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讲座”,通向何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4 17:4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史金霞对话樊阳:人文讲座,通向何方作者:史金霞
“人文讲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对我们整个教育来说,它依然被拿出来说事,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从某个侧面说,我们教育问题的解决实在任重道远!
因此,规划它的未来,其实是期盼它消亡,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能达到人文讲座的目的,它或许就没必要以这样艰难的形式存在。”
“人文讲座”,通向何方
——对话樊阳
史金霞

1、樊老师,我是从2010年,通过新浪微博了解你的,也陆续在网上看了关于你的一些报道。如果向一个对你一无所知的人,介绍一下你的“人文讲座”,你会选取哪几个关键词呢?你为什么要选取这几个关键词?
樊阳:
我首先选“人文”,这是我讲座的立意所在,是包括自己在内现代人可能特别欠缺的。
第二是“阅读”,阅读伴随的人生才是立体的,丰富的,也才会使讲座构成时代、作品、作者、读者(师生)间多重对话关系,构成动态的永远未完成的状态——人生的戏剧呈现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无以言说的美。
第三是“人类文明文化视野”,文学作品是主体,但不是全部。讲座立足在中西文化视野中,使我们的阅读有更高的品味,直至人文的积淀。
第四是“跨学段多年延续”,初二到高二是学生思想启蒙转变飞跃的黄金时间,阅读形成习惯,一两次片段式的讲座是难以达到效果的。有一定体系的阅读与体验的积累更可以发挥阅读的集团效应,包括不同书目的相互参照,不同年龄学生的相互启发。
第五,应该是“交流”。在多向的交流中才能促进心灵的进步。保持促膝谈心式的交流,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流水线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交流带来的障碍,构成师生共同体验成长的情感氛围。

2、促使你搞“人文讲座”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樊阳:
做老师不久,就发现中学人文教育的空泛与教条。我教的第一篇课文是全国统编教材初二年级鲁迅的《一件小事》,教参、课本练习上大谈“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不用阅读你就可以得出这种概念性的结论,我没有师傅(名义上的师傅从不管我,退休前只听过我一次课,我从来没能听到她一节课),也没上过师范,不知该怎么上语文课,我就按我的理解,想让大家讨论看了文章的真实感受,但学生显然惊讶于我的问题,他们早已习惯按书上老师的暗示回答了。我于是给学生补充五四以降的知识分子如何受“劳工神圣”的观念影响的背景,以及鲁迅所谓“多疑”“自我解剖”等等。而像《荔枝蜜》这样的课文我也不会按当时“共知”的认识和教法教,我引发学生试着去发现问题,学会质疑。但课堂上一篇篇课文的努力,我总感觉是片段的,那时学生接受的东西与学术的隔膜太深,经常处在“一问三不知”的地步,但他们非常欢迎我这种新奇的课堂,我课堂的活跃与深度很快为学生共知。
我是读到大学,在广泛的涉猎和文明史的学习后,才重新建立起自己真正的精神世界。但是很多学生可能考不进像我这样好的大学,甚至都考不进大学,而且中学阶段是一个思想飞跃期,高中时世界观就差不多形成了,应抓住这宝贵的读书时光。而课内的教材本身文学份额有限,不成系统。教参的理念如此陈旧,和学术前沿相差太远。我想到大学时同学间围坐讨论的快乐,就像孔子讲学的那种氛围,觉得将我之所学为大家分享不是非常愉快的事吗?
于是,在199111月的一个下午,开始课外讲座的尝试,当时名为语文小组。

3、这么算来,你的人文讲座就有20年之久了!能让你即使几次更换生活和工作的地点之后,仍然坚持下去的因素有哪些?
樊阳:
首先,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在现行教育氛围之下,学科教学都偏向功利化,人文素养的养成停于口号;学生囿于分数的争夺,功利目标的达成,甚至变成不会思考,缺乏独立人格创新意识的做题机器。但学生内心其实涌动着探究的天然好奇,表达评判的热情,求真的热望,每次讲座碰到困难,总有学生以各样的方式积极响应,努力解决。学生的热情和需要是我战胜困难,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然后,是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使然,我从一开始做教师时,就觉得大环境和教育的小环境都使语文教师有特别的人文思想启智的责任。站在讲台上不能尽兴,做老师的趣味减半,若言不由衷或说谎那就是害人。面对社会浮躁功利的现实、民族国家的问题不忍心无动于衷。

4、现在回顾一下你二十年的“人文讲座”,你能不能给自己的讲座历史勾勒出一个成长变化的坐标图?
樊阳:
我的讲座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历程。
在陕西:9196年,起步自由发挥时期。以文学文化讲座结合交流讨论为主,名为语文小组,但那是大语文概念,包括中国民族史、军事地理、地名文化、《美的历程》系列,文学讲座有古希腊神话悲剧、但丁《神曲》、诺贝尔文学奖、现代主义文学介绍、诗经、屈原、鲁迅等,不成系统。学生讨论自由热烈,情谊深厚。93年开始有文化行走的雏形,带领语文小组骨干骑车去西安、去咸阳原顺陵等。讲座地点一般在教室,平时的某个下午放学后,那时的学生和教师都有相对现在宽松得多的时间空间。
上海再起步:98年至04年,开始叫文学文化讲座,是艰辛探索阶段。带99届、03届初三毕业生,从他们初二下开始到高二暑假,按西方文学序列,从古希腊讲到现代主义兴起,中国文学只讲到陶渊明,儒释道思想概要等。开始重视书籍阅读的质量,更重视学生交流读书的感受,但03届后期坚持下来的只有3个人。讲座地点从复旦大学曦园、单身宿舍到我买房后一个小间(孩子们叫它“太太的客厅”,虽然我那时还没有娶太太),风霜雨雪,生活打拼,消费大潮,初露峥嵘的应试氛围,异常艰辛。
全面而多年级共学的尝试:0510年,形成讲座、网页讨论、文化行走三位一体的人文讲座形式。带出05届、06届、07届、09届学生。因为05年开始,几乎年年在初三,形成多年级共上课的局面。中国古典文学也形成了序列,从诗经到红楼梦。文化讲座也做了拓展,增加语言文化系列与近现代历史系列。07年形成讲座网页,文化行走形成上海市区十条线路,比较成熟的如鲁迅旧地游学,上博雕塑馆看中国文化的演变,文庙追寻失落的儒家传统,苏州河到外滩源——一座城市的演进等。
新阶段:11年至今。因为媒体的报道,有更广泛来源的学员,人数也一下子增长到80人,地点从家里走向茶室和教室,建立讲座微博,希望运用新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受益。

5、二十年中,有没有对于你个人的成长和人文讲座的组织,产生过比较重要影响的人与事?
   第一个应该是95届高三毕业生这个群体,当时因为与他们年龄只差六岁,却给他们带来学校无人替代的启蒙作用,这届的教学经历,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我,都影响巨大。他们上大学,我在上海打拼,那一两年每天晚上,我都在给他们回信。多少年后,我们依然将讲座的经历作为我们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第二个影响讲座的事大约是上海讲座的源起。1995年底到1997年,在上海打拼,一下从高三到六年级,全身心投入初中班主任琐细繁忙的工作,讲座无法进行,为生活所迫,业余不得不靠上门家教辅导弥补,多少次冰冷的夜晚骑车经过都市的繁华,眼望高楼,心叹不知何时才有自己的一窗灯火。1997年底到98年,因为工作太劳累,两次查出肠息肉在医院做手术,和癌症病人住在一起,一天晚上眼看着身边的肝癌病人,在窗外五角场的灯火中痛苦呻吟,直到死去。我深深地感到生命的脆弱与短促,那一夜辗转难眠,逼使你不得不考虑人生的价值,我在陕西的经历让我觉得讲座不应让她只停在记忆里。期间我的一个学生身患脑癌,因为我率领学生对其的关爱以及受我的影响对语文的喜爱,使他不断创造生命奇迹,听说我第二次住院,他哭着叫父亲背着来看我。这段爱的故事后来上海电视台拍成了专题片。这些经历促使我重新把讲座开起来。
第三个难忘的是99届、03届、0609届的几个讲座骨干,他们在我生活艰难无人理解的困境中,始终坚持参与讲座,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我支持。他们自己建立起讲座网页,一次次被关,就一次次凑钱想办法维护网页的安全运转。他们录下那时讲座录音,帮我做成课件,作为历史记录,他们称为“零点计划”——零点才能开始行动。我评高级职称时,被我家楼下的外校教师告发为搞家教,差点职称批不下来。孩子们动员家长写证明信,从此以后的讲座就像秘密工作一样,分批到小区,蹑手蹑脚地上下楼,对任何无关人等一律不说讲座之事。还有些孩子必须与不支持的家长、班主任等“作斗争”,他们必须像我一样用业内的出色成绩赢得反对者的认可。甚至有学生不得不和家长以补课的名义来坚持讲座。因为他们的懂事努力,让讲座度过一次次艰难时刻。
第四个重要的人是在北京中央电视台技术部门工作的95届学生任志刚和在北大、人大学习的07届学生。1011月任志刚和我两位07届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惊喜的发现两位讲座学生和他这些年接触的大学生大相径庭,他们有思想又有活力,更有胸怀。他激动地打电话做我的工作,让我考虑讲座形式的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因此才有我和各届著名媒体人的交流,以至引起广泛关注的事发生。
第五个重要的人是珠海的张若楠老师,她身在体制外,身患重症,但心系人文教育,特别是对应试教育的所谓“失败者”,通过每晚的教导影响他们,当她了解讲座的情况,毅然飞赴上海来学习,并将人文讲座带到珠海,她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

6、通过报道,现在的你,也算是一个有些名气的语文教师了,组织人文讲座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名气算不上,可能只是某方面特色的知名度。语文届圈内的很多老师并不知道我。包括我所在的区里,因为这种人文讲座的形式和内涵可能并非大多数老师所追求的。
关注的原因,开始不少人惊奇于义务不收费,坚持20年等。当然,我在年初接受采访,是基于自己理念的变化,希望让讲座发展得更好,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所以我觉得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之下,只有走进学校,跟体制内的拓展型课接轨,才会让普通的孩子受益。同时我也希望对教育改革、对教育环境的改善起到点作用。
现在看来,变化总是有的。积极来看,讲座的人数几乎翻倍了。年初时面临的场地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学校成立人文阅读工作室,跟拓展型课的接轨有望。我的事件也曾引起部分人的讨论和思考。
当然,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人员的庞杂,场地的扩大,使学员管理变得困难,讲座的氛围与形式都在向传统课或中型公益讲座靠近,让老会员和我痛失促膝谈心似的交流。不断有“新人”加入和记者、社会人士的“观摩”,让讲座内容不断受限。

7、在新浪微博上,我曾看到你写了这样一条微博,“昨天担任重要任务的几个高一控江的学生在关键的时刻却莫名不到,到的也几乎都未做好阅读准备,几乎所有高中版主都不做事,全我来做。我感到非常悲哀。”我想这条微博应该与你的“人文讲座”有关。目前,从整个大的环境而言,学校、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综合起来,你搞这个“人文讲座”主要面临哪些困扰,有些什么忧虑和遗憾?
这个“悲哀”事件的发生,既有大环境的问题也有目前讲座转型探索的原因。
首先是大环境应试教育的氛围愈演愈烈。功利的世风让家长、教师都跌落在分数的追逐中,超大量的作业,永远做不完的题目,上不完的补习班,学生的业余时间被这些占用殆尽,读书越发成为一种难得奢侈。学生思想的启蒙越发变得困难。从讲座网页留下的同一部作品感受评价来看,质量在不断下降,以前050607届时的评价显然高于现在同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坚持讲座的困难也越来越大,本来初三中考结束的暑假是孩子读书的大好时机,可去年很多重点高中办起的数理化英文“提前班”,初中物理、化学提前班,高中各种补习班如火如荼。不在外面补课的学生日益减少。有的媒体说,我总在和家长“斗争”,其实孩子也是艰难的斗争,不少家长也在这个过程中和内心和环境斗争。
就学校来说,当时绕开学校,自己坚持补充性的教育,就考略到学校教学改革的困难。我认为教育者不能等、靠、要,我还是相信自下而上的推进才更有意义。现在学校通过成立人文阅读工作室给予支持,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尽管实质性的推行很难,但有了起步总是好的。
同时,是因为去年暑假以来,学校支持场地,讲座更注重普及,人员来源更广泛,平时学生都要到六七十,促膝谈心似的交流难以展开。如果老会员的失望蔓延,讲座的一些本质的东西就会丧失。在普及和精品之间,两难。因为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但目前还难有人顶替或支援我的工作。
加上,自己身在体制之中,学校的需要,让我连续七年在毕业班,还身兼数职,无穷多的琐事和巨大的压力,使自己身心俱疲。

10、二十年来,你一直坚持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义务做“人文讲座”,这一点确实令人钦佩。但是,作为同行,我比较关心的是,你有没有在你的人文讲座与你的语文课堂之间,搭建一个桥梁?都做了哪些尝试?
其实,我一直在做这个桥梁工作。
我的语文课与讲座的很多内容是相通的。
语文课里的文学课程,我的课堂就和讲座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哪怕在初三,我非常珍惜课文里一些文学课程的深入研讨交流,注意它们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挖掘它们在文化当中的意义。
而对非文学课程,我会根据其文化价值进行详略的处理。对于考试型阅读除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思维习惯,我也很重视文本的选择,从我认为有意义的文本进行合理深发。学生也会很感兴趣,潜移默化就会受到影响。
由于我不是师范出身,工作早期没有什么教育理论功底,但我喜欢和学生交流思想的形式,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这其实就是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而我接受它,是讲座交流的过程中给我的启发。

11、有没有想过,网罗志同道合之士,把你的“人文讲座”推广开来,做大做强?甚至,以人文讲座为主业,拓展另一片生存空间?比如,像杭州郭初阳的“越读馆”、深圳蔡兴蓉的“另类家教”?
很希望推广,希望在体制内有所推进,在课堂中成为语文拓展课,原以为,通过近30篇的报道、评论,讲座的公开课(听说那节课也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并不难。但目前,在学校开成真正拓展课的设想还在努力中。
郭初阳的“越读馆”很感兴趣,很想有机会和他交流一下。是志同道合之士,您也是。希望有更多和大家的交流机会!从本意上,我希望让所有学生都能受益,而且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从不同方面的努力都是有意义的!

12、你对于自己的“人文讲座”的前景,有一个什么样的预期或者规划?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之下,只有走进学校,跟体制内的拓展型课接轨,才会让更多普通的孩子受益。而这需要教育管理者给与更多的支持帮助。需要大批的老师参与其间,需要其他所有学科的老师认识到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不仅是语文老师的责任!认识到做题补课不是学习的唯一形式。目前我周围的老师直接愿意参与其间的极少,本来区里教育局有领导希望变成区里的特色课程,但目前看没有下文。
我也希望大家注意讲座形式上的一些突破意义,如“跨学段多年延续”的尝试中,我发现初高中整体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更有利。目前初高中的分离,对初中教育走出应试中考的怪圈,提升初中教师的师资水平很不利。讲座的经历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初高中教师应该携手瞩目学生的成长,因为十三四岁的少年到十七八岁的青年,这段人生突破发现的黄金时间,仅仅是一两年的好老师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
我希望人文讲座大受瞩目,因为我希望,这样能引起人们对我们教育的思考,特别是语文教学内容、及教育理念的改进的思考。如“阅读书籍”的必须,文明史的序列对单篇教学的意义,时文的引入,学生为主体讨论交流的贯穿等。在这点上,史老师您走在我的前面,您的《不拘一格教语文》我非常喜爱。思想理念我们一致,很多形式方法我也在课内或讲座中运用过。但我没有您深入,更缺乏您在课内教学上的胆识与能力。我当然盼望能从日常的一些事务性工作中有所解脱,对讲座进行深入的研讨,能有时间、机会向您和其他探索者学习。
人文讲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20年对我个人是艰辛,也是快乐,现在也因此带来些荣誉。但对我们整个教育来说,它依然被拿出来说事,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从某个侧面说,我们教育问题的解决实在任重道远!
因此,规划它的未来,其实是期盼它消亡,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能达到人文讲座的目的,它或许就没必要以这样艰难的形式存在。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17:51:23 | 只看该作者
读书让我努力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樊阳

  去年20家媒体报道了我坚持20年义务人文阅读讲座的事,不少同行赞誉有加,但也奇怪,我一个人何以能撑起这样一个横跨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文史哲贯通的“宏大工程”,其实答案很简单,来源于几十年坚持读书的习惯。读书不仅给我带来事业的进步,生活的快乐,而且让我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学生时代——读书的黄金时代
    现代人都抱怨,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没时间精力读书,其实读书的习惯最好早年养成,它能让人受用终生。我们成长的年代正值文革后期,又身处大三线四川山中,思想禁锢,物质匮乏;学习时代是改革开放初期,家境的艰难,父母的离异,使我从小对读书充满向往,书非借不能读也,好容易借来的书就成了最爱。报刊杂志,生活词典,成了我摘录的对象,剪报读书笔记就这样慢慢累积起来,高三文科班老师第一次难度很高的历史摸底考试,我第一名93分,第二名56分。大家惊讶之极,但老师发现了我拥有近一人高的剪报本的秘密。
上学期某个周六,偶尔到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查阅资料,可我惊讶的发现,周围的学生要么在完成理科作业,要么在上网,竟几乎没什么人看这里的文科书籍。我不由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应该是幸福的,读书探究的氛围非常浓厚。从小读书条件差,让我们这些进入大学的年轻人有鱼儿归海的愉悦。只要没课,总是扎在图书馆里,文科开架书阅览室成了我的最爱,所谓博览群书的畅快真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早上一顿,再下一顿已是万家灯火之时……
读书让我跨越工作的适应期
    1991年我被分配到自己中学时的母校教书,对于一个并非有志于此的非师范生,这开始无疑令人压抑苦闷。还好自己对当时的教育来说大约是一个异类,学生们异乎寻常的欢迎让我感到自己的价值。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我悄然办起“语文小组”,义务为学生补习课堂无法接触到的文史哲知识,并带领学生读书。很快沉浸在与学生交流的特殊快乐中。不久,南巡讲话发布,很快中国大地涌起“下海狂潮”,记得那时教研活动往往是这样的对话:“张老师,你到广州批一批牛仔,我在西安帮你卖。”“李老师,你儿子不是去深圳了吗?我们何时跟你去啊?”看着自己不少同学和同进来的年轻教师南去,何去何从,我也心潮起伏。
该如何安顿自己灵魂,为保持读书的氛围,每周我都坐长途车到西安书店,夜晚灯下我都翻开书,在现代主义作品中体味生命孤独的力量,存在主义萨特的《自由之路》中,马蒂厄追求自由,却也难免深陷泥潭,无法自拔,他的自由更象是逃避责任,逃避生活。“人最终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跟风终究让人失去自由!我抱起了那些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蒂博一家》等等,不断汲取奋斗的力量。
教学上我碰到的困难也许现在年轻人难以想象。学校指派的师傅在我一年不断的请求中只听过我一次课,我没能听到她一节!面对语文教学无章可循,教学内容的争论不休,我开始了自己的艰苦探索。没有师傅——教学书刊杂志成为我的老师。学校空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往往只有我一个读者!家里我与父亲只有一间房,只好每晚到学校办公室,可九点半看门老伯定时关门,可大堆的工作无法完成,只好关灯一会儿,等老伯睡下,再挑灯夜战。11点再翻墙而出。翻墙出入经年累月,我这文弱书生竟也驾轻就熟。一次寒冬风疾,骑墙的刹那,我突然凝望星空,干枯的树枝伸向天空,静谧安闲,原来星夜可以如此美丽!

读书让我站在教学资源的高处
    工作不久,我就发现语文教学上的困境——教学内容的随意无序,为此建构一个适恰于学生实际,又有利于打破传统桎梏的教学内容序列,成了初出茅庐的我的“宏图大志”,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写就论文“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随意性思考”,不想在陕西省的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因为在此的努力,我的语文教学成绩也非常优异。高考成绩名列全市第一。每次学校进行的各种教学比赛我都是第一名,在咸阳市举行的教学比赛中,《项链》一课,因为我独到的切入,与人生命运主题的独到解读,让我荣获第一名的佳绩。
工作四年多,我取得了了多种荣誉。但为了寻求教育的更高境界,我放弃了这一切,将高中教案留给母校,来到上海,从预备班开始重新探索,生活工作的压力接踵而至,晚上我常骑车在上海街头仰望,不知哪一扇窗口的灯为我而亮。我又重新投入书海。“这是智慧的最后总结:要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这两者的权利!”《浮士德》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走出了心灵的低谷。人生列车重又开始启动。
我发现学生不是厌弃文学,而是接触真正文学的机会少之又少。是真诚交流的氛围缺失让大家以为阅读就是作题。当我帮他们打开一扇阅读的窗,生命的阳光就照亮阴湿的角落。那阳光就是文学名著,就是敢于针砭时弊的时文。从此,文学名著讲座重又开始,并伴随我的生命历程,我养成到上海图书馆广泛涉猎的习惯。那时每周六都会转三趟车,到上图翻阅摘抄,不过此时更多变成了专题阅读,讲座推进到哪里,我就翻阅相关学术资料到哪里。经典原著两三年就会翻阅一回,像老朋友一样小别重逢,倒别有一番风味。
我突然发现,教学的困惑也不断破解,因为有书的启迪,教参与学术的隔膜被打破,一个每天发现新教育资源的欣喜贯穿我的教学过程,让我在繁忙看似重复的教育过程中发现新境界。

读书让我发现高原远方的山峰
    人到中年,事业小有所成时,你会发现身处高原,一个新的人生困惑期向你走来,人生的列车是否停靠在这高原小站?尽管你已拥有一片不小的天地。
    还好参加上海名师基地的机会,给了我新的审视自己的机会。于漪、陈小英两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与点拨,让我坚定自己在人文讲座方面探索的价值,并帮助我将课内外教学更有机地联系,扩充学生受益面。在导师的鼓励下,我打开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打开《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弗莱雷“教师是文化工作者”的思考给我深深的启迪,“人是未完成的有意识的存在者”“教师是文化工作者”,那么教师就应既是反思者也是行动者,用知识与技能赋权于学生,清楚于社会的问题与未来可能性,不仅关心个体的成就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批判性地阅读世界,在必要时有改造社会的姿态与能力。
    这种阅读世界的追求成为我专业发展的新方向!我接连开设了《登高》《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魏晋风度》等市级公开课,写就《注重“导说”,讲求实效》《文化胸襟——语文老师立体化备课的智慧》《中学语文可持续性课外实践活动的途径探索》等论文。获得区、市全国的奖项。

读书让我成为一个快乐的教育者
    2011年初,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人文阅读讲座的事见诸媒体,开始不少记者关注于“免费”“艰难”“孤独”,南方都市报的《一个孤独布道者》中国青年报《私塾里走出现代公民》等莫不如此,“20年,似乎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也许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不是一般的公益,也不是唐吉可德式的挑战。
   人文讲座主要载体是文学名著,文学让我们的心灵包容丰富,也使我们对人性的弱点有深挚的体察,人文讲座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人年轻时仿佛奔跑在广阔的原野,前途时而光明一片,时而不知所措,时而沉醉在追赶的豪情,时而停滞在空虚的迷惘。如果你走进文学的世界,你会幻化为主人公,经历人生的悲酸苦辛,跨越时代社会的急功近利,你的心灵自然变得厚重沉稳。教育中伴随读书,你会在过程中懂得安身立命,98年,我读《陈思和文集》,他在论知识分子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时谈到,当代知识分子不论从事什么都应该坚守一种岗位意识,即现代职业意识――以人文理想的精神坚守职业道德!他特别提到教育工作是知识分子坚守人文理想的重要阵地。如果你有这样安身立命的意识,就绝不会一味唉声叹息环境的不尽如人意而随波逐流。后来我将这些感悟写成演讲稿《共撑起心中的蓝天》,获得第二届杨浦区德育论谈演讲二等奖。
    《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中认为: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教师,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权力和市场逻辑的控制下,教育中自然会盛行工具主义与技术中心的话语,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有价值承担的责任,有生计之上更超越性的社会关怀与抱负。
    在众多的报道评论中我特别认同《公益人文课堂:不出走的对抗 》这篇的看法,尽管我觉得用“对抗”并不恰当。他说“有为人师的心,同学们爱听,对老师而言,一定是个互动的享受过程。所以,更准确的描述可能是:他享受了20年。”“今日,从小学到大学的绝大多数教师们,他们身上充斥着太多市侩气、官僚气、教书匠气、小家子气,唯独缺少文气。在这种环境中,樊阳先生这股浓郁的文气当然格外引人注目了。中学是一个人身体、情感和思想拔节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培养的志向、趣味和品格,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和生命成就。这就决定了樊阳先生洋溢着的“文气”之重要。”“中学老师必须拿人类文化最顶尖的部分来滋养年轻的心灵,才不致教出文化的侏儒。”愿真正的教育者能以此共勉!
    书页的翻转,人生列车的运行,人生的新境界会在此不断发现着,发现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6:33 , Processed in 0.06585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