国西部逐渐成了成片的农业经济区和广大的市场,西部的农工学院的农业教育更是强调教学与科研和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开设了广泛的新兴的农业科目,如农业工程学、农业技术学、养禽学、畜牧学、动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病理学、森林学、细菌学、园艺学等等。大多数农工学院开办短期课程班、补习班、训练班、示范农场和农业推广站,向农民传播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及先进的生产方法,向农场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他们掌握实用知识和技能,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适应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于是,新的农业机械和工具、新的优良品种以及新的农业生产方法等频频出现,不断取得突破,并且很快地被用于农业生产,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农工学院带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mia)是新州,却后来者居上,在农业方面成为全国之首。西部地区农业产量在1860年至1890年之间,增长近3倍。1860年美国工农业居世界第四位,到1894年跃居第一位。

  (四)积极顽强地推进免费教育和强迫教育

  独立战争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西部教育相当落后。开发者的贫困,使他们不能为教育尤其是为公共教育支付大笔费用。较为富裕的农场主为他们的子弟聘请家庭教师,其余主要的是少量的贫儿学校和慈善学校。贫民在当时的美国是极为卑贱的名词,是指在法律上失去尊严和在社会上失去地位的卑贱者。稍微体面的人是不肯签署自己是贫民来获得儿女免费入学的资格。就儿童而言,曾入贫儿学校的教育经历是不光彩的,受人歧视的。西部各新建州难以容忍东部和中部贫儿学校和慈善学校的传统做法。他们认为这种由英国迁移过来的旧事物,不能任其在民主共和国持续不变,国民教育是国家必须正视的大事,绝不是对贫儿、孤儿、弃儿的慈善救济和垂怜施恩。“我们完全否认那种单独为贫儿而实施教育的偏狭观点,认为这种教育不只是对自由公民而言是无价值的,就全人类而言也是无价值的。社会所需要的不是贫儿学校而是公立的免费学校。”贫困的家庭把儿童、青少年当作换取生活资料或工资的劳动力。有的家长并未感到子女有入学的必要。这两个原因导致了西部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很低。为了求得教育的普及,还必须诉诸强迫,使人人都受到教育的陶冶。麻州1852年颁布强迫就读法(Compulsory School AttendanceLew of 1852),明确规定每个市镇应普遍开办学校,施行免费和强迫就学制度,大量举办公立学校。随后,威斯康辛州(Wisconsin)于1879年、伊利诺斯州于1883年相继颁布了同样的强迫教育法。1885年前后,西部各州几乎全部制定了强迫就学法令。同时还规定,对于没有达到教育要求者下发给就业许可证,政府还从济贫款项中支付家长送子女就学所用的救济金,还根据其具体情况由公款发给儿童衣服、鞋袜,免费提供中餐等。西部各州在颁布强迫教育法不到10年之内,教育经费增加一至两倍,新建校成倍的增加,绝大多的儿童都上了学。到20世纪初普及初等教育基本上成为事实,7-13岁的儿童的入学率为95.5%。免费教育和强迫教育也拉动了中等高等教育的发展。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长了3倍,而中学生由8万增加到700万,增加了9O倍,大学生人数由6万增加到150万,增加了25倍。西部地区免费教育和强迫教育的推行,是一个意义重大、目光深远的举措。既提高了西部的教育普及程度及西部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又为高校输送了合格新生,奠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二、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西部地区的教育起点较晚、较低,但发展很快,取得的成就很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确认识它的发展经验,对促进我国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

  1.提高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教育法》就已规定“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至今还没有一个切实严肃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近年来,离这个目标还很远,1996年这个比例为2.47%,1997年为2.5%,1998年为2.55%。今年已是2000年了,离4%的目标还相差很远。切实提高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才能水涨船高。

  2.多途径筹措西部地区教育专款。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相当数量的乡级、县级政府财力薄弱。如云南省所辖128个县,其中有102个县财政靠国家补贴。在这种情况下主要靠地方财政补贴的基础教育(主要指小学、初中)发展举步维艰。中央应该筹集一大笔西部教育专款,扶持西部教育。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专项资金、希望工程的专项资金等款项大幅度地向西部倾斜。还可通过向世行贷款,发行国债和教育彩票、征收教育税等渠道筹集资金,为西部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行6-9年的免费教育

  我国自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以来,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虽说免收学费,但课本费及其它,杂费一直往上涨。现在幼儿园100元左右,小学至初中15O-300元不等(在城市,费用更高)。这对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又加之,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生在贫困人家算是一个主要的劳动力了。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导致了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的毛入学率比中、东部低得多,辍学率比中、东部高得多。1997年西部地区小学的入学率为94.65%,低全国平均入学率4.27个百分点。小学阶段辍学率东中部为0.37%、0.6%,而西部高达2.49%。初中阶段辍学率东中部为2.72%、3.10%,而西部达到4.48%。而且西部扫盲任务很重。据1997年全国人口变抽样调查数据,西部农村15岁至15岁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中,贵州占3O.78%,西藏57.09%,甘肃32.92%,青海56.67%,宁夏35.27%。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在诉说着西部教育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应该执行6-9年的免费教育。通过免费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把沉重的人口包袱变成人才优势,为西部开发培养人才。

  (三)发展师范教育,为西部地区培养足够的合格教师

  西部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就拿重庆市(它是西部师资最好的)来说吧,据市教委人事处提供的数字,该市边远贫困山区教师缺口在1万名以上,特别在巫山、巫溪、奉节、云阳等边远贫困县缺口很大。西部地区的中等师范学校不能象中部、东部地区的中等师范学校一样一刀切,应该保留适当的中师,以解燃眉之急。大力发展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为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教师,并对有志于西部教育发展的未来教师,在助学金、奖学金等方面提供比中部东部地区更优惠的待遇,吸引有才华的学生报考师范学校;对于贫困子弟在求学贷款等方面给予资助,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另外,大力推行“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计划”和“百万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提高西部地区教师的素质和为西部培养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

  (四)因地制宜,教育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西部教育与西部经济发展脱节,其中一突出的问题是学科门类结构与西部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不适应。如1998年新疆普通高校近5万名在校生中,工、农、医三大门类的学生不足50%,工科类的学科专业覆盖面狭窄,主要集中在传统专业上,老化现象严重。中等专业学校8万多名在校生中农、林、牧专业的学生只占8%。这种状况显然不适应新疆的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着力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调整经济产业结构。这对西部地区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结构(主要是学科门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契机。西部地区的专业调整和学科设置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荒漠治理及防护、干旱地区农业、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畜牧业、林业等学科和专业,形成特色。西部地区的学校要加强与本地的企业、农场联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另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办一些短期培训班,面向农村,以乡镇为中心,以村组为纽带,介绍新的农业生产方法、新的优良品种,并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学校还要密切注视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条件下,世界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西部即将形成的新的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新的学科产业,促进西部大开发。

  
  
《教书育人》2001.3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16:04:14 | 只看该作者
西部教育忧思录
文.梅洁
西部真穷,教育真苦
黄河源头的孩子们渴望上学。
  中国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报告:全国有小学62.88万所,在校学生1.4亿人;初中6.62万所,在校学生5248万人。每年逾2亿的中小学生预示着中国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
  无论怎么说,中国教育的步履总在前行:1992年全国的城市已全部普及了初等教育;1999年底,全国累计已有1882个县、市通过了「两基」验收,比1996年增加了400个县;1986年中国女童和男童入学率相差4.58个百分点,1998年缩小到0.35个百分点;1990年全国未入学的学龄儿童中,女童占81%,1998年这个比例下降到55.1%;1990年中国有成人文盲1.8亿,1998年减少到1.5亿,减少了3000万,每年平均减少440万。
  但是,在前行中也有另一面。国家教委的统计资料显示:1993年以前,全国每年辍学的中小学生总数均在490万以上,这还不包括数百万未入学的儿童;1994年到1996年,平均每年仍有350万左右的中小学生辍学,另有200多万适龄儿童不能入学。也就是说每年都有550多万的儿童加入文盲队伍,这些庞大惊人的数字是对中国义务教育的严峻挑战!
  中国西部是这个数字中一道闪亮的寒光。
  1993年全国216万未入学儿童和438.15万辍学儿童中66.4%是女童,其中青海、甘肃、宁夏、贵州四省即占1/4;1998年全国未入学儿童153.2万,另有350万辍学儿童,这其中西部11省失学女童占全国失学女童的71.56%;1994至1995年贵州全省未入学及辍学流失的女童高达30万!
  1990年全国少数民族女性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的41.65%,而甘肃的这个比例是81.48%,青海是79.30%,宁夏是64.88%,贵州是62.28%。都远远高出了全国的比例。
  全国592个贫困县,90%集中在中西部;1997年全国5000万贫困人口3200万集中在西部;同年,144万未入学适龄儿童中103万集中在西部;全国扫盲未达标的560个县470多个是西部贫困县。
  如果中国教育的投入成倍翻番,西部的学生平均公用经费就不会只是几十元、十几元人民币了--据有关部门调查,1996年学生平均教育经费青海40.79元,宁夏24.74元,甘肃18.33元,贵州8.45元(同年北京市学生平均公用经费为203.82元,上海为386.74元)。贵州、青海的许多贫困乡镇只有0.15元,有许多学校一分钱没有,致使主课老师上课一天只发一根粉笔,副课老师一根也不发;倘若教育经费能增加,全国各学校也不会至今仍有2000万平方米的危房、缺几百万套课桌凳、更不会每年拖欠教师工资十几个亿了……
西部行走,我的内心充满了惊惧与怜悯
灭区孩子的笑脸。

  我奉中央教科所学者滕纯先生和蓝建女士委托,到中国西部进行贫困地区教育、尤其是女童教育考察。 历史上的西部曾经是森林密布、绿草如茵、文化发达,商贾云集。仅定西地区就出现过119位在中国历史、尤其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文臣武将、开国元勋、学者史家、作家诗人。比如唐开国元勋李渊及其家族就是定西临洮人,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就是通渭人,和韩愈齐名的文学理论家、散文家李翱是定西陇西人,与白居易同榜的进士、诗人兼小说家的李复言也是陇西人,还有赫赫有名的诗鬼李贺是陇西昌谷人……然而,今天定西的贫困和宁夏西海固的贫困一样「苦甲天下」,列在国家级的贫困县中。也许,我们有一百条理由来说明文明消失的原因,但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躲避它最强大的敌手--野蛮与蒙昧。
  今天,全世界有10亿文盲进入21世纪,其中70%是妇女;中国有1.5亿文盲,1.1亿是妇女。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在中国每年有数百万失辍学儿童,其中有70%在西部。而在西部的失辍学孩子中,三分之二是女孩。西部的人口在急剧增加,西部的环境在遭到严重破坏。地处黄土高原深处的甘肃定西,如今每平方公里人口已达130多人,比联合国经过考察,认为定西每平方公里最多只能养活27人的极限超过了5倍;在宁夏,曾连续18年人口出生率高达44%,居全国第一。有限的资源、土地承载着大量低文化人口,致使今天的黄土高原「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们丧失着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私人办学曾经史无前例,如今已几乎消失了
  通渭是甘肃省41个贫困县之一,曾经出现过一种史无前例的现象,那就是「私人办学」。80年代,通渭的私人学校多达57所,这实在是开了通渭教育史上的先河。私人学校曾为通渭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一些什么样的私学呢?
  县教育局教研室王成武老师说,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民对于土地勃发出了新的激情,人们开始了渴望富裕的劳动。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的缺乏,于是大批的孩子便成为家庭的劳力而失学了,尤其是女孩。她们必须留在家里照看弟妹、喂猪放羊、做各种家务,抑或是到地里干活。那时全县的入学率不足60%,女孩子一大半不上学。国家的《义务教育法》就要颁布了,这么多孩子不上学怎么办?1984年县里下了个文件,允许私人办学,以补充正规学校不足、方便农村孩子入学。县里唯一的报酬承诺是每招一个学生一月补助1元。招收的学生也只许按公办学校收费,比如杂费每学期6元或10元。
  于是,80多所私学出现了,后来巩固了57所。涉及全县23个乡,在校学生1079人,其中997人是女孩,占92%,学生小至6岁,大至18岁。她们带着弟妹、或半天或午间或夜晚来到了「私学」,私学学生占了全县小学生的2%,于是,全县的适龄孩子们大都能上学了。一批初中、高中抑或是小学毕业的回乡知青在自家的窑洞、炕头抑或是场院开始了对于贫困最初的启蒙。
  90年代以后,私学开始减少,剩下19所,学生483人,其中女童334人,占70%。1995年减少到9所,1997年剩下6所,1998年只剩下1所。
最偏远的村落里,他们用瘦弱的肩挑起了教育的重担
  我们先到义岗乡山河村高嘴社,通渭把自然村叫「社」。
  高嘴社的黄土地乾燥板结得令人有些窒息。高嘴私学就建在高高的峁上,离私学老师路宗礼的家不远。 路宗礼,46岁,1971年在离高嘴社10里远的石关中学初中毕业,1972年即在常河村小学当了民办老师,一当就是21年,直到1993年。1993年路老师遭际了天塌地陷般的大祸,20岁的儿子在银川煤矿出事故被砸死,中年丧子的灾难使路老师几经绝望,痛苦不堪中他辞去了民办老师的工作。1994年熬过大难的路老师内心依然感到空落寂寞,思念儿子也思念曾经任教了20多年的学校。但民办老师不是要走就走要来就来的,回常河村小学已不再可能。「大半生都是教娃娃们,后半生还是教娃娃吧。」路老师痛定思痛后决定自己办个学校。 路老师开始打土坯盖房,一个人6天打了3000块土坯;「高嘴」没有平地,路老师又开始白天黑夜地劈峁平场。1994年两间小土房盖起来了,没有课桌凳,路老师又把儿子的6000元抚恤金拿出来买了木板,用土坯搭起了简易桌凳。当年即招了30个学生,学生每人带一根木椽就顶了学费。
  1995年路老师又盖了两间小土房,1996年再盖一间,因为学生在不断增多:1995年增加到52名,1996年76名,1997年84名,1998年78名(因为1994年招的学生毕业了6名)。这些学生来自两个行政村5个社,最远的学生离学校4公里,但却没有一个学生辍学;高嘴社除了一个妈妈是哑巴的女孩没上学外,没有一个孩子失学。20多年的民办老师生涯已使路老师在方圆几十里内取得了信任。
  「我这里今年毕业的6名学生有5名考上了乡里的中学,我们这里还不让全部上中学。义岗学区16所正规小学,我的5个学生的成绩在全学区排第五名。」路老师坐在门坎上对我们说,「现在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资金,娃娃们一学期只交10元学费,冬天加15元烤火费,生5个炉子,现在煤220元钱一吨。还有粉笔、墨水、备课本子……学生越来越多,分5个年级,我教不过来,又聘了两个老师,每人一月也只给人家80元工资,我自己满打满算也只挣一个民办老师的钱。」路老师低着头,满脸沧桑,满目愁绪。 去高嘴私学的第二天,我们来到李家店乡常坪村湾来社。李家店离县城41公里,湾来社离李家店还有10公里。
  湾来私学的老师叫常世民。常老师37岁,1976年初中毕业,1977年念了一年高中辍学回家务农。1984年全县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大发动,常坪村学校校长找到常世民,说:「女娃娃们这么多没上学,你办个私学教女娃娃们识字吧。」常世民二话没说就办起了「私学」。
  1984年11月,常世民就在本村动员了11个女娃,小的10岁,大的17岁,都从来没念过书。常世民家里的一座土窑就临时做了教室,向村校借了一块小黑板,又借了几本旧课本,语文、算术什么的,自己又去代销点买了一盒粉笔,私学就这样办起来了。女娃娃们家务活多,洗了碗喂了猪,冬天的太阳就爬上湾来坡了,女娃娃们便抱着弟弟、牵着妹妹来上学了。在常老师家暖暖的土炕上,她们瞪大眼睛望着常老师,像望着她们崇拜的神祗!她们专心地用小指头在土炕上、手掌上一笔一画地写着字,因为她们中许多人家里还没同意给买铅笔、买本子。 1985年,又有25个孩子来常老师这里学习,自家的窑洞放不下了,常老师就把「私学」搬到村里一所废弃的窑洞里,窑洞的主人已在许多年前举家迁往新疆。我到湾来时,常老师领我看了这个窑洞,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窑洞啊,一个如同我在内蒙古高原常见的那种土囫囵围拢的一个院落,院子里满是枯叶羊粪,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狭长条土窑,门檐已经塌陷,塌陷的土坯已堵住了半个窑门。
学生苦学,家长苦供,老师们正苦教着
  在义岗乡,学区刘校长告诉我们,已连续7个月没给老师们发工资,只是公办老师每人借给300元,民办老师每人借给40元。现在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财政穷得发不出工资。刘校长说想给老师们贷两个月的工资,但也贷不出来。
  李家店乡中心学校有很悠久的历史,学校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名为高等小学堂,1914年改为李家店小学,1985年确定为李家店乡中心小学。
  我发现,无论是李家店乡中心学校还是义岗乡中心学校,校舍都是砖瓦结构,一排又一排很整齐。李家店老师说,在农村房子最好的还是学校。无论怎么说,这些年政府在校舍建设上还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李家店中心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PEID(改善女童及处境不利地区儿童初等教育实验研究)项目学校,也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促进贫困县初等教育项目学校--项目完成,给了一套电教设备:一台电视机、放像机和接受天线,为培训教师用的。李家店乡还有3所女童教育项目学校(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女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995年都已评估验收,美国田家炳基金有限公司还在这里认养了一个乡村图书室。无论怎么说,在这遥远贫困的西部还是不断有外部世界的信息传进来的。有信息和没信息是不一样的:10多年前,李家店乡这个很有教育传统的地方儿童入学率只有63.7%,女童只有43%,现在儿童入学率已提高到98.8%,女童98.5%。在这人均收入只有两三百元的贫困地方,能做到现在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李家店中心学校当了14年班主任的李发明老师对我说,班里经常出现因家里贫困或父母生病、死亡、离异而辍学的孩子,他们须不断做工作。学校很困难,还救助了12个学生,减免学杂费。班主任更是得随时救助学生,没有书本钱给垫书本钱,没有学费给垫学费,都是默默地做,都习以为常了。这里的学生们随时都有失学的危险。
  李家店乡学区邢校长告诉我说,现在全学区中小学生3108人,其中女生1193人,教职员工148人,其中民办教师49人。是全体老师十几年的努力才达到今天这个样子。然而,老师们的工资一欠就是半年、一年。老师们家里有地的种地,地少的贷款,寒暑假到兰州、天水打工,维持个基本生活费。我随意问了一下旁边的几位老师,邢校长已贷款5000元,李发明老师贷6000元,周建国老师贷4000元,马养胜老师贷3500元……全县老师的医药费、福利费、抚恤费、丧葬费、教龄补贴、工龄补贴统统没有,即使评上个中级职称也只加8元钱。公用办公经费从1988年到现在没给过一分钱,等于自动取消。邢校长说,今年小麦抽穗时遇到高温,几乎全部绝收。剩下的扁豆、碗豆、土豆因为天旱也至多收三成……
  李家店中心校内打了三口大水窖,每口都能蓄雨水20多吨,蓄满能吃半年。今年春天下了一场雨,蓄的水已经吃了三四个月。窖里的水只准吃不准洗,早晨洗脸每人只发一小碗水。邢校长告诉我,为了防止窖水长虫就撒石灰;邢校长还说,老百姓家家户户打水窖,顺我们来的这条沟就有3000口水窖……
  「通渭的情况基本能代表定西。」定西地区教育处(这里叫处,不叫局)王侠处长这样开始了他的介绍。
定西地区下属7个县:临洮、通渭、陇西、渭源、岷县、漳县、定西,7个县全部包括在甘肃陇中18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中,80年代定西地区还包括生存条件最恶劣、但每年考的大学生最多的「状元县」会宁。整个
定西地区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粮食产量极低,亩产100多斤,旱年颗粒不收。全区284万多人203万人缺水或无水,县教育部门给50多个乡中心校配备一辆手扶拖拉机,专门拉水,每个学生上学时用酒瓶给老师带一瓶水。全区小学生331700多人,入学率已达97.8%,其中女学生141200多人,入学率已达92.4%,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一倍还多。王侠说,最主要的是老师们能吃苦,全区两万多名中小学教师,其中2700多名民办老师,这支队伍不乱,教学秩序就不会乱。但王侠没有告诉我全区欠发教师工资数,不知是没有统计还是不便说。这是一个头脑清晰、办事稳妥条理且内心朴实的人,我不为难他。但我听说,定西最多时半年就拖欠教师工资3500万!
  如同其他的贫困地区一样,定西地区教育部门也在做着这样那样的项目,比如「贫三」项目,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女童项目,培训校长教师等等,但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配套资金,仅省县的配套资金就需1.4亿,而定西地区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2.5亿,不及东部发达地区一个乡镇的收入。每年的财政支出紧扣着也要5.3亿,亏空一半还多,仅吃饭就需要国家补贴好几亿,补贴从哪儿来?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制约教育发展?不说危房和教学设备,全区现在仅课桌凳就缺32000多套,6万多学生因没有桌椅而站着上课。
  贫困是整个人类谋求生存的主要障碍,消灭贫困是全人类的期盼。贫困是历史、地理环境、文化、宏观经济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的挑战。战胜贫困固然需要艰苦地综合治理,然而,提高人的素质不失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摘自《深圳周刊》2001.3.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3:37 , Processed in 0.1107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