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堂因细节而丰满动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9 19:0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堂因细节而丰满动人
               ——对“词语教学的价值”的探索
长兴一小    于欢
语文课程要解决什么问题,用新课程标准的话来说,就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由于“语文素养”的内容包罗万象,这就使得“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老师犯了愁。那么,老师到底该如何上课呢?
贾志敏老师认为:“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要体现八个字: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语文的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讲的是能力。这些任务要在什么时候落实呢?要在课堂上!我们要在课堂上时时处处贯彻这‘八字’方针。”这“八字”方针无疑是恰到好处地指导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然而,在具体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这“八字”方针的落实还是很艰巨的。综观 “字词句篇”的教学,笔者认为抓好“词”的教学,意义特别重大,它是字的延伸,是理解句子的关键,是领悟篇章的核心。但是,“词”的教学缺失现象却特别严重。
问题呈现:
一、单独的词语教学。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确十分注重词语的重要性,可是十分简单地处理了词语教学。如:在课文预习后,教师习惯性地检查词语的朗读、理解、运用。开火车读、小老师教读、同桌比读等朗读形式;近义词、反义词的寻找,解释加点字或整个词的意思等理解形式;造句等运用形式被广泛使用,这的确使学生学习的本领有所掌握。可是,这样的“分门别类”的词语教学方法却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学生大语文观的形成。
二、简单的词语教学。
很多老师也注重了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词语,可是具体在课堂上实施的时候,还是难免会顾此失彼。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是这样做的:
师:这第二自然段重点写的是流云很美是吗?“一碧如洗”是什么意思?
生:噢!天空很蓝。
师:(兴奋地)对了,是写天空很蓝,天空中只有多少流云啊?
生:只有几缕流云。
师:(陶醉地)蓝蓝的天空多美啊!想看一看吗?
(播放课件,舒缓的音乐声中出示相应的流云图)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想把重点词教好,可由于自己在解读教材的时候没有把握切入点,受了学生的影响,所以课堂上的词语教学就游离了,本身想通过流云来衬托“一碧如洗”,也只能落得“浅尝辄止”的下场。
这样的词语教学,最终扼杀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限制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降低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高度。
词语教学不能单独的教学,也不能作一简单的教学。因为,词语教学的价值远远地超越了词语本身的价值。教学词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词语教学的价值在于何处呢?
一、渗透词语教学,可以激发兴趣、回归生活认知,提高表达能力。
片段呈现:                                               
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彩池》时,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教师对语文课的把握度。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旅游,跟大家说说,你去过什么地方?
生:北戴河。
师:能把话说完整吗?
生:我去过北戴河。
师:好极了。
生:我去过上海。
师:你能在“上海”前面加个词吗?
生:我去过繁华的城市上海。
师:瞧,添上一个词,就把上海的特点说出来了。
生:我去过风景如画的桂林。
师:好呀!“桂林山水甲天下”嘛!
生:我去过道教的发源地武当山。
师:你连武当山是道教的发源地都知道,真了不起。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也能增长学问呢。今天,我们一起到神奇的五彩池去看一看,好吗?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的开头就指出:“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小小的课堂导入,就使得学生深受语言文字的熏陶。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热情必定会被教师继续点燃。这远比教学课文的内容有意义的多!
二、迁移词语教学,可以启发想象,发散思维。
片段呈现:
一位教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时,是这样做的: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生活中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回忆起了的话,请举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
生:额头布满皱纹。
生: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
生:颧骨高高地突了出来,脸蜡黄蜡黄的,露出一道一道的血口子。
生:头发枯黄枯黄的。
师:从这张脸上你还能不能看出别的什么来?
生:这位车夫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
生:他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拉车的活对他来说很累很累。
师:是啊!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车夫,光着脚在寒冷的大街上拉车,玻璃深深地扎进了他的脚底,地上流了一大摊血。他想站起来,可是,脚底的剧痛,使他只能蹲在地上呻吟。假如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做法。)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做的——
    杨再隋教授在《成也师,败也师》一文中这样指出:“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不是不容质疑的‘圣经’,不是冷冰冰的教条,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教材不是凝固、僵化的各种符号的堆砌,而应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媒体。”通过“饱经风霜”这个跳板,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超越“饱经风霜”这个词在意思所承载的语文素养。
三、聚焦词语教学,可以凝聚思维,深入体验。
片段呈现: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在教学“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时,他是这样处理的。
一、整体感受读: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读——
二、理解词意读:什么叫“震耳欲聋”?“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读——
三、初步领会读:连耳朵都要震聋了,那是多么可怕的声音啊!读——
四、联系文本读:
1、我的母亲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震耳欲聋的噪声停止过吗?
2、没有,依据何在?哪里告诉你它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生找到5处大声说,大声喊,大声问。)
3、一次又一次的大声,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们,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从我进入,到我离开,这震耳欲聋的噪声,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五、情境渲染读:
1、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2、明天的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3、去年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4、明年,后年,甚至在一个后年,母亲将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当学生经过上述环节的训练之后,再一次面对这“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的“震耳欲聋”时,早已经“鼻子一酸”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说到:“我努力做到,使一个词对儿童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东西、对象或现象的标志,而且使它带有感情的色彩——带有它的芬芳的香气和丰富多彩的色调。”当词语的教学超越狭义的词语理解的时候,那就变成了一种赐予学生精神洗礼的真经了。
   词语教学不能轻视,它关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与情感。任何简单的词语教学,最终只能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关注词语,有机整合文本,必定会推动课堂教学不断深入、使得语文课堂丰满动人!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沈大安  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5月
2、《小学语文课堂诊断》杨九俊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3、《梅林看课堂》吴琳 著 百家出版社 出版  2006年9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5:12 , Processed in 0.08880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