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思考:深入挖掘,情景再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0 16:0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思考
       深入挖掘,情景再现


——谈教师文本朗读的内部功夫




陈迎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现而今,朗读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们掌握了较好的朗读技巧,却仍然很难通过声音将文本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如其分。我认为,朗读是把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的过程。好的朗读也是要花气力,下功夫的。朗读前,教师要对文本进行充分的熟悉和正确的解读。只有深入挖掘,才能情景再现,读出感情、读活人物、读到韵味。
一、抓准关键字句,读出鲜明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词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朱光潜也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文字有体温,我们要透过一些关键字词,去仔细感受和比较,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是严肃,还是亲切?是祈求,还是命令?是坚定,还是犹豫?情感是热爱,还是憎恨?是悲哀,还是喜悦?是焦急,还是冷漠?再通过声音的载体,将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表达出来。
如《永不放弃》选段——
一个星期后,蒙迪把作文原封不动地交给了克利亚老师,说:“您可以不改动这个f,但我也不打算放弃自己的理想!”
后半句中,这个“不”字将蒙迪对自己美好理想坚持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鲜明地表达出来了。朗读时,这个关键的“不”字就应该读得干脆有力、果决无畏。

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选段——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千斤巨石”和“一动也不动”这两个词语让邱少云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朗读时,声音里就应该传达出心中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

二、调动多种感官,读出生动画面。
感受,即感之于外,受之于心。不是只感觉到文字的存在,而是透过文字语言的符号感觉到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客观事物的存在。想象是阅读的翅膀,赋予文字以生命。只有对文本进行具体的感受和想象,才能看到由文字触发而呈现的画面,读出文字的声、色、情,读出无穷无尽的韵味来。
我们要学习《我学写字》课文里的那个小朋友——当我拿笔把“河流”写上我的练习本,我的眼前就溅起一片水花,还从水底升起一座宫殿。当我学着写“小绵羊”,一下子,树叶呀、房子呀、栅栏哪,我眼睛看到的一切,就都弯卷起来,像羊毛一样。
    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中的这句时,要调动视觉感受,让这静谧的夜晚“历历在目”,浮现眼前;读“当云彩变得又黑又重时,雨点就会噼噼啪啪地降落到大地上。”《这个奇妙的世界》中的这句时,要调动听觉感受,让文字语言所描绘的声音“噼噼啪啪”刺激自己的听觉器官,引发听觉想象;读“我一个劲地烧,正烧着,忽然锅里冒起了黄色的糊泡,泡破后带出一股白色的浓烟,并带着一股刺鼻的糊味。”这句时,要调动嗅觉感受,发挥呼吸的作用,加强对“刺鼻的糊味”体验;读“一开瓶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香,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荔枝蜜》中的这句时,要调动味觉感受;读“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脚走在软绵绵、油光光的泥土上,冷不丁有软泥从脚趾缝儿里冒出来,真舒服。”《麦子黄了》中的这句时,要调动触觉感受;读“竹笛一吹,鞭子一挥,鸭子蹒跚地迈开步子,羊儿撒着欢儿向前跑去。”这句时,要调动动觉感受。

语言文字是立体的,是多面的,是丰富生动的,有时,需要把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联合感受。如《母爱》选段——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怒地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
阴冷的沙漠、恼怒的主人、高高扬起的长鞭、瘦骨嶙峋的老牛,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幅真切感人的画面,在朗读时,教师要善于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看到场景、听到哀嚎、感到悲壮,进行想象再创造,读出对这头瘦骨嶙峋、哀哀叫唤的牛的可怜!同时,也要读出对这头宁可挨打、也要舍命索水救子的牛的可敬!

三、
透过特殊字符,挖掘内在语
内在语,是指文本中不便表露或者没有完全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我们在朗读时要努力地去挖掘“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1、文字背后,有言外之意。
如《马背上的小红军》选段——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
“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强多了”其实是硬撑的,“鼓鼓的”其实是假装的。透过这美丽善意的谎言,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少年金子般的心。

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选段——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黑暗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从文字表面来看,主人公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从故事的背景和情节来看,却是痛苦的、悲惨的。在那个年代,在那个社会,穷苦的人们别无他法,只有死亡才能永远的真正的摆脱饥饿、寒冷和痛苦的折磨,因此,在朗读时,音量要渐收,语速要放慢,要读出淡淡的悲伤和同情。

2、符号之间,有弦外之音。
如《抓阄》选段——
父亲迟疑了一下,说:“明天……学校就要开学了……
父亲沉吟了半天,说:“不过,你俩……只能去一个。”
沉默了一会儿,父亲猛地站起来在老槐树上狠拍一掌,然后,他把粗糙的大手轻轻地放在姐弟俩的头上,喃喃地说:“好孩子,你们都去上学,这牛……”
在父亲的这几句话中,有省略号之处皆为留白之处,在他的迟疑、沉吟和沉默之中,隐藏着丰富的内心活动:愧疚、自责、无奈、忧愁……朗读时要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内心,将他的所思所虑表达出来。

四、把握逻辑重音,挖掘潜台词
在朗读人物语言时,要创造性地处理人物语言,把表面意思之外的深层含意揭示出来、体现出来。如果仅仅机械地朗读,或者表面化地处理,往往会导致人物语言的苍白、简单化和一般化。根据说话时在逻辑上的必然要求,为了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含义而读的重音,叫逻辑重音。逻辑重音,往往包含着潜台词的灵魂。有时,同样一句话,往往有不同的潜台词,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地确定和丰富潜台词。
如故事《猴子吃西瓜》中老猴的一句话——“我从小就吃西瓜。”就有好几种读法。
1、重读“我”
在读这句的时候,我们就要把自己当作是这只不懂装懂、死要面子的老猴,是这片林子里年纪最大、资格最老的老猴。这样处理的潜台词是什么?——嘿嘿!现在就是我倚老卖老的时候,我可要好好表现一番!
2、重读“从小”
此时的潜台词是——猴子猴孙们,我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还多,我吃的盐比你们吃的米还多。不是说“实践出真知”嘛,我实践得背也驮了,眼也花了,毛也稀了,牙齿也掉光了,这样实践出来的能不是真知吗?
3、重读“西瓜”
这样读的潜台词是------我吃的不是冬瓜、南瓜、香瓜、菜瓜,就是这西瓜,而且还就是这西瓜皮!我即使心里没底,也要虚张声势。我即便是说错了,我也要将错就错,死不悔改,我就固执,我就认死理,我就鸭子嘴硬,我就要将错误进行到底!

五、
唤醒情感体验,实现情景再现
我们对文本进行了熟悉、分析、理解、感受、揣摩和深度挖掘,但是,这些也都只是前期的铺垫。如果朗读时不能把深刻的理解、具体的感受再一次唤醒,不能情动于衷,有感而发,那么,所有充分的准备与钻研、体会与酝酿,都只能付诸东流了。所以,在朗读时,我们要看到文字,又看到内涵;再现场景,又引动感情;产生表象,又把握本质,几乎同时喷涌而出,在胸中激荡,在声音中流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再现”。它的关键就在于运用再造想象。
哪些是远景?哪些是特写镜头?要把文本中所描写、所叙述的一切都作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甚至亲身所历。我们要置身其中,获得现场感,时时刻刻感觉到“我就在”,入情入境地真切感受到现场的环境、气氛、转换、变化。
如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跳水》选段——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胆战心惊,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没听明白他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读“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这一句时,要调动视觉感受,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手里拿枪的中年男子正大步流星地走出船舱。读“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时,要加快语速, “就”字紧紧咬住,蹿出来效果更好。
船长要喊话了,换一口气,要充分的考虑到人物的身份、性格及心情。船长此时的心情基本上可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焦急”与“冷静”。人命关天,船上的每个人都焦急,但是船长比任何人都更焦急,因为,首先,他是船长,是第一责任人,船长的责任和使命感让他无比紧张。其次,站在桅杆顶端,生命危在旦夕中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生儿子,他能不紧张吗?他胆战心惊,他心急如焚。但是,他又是冷静的,因为,他是船长,是见过大风大浪的领导式的人物,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善于处理突发事件;还因为,他不得不强令自己冷静,他告诉自己,万万不能惊慌失措,不然这慌乱的情绪影响到危险中的孩子,他一个不留神,掉了下来,就一命呜呼,悔之晚矣!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注意外表冷静,内心焦急。语速不能太快,快了只有“心急”,没有“冷静”,也不能太慢,慢了“冷静”倒是有了,可是更有一种不慌不忙的“冷漠”和“冷酷”了。语调也要注意,不能太高,不能太虚,要读得“沉稳中透着急切,冷静里暗含着命令”
“孩子胆战心惊,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要调动触觉感受,好像自己就是那个站在桅杆顶端不知所措、哆哆嗦嗦的孩子。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喊”字后面又深吸一口气,这次的喊话,要来得更急切,命令的口气更明显,甚至带有威胁的成分,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多在桅杆上耽搁一秒,就多一秒钟的危险。“二”字是交响乐演奏时的最强音,是爬山时候的最高峰,是桅杆的最顶端。“从横木上跳了下来。”“跳”字前重重的出一口气,“跳”字乘着气息的翅膀缓缓而出,这是为船长、为在场的所有目击者,出的一口气——这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这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这一直紧绷着的弦终于可以暂时放松一下了。

       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我们要善于关注文字的感情色彩、关注故事发展的整体势态、关注人物细腻隐秘的内心世界、关注人物之间种种复杂微妙的关系、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关注自身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抓住关键字词,发挥想象,读出画面,挖掘情感态度、内在语和潜台词,情动于衷,再现情境,才能更好、更传神地赋予文字以丰富的色彩,赋予人物更丰满的形象,读活人物、读出深度、读到韵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3:27 , Processed in 0.1899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