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老师都知道,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然而,在我们所处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教师很辛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而在课堂上我们又是否按照教案的预设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有效的教学呢?今天学校让我来说说如何有效备课,我觉得我还没有这个能力来说我是怎样有效备课的,只能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摸索有效备课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名师是怎样备课的,通过品读名师们的备课智慧,使我们从中寻觅到“有效备课”的路径:
徐斌: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他以十年磨一课的精神,追求数学的理想课堂。
其备课心得是:“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需要教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运用教师的智慧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
刘可钦: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其备课心得是:教师备课时,如果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对不同教学思路的追问,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质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能预约出课堂的精彩。
夏青峰: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副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其备课心得是:备课是有技巧的预设框框,进行成功的备课,应不断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
一,为何而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的数学知识?学习它,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吗?有哪些好处?通过学习,需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备课时,我们的脑海中必须要不断地浮现这些问题。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备课才会有方向。
二,学习什么。这是涉及学习内容的问题。哪些内容是有价值和重要的?哪些内容可以作教学法的加工,使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怎样选择教学资源与教学材料?我们在备课时,应予以反复掂量。
三,怎么学。备课时,一定要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会怎么做?我更在乎什么?
四,学得怎样。对照目标,在备课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对学生学习的检测与评价。
其备课心得是: 一,备课前“三读”。广泛地阅读教育学著作;系统地读教材;客观地读学生。
二,备课做到“三动”。动笔写一写;动手做一做;动笔算一算。
品读众多名师的备课经验,我们不难明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自觉地,全身心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造和运用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下真功夫备好每一节课,下大功夫深刻反思教学行为和过程。这样,必然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努力做到有效备课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了解知识体系 因材施教
我们备课首先要充分钻研教材,这里不仅仅是备某一课是就研究该课。需要很好地研究教材与教材、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缜密的数学体系,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定理、公理的引入,数与形的结合,立体感的建立等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经典之作。 备课时,我们在重视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仔细关注能力要求, "可持续发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要做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之前,一定要将能力要求加以明确,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教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能否"因材施教"是检查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大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备好数学课的前提条件。 合理安排、优化重组(内容) 有道是:"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课本内容只能作为讲课的主要参考依据,而非唯一标准。因而,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优化重组是十分必要的。 以人为本、按需分配(对象)学习的过程,是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更新与扩容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动的、无法他代的艰苦的心理历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按需分配"的原则,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激发、培养、并满足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愉快教育、适度紧张(心理),教师备课的过程实质是"导演"利用多种"道具"形成多样可观可感的信息源的过程。唯有课程安排巧妙、课堂设置合理,才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上的良性刺激,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使其在愉快教育、适度紧张等心理状态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快速地提高心智。 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方法)数学以其特有的"严密性"而著称,而这种严密意味着其逻辑体系的"不可拆分性"。这一"密不可分"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联通性与有序性。只有教师因势利导,学生才能循序渐进。这个"势"往往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知识结构(同一科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科目的同一阶段、不同科目的不同阶段)、认知水平(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等;"导"的方法则有:点拨、启发、暗示、互动、表扬、纠正等等。 三、"形散神不散"是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尽管从内容、形式上来看,教案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从知识、能力、技巧、乃至品质等方面来看,她应是一张无所不在的网。绝不能让任何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机会,消失于教案的"盲点"之中。要想将这张"网"织好、用好,教师的"修为"十分重要,它要求教师应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预见、应急能力等等。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结构的差异以及难易程度的区别等等,同是数学这门学科,在备课时,教案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上也应有所变化:或突出性质、或强调图形、或标注符号、或分析思路,各具形态,不一而足。有时一段画龙点睛的文字、一个出神入化的图形、一组不同寻常的公式、一条始料未及的思路均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的教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智能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和人格塑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到处可见成品教案(包括书本教案和电子教案),它是作者领会和理解教材的智慧之果,但它毕竟是从作者的自身研究出发的。因此,教师要创造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必须借鉴经验,独立思考,研究学情,以排除成品教案对自己思维的干扰,并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想像,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总之,教师只有在备课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在课堂中更大限度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也才能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富有个性、具有发展潜能的创新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